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子阅读器遇内容质量瓶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1日14:51  中国新闻周刊
单向街书店是北京比较知名的独立书店之一,除了卖书,这里还经常组织沙龙活动。摄影/ 本刊记者 刘震   单向街书店是北京比较知名的独立书店之一,除了卖书,这里还经常组织沙龙活动。摄影/ 本刊记者 刘震

  人们常常把数字阅读简单地等同于碎片阅读或浅阅读。从技术上说,阅读器做到和读纸质书一样舒适方便是可以达到的,但是解决高质量内容提供的瓶颈,才是更关键的

  本刊记者/杨正莲

  地铁,哧溜哧溜地钻进隧道,车厢内人声嘈杂。于静掏出手机,飞快地舞动大拇指,她想赶快进入小说《战皇》的玄幻世界,暂时逃离眼前的杂乱。从天坛东门到雍和宫,于静每天要在地铁上捱过半个小时,她发现看手机小说会轻松一点,“地铁里面人很多很乱,没法思考。”

  35岁的于静,现在是中文在线的内容中心总经理,掌管这家中文数字出版服务商的内容入口。除了在地铁上看手机小说之外,在外出差时她也常用一个国产阅读器打发候机时间,有时也会用ipad消遣玩乐。候机、等车、等人、电梯里、上下班途中、会议茶歇,生活中每个间隙都可用来阅读。

  或许这样的阅读,便是典型的“碎片化阅读”。根据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0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与2009年相比增幅为33.3%,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83.6%的读者阅读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此书的纸质版。其中,人均每天接触传统纸质书报刊总时长为54.13分钟,而人均每天接触网络、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的三项合计时长为54.80分钟,已经略超出读纸质书报刊的时长。

  手机阅读缺乏优质内容

  数字阅读,可分为PC机阅读、阅读器阅读和手机阅读。而现在出现的趋势是,手机阅读的比例在大增。

  中国权威的书业媒体中国图书商报和读吧网,在今年4月世界读书日前夕发布的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年度趋势报告显示,2010年手机阅读的比例从2009年的10.7%激增到2010年的34.8%,相比之下,PC机阅读则出现了大幅度的滑落。与此同时,手机阅读销售收入比2009年增长了203%。

  手机阅读的主体都是什么人?移动互联网行业第三方研究机构艾媒市场咨询集团在6月下旬做的调查报告显示,从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总共占到了72.4%的比例,具有中学(中专)学历水平的网民以高达35.1%。

  手机阅读者们年轻,学历不高,而且收入也不高,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 80%以上手机阅读用户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具体说,他们平均每天在手机阅读上花30多分钟,年平均费用在二三十元。其中,手机报、手机小说和手机新闻网站等,是手机网民阅读的最重要途径。

  那么人们通过手机主要在阅读什么内容?

  艾媒市场咨询集团在调研中发现,言情、都市、武侠以及玄幻、悬疑类是最受中国手机读书用户欢迎的作品类型,其中言情、都市、武侠分别以18.2%、16.1%和14.7%分别占据前三甲,“小说类占比最大,达到83.3%;而经管类和生活类的电子书籍只占11.1%。”艾媒集团董事长张毅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这个受众群体是年轻人为主。”

  这些小说,以网络写手的作品为主。比如于静在地铁里除了看《战皇》,还看了《秀丽江山》《藏地密码》等穿越、言情、玄幻、探险各类手机小说。日常人们在报刊读书版上看到的对本周或本月新出版的纸质书前十名的热门好书,在这里基本见不到。这里的阅读世界与传统意义的读书界似乎是两个世界。

  是数字出版商们不去关注优秀纸质书的数字出版吗?

