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公众频频被与失信有关的事件刺痛神经。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刊采访的业内人士、学者、律师给出了各方说法和疑问
文|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苏枫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防范和惩治失信行为,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正常社会经济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政府部门依法履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中央银行,是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牵头人。
2008年,国务院明确人民银行承担“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职责,并牵头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十一五”时期,人民银行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与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努力,稳步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逃废债务、拖欠贷款、偷逃骗税、商业欺诈、非法集资等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对社会经济秩序和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什么某些现象在信用体系初步建成后仍然屡禁不绝?如何完善国家信用体系?《小康》杂志就此采访了业内学者、律师、企业家,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人民银行承担的主体地位、如何打造中国信用体系等问题提出了不同观点。
如何解决信息割据问题
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推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的依法记录、登记、展示、共享,以此来为各部门、各地方开展行政执法和信用建设提供服务,督促企业和个人更好地守信。
人民银行在制度建设方面,重要工作之一是推动《征信管理条例》的研究制定,使征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009年10月13日,国务院法制办将《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1年7月22日,第二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关于《条例》,业内以公益诉讼著称的、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正伟认为,“征求意见稿对于信用信息的法律定位不够明确,对个人法人信用信息和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的征集、评价,以及对违规征集、发布和使用他人信用信息的法律责任不够明确。”
迄今为止,围绕着金融机构单方面收集、记录个人银行卡交易、使用信息记录引发个人信用“黑名单”的争议还没有很好解决。董正伟认为,把个人信用记录作为惩罚性的依据,会造成对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二次惩罚。
因此,董正伟建议在《条例》总则中增加一条:“本条例规定的信用信息仅仅是对客观形成的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真实记录,不构成对信用主体的否定性评价。征信机构、信用信息使用者不得利用信用信息记录对信用主体人格尊严进行攻击、贬损。”
在信用制度和顶层设计层面,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认为,现在要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来提升国家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这就需要国务院来统辖,但是现在国务院还没有专门部门来管。现在的状况是,信息在部门之间互相不能兼容,形成了信息孤岛和信息割据,这是很大的浪费。”
章政认为,要解决信息割据的问题,需要建立联合征信系统。各部门实现互通互联,在总体的政策框架下,各司其职。
“国务院把建设国家信用体系的任务交给人民银行,但是它怎么也干不来这个事。央行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一方面要代表自己的利益,同时还要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这就会打架。部门干不了整体的事情,地位的尴尬,反映到现实中,就出现了行为的尴尬。”章政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会之上成立一个信用管理委员会,替代人民银行,发挥整合、统筹、协调作用。
为什么不对商业银行信用评价
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运行的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设施。
该系统于2006年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发展成为世界上覆盖机构和人口数量最多的信用登记类机构。截至2010年底,该系统已分别为近1700万户企业和7.77亿多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为什么只是建立个人、企业的信用档案,而不建立商业银行的信用档案?人民银行没有做到公平对待商业银行、企业和公民,这是不平等的。”律师董正伟认为,人民银行推动征信系统建设的出发点是保护商业银行的利益,而没有履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义务。
“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不诚信的就是商业银行!经济危机都是从金融垄断利益集团的欺诈和投机开始的。而中国商业银行乱收费引发的诚信危机远远没有消除。所以,征信中心应当每年向公众征求一次对大型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价,并向社会公开。每5年向社会公众征求一次全面系统的大中型商业银行信用评价,并向社会披露报告。对连续3年被公众信用评价的为低级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当给以行政处罚。”
律师董正伟认为,每年由公众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和服务进行一次诚信评价是督促商业银行依法诚信经营的保障,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西方评级体系移植到中国存在先天性缺陷
近年来,人民银行以信用评级为重点积极推动了征信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从事信用登记、信用调查和信用评级的征信机构已近200家,基本上都是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一批评级机构已具备从事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和企业债、金融债、结构融资债等长短期债券信用评级能力,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公信力。
在近200家征信机构中,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大公国际”)是中国最权威的信用评级与风险分析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是面向全球的中国信用信息与决策解决方案的主要服务商。
大公国际董事长关建中认为,目前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模式制约了中国信用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抓住时机毫不犹豫地对现行评级体系进行改革,避免重蹈美国因评级体制和机制错误导致国家信用体系崩溃的覆辙。
现行中国信用评级体系是学习美国的产物,那么,这样一种舶来品带给中国的将会是什么呢?
