【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见习记者 黄莹莹 采访/整理
【编者按】
如果将食品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情况会有所改观吗?相信多数人实在难以给出确切答案。因为,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尽管一个又一个法令和措施出台,却依然不能阻断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黑手。一起又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纷至沓来,不断冲击人们的心理承受底线。
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将食品安全列入国家安全”的建议,将之与金融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相提并论。至少,这个“新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点燃了内心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又一次希望。
作家、诗人赵丽华
“小商小贩似乎不掺假就不赚钱;另外,应取消特权者享受特供食品的权利”
——我前几天吃杨梅,是朋友从温州买过来的。我吃了几个以后,朋友提醒我说先用盐水泡一下,里面可能有虫子。我把它泡完以后,表面浮了一层虫子。当时我就想,写篇微博吧,后来又想,还是不要了,如果我写了微博,被传来传去的,可能杨梅就要滞销了,这些生产杨梅的人可能就要面临破产。
——我前几天写了一个微博,内容是“有人食善款而肥,有人贪社保而壮,原告被告通吃是司法,补课创收是教师,医生收红包,专家抄论文,出版卖书号,杂志卖版面,公安、交警、城管、物价、质检、安监、工商、税务、土地各衙门以罚代管,轻松创收。公司上市过亿行贿,商家拿地领导招呼,整个社会猫有猫道,鼠有鼠道,各行如此,几无例外。”
所以,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小商小贩不用添加剂,不偷斤减两的话,他们的利益空间就会很小,甚至不赚钱。我觉得目前中国食品行业的问题,是整个国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业内部问题。
——我国现在有能力让老百姓既吃得饱又吃得好。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特权阶层都能够享用特供的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的话,就说明我们有这个能力保障食品安全,但实际情况是监管部门并没有上心。特权阶层自己吃好了,却不管老百姓有没有吃好。
如果全国取消特供,那些特权阶层的人也必须要跟大家一样,到菜市场去买菜,这样的话,那些人就会考虑到他自己本身、他的孩子、他的子孙后代的健康和安全的问题。如果特权阶层依然长期吃特供粮食蔬菜水果,基层监管者一直以罚代管食贿而肥,生产业食品制造业及小摊小贩无利益空间的话,食品安全问题永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枪毙(违法者)也解决不了问题,下次还会有人继续通过非法手段来进行牟利,因为他们需要生存,尤其是对于一些小摊小贩来说更是这样。如果完全按照标准来进行生产和操作的话,他们就无法盈利。所以对他们来说,掺点儿假是非常“正常”的。
中国社科院韩国籍研究员李某某
“施予重刑来安抚民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切断食品行业的腐败链”
——我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印象偏负面,特别是媒体最近一直对很多不良食品进行报道,导致自己对中国食品的印象不太好。在韩国,人们所能接触到的中国食品大多是廉价的。因为以低价销售到韩国,所以产品的品质自然不会太好,因此,韩国人对中国食品的评价也不是很高。
——说实话,在外面吃饭的时候,会比较担心食品的安全问题。从路边摊上的问题食物,到三鹿奶粉这样的品牌产品,都很难找到可以令人信任的食品。可能相对来说,一些高档餐厅的食物安全性要高一点,但是在相当一部分的平民餐厅里用餐的时候,还是会担心蔬菜上的残留农药有没有彻底洗干净,是不是用干净的水去洗的,用的油会不会是地沟油,等等。
——跟中国一样,在韩国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的话,舆论和公众同样会表示强烈的愤怒与不满。只不过中国的情况是,当事态非常严重时,可能会对某些当事人执行死刑。但是我认为,比起这种出了事以后采取的强硬措施,当务之急应该是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应对政策。
——我认为,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以后,对部分违法者施行死刑等重刑来安抚民心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应该构筑一个能够长期持续地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系统,切断食品企业与相关监管部门之间可能产生腐败问题的联系。还有一点,我认为应当尽可能多地向民间监督机构转移监督功能,提高民间监督机构的效力和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
“大概20年后,我们的人民应该可以基本放心地吃东西。”
——《食品安全法》的法律条款虎头蛇尾,问责和惩罚规定不清不楚,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执法不严,监管不力也是很明显的原因。媒体天天报道食品安全问题,看起来好像是很重视,但实际上根本没人去管,各级机构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分段监管,导致各个部门各做各的,没有一个从头管到尾的、系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将食品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是必要的。我们以往太注重粮食安全,而忽视了食品安全。甚至保证粮食安全也成了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的借口。很多能提高产量但是对人体有害的有争议技术都使用在我们粮食生产中,借口就是要保证粮食安全。而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已经远不单是对“量”的要求了。
——如果食品安全成为国家安全中的一项,国家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新的监管体系,发现问题后追根溯源,彻底严惩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如果乐观的话,大概20年后,我们的人民应该可以基本放心地吃东西了。
——虽然我们和国外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但是阶段是不一样的。国外的情况大多是由于细菌污染造成的,很少存在由于生产者人为或故意而造成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而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是在很低级的阶段,也就是造假、制假的阶段。
媒体评论员魏英杰
“某领导一个电话,执法人员的正常执法就被破坏了”
——食品安全原本就应该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说现在出了问题,才把它提升到国家安全体系中来,这是本来就应该做好的事情。一个国家如果连食品安全都不能保证,人民吃饭都吃得担惊受怕的话,还能谈什么其他的安全呢?