  中文在线是国内做中文数字出版较早的服务商,其内容中心总经理于静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数字出版实际上是一个倒过来的过程,“技术决定渠道,渠道决定用户,用户决定内容。”于静说,用户的需求刚刚到这样一个阶段,“手机阅读的时间主要是上下班和晚上睡觉前中午休息的时候,这时候也并不见得需要大段的文章。”于静自己是学中文专业出身,却自言“看书很杂”。这“很杂”的书多是可读性颇强却又上不了“TOP10”台面的书。

  中文在线也是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合作伙伴之一。这个阅读基地在2010年5月5日正式启用,目前已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浙江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盛大、方正、新浪等120多家内容提供商开展合作,总共汇聚了21万册精品内容,95%以上是原创图书。然而,这数十万的精品内容何时变成年轻读用户们自愿下载孜孜阅读的内容,怕是还距离遥远。

  7月6日上午,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位于亚运村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在做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时肯定了手机的无限潜力,但他更加担忧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出版内容质量,“严重缺乏优质内容,而且优质内容也很难脱颖而出。”

  iPad与电子阅读器的较量

  与小屏幕、费电而又容易眼睛疲劳的手机相比,电子阅读器的尺寸跟传统纸质书本差不多,省电,最重要地是采用E-Ink(电子墨水)屏幕通过反射自然光可以达到类似纸张阅读的效果,相比手机的“浅阅读”,看起来它更适合深度阅读。2007年11月,全球最大网络书城亚马逊推出电子书阅读器Kindle,5.5个小时之内,屏幕6英寸大的Kindle销售一空,今年4月,亚马逊网站的用户购买Kindle电子书的数量首次超过了纸质书。

  于静就有一个这样的阅读器,是国产的。她喜欢在外出差的时候带上用来打发候机时间。“我有一套吴晓波先生签售的《激荡三十年》,但是拿回来之后到现在都没拆封,我在电子阅读器上就读完了。”于静说,阅读器上的内容比手机更全,她一般用来读比较长的内容,“不会用来看小说,也不会像手机那样天天带着,我嫌它重。”

  在中国,使用阅读器阅读的人还只是少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今年4月21日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在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中,只有3.9%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手机阅读的34.8%少了太多。但是这一比例比2009年的1.3%增加了2.6个百分点,增长幅度200%。

  说到阅读器,就不能不说到ipad。

  一年前,在ipad进入中国的时候,号称是全面覆盖了Kindle阅读器的功能,又比Kindle多出了诸多娱乐功能。

  iPad介于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之间,9.7英寸的显示屏可以用与印刷版类似的版式呈现书籍、报刊的内容。全触摸屏操作,用指尖进行页与页之间的切换,读者不但可以随心所欲选择横向还是竖向的版面,而且它的饱满色彩又是Kindle不具备的,所以图书出版商们认为,iPad将会刺激读者在线阅读的兴趣。当2010年1月27日,乔布斯发布Ipad时,曾调侃亚马逊:“亚马逊已经在这方面成为了先锋,但我们今天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ipad上市后,阅读器巨头如亚马逊Kindle、索尼Reader、巴诺Nook等不得不纷纷降价,为了加强内容方面的竞争力,Kindle还大幅提高内容供应商的分成比例。多方面努力之下, Kindle的销量依然不错,2010年卖出了800万台,40%的iPad用户同时拥有一部Kindle。但是Kindle的中国同行们并没有如此幸运,仅以汉王科技为例,这家国内领先的电子阅读器厂商销量骤降,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减少50%,亏损达到4618万元。

  然而,人们发现,那些购买了ipad的中国消费者,却很少拿它来阅读。

  张毅就买了一个iPad,但他发现自己几乎没有机会用。“外出的话我的那台电脑已经很重了我不会再带它,回到家里已经很累了能不碰电脑就不碰,睡前上微博用用手机就好了。”张毅说,“我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它,刚开始的时候新鲜,很多人买iPad都是冲着潮流去的。”

  平板电脑主要应用是商务性和娱乐性。艾媒市场咨询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中国平板电脑用户上网目的调查中,25.3%的用户是用于赚钱做生意,用于游戏视频等休闲娱乐的占19.3%,而用平板电脑读书学习与知识的浏览的用户占18.5%,获取新闻资讯占11.2%。中文在线的内容中心总经理于静也有一个iPad,这位中文专业出身喜欢看各类杂书并以数字出版为业的职业女性,从来不用iPad看书,“只是玩游戏,因为iPad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放办公室似乎也不合适。”于静说:“它是多媒体的,用它看书很傻。”

