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时候开始,Apple家就没断过牛奶。可是这几年,为了找一瓶放心的牛奶,这位主妇都快绝望了。
记者_胡雯雯 摄影_孙海
上世纪80年代-1999年:
“屋仔奶”时代
从小时候开始,喝牛奶的记忆就一直伴随着Apple。她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喝本地产的“屋仔奶”(尖顶方盒巴氏灭菌乳)。那时牛奶还是个比较奢侈的营养品,一般家长只舍得让孩子喝,给他们补充营养,有奶喝是件很幸福的事。而广州市面上流行的都是本地牛奶品牌,比如“香满楼”、“燕塘”、“风行”之类,几乎见不到外地牌子,更别提进口洋奶。
1999年-2008年:
举国齐喝常温奶
慢慢地,Apple发现身边的人都开始喝上了伊利、蒙牛常温奶,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天天喝点纯牛奶,似乎成了一种健康的时尚,而它们也占据了大超市和小卖部的牛奶货架,非常容易买到。电视上也都是它们的广告。
“跟以前喝的巴氏奶相比,这些常温奶不用冷藏,储存方便,味道还很香浓。”于是Apple也开始跟上了喝常温奶的流行步伐,一喝就是几年。
2008年-2010年:
矮子里挑高个儿
2008年,席卷全国、震惊世界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Apple这才意识到,这洁白无瑕的牛奶里居然藏着这么多猫腻,自己和家人不知不觉已经当了几年的受害者。“从那以后,我见到伊利、蒙牛的货架就恶心,再也没买过。”
让Apple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那些问题奶,可以用浓香的口感迷惑自己那么多年,难道香浓不是质量高的代表吗?针对某奶企广告上宣扬的“闪蒸技术”(让牛奶更加香浓),她开始做功课了:“闪蒸牛奶”,这项所谓先进的技术,上世纪50年代国外就有了。原本是为了除去超高温灭菌奶加工过程中掺入的水蒸气,以及去除奶中的异味而使用的。我国乳企移花接木之后,就变成了增加牛奶浓度的法宝。但闪蒸的另一个作用是,会将牛奶里能挥发的气味物质都带走,包括异味和“奶香味”。这就势必要加入纯牛奶香精,才能做到“又浓又香”。
Apple后来到处打听,什么牛奶靠得住?一位在“利乐无菌砖”行业工作的朋友向她透露,要喝就喝广州本地的某品牌。他经常接触各种品牌奶的检验指标,发现广州市的牛奶质量普遍都过得去,而该品牌又是里面分数比较高的。“没办法,尽管对国内的奶质还是不放心,但起码要在矮子里挑高个儿吧。”她重新开始“帮衬”本地产的鲜奶。
巴氏灭菌奶保质期很短,因此Apple每次都会仔细检查生产日期,尽量买当天产的。但问题还是出现了。有回在一家超市买的几盒巴氏奶,全都在保质期内,但打开一看:里面的牛奶都变成豆腐花了,气味闻着也不对。
仔细一对比,Apple发现牛奶屋买的奶从没出过问题,有问题的都来自超市。巴氏灭菌奶并不是无菌奶,它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奶一定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而且只能保存3~10天,否则容易变质。“我常去的牛奶屋,每天出货量很大,新鲜奶一运来就会放进冷藏柜;而有些超市呢,运输过程中有没有保温就不知道了,而且上架的时间和过程都比较长,中间哪个环节都容易出现高温的问题,就算牛奶还在保质期,也可能已经变质。”从此她学乖了,除了看牛奶的生产日期外,还要留意店里的冷藏设施是否到位,运奶车有没有冷藏柜,出货量是否够大,等等。
2009年-2011年:
爱上进口常温奶
巴氏奶的保鲜期毕竟太短,很难坚持天天购买。时间长了,她有些怀念喝常温奶的日子。
朋友建议她去专卖国外商品的超市看看。 “德国、法国、新西兰原产的常温奶都有,尽管价格比国产奶要贵些,但我们每样都买了,回家一个个对比。”
跟国内常温奶一样,进口奶都采用利乐无菌砖包装。而它们的营养标签上除了常见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指标外,有些还专门注明“无防腐剂”或“无人工激素”等。“国外的质量标准体系比较可靠,怎么也会比国内的强吧?”
“国外品牌且不说牛奶质量是否就一定好,但它们至少保持了一个透明度,能让消费者比较清楚自己买的是怎样的产品。”这是她坚持买进口牛奶的原因之一。
但是,她对国外品牌的信任度也仅限于此,一切都要等时间来验证。她现在不会只认一个品牌了。“国外牛奶牌子现在越来越多,能换就尽量换吧,谁知道哪个品牌哪天又出什么事呢?”
