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速发展到健康发展:中国经济上升空间不可限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4日18:01  瞭望

  “如果中国能坚持加大研发投入、防控环境污染、从以质为先取代以量为先、产品生产严格遵守国际标准,中国经济上升空间仍然不可限量。”

  文/《瞭望》新闻周刊驻巴黎记者

  张欣彭梦瑶

  中国2001年签署世贸协定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距今已有十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就“入世后的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走访了法国有关专家。他们认为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积极成果,这个变化加速了中国市场的开放,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很多新的挑战。

  参与国际竞争的正确选择

  “很多学者都认同一点: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并不是迫于世贸组织的压力,而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过程。”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弗朗索瓦丝·尼古拉对本刊记者说。

  她认为,入世后在世贸协定的要求下,中国政府降低关税,开放金融、农业、工业等市场,进出口空前繁荣,吸引了大量外资,这是融入国际贸易的正常过程,而“中国经济正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入世让中国更加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学习和了解对手对规则的运用。尼古拉特别提到,中国近年来开始积极参与世贸的争端解决机制,这与入世最初几年的情况相比是显著进步,说明中国正在融入这个体系,而其他国家在面对贸易争端的时候也逐渐开始考虑中国的立场。

  资料显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主动向世贸组织起诉8起案件,被诉13起案件。有防有攻,标志着中国掌握、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明显提高,相关专业法律人才队伍正在形成。

  在尼古拉看来,中国政府务实,像很多其他经济体一样经历了进口外国科技成果——模仿外国科技——生产本国科技的发展过程,现在正在发展本国科技的阶段,已经明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者积极性对自身发展的益处。

  尼古拉指出,中国对外资的利用也是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外资大部分流入了投资回收周期短的外贸部门,但因为能够增强经济活力,政府最初是全盘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希望这些外资转向附加值高的经济部门。

  “这是合理的转变,而且其他经济体也在这么做,比如韩国在吸引外资方面选择性就很强,只欢迎投向特定领域的、可实现科技转让的外资。”

  不过,尼古拉建议中国在加强对外资的导向时采取平缓过渡,否则容易引起贸易伙伴的不满。

  2001年入世谈判时,中国最担心的就是农业问题,因为农业产业相对于其他贸易伙伴是最薄弱的环节。如今10年过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农业和贸易部高级农业政策分析师安杰伊·克维钦斯基评价说,中国入世后降低贸易壁垒、开放进出口经营权、提高农产品进口配额等,这些措施对推动农业产业链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增加农村人口收入都有积极作用。

  他认为,中国政府取消农业税、提供农产品补贴都是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积极措施,但“农业产业链,尤其是基础部分,还有明显改善余地;分散的小农经济仍然是中国农村经济的主体,不能适应国际竞争”。

  克维钦斯基也注意到流入农业部门的外资。他说,虽然有一些质疑外国投资占据中国利润较厚的农业基础产业链的声音,但外资也带动中国私人投资流入农业部门,将原来的小规模生产集中化,通过降低投入提高单位生产率,加强了农民与市场的直接联系,也提高了农民收入;因此“不能认为外资的流入都是负作用”。

  进一步走向开放

  法国前景研究与国际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专家弗朗索瓦丝·勒穆瓦纳认为,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已经对外开放了相当一段时间,加入世贸组织是“对中国开放的一种肯定,也是中国走向进一步开放的重要一步”。

  “基本上讲中国经济和贸易发展在过去十年来是成功的。这一成功也促使中国政府考虑战略转型,希望中国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附加值低的环节中,升级至更讲求创新、附加值高的环节当中。”她说,中国过去十年贸易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世界工厂”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中国在参与国际生产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附加值环节,“这样固然为中国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提供了经济起飞的契机,但伴随经济发展就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

  “到2015年,中国可就业人口将明显下降,劳动力价格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上升,但这对于中国未必是件坏事。”勒穆瓦纳说。

