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6日19:58  瞭望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主线,将实现继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大转型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不期而遇,新的挑战与既有矛盾相互交织,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权威部门研究人士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全面分析了在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背景下,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背景和历史意义。

  在其看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危机一开始,就要求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明确提出了“八个加快”重点工作和“五个坚持”基本要求。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更是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按照这位权威人士的分析,党中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谋划后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认识和作出的新决策,“是我们党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重大问题上的最新成果,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重整“转型”主攻方向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巨大冲击,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长期积累、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科学应对这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是对我们党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重大考验。”权威人士告诉本刊记者,这期间党中央高度关注,密切研判形势,迅速形成了重大判断。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方向不动摇。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期而遇,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在“两难”抉择面前,党中央、国务院作了一系列科学决策:

  首先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强调“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及时调整宏观调控重点,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全力以赴保增长。

  同时,明确指出“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深刻的阐述,明确提出“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等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实践证明,从危机一开始,党中央就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促转变,努力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成为增强发展可持续性过程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是极富前瞻性的,是科学的。

  深化经济转型认识,科学判断后危机趋势,成为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党中央能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作出保增长促转变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绝不是偶然的。从原因上分析,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识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明确了要求和思路。在随后的多次讲话中,胡锦涛对其重大意义、原则、措施等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如明确提出要突出把握好坚持“创新驱动”、“城乡统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内外协调”、“以人为本”等几个重大问题等。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逐步成为全党上下的共识,为迎接随后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作好了比较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走势。在200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了著名的四个“变与不变”的论断: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会有所变化,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政府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职责会有所强化,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国际货币多元化会有所推进,但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会有所上升,但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

  在权威人士看来,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据此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应一如既往坚持下去;另一方面,“这场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转变发展方式而言,这场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大量减少,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倒逼机制压力,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强化“加快”是转型关键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胡锦涛在危机后连续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特别是在2010年2月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这位权威人士总结了其中的关键原因。

  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综观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这场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明显减少,对严重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发展的国家产生重大影响,许多国家面临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外需不振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同时,“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二是世界经济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国际金融体系存在重大缺陷等突出问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势在必行。上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中形成的以“新兴市场国家逐步成为全球主要制造基地”、“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全球主要消费市场”、“资源富集国家成为全球初级产品主要提供者”为特征的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三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重大经济危机都会伴生重大科技突破和产业调整,强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全球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各国抓紧调整发展战略和模式,对自身经济进行大调整大投入,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

  国内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胡锦涛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多次讲话中都作了阐述,特别在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从五个方面作了明确的概括:一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国际贸易顺差偏大、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不可持续;二是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扩张模式难以为继;三是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量低水平产业粗放生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四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城乡居民、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过大,不仅造成投资和消费不平衡,而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五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相当艰巨。

  这五个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五个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际金融危机使这些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在应对危机的背景下,无论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来看,还是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是必然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离科学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胡锦涛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0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都作了阐述。他指出,突出问题是转变步伐还跟不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这说明转变的速度慢了,效果还不够好,功夫还没有下够。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才能满足人民的新期待新要求,才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质量才会越来越高、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从“八个加快”到“五个坚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战略思想又是重大决策。”权威人士继续分析说,十七大后,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在积累了正常状态下和非常状态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要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扎实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突出体现在明确提出的“重点工作”和“基本要求”等方面。

  “八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工作。2010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胡锦涛在会上明确提出了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即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八个加快”各有侧重、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每一方面都深刻揭示了其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联系,并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总要求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要求的具体化、明确化。

  同时,“八个加快”有新的特点,反映出我们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如,把调整经济结构放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重要的位置。八项重点工作中,除了单独论述的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外,农业结构和外贸结构调整都分别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充分显示出经济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调整经济结构,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

  “五个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了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这“五个坚持”,涉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个关键要素,从“方向”、“支撑”、“目的”、“着力点”、“动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出明确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方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例如关于“主攻方向”。经济结构不合理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第一个基本要求提出来,并明确为“主攻方向”,反映了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深度和重视程度;关于“重要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在许多方面作出努力,但“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胡锦涛反复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自主创新,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另一方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例如关于“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既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早在2007年胡锦涛提出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任务,必须要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2010年中央党校举办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则强调没有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协调,没有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相配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难以实现。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这一提法,鲜明地回答了“转方式的目的是什么”、“因为什么而转方式”、“为谁而转方式”的问题。说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统一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按照权威人士的研判,从“三个转变”、“八个加快”到“五个坚持”,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认识来说,既是形成的历史过程,也是内涵的逻辑展开。“三个转变”要通过“八个加快”、“五个坚持”落到实处,“五个坚持”、“八个加快”要围绕“三个转变”以保持明确方向。

  谋划后危机长远战略

  2010年10月,中央召开了十七届五中全会,谋划新的五年发展。明确提出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该权威人士总结说,“这是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强调把保增长和转方式结合起来后,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是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科学发展观形成之初,胡锦涛就提出了“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的明确要求。在经济工作中形成科学发展思路,具体说来就是要“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实现上述转化的必然产物,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揭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十二五”规划主线,上升为全党的意志,正是这一时代特征的鲜明体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到“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反映了党中央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不断深化。一方面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复杂、涉及面宽、任务艰巨,不是轻而易举、短时间能完成的;另一方面说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未来影响深刻、必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这也是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立为“十二五”时期发展主线的战略意义之所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丰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与生产力有关,也与生产关系有关;不仅与经济基础有关,也与上层建筑有关。涉及到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和途径,涉及到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关乎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正因为如此,“建议”把“十二五”时期明确定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只有坚定不移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才能在“十二五”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突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赢得未来发展先机的关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权威人士强调,在实践中,我们明显认识到一些总量目标相对容易实现,但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实现难度较大。解决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