跟定居美国的姐姐聊起牛奶,她觉得有些羡慕。美国主流鲜奶也分巴氏奶和常温奶,价钱从3美元到6美元一加仑(约等于3.7升)不等。最贵的“有机牛奶”,是要通过相关机构严格认证的,口感和营养都最好;次贵的则遵循了比较严格的生产方式,比如“无添加激素”、“不含防腐剂”等,在包装上都有注明;而最便宜的鲜奶,配料表上也会将生产过程中添加的东西一一标注上,而不像国内的常温奶一样,统一写个“生牛乳”就算了。
随手拍牛奶
文/图_ 吴真(日) 王晶(法) 李一鸣(澳) Ziqiang Liu(美) 肖尔亚(台)
澳大利亚
牛奶和奶酪在澳洲人一天三顿的餐桌上不可或缺。忙碌的上班族常常买一个三明治,然后从冰箱里拿出早上买来的纸盒装牛奶,一顿工作午餐就齐全了。你可以在几乎任何一家超市或者加油站买到当天出厂的纸盒装牛奶,澳洲人对牛奶似乎也没有什么品牌情结,在他们眼中,牛奶大概只有“低脂”的和“全脂”的两种。澳洲牛奶的品质很高,如果你见过散养的奶牛在草原上发呆和闲逛的场景,就不会惊讶为什么当地牛奶那么好喝。
日本
东京大学的河村小姐说,她每天早点和晚上睡前都喝牛奶,平时在超市买牛奶,会仔细地看营养成分说明。原则有三:一是有添加物的不要,加钙、加味道的统统拒绝。二是是成分不能有调整,不要浓缩不要调整。三是卡路里要低,但又不能是低脂或者脱脂的。事实上,日本的低脂奶比一般牛奶还便宜,大家信不过再一次加工的。河村小姐认为日本牛奶的成分标示还不够细致,应该像美国那样详细才行。
日本的牛奶分类有严格区别。百分百生奶才可以叫“牛乳”。有添加物的牛奶叫“乳制品”或“乳饮料”。包装上一定会大字标出“种类别”为牛乳还是其他。
法国
在法国,“奶”(lait)一词专指牛奶,其他奶制品(羊奶、马奶)都需专门注明。市场上的品牌必须标明热量、蛋白质、脂肪、钙等营养要素的含量。除了高温消毒奶以外,也有微过滤(microfiltration)法制备的成品奶在市面销售。鲜奶品种繁多,从常见的全脂、半脂、去脂奶,到去乳糖奶(应对乳糖不耐者的需求),有机奶(bio)等。法国以及整个欧盟对奶业的依赖与需求使其对食品安全极为关注,并实行世界上最严厉的食品安全管制法规。无论廉价的大型超市自产纸盒装牛奶,还是价格贵上几倍的全有机奶,都可以安全放心地食用。
台湾地区
台湾比较老的牛奶品牌是光泉,近年来广告较多的则是瑞穗和林凤营两个牌子,大家现在也比较接受这两个品牌了。此外还有和瑞穗一样同属统一集团的Dr
Milker、来自台东的初鹿等品牌。在台湾,一些年轻人也因为不喜欢牛奶的味道而很少喝牛奶。一盒290ml的牛奶售价大约是35台币(约为人民币8元),相比起果汁和茶饮料要贵一些。目前市场上的鲜乳都是台湾本土生产,比如瑞穗在台湾有自己的牧场,位于花莲的牧场对游客开放,可以喂牛吃草、品尝牛乳酪和观光。
美国
就像普通美国家庭的后院里都有辆车一样,他们的冰箱里任何时候都少不了大桶的牛奶。虽然油比水还便宜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但美国人还是可以幸福地把牛奶当水喝。
因为FDA管得严,各个牛奶厂商在标签上都把成分标得清清楚楚,活像一个检验报告。只要消费者细心,绝对不会喝错了奶。
牛奶世界观
美国:
美国是世界牛奶大国之一。美国奶业发展主要依靠先进的科技和一体化经营策略。科技在美国奶业发展中的作用占60%以上。奶业合作组织体系在美国相当发达,主要有供应合作社、奶牛改良合作社、销售合作社三类。牛奶及其制品的安全受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严格检验,但长期以来也有一些美国牛奶安全问题的丑闻出现。十九世纪中期,美国曾发生“潲水牛奶”事件,但随后通过采取多项措施规范奶业发展。牛奶和奶制品在美国的消耗量很大,是美国一大重要饮品。美国人比较推崇的健康的吃法是:早上喝牛奶,中午吃奶酪,晚上喝酸奶。
新西兰:
新西兰是名副其实的奶业大国,其奶产品国际市场贸易额全球最大,居世界第一位。新西兰牛奶的品质,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完美的放牧方式和优质天然的牧草。新西兰奶牛的饲养成本低,效益高,牛奶的价格便宜、有竞争力。在质量监管方面,新西兰食品安全局负责监管新西兰11600个牧场、172家乳品生产商、 226家乳品运输和储存商、164家乳品出口商、46个乳品实验室和252个乳品风险管理评估机构,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一条龙管理。食品安全局制定质量安全管理的规章和标准,对奶牛场实行风险管理制度,具体的评估和检测工作委托有认证资格的独立第三方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和风险评估机构具体承担。
欧盟:
作为全球最大的乳业生产方,欧盟在乳制品来源选择和生产标准上有严格规定。牛奶主要出自西门达尔品种和荷兰黑白花奶牛,生产程序、营养成分均按照欧盟92/46/EEC有关奶制品生产和处理标准,其中,丹麦对生乳中的细菌含量限制为3万,与其他一般要求10万的欧盟国家相比是最少的。欧盟对乳制品中各成分的限制,如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污染物、真菌毒素、微生物以及放射性物质等,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同时,产品质量要求以指令形式发布,内容涵盖水分、脂肪、乳糖、总乳固体等。但是就在最近,欧洲牛奶也陷入了食品安全的困局,产自西班牙和摩洛哥的牛奶、山羊奶和人乳样本中发现了多种用于治病的化学物质,被国内媒体戏称“化学品鸡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