  她补充说,原因有二:其一,劳动力价格上升有助于吸引更多具备更高专业技能的人手,促进中国更多参与附加值高的产业,在劳动条件改善后,产品质量有望上升,中国制造下一步目标应是以质而不是量在国际市场上取胜。其二,劳动力价格上升将拉动中国内需,相信养老、医疗、教育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将大大释放中国的内需,“因为以中国的人口与地域,仅靠对外出口是无法长久支持经济发展的。”

  但勒穆瓦纳表示,一些政治因素对于内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更喜欢以吸引投资、建设开发区等方式创造政绩,而不将注意力放在社会保障、教育等改善民生的事务上。“这需要各级政府更关注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以释放内需。中国在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应当实现转向,这一转向不仅是产业的转型和转移,也包括执政理念和重点的转变。”

  勒穆瓦纳分析说,劳动力价格上升、从附加值低产业转向附加值高产业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日本、韩国等都已经完成了这一转型。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差异很大,目前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已经开始出现上涨,但内陆劳动力价格仍然很低,下一步中国可能会出现沿海地区率先实现如日、韩当年的产业转型,而将附加值低产业逐步转移至内陆地区的趋势。

  对于有人怀疑中国经济可能遭遇大危机,勒穆瓦纳认为,出现经济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不是完全不可能,但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已不可阻挡,正在向当年美国、日本迅猛发展时的方向前进。“如果中国能坚持加大研发投入、防控环境污染、从以质为先取代以量为先、产品生产严格遵守国际标准,中国经济上升空间仍然不可限量。”

  勒穆瓦纳建议中国在外投资企业管理上进一步透明化现代化,摆脱与政府联系过密的形象,可能更容易被国际市场所接纳。“债务危机可能促生新一批面临困境的欧洲企业,可能成为中资企业并购、投资欧洲的好时机,这也将有利于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

  应对挑战需要内外兼修

  入世10年是中国经济不断走向开放的10年,开放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承受巨大的压力。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部分行业在外资冲击下竞争力的减弱都给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受访的法国专家认为,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可能在短期发生改变,面对国际经贸领域各种挑战的同时,中国还需要优先考虑国内发展问题。

  尼古拉说,中国面积大、人口多,高速发展引人注目,很多西方人认为北京和上海大都市就是全部中国,但“由于国内发展不平衡,中国又并不能像美国和欧盟那样经常承担领导角色,国际社会的要求与中国现实的矛盾也常常引发贸易摩擦”。

  就拿参与世贸争端解决机制来说,她指出,虽然中国利用该工具的频率增加,但多以应诉方和第三方角色参与,也经常成为欧盟和美国反倾销的对象。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入世以来(2002年~2010年),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9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10起,反补贴调查43起,保障措施106起,特保措施33起。不仅如此,中国已连续16年(1995~20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2006~20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多位受访日法国专家认为,解决中国的问题还是要靠发展,而且是可持续的发展,“从高速发展到健康发展,必然是漫长的过程,而且需要政府部门的综合投入”。

  以农业为例,克维钦斯基说,农产品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例如可以通过提高化肥价格,并辅以合理的咨询服务来改变中国农村已经非常普遍的过量使用化肥的现象,既能节省成本又保护环境,将比对污染环境行为征税等惩罚性措施更有效。

  然而,解决发展问题没有“药到病除”的方子。克维钦斯基认为,以加强农业基础产业链为例,中国十年内难有突破性转变,因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率需要从加强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障、增强农民对土地的决定权、允许农民利用农业信贷等融资方式灵活处理土地使用权等根本措施着手。

  尼古拉说,中国政府务实,已经认识到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也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相比10年前,中国正在逐步成熟,她相信中国需要的只是时间和正确的努力。

  克维钦斯基也表达了同样的乐观,他说当年东欧剧变时波兰经历了剧烈的阵痛,现在一切都已步入正轨,而中国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所以他对中国的将来充满信心。□