  数字时代,深度阅读何以栖身?“硬件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的设备终端体验都不是很好。”方正阿帕比公司执行总经理赫思佳,思维敏捷、话锋犀利,在她看来,如果真的有像纸一样的电子纸,可以折叠卷曲、实时更新,有了不伤眼睛的、又是彩色的、又是多媒体的互动的支持,硬件科技的发展到那一步的时候,用户读电子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现在这些产品都还只是过渡产品,iPad的确是冲击了E-Ink(电子墨水技术),但是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E-Ink出现,可能就是一张电子纸但什么都能干,我相信这个(完美技术)终有一天会实现的。”

  “深阅读”的内容瓶颈

  “那种比较沉浸式的、有知识、有系统、有深度的阅读,在数字出版的环境下确实刚刚开始。因为对这类内容有需求的人群才刚刚开始接触数字出版,而刚刚从纸质出版的教育体系下解脱出来的年轻人并不愿意进行深度阅读,只有当他们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需要提高的时候才会再读。”中文在线内容中心总经理于静认为,只要人们去获取结构完整的、建设性的、有贡献的知识的需求不会消失,在数字出版的环境下深度阅读就不会消失,“用户的需求会一直存在,并且会越来越强。”

  然而,目前想要通过电子阅读来满足深度阅读的需求,并非易事。方正阿帕比公司执行总经理赫思佳,对此体会颇深。她从事数字出版已经有十年了,现在看书还是以纸质为主。“我想看的书电子版的找不到,大部分我想看的书电子版还是没有出来。”赫思佳平均每月读5本书左右,什么类型的都读,尤其喜欢国外文学和科技探索类的书籍,“如果有电子版的话我肯定会看,我们都会经常找不到,更不要说一般读者。”

  过去十年,其实有很多人致力于数字出版。仅以方正阿帕比为例,赫斯佳和同事们从2001年起探索至今,中国90%以上的出版社在应用方正阿帕比技术及平台出版发行电子书,每年新出版电子书超过12万种,累计正版电子书近60万册。

  尽管许多优质传统出版物已经成功转化为电子书,读者找起来并不容易。“深度阅读,除了用户群本身的需求程度之外,还有精准到达的问题。要把适合的人群和适合这个人群的内容完全匹配。当量非常大的时候,这个匹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这个事情现在的数字出版企业干得一般,没有特别好的。”中文在线内容中心总经理于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作为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的赫思佳和同事们也尝尽了其中艰辛。“过去九年,我们作为技术提供商,还帮助他们把内容卖出去,但也仅仅是卖到机构去,像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企业和政府机构。”7月6日上午,赫思佳在公司会议室里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而这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读者在网上是很难获取更多内容的。”

  艰难探索十年之后,赫思佳终于等到了这个市场全面启动。但喜欢读书的她发现,数字阅读的内容更新并不及时,“现在大部分出版社都很滞后,纸书出版了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之后,才舍得把电子版出来,这是一个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赫思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是2011年,我们把2010年1月1日之后的书、也就是一年左右的书都叫新书,大概现在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的比例占到20%到30%能够出电子书,而且不是同时出版不是当月出版,我是指一年左右。”

  “在中国比较严重的还是盗版问题。这是令出版商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当然传统出版也有盗版,但是现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就更容易了。”赫思佳发现,“(出版社)内心多多少少还是对数字出版有一些抵触。”

  7月5日上午,中文在线内容中心总经理于静在公司会议室里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无奈。“对于原有的版权体系里面的作家来说,他们固有的心态是,出纸质出版物我的版税是固定的,版权一旦变成电子版的很容易成盗版,会影响我的收入。”于静说,“他们是不希望数字出版进入到传统版权的,那么需要读这类电子书的读者就找不着书,其结果就是要么买纸质书,要么继续盗版,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7月6日的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论坛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也直言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的困扰:“现有法律适用于数字出版明显滞后,有待作进一步修改和补充,且版权授权不规范,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出版社的出版权益都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他说,“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电子书等许多数字出版业务都面临版权问题。”  ★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