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国集团模拟谈判:国际视野通过行万里路获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5日11:02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文/陈康令

  当“八五后”

  中国精英大学生遭遇国际同龄人(下)

  “‘国际视野’或许可以从书本和新闻里得到确立和拓展,但真正的‘国际人’是只有通过‘行万里路’才能炼成的”

  前文提要:与改革开放前几代走出国门的大学生相比,21世纪中国精英大学生的国际化程度显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真的已经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学生在国际视野、个人素质、团队合作方面一样优秀了吗?

  今年暑假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大学生“二十国集团(G20)模拟谈判”的经历,让我有机会跟“国际对手”们狭路相逢了一回。

  既然大家都带着笔记本电脑,那么上网查资料的速度应该不相上下吧!毕竟咱们在国内也都是人人和微博上的好手。

  但这一轮,我们还是败下阵来。因为比赛比的是用英语在google上搜索关键词的能力,而不是用中文在百度上人肉信息的水平。纵使我们的汉语搜索水平再博大精深,在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获取信息时,我们还是无法在速度、精准性和丰富性上战胜欧洲同龄人。

  英语中有个词:professional ethics,字面意思是“职业道德”。但此行之后,我意识到,它绝不止是中文中的“职业道德”,除了遵守职业的硬性道德规范以外,它还指为做好工作所要付出的认真、踏实、勤劳的态度。

  而这一点,在国内高校的学生培养中似乎是缺失的。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冲击是关于所谓“国际视野”的。

  在国内,我们一直自诩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精英”:名校学历、英文好、有机会出国⋯⋯但直到这一次我才发现,原来这些都只是“浮云”。

  本次模拟谈判共有25名代表,来自剑桥大学、巴黎政治学院、科隆大学、比勒陀利亚大学、斯德哥尔摩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全球九所学校和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国际同龄人都有在世界各地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的实习经历。

  以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德国科隆大学的同学为例。从事拉丁美洲研究的Windheuser去过玻利维亚和哥伦比亚实习,同专业的Schmidts则在墨西哥边学习边工作;Voegeli的研究兴趣是国际政治合作,实习经历遍及澳大利亚、巴拉圭和联合国相关机构;Hesse主攻欧洲和国际公法,在西班牙、智利和法国都工作过。

  相比之下,中国高校能提供的国内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的实习岗位本就不多,更别说国际性的实习岗位了。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从事国际研究的学生集中在美、欧、日等传统强国研究的原因—— 去对象国实习的机会可遇不可求,选择这些国家,即使去不了当地,也可以从网络和媒体中获取比较多的资讯。

  但是,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中国大学生对于发展中国家不太关注、缺乏了解的现状。我们的“国际视野”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了“发达国家视野”。中国的一流高校如果想要和世界名校看齐,在这一点上也必须要努力追赶。

  “国际视野”或许可以从书本和新闻里得到确立和拓展,但真正的“国际人”是只有通过“行万里路”才能炼成的!

  德尔菲神谕上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遭遇国际同龄人的经历,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正是更清楚地认识了我自己。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更多关于 青年 国际视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