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对话台北市长郝龙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2日15:06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记者/张勇

  郝龙斌,现任台北市市长。2006年底,他击败前“行政院长”谢长廷和新党主席宋楚瑜,当选台湾地区第一大都市台北市的市长。2010年底,以“台北起飞”为口号的郝龙斌击败民进党参选人苏贞昌,获得连任。

  郝龙斌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台湾前“行政院长”、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郝柏村。这位政治上的“超级明星”给郝龙斌极大压力,以致他最初并未想从政。郝龙斌在台湾大学读的是农业化学系,1975年毕业后赴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攻读的是食品营养学博士学位。1984年,他返台于台湾大学任教,后逐渐改变志向,步入政坛,曾先后担任环保部门以及台湾红十字组织秘书长等职。

  在不久前接受《环球》杂志记者独家专访时,郝龙斌畅谈了他的从政心路、施政得失。

  “两岸关系改善令台北不可限量”

  首批290名来自上海、北京、厦门的游客,6月28日分别乘坐飞机、游轮抵达台湾,展开个人游旅程。

  据台交通部门估计,大陆游客“自由行”开放后,到2015年每年来台大陆游客人数将达300万人次以上。台北市观光旅馆数量已经从2008年的33家增长到目前的39家,住房率也一直维持在七成以上。台北市商业理事会理事长王令麟建议台北市政府,实施“优质旅游服务认证”,开辟专属“观光商店街”,加快都市更新计划,将台北打造成大陆游客最向往的台湾城市。

  《环球》:最近两岸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这对于台北市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郝龙斌:两岸的和平、稳定,不仅对台北举办国际活动、争取国际空间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对台北的发展有很大帮助。例如,通过两岸直航,通过沪台直航,通过ECFA的签署,许多知名的国际大企业都考虑把研发中心或营运总部设在台湾或台北,这当然就会对台北的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帮助。一个直观的例子是,在ECFA签署以后,台北跃居世界金融前20大金融城市。

  目前,许多外资机构派驻台北的人员,生活了一段时间后都舍不得离开,还有不少人抢着要派驻台北,因为这里生活品质好、环境好,而且市民友善,城市充满了活力,所以大家都想来。所以,从很多角度看,两岸和平让台北拥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产业、经济能发展得更好。有了两岸关系的改善,台北的发展不可限量。

  《环球》:大陆游客赴台“自由行”已经启动。台北为吸引大陆游客,作了哪些特别的准备?

  郝龙斌:台北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安全、便利的城市,游客的各种需求在这里都能很好地得到满足。遍布大街小巷、24小时营业的便利商店,差不多每500米就会有一家;诚品书店也是24小时不打烊。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我们台北市政府还提供一个服务叫1999热线,不论是市民还是游客,大家在台北市有任何问题都可通过拨打这个热线电话得到及时的答复。

  而且,台北市政府为了鼓励、欢迎游客来这里观光,提供了许多套装行程,比如文化之旅、历史之旅或者老饕之旅。美食也是台北的一大特色。目前,台北市正在海内外大力推广我们的美食,致力将台北打造为“世界美食之都”,让美食文化成为台北文化创意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最近还举办了一个“世界厨王争霸”活动,来自大陆的厨艺高手还获得了第一名。

  iPhone办公,单车考察

  在郝龙斌担任市长期间,极大地推动了台北市的无线网络建设,斥资7000万元新台币(1元人民币约合4元新台币)委托企业建设无线网络环境,全市公共场所、主要干道、主要商住区域等都将设置Wi-Fi无线网络接入点,预计市区无线网络覆盖率将达93%。届时,只要进入台北市区,都可免费使用无线网络。来自大陆的旅客也可以在台北市的机场、饭店以及各旅游中心,或通过手机、电子邮件申请免费账号。

  其实,早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主打“无线宽频的便利城市”概念的台北案例馆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入选的两个案例中,另一个则是“迈向资源循环永续社会的城市典范”,大力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许与郝龙斌曾经担任“环保署长”的经历密切相关。

  《环球》:“无线宽频的便利城市”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郝龙斌:台北是一个“智慧城市”,这体现在高科技不仅为市民服务,帮助我们通过网络与市民交流、互动,也用于提升我们的行政效率。

  拿我自己来说,早上起床以后,通过iPhone手机就能掌握最新的市政动态。不论我在哪里,第一时间就能掌握有关市政的各种讯息,相关局处有什么报告也直接发送进来。任何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也会在我的手机上显现,让我随时知道台北市今天有什么事情要处理。通过网络技术,市府其他官员之间也能做到联系畅通。

  另外,我们还计划从7月开始,推动在全台北市的公共场所免费使用网络,真正让台北成为一个高科技、方便的城市。

  《环球》:听说考察市政时,你都是骑单车去的?而且还鼓励大家都骑车上下班?

