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能源家底再挖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5日11:04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以最近几年的勘探量和产量计算,中国的石油生产还可以持续生产60至30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 | 北京报道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地质力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的构造、运动规律及其起因。它以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创始人就是李四光。

  李四光曾利用地质力学为中国摘掉“贫油”的帽子,然后到石油自给自足,中国用了14年时间。不过从90年代起,强劲的经济增长使进口原油再次大量进入中国。

  “找油”在最近10年再次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历史使命。按照中央领导指示,对于中国地质学界的要求是“立足国内,尽快实现油气资源调查重大新发现,促进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增强油气资源保障能力”。

  “产出的增长速度跟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这就要求加快我国的石油探测步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寅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像这间研究所的许多科学家一样,49岁的马寅生正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解决中国能源挑战的问题上。比如,他在2007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海陆构造格局及含油气盆地特征》,“为黄海油气资源潜力研究提供了背景资料。”

  过去10年一直没有变化的国土系统油气调查费用,在2011年增幅超过100%。中国的地质学家们又好像李四光那样急迫地奔波于中国的山川平原之间,甚至外出大洋,希望从理论上获得新的突破。

  中国能源的家底到底有多少?

  又开始用“洋油”

  一直到1949年,连中国人都认为,自己生于一个贫油的国家。那时世界上发现的油田大部分都在海相地层,即由海洋状况形成的地层。而地质勘探显示,中国没有发育完全的海相地层,大部分都是陆相地层。

  按照李四光创造性的地质学说,中国人最终发现了大庆油田。毛泽东说,一举将“贫油”的帽子扔到了太平洋里。

  1963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当年周恩来在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基本实现了原油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1973年起,中国原油还开始对日本等国进行出口。

  1993年是一个转折: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与沙特签了进口石油的协议,此举标志着中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成为净进口国。

  能源紧张的状况,再次把地质学家们推上前台。

  全国性的油气资源调查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筹备。2003年至2007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成为建国后中国油气领域评价范围最广、涉及矿种最多的资源国情调查。

  官方公报说:其成果对科学制定能源资源战略和政策、指导企业勘探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个重要项目则是“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它从全国几十个项目中选择了四川松潘阿坝、南海北部陆泊深水海域等十个地区开展油气资源战略评价,其中包括四个海上项目和六个陆地项目。

  2009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会签上报的《关于加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的请示》,启动了全国性的油气资源战略调查。

  12年间,关于中国能源家底的调查一轮又一轮地涌了上来,令地质学家们奔走不息。

  马寅生最新的一项主要荣誉,就是在2009年获“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先进个人”。

  谁在为中国找油

  在中国油气资源勘探调查的布局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以国土系统为主的油气技术人员。到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单位从事油气地质工作的有524人,其中油气专业216人。他们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未来。

  这些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15个单位。其中,海上油气调查主要由青岛海洋所、广州海洋局承担,有技术人员230人。陆上油气调查由其他13个单位承担,技术人员294人。

  除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成都地调中心于1990年就成立了专门的油气研究机构,到2011年已完成国家、部委、石油公司项目60余项,累积获得经费超过4亿元。

  在经费方面,自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每年承担不同渠道来源的油气项目资金约4亿元左右,主要包括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国家海洋专项、国家油气战略选区专项,以及三大油气公司的横向合作项目。

  “十二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加大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专项和海洋地质保障工程的实施力度。按照文件所说:“大力加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力争取得重要新发现”。

  而在两大国家专项正式实施之前,从2011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从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经费中每年安排5亿元,加强油气和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油气调查是枯燥而无趣的。马寅生告诉本刊记者,一般地质探测都是先用重力探测以及磁性变化了解大概的地下结构,然后通过人工放炮的办法来获得不同岩石的界面地震波反射。如果发现有油气资源或者其他矿产资源存在,才会通过最精确、同时也是投资最大的打钻方法进行探测。

  地质学家的依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中国自有能源的前景不乏悲观者,它也与全球油气勘探的悲观论一脉相承。在这个说法中,比较瞩目的观点是,中国的油气资源将在2050年前耗尽。

  而不断进行的油气资源调查,则为乐观派提供了支持。中国油气勘探战略的权威人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认为,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中国的原油剩余可采储量可以一直开采到2063年,天然气则可以延续至22世纪。

  根据本刊记者所获得的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报告,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成果,中国石油远景资源量达到1287亿吨,探明率仅为22%强,属于勘探中期。在这份2010年完成的报告中,翟光明认为以最近几年的勘探量和产量计算,中国的石油生产还可以持续生产60至70年。

  在天然气方面,中国天然气远景资源量56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2万亿立方米。就此而言,中国的天然气勘探还处于早期阶段。不过,翟光明仍然估计,由于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到2020年时中国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仍达到20%。

  在6月参加中国石油地质年会时,翟光明向本刊记者表示,深层勘探是中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关键所在。他举例说,在渤海湾地区的勘探已经达到地下3000米左右,但仍可下探到3500米深。

  在储量的基础上,勘探及开采技术仍是决定油气资源供应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于中国油气资源的判断是:分布不够集中,有机质含量低。“我国的油气勘探评价工作客观上难度很大,任何一个油气田的发现都不容易。”

  翟光明认为,中国剩余的油气资源以低品位为主,勘探和开发的难度、成本都将大幅上升。同样具有技术难度的,还包括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根据2011年初最新确定的结果,中国未来的油气勘探应集中在6大领域和区域。

  首先就是中国北方的东西向天山—兴蒙构造带,它已经确认为是中国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的目标区。“另外就是羌塘盆地、扬子盆地以及柴达木盆地,都具备良好的油气远景。”以目前开采的大庆油田为例,马寅生介绍说,已在松辽盆地外围新发现了6个中新生代油气远景盆地。

  这些大陆油气带的发现以及进一步认识,都将为中国提供超重量级的油气田。

  此外,海洋油气调查取得一批重要发现,初步圈定了38个海域含油气盆地。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祁连山永久冻土区钻获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这是继加拿大、美国之后在冻土区发现水合物样品的第三个国家。

  一系列勘探和评估都建立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的基础上。一旦实施更为精确和广泛的深部勘测,不仅可以按照现有理论发现新的油气蕴藏带,还可能建立新的学说,指导油气勘探。

  “目前除青藏高原外,中国陆上的所有盆地都已经做过相应的质探测。”马寅生解释说,过去中国的油气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生代地层,目前正在做更深的古生代地层的研究。

  而在未来几年,他们将探索更早、更深的地层。“在新的层系以及新的领域里,过去主要找油找气,现在还要找水合物。”他说,“这个不仅需要国家在技术装备上进行重视,同时需要国家军事以及外交的共同支撑。”

  (本刊记者山旭对此文亦有贡献)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