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政府不能为政绩掩盖开拓团殖民历史真相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7日16:45  环球人物杂志
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 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

  从1932年到1945年,日本共向我国东北移民约33万人,战后,其中4500多人被方正县百姓收留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袁泉 张珺

  《环球人物》杂志驻日本特约记者 萨苏

  8月初,位于哈尔滨以东160公里的方正县并不像往年那样凉爽,闷热的天气让人感觉压抑、烦躁。半个多月以来,围绕方正县为日本“满洲开拓团”立碑、网友砸碑和县里最终拆碑,风波不断,让这座宁静的东北小城一时间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

  为“开拓团”立碑惹争议

  7月30日,一条“黑龙江方正县为吸引日商投资,花了70万为侵华日军逝者立碑”的微博在网络上被疯狂转发。截至次日下午,该微博已被转发8.1万次,评论超出1.8万条。“为侵华日军逝者立碑”这样的标题,轻易地点燃了人们的怒火。

  8月1日,为查明事情真相,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驱车前往方正县,在该县“中日友好园林”的“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后,一面采用中国影壁式风格建设的“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石碑矗立着。石碑正面为序言,背面刻有200多名“开拓团”亡者的名字。

  石碑正面序言如下: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开拓团民15000余人集结方正,欲取道回国。因饥寒流疾,有5000余人殁于荒郊野外,简而掩埋。其间历经近二十年,方正人民不忍其尸骨散落于荒野,遂以仁善之心将其集整。1963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建设“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将尸骨埋于墓中。墓中亡者多无姓名,经各方努力,搜集部分,故今将墓中亡者姓名刻录,一为告之日本后人,其先人长眠于此,勿以忘之;二为展示人类至善大爱乃人性之根本;三为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反思战争之危害,昭示和平之可贵。故立此名录,以警世人。

  距石碑约50米处,是“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墙,墙上也刻有序言。据方正县常务副县长洪振国介绍,中国养父母公墓是由方正的日本遗孤建的。今年,方正同时为两处公墓设立了名录墙,分称“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和“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亡者”和“逝者”,在用字上的差别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记者注意到,在“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墙上出现了错字,第一句:“1945年秋冬之际,日本开拓团民罹受战败之因”,应为“战败之困”。

  从砸碑到拆碑

  “立碑事件”激起的“民愤”并未止步于网络。8月3日15时许,“湘军五百”、“飞天燕子”、“梁智”、“韩忠”(以上均为网名)、陈福乐5名男子从北京出发到达方正县,他们带着小铁锤和两小桶红油漆到达中日友好园林,欲将“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碑墙砸毁。无奈碑身结实,他们倾尽全力只砸出一些小坑,索性举起红油漆,朝石碑两面泼去。

  事后,据“湘军五百”介绍,他们砸了1分钟,就被发现了,现场突然出现了八九个人,开始阻拦他们,他们在扭打中持续砸了5分钟,随后警察赶到。

  砸碑者中年龄最大的是陈福乐,今年35岁,小学毕业,在保定做小生意。他对记者说,7月30日,当看到“黑龙江方正县为吸引日商投资,花了70万为侵华日军逝者立碑”的新闻后,非常生气,马上有了砸碑的想法。另外4位砸碑者都是“中国保钓联盟”网的成员,在这个网站上常有联系。据他们说,5人是“不约而同”地想到砸碑。于是8月2日,5人分别从河南、河北、湖南等地赶往北京会合,之后坐火车到达方正县。在路上,他们“砸碑”的消息已经开始在微博上直播。

  此次事件中的另一方,方正县政府也开始用微博为自己辩护。8月3日17时49分,方正县在新浪开通官方微博,当晚连发3条,对立碑墙一事进行了“说明”。可是,官方的“解释”并没有起到降火的作用,反而为网民提供了一个集中火力发泄的场所,在近万条的评论中,网民的谩骂几近“失控”。

  8月6日早7点57分,方正县政府公布了“拆碑”的决定。方正县官方微博称,“方正县中日友好园林中的‘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引起广大网民的极大关注,许多人对之提出质疑,该墙也被造成了污损。因此,有关方面已决定暂时关闭园林,对名录墙进行处理。”

  日本“开拓团”的殖民本质

  发生在方正县的这一系列事件,在激起人们的愤怒之余,也掀开了那段历史鲜为人知的一角。日本“满洲开拓团”是个什么组织?他们和侵华日军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方正县会出现他们的公墓?

  日本“满洲开拓团”(以下简称“开拓团”),是日本侵占我国东北过程中建立的一系列殖民群落的统称,也是一个几乎已被遗忘的名词。但如果今天走在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北部地区的旷野上,仍然可以听当地老人提到“日本屯”、“日本沟”之类的地名,这是那个数量曾高达数十万人的畸形团体留下的痕迹。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并非一夜沦陷,中国军民并没有放弃这片土地。日本关东军发现,尽管没有国民政府的支持,东北的各个社会阶层都有大量爱国者在奋起反抗。义勇军、救国军、铁血军、抗日联军,如野火般此起彼伏,并且得到民众的支持,日军要想彻底消灭他们极为困难。例如1932年夏,关东军与抗日名将马占山作战,尽管使用了两个师加两个旅的兵力,并出动航空兵配合,却始终无法抓到情报准确、如鱼得水的马占山。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也因为义勇军越打越多而被迫去职。

  1932年中,时任伪满吉林军训练顾问的关东军大尉军官东宫铁男提出《垦拓意见书》,向日本政府建议大规模向东北移民。他希望以在乡军人为主,在中国东北广泛建立由日本移民组成的“开拓团”和移民点,依靠这些武装移民团割裂抵抗力量与普通百姓的联系,形成对抗抗日武装的据点。东宫在建议书中明确提出“开拓团”必要时应可作为兵站使用。这一提案得到日本国会支持。东宫铁男也因此被称为“开拓团之父”。

