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亚民 前农业部官员、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副教授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污染史,要保护海洋环境,就要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从宏观角度讲,全球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并没有特别严重化的趋势,但在不同海域的内湾区域,情况又有所不同。
整体而言,发达国家的内湾区域相对比较清洁,或者正在清洁中;而最近几十年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其内湾区域污染则比较严重。另有特别欠发达的国家,环境相对也比较好,因为这些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污染源相对较少。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污染史。人类不断向周围的海洋环境索取,终于逐渐地开始为盲目发展埋单。发达国家自己没有环境容量了,于是向发展中国家伸手,而发展中国家为短视的经济利益,出卖自己的环境容量给发达国家。
但地球上的环境容量毕竟有限。所以,人类今后保护海洋环境的一个最根本做法:即是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是根据现有环境的容量,制定相应指标,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来进行发展。
要做到这一点,说来容易,实践却难。比如美国,在现实利益和全人类意义的天平上,它绝对选择现实利益,缺乏有前瞻性和对后代负责的战略眼光。那么,更别说正处于高速发展中,或者正在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国家了。
作为一名中国学者,我对此感触更多。虽然中国在海洋保护方面还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但已有的很多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执行程度太低。国家对国内污染企业管的不够,很多情况下,源于这些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有或多或少的经济利益。每逢有重要查污工作时,很多企业只会做象征性的处理工作。比如只注意控制在规定排污口的指标,但私下里,他们还会安装有隐秘的排污口,大量超标污水便从这些管口进入河流、进入海洋。
在我国,如果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控制,征收一定的环境成本税,我想,可能有相当多的企业都会倒闭。现阶段,虽然我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有提高,但是总体上仍在用牺牲环境来换取有限的经济利润。
尤其是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环境工作。在政府税收中,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非常少。这和西方是相反的,西方的地方政府一级,主要工作便是承担着公益事业、教育事业和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体系等。
虽然有的地方近年来总是喊出“绿色GDP”的口号,但据我观察,很多项目仍停留在形象工程的阶段,“绿色”的效果并不理想。当然,这和我国长期以来的官员政绩观有关,对环境方面的考核缺乏实质性的东西。地方官员没有环保意识,何谈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更别提具体的海洋环境保护了。
从环保工作的国家层面上来看,其实中国环保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我上世纪90年代在农业部工作时,发现经常出现做某个项目资金不到位、管理某个项目权限不够的问题。但是,当我2005年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工作归来后,发现农业部每年被拨付的经费已经大大增加了。尽管如此,增加的经费还远远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所要治理的环境问题的需要。
因此,从人类保护海洋环境到中国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要做:
首先,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考虑制定法律支持企业对环境损害的赔偿。目前,已有法律主要是针对损害资源的赔偿;
其次,要加强执法力度。考虑对执法人员的奖励措施,以保持执法的持续性,提高积极性;
第三,扩大公众、媒体的参与和监督。民间力量的参与十分重要,我国是政府机构主导环保工作,但环保必须是全民参与的。目前,中国公民还缺乏具体的参与手段,政府应该在这方面也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等;
第四,扩大企业的参与,将企业环保形象和产品关联,设立企业环保评级措施。
第五,加强科研水平,多做调查,研究;
第六,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比如,这次漏油事故所造成的海鸟等大量死亡,还没人去做这方面的调查,因为这个项目难度很大,也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总之,环保是一场“持久战”,现在正处于各类环境问题的爆发期,但只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趋势就能好转起来。(本报记者 邓媛 采访/整理)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