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忆苦思甜剧
苗 炜
我经常会看两眼电视剧,从中认识我生活在一个怎么荒谬的环境之中。这几年经常播出谍战剧,剧中人物穿行于中统、军统、日本和延安之间,正面人物都正义凛然,手段高明,深入虎穴,为了民族大义不惧牺牲,这种经过商业包装之后的革命历史题材,比之我小时候看过的那些电影好像更符合现在的观赏口味,在这些片子里,上海是一个繁华大都市,具有一切该有的时髦因素,美女因为其特殊背景而更显出女特务的魅力,主角们要面对的局面也更复杂,似乎提供了某种智力活动,只是我越看越觉得荒谬。我相信,我们这个社会历来的实用主义态度根本产生不了这么多的英雄。相比之下,还是《新水浒传》更老实一些,他们用绑架、勒索、陷害等手段形成一个盗寇组织,他们是一股反社会的力量,最终再走向投降主义的道路。
另一类电视剧不那么荒谬,它们的剧情大多是这样的,一个略显残破的家庭,主人公(特别是女主角)表现了两千年来的任劳任怨、朴素的正义、勤劳的品德等特质,这其实是贫困和没有尊严的生活能够把一个人打磨成的样子,反正不论什么是因什么是果,男女主人公从传统道德层面都没什么大问题,当然,有些会有隐疾,有些会脾气暴躁,蛮横,不讲道理,这样才能形成戏剧冲突。总之,我看到,有一个戏是这样,有一个家庭大概有五六个孩子,女主人似乎把刚出生的一个婴儿送给别人收养了,还有一个戏是这样,一个单亲母亲带着三个儿子,这三兄弟各有各的脾气。总之,在漫长的岁月中,孩子们终于成长了,老人们终于老去了,家家户户都变得富足了小康了。这种戏大概也符合我们社会这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我们变得富足小康了,所以充满温情地回顾起当年那段艰苦岁月。从某种程度上,这些故事都是《渴望》的变体,但《渴望》当年只不过是一部室内剧,现在我们的导演和美术指导,能够有更充足的资金、更好的电脑特技、更完美的细节,来重新勾勒从前的时光,那些老胡同、逼仄的住宅区、自行车、暖壶、搪瓷缸子、工作服都质感十足地重现在我们面前,你怎么能不为这种细致的情怀打动?你怎么能不怀旧呢?你怎么能没有一种肤浅的历史感涌上心头呢?
即便是“文革”岁月,好像也能被这股温暖的调子调和得不那么刺激,观众确信,所有磨难都是角色扮演游戏,他们将历经风波,毫发无损地活到未来,总的来说,回头一看,我们称之为痛苦的东西,是多么地软弱、可怜、微不足道啊。这些东西即使大到难以估量的程度,即使电视剧里所有人都吵作一团痛哭流涕,也完全没把我们受苦受难的肉体,我们受尽折磨的身体炸得粉碎。
就像“寻找”和“争斗”会成为文学母题一样,“受苦”也会成为我们电视剧的母题,但现在新型的忆苦思甜电视剧,并不像以往我们看到的《白毛女》或者《苦菜花》那样要激发起你的革命斗志,也不会一味廉价地展现受苦的过程,会加入充足的幽默感、充足的人情味,会制作精良,有审美意味,甚至有非常鲜明的美学追求,因此,我们可以很有同情心地看到,我们的主人公,他们不做亏心事,不害人,懂得忍耐,帮助他人,懂得等待和心怀希望,这些都是善良人应该具有的品性,如果我们的社会从来都是由这些人组成的,那我简直不知道以往的灾难从哪里来,又是谁造就的。当然,在这些戏里面,我们不能奢望看到主人公的理智更富有想象力,形成内在的精神,脱离一种天然纯朴的状态。这些精神活动好像难以形成戏剧的推动力,难以形成行动,好了,对电视剧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要求,我们只是在闲暇时看电视消遣一下的。
只是,这种消遣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折磨,我们“受苦”所为何来呢?所有受苦好像只是为了不再受苦,剧中人在戏里经常要面临动物性的痛苦:怎么养活这些孩子老人?剧中人选择的困境是经济性的,我干这个能挣钱吗?进而又有了道德性,我这样赚钱是道德的吗?这些肤浅的问题让我这个不合时宜的观众陷入矛盾:这种新型的忆苦思甜剧,从来都是让我更悲哀地看到,我们的历史是那么没有历史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