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7-23事故后的群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9日11:59  法律与生活

  “7•23”事件后的“群动力”

  4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2011年7月23日成为中国铁路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天。追尾,这种在汽车行驶中较为常见的事故,竟然不可思议地在身形庞大、技术先进的两列动车间发生了!

  上海铁路局局长等3人被免职,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发表致歉信,温总理承诺“要给生者一个公道的说法”,事故遇难人员赔偿救助标准从最初的50万元调整为91.5万元……是谁在追问真相中推动了事件的进展?

  “微”动力

  “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的报道,始于一条微博:“求救!动车D301现在脱轨在距离温州南站不远处!现在车厢里孩子的哭声一片!没有一个工作人员出来!快点儿救我们!”7月23日20时47分,网友“羊圈圈羊”第一个发出求救微博。短短数小时内,该微博被无数网友转发。一条条告急、声援的微博带着网友的指温在虚拟世界里传递着。

  在事发后的48个小时里,微博成为点亮生命的重要力量和遇难家属寻找亲人的平台。然而,与此同时,就在事发后第二天上午,一张挖掘机在事故现场掩埋车头的照片在微博上流传,众网友要求追查掩埋车头的真相。有媒体报道说,铁路部门准备对车体破拆移走,预备恢复单向通车。

  一石激起民愤,微博上,网友们开始“怒吼”:

  @karen_love_darren:我很不能理解政府如此匆忙地掩埋动车残骸的做法,如果里面还有活人呢,又如何能找到事故真正的原因呢,如何给逝者一个交代呢,就因为他们是普通的老百姓吗?

  @夏商: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全国媒体和公众眼皮底下,擅自宣布失事现场没有生命体征,擅自宣布结束搜救,擅自动用大型机械破拆车厢,擅自下令掩埋残骸,擅自试图将遗体集体火化……是谁给了他们这么大的胆子,他们凭什么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凭什么?

  @王巍W:现在是时候了:第一,要求动车全面停驶整顿;第二,启动法律程序起诉铁道部,查清失职渎职的法律责任,要求国家赔偿;第三,公开高铁动车建设的设计施工管理检修责任机构与直接负责人资料,面向公众查询;第四,国家审计与社会专业审计机构联合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团队审查财务,发现隐患路段。

  一条名为《“7・23”动车事故的五点存疑》的网帖也迅速在微博中传开,网友力顶“五点存疑”,要求铁道部给予解答。

  亲动力

  网友们在微博上的质问,无疑给遇难家属以动力。

  7月25日下午,在事故中失去了5位亲人的杨峰披麻戴孝地出现在温州第二十三中学,他流着泪质疑相关部门对事故救援不力:为何我的亲人还没找到就停止了救援?为何妻子面容会被毁坏,究竟是动车追尾撞的,还是挖土机挖的?连同七个月的胎儿,我一夜间失去了5个亲人,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就在当晚,死难者家属又聚集在温州市政府外,要求市政府向铁道部转达他们的诉求,让铁道部交代事故原因。

  这次抗议之后,有人说杨峰被赔偿款收买了。随即,杨峰在微博上表明:我们家属的赔偿问题根本都没有谈起过。我不缺钱,我们家也不缺钱。……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我并不是一个会被金钱和势力压倒的男人。

  在D3115次列车15号车厢遇难的李建忠(44岁)的亲属同样悲愤:“现在身份都已经确认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让我们家属认领。第一个解决的应该是这个问题吧,现在人都没有了,我们不会在乎这点儿赔偿的。”

  7月26日早上,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护士抱着伤痕累累的“奇迹女孩儿”项玮伊。半睡半醒中,伊伊以为这位护士是妈妈,第一次开口说:“妈妈,你去哪里了?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在场的人们无不动容,因为她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她而去。

  项炜伊的叔叔项余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生气地说:“接受他们的赔偿?那不可能。现在也不想谈这个,这件事还没有进到我的考虑范围之内。孩子(2岁半的伊伊)的情况还没有好转,不谈这件事情。”同时,他在微博上质问:“‘亲爱以及敬爱’的有关部门,为什么我们如此‘先进’的动力火车会相撞?为什么我的宝贝要经历22小时的煎熬才能重见天日?……在这里对同样遭受噩运的家属表示慰问!让我们化悲剧为力量,共同抗争这种冤屈、这种漠然、这种低效、这种‘泰然处之’!”