  东宫铁男生于1892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自费到广东考察并学习中文,是日军中的“中国通”。他在日本侵华史上还曾参与了另一个重要事件:1928年,关东军激进分子在皇姑屯制造爆炸,炸死了奉系首领张作霖。在现场指挥的,就是时任关东军独立守备队中队长的东宫铁男。

  1932年10月,在东宫铁男的亲自策划之下,493名日本武装移民进驻黑龙江省牡丹江永川镇,第二年建成“弥荣”和“千翔”两个村庄。

  因为感到成年人移民顾虑太多,东宫又建议吸收“纯洁”的年轻人,并以军国主义思想做动员。这些狂热的日本青少年移民组成了所谓的“日本开拓团青少年义勇军”。东宫为进一步推动殖民开拓,于1933年亲自作词,完成了后来在日本传唱颇多的歌曲——《新日本女性要嫁到大陆去》,鼓励日本女子参加“开拓团”,平衡其性别比例。

  1935年,“开拓团”开始走上“家庭移民”的路线。日本政府将大批在日本经济危机中处于破产边缘的农民和市民家庭编入了“开拓团”的队伍中。在日本战败前,共向我国东北移民10万户,约33万人。“开拓团”的驻地曾遍及密山、虎林、方正、巴彦等地。

  “开拓团”通过掠夺获得东北的大量土地(早期的移民每家可无偿获地1500亩),使大批中国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另一方面,日本战败时置“开拓团”于不顾,也直接造成8万日本人的死亡,其后代的归国问题至今困扰日本政府。

  值得一提的是,“开拓团之父”东宫铁男最终被击毙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到底是怎么死的,死于哪次战役,在日方记载中一直是一个谜团。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查阅中方资料发现,1937年11月14日,浙江省平湖县境内,日军和中国军队79师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东宫铁男正是在这次战斗中被79师击毙。

  特殊的“侨乡”方正县

  而方正县在“开拓团”的历史中,又有着特殊的意义。

  方正县常务副县长洪振国具体介绍了方正县的那段历史。当时在方正县的“开拓团”有4个,共2000多人。1945年日本战败后,“开拓团”开始大批撤退回国。除方正本地的“开拓团民”外,还有佳木斯、鸡西、鹤岗等地,共1.5万“开拓团民”集结在方正县,寻求回国途径。除其中一部分人辗转回日外,还有许多人由于长途跋涉,体力消耗殆尽,传染病流行和寒冬降临而倒毙,死者超过5000人。剩下的4500多人,大多为妇女和儿童,处境极为艰难。善良的方正县老百姓掩埋了已经死去的“开拓团民”,并收留了当时生活毫无着落的日本妇孺。

  洪振国说,这些人和当地的百姓组成特殊的家庭,有的还结了婚。上世纪6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这些日本妇女和儿童中的一部分回到日本,把中国家庭中的一些亲人也带到了日本,成了华侨,后来,这些人又回到方正,又把一些人带到了日本,反反复复,使得方正县和日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现在,方正县共有26万人口,定居在日本的华侨、华人有4.2万人,归侨和侨眷有6.8万人,也就是说,方正县和日本相关联的人数达到11万人,占总人口的42.3%。

  在今年1月8日方正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与日本官方高层机构交流互访,侨乡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是过去一年方正县取得的重要成绩。

  “今后5年县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发挥独一无二的侨情优势,全面加强与友好城市、友好单位联系,力争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实现更大突破。实际利用县域外合作资金、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5%和20%以上。”方正县委书记刘军在报告中说。

  记者在这份报告中的2011年工作安排中看到,方正县将“筹拍侨乡题材影视剧;扩大县一中与大阪国际学院、县三中与长野县泰阜村中学交流合作领域,创建‘国家级中日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

  方正县的“侨乡形象工程”落到实处,有若干决议,其中一项和“立碑事件”几乎同时被网友曝光,招来一片骂声:“主要街道两侧的牌匾、招牌、广告牌、宣传牌都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针对此事,记者致电方正县工商局求证,办公室工作人员承认确有其事。

  谨慎对待历史

  方正县政府官员在接受采访时曾不止一次表示,设立“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石碑的目的,是为了展示日本侵华历史、体现人道主义关怀。但军旅作家余戈认为:“GDP至上,也不能不顾良知与良心,为了政绩就肆意歪曲历史。”对于方正县政府解释“立碑”原因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余戈指出,那是中性的名字,而不是“方正地区日本开拓团民公墓”。让“开拓团”这一侵略殖民色彩的称谓直接刻入碑墙之上,属于突破历史政治外交尺度的行为。

  8月7日,一家都市报在头版刊出《黑龙江“开拓团”碑被拆》,文中图片显示了网友举国旗、放鞭炮庆祝的场面。

  当天,记者打开方正县网站,发现原本“魅力侨乡”栏目下的“侨乡由来”、“总体概况”、“友好往来”、“侨务经济”等内容已完全被删除。

  网站上的内容可以写了再删除,一个石碑可以建了再拆掉,但是被伤害的感情不能瞬间得以平复。几十年前的惨重灾难历历在目,方正县领导不可能全部好了伤疤忘了痛,为了发展经济、获取政绩,不尊重民意独断专行,这样立起的碑又岂能长存。

  另一方面,也有评论者指出,地方政府决策者对待历史问题的轻率固然需要深思,网友们“暴力的正义”也值得商榷。面对中日两国的历史,严肃、冷静才是我们应有的理智的态度。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环球人物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开拓团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