“现行的中国信用评级体系肯定不能充分揭示信用风险,承担不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赋予的责任,影响国家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评级不能真实揭示风险,还有可能引发类似美国的金融危机,中国这样的超级经济体一旦爆发危机必然演变为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国各方面的损失将最为惨重。”关建中对《小康》说,西方评级体系模式移植中国存在先天性缺陷。
例如,在体制方面,中国评级机构过多;评级标准建设缺乏制度保障;评级监管多头负责。如何建立体现信用经济本质要求和适合国情的中国评级体制一直没有提上政府的工作日程。
在机制方面,竞争机制使信用级别买卖公开化、合法化,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评级收费模式把评级机构与受评对象利益结合起来,增加了评级风险。
如何打造中国信用评级体系?
关建中的构想是,中国信用评级体系不应再走通过市场评级调节社会信用关系的道路,而应选择国家有计划管理社会信用风险的模式,构建国家信用评级体系。他从思想原则、管理体制等十个方面对国家信用评级体系架构进行了基本设想。
关建中强调,移植西方评级体系模式,还有被美国控制评级话语权的风险:“美资机构以合资方式控制中国评级市场的目标已接近完成,并广泛渗透到我国防、金融等众多关系国家核心竞争力与战略机密行业和企业。美国对中国评级话语权的实际控制将对中国构成以下主要危害:一、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丧失金融主权,中国的评级规则和金融产品市场定价要由外国人说了算;二、信用关系已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信用关系稳定与否攸关社会安定与政局稳定,运用评级话语权可以通过破坏信用关系侵蚀中国执政党的社会基础;三、通过评级可以便利地掌握中国重要行业的战略信息、企业技术和经营信息,削弱国家竞争力,直接威胁中国经济与国家安全。”
经济身份证
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提供的信用报告,正逐渐成为以信贷信息为核心,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借债还钱、遵守合同及遵纪守法状况的“经济身份证”。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合作,逐步将企业和个人在产品质量、环保、社保、外汇等领域的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商业银行严格执行“绿色信贷”等政策,对在上述领域受到违规处罚的企业和个人在信贷发放上从严掌握,提高了相关部门行政管理和执法的力度,也增强了企业和个人在上述领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目前,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贷前审查的必经环节,在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诚信国际榜 中国人对20国集团中外国人的诚信形象排名(TOP 10)(N=1522)
序号 项目 票数 比例 去年的位次 升降 去年排名
1 德国人 640票 42.0% 1 — 德国人
2 美国人 465票 30.6% 5 ↑ 英国人
3 英国人 422票 27.7% 2 ↓ 加拿大人
4 法国人 323票 21.3% 4 — 法国人
5 日本人 301票 19.8% 8 ↑ 美国人
6 加拿大人 283票 18.6% 3 ↓ 澳大利亚人
7 澳大利亚人 233票 15.3% 6 ↓ 俄罗斯人
8 俄罗斯人 203票 13.3% 7 ↓ 日本人
9 韩国人 154票 10.1% 12 ↑ 巴西人
10 意大利人 111票 7.3% 10 — 意大利人
(该题为多选,最多选5个)
美国评级模式的风险
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它是由专门的经济、法律、财务专家组成的、对证券发行人和证券信用进行等级评定的组织。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被认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作用受到各国普遍质疑。
在目前的信用评级机构中,美国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占据垄断地位,在全球信用评级市场这三家公司占有的份额超过90%。按照《华盛顿邮报》的说法,目前世界上存在两大霸权,一是美国,一是标准普尔,标准普尔的霸权甚至超过了美国。
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以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多次下调陷入困境的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导致这些国家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因此招致欧盟以及德、法、希、葡等国的强烈批评。
对于近年来扮演国际经济增长引擎角色的中国,标准普尔给出的主权信用评级曾经10年不变地停留在“适宜投资”的最低限。对此,中国学者指出,我国应尽快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抢占话语权高地,这样才能摆脱被美国评级机构“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