  媒动力

  网友的质问、遇难家属的悲愤,激起了全国几乎所有媒体对铁道部的一致声讨,也进一步激发了事故追责的汹涌民意。

  《广州日报》的摄影记者顾展旭在微博上与网友交流时说:“我感受最深的并不是事故本身,而是社会普通民众以及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强大,现场采访甚至没有网络上了解到的信息更多。”

  在此次事件的报道中,不仅有各地都市报对事件真相的穷追不舍,也有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官方媒体发出的“不该发生的事故为何发生”的犀利质问。

  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在《新闻1+1》中说:“我们不能把技术先进等于合格,等于我们拥有信心。仅仅是技术先进,但是你的管理是否先进?监督是否先进?对人的尊重是否先进?所有的细节是否先进?”

  随后的《24小时》节目中,主持人再次发问:“如果没有人的安全,这样的速度我们要不要?……能不能让我们坐一趟安全抵达的列车,能不能在发生重特大事故的时候先别把车头埋掉……能不能让人们享有最基本的安全感?中国,请你放慢脚步!不要走得太快,不要把人们的灵魂落在后面。”

  24日下午5时51分,在被铁道部宣布出事车厢内未再发现生命迹象后,2岁半的女孩儿项玮伊奇迹般地生还。央视主持人秦方在《环球财经连线》节目中播报这一新闻时,几度哽咽:“面对小伊伊哭泣的双眼,任何人都无法接受一个草率的结论。我们以生命的名义,共同企盼:重新思考发展的意义和目的,不要让更多的孩子成为孤儿,不要让更多的父母失去孩子!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的奇迹。”

  除了在节目中敢说,更多的央视名嘴也开始在微博中发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就在微博中质疑:“有报道说,‘早签7•23赔付协议有奖’是谣言,而现在的表述是:‘事发后,在短时间内接受谈判并签协议的,可酌情予以数万元奖励。’这有啥区别?”主持人王凯转发评论讽刺称:“字数不一样。”

  央视记者张泉灵则通过微博“三问铁道部”:“信号设计缺陷导致了7•23重大事故。1.设计院是否有同类产品?用在哪里?有类似缺陷吗?是否需要专业机构检查?2.这个缺陷是恢复通车前还是后知道的?通车前改造完了吗?是否有专业第三方机构确认缺陷被弥补?3.如果缺陷是通车前知道的,为什么不公布?若是通车后,为什么可以通车?”

  等待真相

  7月27日,《中国青年报》一篇《永不抵达的列车》牵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23日晚上,22时左右,朱平家的电话铃声曾经响起。朱妈妈连忙从厨房跑去接电话,来电显示是朱平的手机。“你到了?”母亲兴奋地问。电话里没有听到女儿的回答,听筒里只传来一点儿极其轻微的声响。这个以为马上就能见到女儿的母亲以为,那只是手机信号出了问题。似乎不会再有别的可能了——那是在那辆永不能抵达的列车上,重伤的朱平用尽力气留给等待她的母亲的最后一点儿信息。

  悲剧突然降临,带走了40个生命,留下了200名伤员。至今仍无人敢相信,这样一个多重安全机制互为保障的系统,怎么会同时失效?这样一个低级错误导致的事故,怎么会发生在定义为“中国高铁安全可靠”的时代?

  7月27日,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成立后,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指派铁路运输检察厅和渎职侵权检察厅负责人带领相关同志迅速赶赴现场,积极参与事故调查工作。

  调查组组长骆琳在7月28日表示,事故原因调查全面展开,调查结果争取于9月中旬向社会公布。(本刊综合报道)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8月下半月期)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法律与生活

更多关于 动车 事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