  中国企业“走出去”莫忘形象建设

  文/《瞭望》新闻周刊驻巴黎记者张欣

  中资机构和企业近年来加快了在海外发展的步伐,除了非洲、亚洲等传统目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瞄准北美和欧洲等高端市场。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中国的对外投资正在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复苏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法国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融入世界经济的自然现象。他们建议有志于在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要注重自身形象建设,加强针对目标市场的宣传,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并在运营管理中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西方民众对中国企业存在误解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仍在起步期,尤其在欧美市场,尽管西方媒体一直密切关注中国企业在欧投资,但他们的宣传本身都存在对中国企业的误解,所以一定程度上在误导当地民众。多数关于中国企业在欧投资的报道都会侧重表达对中国企业的担忧和不信任。

  首先在中国投资规模上就有误解。法国《快报》杂志2月份刊登的题为《中国如何侵略欧洲》封面文章迅速被法国第一大报《费加罗报》转载,引起极大关注。但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弗朗索瓦丝·尼古拉说,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活动规模根本没有媒体上宣传的那么大,与美国、德国、日本,甚至韩国企业相比,欧洲的中国企业非常有限。

  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遇到的困难经常被欧洲媒体用作反面教材导致中资企业国际形象不佳。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农业和贸易部高级政策分析师安杰伊·克维钦斯基说,他个人非常欢迎中国企业进入欧洲,但现在案例不多。他认为中国企业在欧洲发展与在非洲投资的环境有很大区别,非洲由于没有社保体系,当地法制不健全,而本地劳动力大都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当地民众容易在土地和收入等问题上与中资公司发生矛盾,而欧洲投资环境成熟,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更简单,可是中国企业和欧洲市场现在还相互缺乏足够客观和全面的了解。

  尼古拉说,目前西方对中国公司海外活动的恐惧,与1990年代日本公司向海外扩张时面临的情况非常类似,但日本与欧美意识形态一致,日本公司投资的领域和方式与中方不一样,因此当时对日本面临的误解与目前中国面对的不可同日而语。

  西方民众对中国企业的性质也有误解。尼古拉说,大部分市民都不了解中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的区别,由于国企在投资规模上占海外投资的主体,所以人们通常以为所有中国海外投资都是国企行为,而意识形态的差异让西方人士认为中国国企的商业活动受政治领导层左右,所以有特别戒备心理。

  研究中国经济多年的尼古拉说,不少中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不明确,连她都会有时分不清一个中国公司是全部国有还是部分国有。

  中资企业需要说明自己、了解他人

  在尼古拉看来,欧美市场对于中国企业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一方面源自西方媒体长期不公正报道在民众心里造成的扭曲印象,但另一方面源自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不明确,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活动时不够重视自我宣传,管理也不够透明。

  尼古拉指出,要让西方市场信任中国公司尤其是国企,公司的财务结构需要透明,同时企业应该学会利用宣传工具,主动加强与媒体和当地有关机构的沟通与合作,重视自我宣传,以正视听。中国国有企业可以不改变国家拥有企业所有权的性质,但没必要让国家控制企业运作,例如,可以让专业团体从商业层面管理和运营国家资本,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中国公司更容易为西方民众理解,也更容易适应西方的市场化竞争。

  在法国工作了16年的波兰人克维钦斯基特别提到最近回波休假期间关注的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外”)在波兰投资失利的案例。他发现波方业主和中国施工方相互缺乏了解是导致合作失败的关键。

  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标承建波兰A2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工程,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巨额资金缺口,无法补救,波方于6月正式宣布取消与中方企业的合同。

  克维钦斯基说,刚开始投标时,中方企业给出的超常低价已经引起当地媒体、市场和波兰管理机构的质疑,但波方考虑到中国企业有国家支持,认为中国政府可能会帮助贴补资金缺口,所以接受了中方企业的报价。该工程是为波兰举办2012年欧洲足球杯备战,工期紧,意义重大,中海外的失利不仅对波兰造成了严重损失,也对中国企业进军欧洲市场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克维钦斯基说,这次中国企业最大的失误在于迷信廉价劳动力优势,同时寄希望于后期补救措施和灵活处理,波方的教训则是混淆了中国“政治”与“商业”的界限,误以为中国政府会有补贴帮助解决企业经营困难。他建议,中国企业在开拓欧洲等成熟市场时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充分了解当地市场,合理评估风险,并在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5)

 

相关专题 瞭望

更多关于 高速发展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