——前几天,我写到一个关于问题冷鲜肉的文章。当地有执法部门,也有检疫机构和审查部门,大家也都知道所有的规定和标准,但实际上为什么做不到呢?如果所有的关卡都把好关的话,这些问题猪肉是流不出去的。但是领导一个电话,执法人员的正常执法就被破坏了。检疫的部分自己盖章,冷藏的条件没人监管,自己开个货车就运走了,所有的部门和规定都形同虚设。
——“三聚氰胺”的事情就是一个典型,这个问题当时没有处理彻底,导致现在后患非常严重,对整个行业都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当时有选择性地执法,挑了一两家企业进行查处,造成的结果是其他企业还是有侥幸心理,消费者不能恢复对企业和产品的信任。
——目前我国的违法成本太小。现在的惩罚措施一般都是以罚代管,但是罚款的金额和处罚的力度都相对不大。国外如果出现一次食品安全事故,罚一次就能罚到他倾家荡产,这个企业以后也别想再次立足于这个行业了,因为你已经失去了诚信。而在中国,今天在这里被罚了,明天在别的地方还能继续造假。
——一般情况尽量在家里吃饭,如果外出就餐,尽量选择看起来干净一些的地方。被曝光过有问题的东西尽量少吃,可是很多东西不能不吃啊。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善食品安全情况,还是得靠法律和政府严格彻底的监管。
网友微博参议
本报“议事”版每周推出一个热点话题的讨论,在此诚邀广大读者参与讨论各抒自己见,欢迎您登陆本报官方新浪微博,留下您对该话题的个人感悟。您的精彩观点有可能被选用并刊登。
本报微博:http://weibo.com/gjxqdb
@司徒长治:一会牛奶有三聚氰胺,一会鸭蛋有苏丹红,一会饮料有塑化剂,还有转基因,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放心吃到肚子里。想起曾听到的一个笑话,说在美国,一群留学生在一起吃饭,结果一桌人都吃坏肚子,唯独中国留学生安然无恙。他说:“这算什么,在中国更大的毒都吃过。”这个玩笑可能未必是真的,但是长此以往处在这样的“毒”环境中,我们的身体里说不定积累了比最强抗生素还厉害的抗体了,“百毒不侵”啦!!
@家有小可爱:我的宝宝这个月就满一岁了,这一年中,为了她的饮食,我没少操心伤神。从怀孕时起,我就特在意饮食,含添加剂的不敢吃,有可能是转基因的不敢吃,就连吃肉都很慎重,唯恐是抗生素喂养的牲畜。好不容易熬到宝宝降生,舒了一口气的同时,又开始担忧怎么喂养她,首先就是奶粉,这个不可缺少的“主食”。国产的名声不好,进口的也有被曝光的呀,真恨不得养头奶牛。
@不占车位:也没到是食物皆为毒的程度吧,现在网络舆论传播力太强了,无形中也渲染了很多。就算有添加剂,也没多少会添加到吃死人的地步吧。人的身体也都有调节能力,不要把这事说得太恐怖。当然这不是说替那些不法商贩脱罪,不管吃不吃得死人,这都是一件缺德没良心的事,虽然一些人也是生存所迫,还是整体社会进入恶性循环了,没有一个良性公正的社会机制去维护大多数人体面生存的权利。
@肖海勇:当下连吃的健康都保证不了,那活着的第一权利就被剥夺了,这比没有吃的情况更严重。食品安全屡禁不止,说明法律制度不健全,惩治力度不够大,最重要的是人的道德观和意识没有达标。如果相关企业做不到,国家只好强制,应加大惩治力度。
@天天独角兽: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如果食品不安全,如同全民被投毒,当然应当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不过重要的不是如何惩罚不法商人,而是应当重罚监管不力者。
@卢曼曼1:我看没必要列入(国家安全)。只要加大执法监管的公信力就可以。执法要透明,让社会监督作为主力,政府监督作为辅助,做到有法必依执法从严,一样可以管好。反之,就是把它放到宪法里,执法机关来回扯皮照样管不好,照样起不到预期的作用。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