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应以战略眼光看待高铁技术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8日14:23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我们是否还应对高铁未来抱有信心

  毋庸讳言,当前中国高铁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运营管理的完善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秦天

  100年前,人类第一次运用航空技术在突破自身运动形态的同时,也颠覆性地突破了自身运动速度的极限。飞机的使用,最先改变的是战争的方式,但随后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发展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思想方式。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航空时代的到来,今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今天这个已经被人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形态是否还会出现?毫不夸张地说,航空时代,是现代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最深远而又最广泛影响的时代。这是西方工业技术对世界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100年后的今天,随着高铁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规模推广运用,高铁正在进入全面实用化时代。人类社会又将因此而突破地面交通速度的极限并随之引发一系列新变化。

  不能容忍的,是不应该的事故,还是高铁本身?

  如果说,飞机是以全新的运动形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时空概念,那么高铁就是以传统的运动形态再一次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时空概念。

  当你置身京沪高铁,切身体验“风驰电掣”的真实感受时,猛烈撞击内心的,不仅是惊叹、自豪,更有一个新时代扑面而来的呼唤与感奋。高铁,是名副其实的“陆上飞机”,其速度之快,运用之便,在当下就已显示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

  随着高铁技术和高铁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完全可以预计,未来它的作用和意义,绝不仅仅是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出行方式的选择或加快了城际交通速度和流量那么简单。高铁的出现,必将像飞机的出现一样,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形态和活动方式,甚至包括部分军事行为方式。

  而对于我们来说更加重要的是:这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将会是中国工业技术对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贡献,因而也将是中国新的发展机遇。

  毋庸讳言,当前中国高铁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运营管理的完善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一时期,高铁运营中很多原本应该避免的问题连续出现,特别是“7·23”动车追尾事故的发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既使社会和广大公众蒙受了意外灾难的巨大精神冲击和心理伤害,也使高铁的发展饱受诟病。

  应该说,当前国内外舆论由此对中国高铁建设产生一些负面的看法和声音不仅在所难免,而且也需要相关部门认真倾听和严肃对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工业技术及其发展前景,根本的前提就是安全。社会和公众接受与认可的,不是理论上完善的技术设计,而是现实中完善的技术表现;不是实验中丰富的安全数据而是实践中稳定的安全性能。离开了这一点,技术的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依据和意义。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冷静客观地分析当前中国高铁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局部问题还是全局问题?是方向问题还是操作问题?是技术系统的问题还是管理系统的问题?是指导思想的问题还是工作方法的问题?

  一句话,我们所不能容忍的,是那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故、问题和敷衍塞责的作风甚至潜藏其中的腐败行为,还是高铁本身?

  对可能导致世界变化的重大技术前景的判断,需要有战略眼光

  一种可能广泛造福于人类的新技术形态的出现,不一定非得以社会的种种阵痛作为代价。但当社会代价不幸出现时,也不能简单成为否定新技术形态的必然理由。

  历史证明,客观上具有重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无论其发展过程如何艰难曲折,最终的趋势和结果都是无法阻挡的。面对着中国是否需要这么快的交通速度和高铁未来的安全是否有保障的质疑,不禁让人想到当年飞机问世时西方也曾有人大声发问: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么快的交通速度?我们乘坐飞机能有安全吗?

  这样的问题现在当然已经无需回答了。试想,当未来高铁技术像航空技术一样广泛运用时,当高铁运营不仅安全载客而且大规模安全载货时,当以高铁网络形成的交通大动脉不仅遍布全中国,而且纵贯欧亚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甚至从白令海峡连通亚美大陆,从苏伊士运河连通亚非大陆,从直布罗陀海峡连通欧非大陆时,那时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面对着这样的世界,还会产生对高铁的质疑吗?

  至于说当下,中国高铁建设的高债务投入和较大规模的快速发展是否必要,笔者认为,这也应从国家长远战略利益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

  对一种可能导致世界变化的重大技术前景的判断,需要有战略眼光,而发展这样的技术,则需要暂时没有足够商业回报的国家战略投入。这是成功的经验,但在现实中也往往成为失败的教训。

  应该看到,高铁技术,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高铁的发展建设,也理应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行为而不是部门或地方的一般商业行为。中国高铁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具体步骤,应始终站在国家战略层面来筹划和把握。面对未来,面对中国新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登高望远、统揽全局、把握时机、超前筹划,同时也更需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端正指导、改进工作、取信于民、重拾信心。我们有能力、有条件也有责任坚定地张开双臂,迎接中国技术主导的高铁时代的到来。

  (作者为国防大学科研部副部长、教授、少将)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更多关于 高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