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野人山撤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8日10:22  法治周末

  野人山撤退

  李雨分析,中国远征军主力部队在野人山分七路撤退。

  第一路:第6军撤退到思茅东南边界地区;

  第二路:孙立人所属的第66军从滇缅公路的惠通桥撤退回国;

  第三路:戴安澜的200师是一支孤立的部队,当时还比较完整,还有6000多人。在穿越西保、摩谷公路时被日军伏击,戴安澜牺牲,损失惨重。经腾冲地区归国时仅剩3000余人;

  第四路:杜聿明第5军直属部队、新22师,这支主力部队大约2.3万人最后被逼上野人山。当这支部队经新平洋到印度雷多时仅剩一万余人;

  第五路:96师也从野人山撤退。但与杜聿明的部队走的路不一样。96师虽然伤亡很大,但回来的还算比较顺利;

  96师作为第5军的先头部队,经孟关、葡萄翻越高黎贡山,6000多人仅剩3000多人归国。杜聿明没跟上96师,所以损失惨重;

  第六路:孙立人带新38师,撤退到印度;

  第七路:史迪威带着他的114人的中美混合小部队,过文多渡过钦敦江,经霍马林进入印度英帕尔。

  第一次缅甸战役伤亡仅8000余人,而撤退途中却损失5万余人。

  孙立人新38师撤到印度近8000余人。之所以该部队保存完整,是孙立人不唯命是从,没有听从蒋介石的命令。

  孙立人曾说:"我必须对8000个弟兄负责"。他认为史迪威的命令是正确的。

  孙立人冲着日军杀了一个回马枪,从印道毅然直奔印度。

  新38师原为税警总团改编而来,是一支杂牌部队。该师之所以表现杰出,足证"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今天,流落在缅北的远征军老兵,大多是当年驻印军留住密支那或进入孙立人在当地创建华侨学校的军人。

  撤回国的两万余人一度成为散兵游勇,被保山、怒江以东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收容。

  "至今,我们知道有45个女兵踏上了野人山,而有5个女兵竟奇迹般地走了出来,中国远征军最后的女兵刘桂英60年以后获得了中国共产党颁发的一枚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奖章。"李雨说。

  李雨说,杜聿明走错了路,真是一言难尽。

  在不知地形和山林的情况下不能行军,尤其不能在绝地行军。杜聿明没有完整的地图,不了解缅北的地形,更不了解当地的气候,他以为从图上看就这么几百公里的路,部队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但是没想到一进野人山一切都变了。

  曾经参加过对越作战的李雨说,军用地图上的"一厘米",现实中可能耗时一天,甚至一天都难以走出去。

  至于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的原因,李雨只想说:当英国人决定撤出缅甸时,中国远征军却勇敢地开了进去,如果中国委员长有丘吉尔的脑袋,他是不会干的。

  一个伟大的将领指挥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去追求一个正确的战役目标,而且又对面对的敌人及战场形势包括地形有着深刻的了解,一般来说,这支部队会打胜仗。

  李雨认为这些条件,当时的中国远征军一个都不具备。

  一个拿破仑指挥的军队百战百胜,而有五个拿破仑在指挥中国远征军肯定会失败。

  野人山的回忆

  野人山,缅甸当地人称之为胡康河谷,这是每100米就有10具至30具骨架的道路。

  杜聿明回忆:胡康地区包括那加山以东大洛盆地及新平阳盆地,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参天,不见天日,中国历来叫作野人山。其中河流交错,雨季泛滥,水势汹涌,舟船难通,因此有“绝地”之称。

  部队从野人山撤退时正好赶上缅甸的雨季,原始森林内潮湿,蚂蟥、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巴虫到处皆是。

  原来旱季作为交通道路的河沟小渠,此时皆洪水汹涌。

  一个发高热的人已经昏迷不醒,加上蚂蟥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洗,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

  云南作家晓曙,这个八进金三角的女人与从野人山走出来的唯一健在的女兵刘桂英,同吃、同住了半个多月。她向《法治周末》记者描述了刘桂英对野人山的回忆———

  一具腐烂的尸体瞬间就会爬满蚂蚁,变为黑色。野人山的蚂蟥全部伸展有两尺多长。

  喝一口野人山里的生水,马上就会“打摆子”,所以军用水壶是最重要的宝贝。拿它来烧开水喝,就不会有事。

  恶劣的环境让野人山沿途尸骨遍野。一有风吹,尸体的头骨就往风向那边倒。

  参天的古树把野人山遮得密不透光,看到筛子孔大的天空,大家的心情都会格外好。

  刘桂英说,看着战友自杀,看着战友被狼叼走、被洪水卷走,觉得没有希望。活着的人都抱着必死的想法。

  支撑刘桂英走出野人山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护士长临终前对她说:“你一定要坚持走出去,把这段故事告诉外面的人。”