  郝龙斌:我自己常常骑单车,骑车也是我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差不多每个礼拜都会骑。而且,坐车考察市政未必细致,所以有时候我会骑车在市里到处行走,看看马路平不平,道路干不干净,工作人员态度好不好,河堤整治好不好……这些都是靠骑车了解状况。

  周末的时候,你如果去台北的河滨车道,就会看到有上万人在河滨游玩、运动,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发展河滨自行车道,不仅让台北的公园绿地面积增加了很多,让河岸的景观更好,也让台北的环境更好,让整个城市的水准提升,让所有的市民在周末有好的去处。目前,我们的自行车道不仅仅贯通台北市111公里,还可以跟新北市连接,可一直延伸到淡水、汐止甚至到新店。

  所以,自行车是台北市鼓励绿色交通工具的重要一部分。今后我们不仅会持续兴建自行车道,而且还要把它与大众路网连接起来,让大家能够骑车转搭大众交通工具,或者实现直接骑车上下班。

  城市竞争如“兄弟登山”

  2010年6月14日,上海虹桥-台北松山定期航班成功对飞,沪台“一日生活圈”梦想成真。当时,随首航飞机抵达上海的郝龙斌兴奋地说,“我早上在台北告别的时候问候大家早上好,现在到了上海还能问候大家早上好。”在参观世博时,他表示,“兰花和玉兰,一个是台北,一个是上海,名字如此接近,好比‘兄弟花’”。如今,“兄弟”之间交通的方便促使人员的往来更为密切,但同时也使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对比变得比以往更为真实和频繁。

  在台湾岛内,与台北形如“兄弟”的城市非新北市莫属。在竞争市长时,郝龙斌便与当时还是候选人的朱立伦提出打造双北黄金双子城的口号,两人当选后还成立了副市长层级的“沟通平台”。但是,近来两市间爆发了包括捷运公司股权、淡水河管辖,甚至北北基联测经费分摊等争议,被台湾媒体评为“亲兄弟还是要明算帐”,民众也期待两位市长能“多合作,少计较”,才能带给两市市民更好的生活。

  《环球》:对大陆的城市发展印象如何?

  郝龙斌:台北的市政繁忙,去大陆的机会不太多,但也并不算少,比如去年就去了三趟。只要有实质性的帮助、收获,我肯定会去。

  大陆的城市中,我去得最多的是上海。台北与上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包括我们积极参加上海世博会,上海也来台北参加花博。上海的朋友来台北,我也都会与他们见面。台北是台湾的领头城市,上海也是大陆重要的领头城市,通过两个城市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互访,能够增进彼此了解,大家共创双赢。

  当然,任何城市之间都有竞争关系,我觉得竞争应该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兄弟之间也要相互扶持。彼此之间应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城市之间既合作也竞争,这是我自己秉持的原则。

  《环球》:台北市与新北市也是如此?

  郝龙斌:台北与新北就只隔了一条淡水河,讲得实际一点,淡水河的整治,捷运的规划,小到红绿灯的调整,都需要两个城市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当然,合作过程中也有竞争关系,因为各自都要突出特色,各自发展得更好。我自己的心态就是:互相分享经验,把竞争的压力变成动力。

  我和新北市朱立伦市长之间常打电话,私下里也会有聚会。甚至在一些非公开的私下场合,很轻松地就把一些市政问题解决了,例如淡水河的活化、都市更新、大台北黄金双子城的规划……这些都是我们最近谈的事情。

  “活在当下,莫忘初衷”

  在2006年第一次参选台北市市长时,郝龙斌被问到为什么从政时曾这样回答:“人们可能会觉得我教书还可以,除此以外,我觉得他们大概只会记得‘我是郝柏村的儿子’。这表示:你这辈子其实没什么贡献,虽然自己过得很高兴,但人生是白走了。”那一次,郝柏村不曾出面助选,但在当选之夜,他现身郝龙斌竞选总部分享胜利喜悦时,郝龙斌对他说,“报告总长,我已经把山头攻下来了。”

  2010年郝龙斌竞选台北市市长时,92岁的郝柏村频频参加军情退役组织的活动,借以巩固深蓝与眷村的选票。这一次,郝柏村没有让儿子独自“攻山头”,而是陪着他一起奋战。

  《环球》:作为郝柏村的子女,是不是从小就立志从政?

  郝龙斌:我人生一个最大的志愿,其实是做“台湾大学的教授”,原本从未想过从政这回事。所以当初念完书,就到台湾大学任教,而且我也非常幸运,30多岁就当了台湾大学的教授。但后来我深深体会到,肩负着对台湾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所以我出来从政。

  我从政的态度很简单,就是“活在当下,全力以赴,莫忘初衷”,每个人都有理想和目标,但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不要忘记你为什么在这里做这一件事情。

  我自己并没有规划我的人生,我也不相信人生需要规划。所以对我自己的子女,我只希望他们有一颗关怀社会的心,快快乐乐地成长,按自己的兴趣去发展。我不会刻意去规划他们从事政治方面的活动。

  《环球》:那自己出来从政时,是不是压力特别大?

  郝龙斌:作为郝柏村的儿子从政,当然会有压力,因为感觉做不好会让长辈蒙羞。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同时也是一种动力,因为会提醒自己要做得好,比别人好,很多时候看自己怎么处理。

  对我来说,压力都是前进的动力,比如当初筹办花博的时候压力也很大,但就是因为有压力,你才会更努力。化解压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努力做好。当你做好的时候,压力就会成为你完成使命之后成就感的重要因素。

  来源:2011年7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