  有一天,刘桂英的战友把一根绳子绑到树上自杀。她看着战友说:“你走吧,你今天走明天我就跟你来。”

  还有的战友把头埋进小水沟自杀。没有人会拦着自杀的战友。

  在野人山,刘桂英落队了。但是她没有迷路,因为一路上有战友的白骨为她指路。

  几百公里的路,从夏天走到秋天。刘桂英和部队进野人山的时候,树叶还是绿的。等她出来,叶子已经泛黄。

  陆续抵达印度小镇雷多的中国远征军总人数已不足一万。他们与先期到达的新38师一起改称中国驻印军,留在印度中北部的兰姆伽基地接受整训。

  中国远征军入缅兵员为10万人,伤亡总数达6.1万余人,其中有近5万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踪的。几乎每天死亡130人,平均每公里死亡23人。

  野人山,至今仍然是一个无人敢涉足的神秘世界。

  【反攻】

  日军占领怒江以西并切断了滇缅公路后,中美两国又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至昆明的驼峰航线,从空中为中国输送抗战物资。

  驼峰航线空运异常艰险,下面还有日军的扫射。中美遂又开辟一条从印度雷多经缅北到达滇西的中印公路。

  为此,中国远征军开始了第二次入缅作战和滇西反攻。

  撤退到印度的中国军队在印度蓝姆迦整训和国内部队的增援补充后,组建了中国驻印军。1942年,驻印军再次入缅以保护修筑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

  1943年11月,中国驻印军在缅北反攻,先后发动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腊戍等战役。

  1944年5月11日,为配合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强渡怒江,发动滇西反攻,腾冲、龙陵、松山等战役随之打响。

  两支中国军队于1945年1月27日,在中缅边境的芒友会师,历时4年多的中国远征军作战使命结束。

  一次又一次血战以及后来的滇西反攻,都是为了一条路———滇缅公路。在人类战争历史上,很少会有一场战争,因为一条路付出如此惨烈的代价。

  缅北反攻

  1943年11月,装备一新的中国驻印军与美国盟军相互配合发起缅北的反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念念不忘打通去中国的道路。

  缅北反攻的关键战役是攻占密支那。此次,史迪威和蒋介石终于实现了一次绝佳的战役协同。

  滇西的16万中国远征军,为了配合驻印军攻占密支那,提前一周于1944年5月11日强渡怒江,发起了著名的收复松山、腾冲、龙陵的反攻战役。

  在密支那战役中,史迪威指挥中美混合部队在山岳丛林地穿插迂回100多公里,并准时抵达目标。这在作战中是非常罕见的。

  与此同时,美军出动第10航空队近百架飞机、500架滑翔机,将近3个师的中国部队,空运及空降密支那,堪比诺曼底登陆。

  反攻密支那,也是中国军队与美国盟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协同作战。从1944年5月17日突击密支那机场开始,这场战役一直持续到8月4日。

  在该战役中,中国驻印军伤亡6655人,美军伤亡1182人,日军总伤亡约3000人,完成了在亚洲战场第一个攻克日军坚固要塞的奇迹。

  李雨说,有时候战争就像是一场赌局。史迪威进行了一生中最危险,也是最成功的一场豪赌。

  史迪威攻占密支那的计划连英国盟军都被蒙在鼓里,当中美盟军空降密支那时,丘吉尔大吃一惊。

  此后,参与作战的驻印军扩编为新1军和新6军,孙立人、廖耀湘分别担任军长。

  在缅北反攻时,从印度雷多一直延伸到昆明的一条生命线也在修筑中,美国的工程机械跟随着坦克履带和大车轮子向前推进。

  这条生命线,接通了中印路和滇缅公路,后来被蒋介石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腾冲战役

  飞机几乎擦过山体和树梢,降落在腾冲驼峰机场———第一次坐飞机到腾冲的人,在飞机快要降落的十几分钟内,都会心里一紧。

  现在,40岁以下的腾冲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远征军。

  70年前那场异常惨烈的战争,已经被现代化的生活和噪杂的人群所淹没。

  当年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腾冲老人,对美军都有一种怀旧的好感。

  在他们眼里,美国人热情、豪爽、大气,对百姓非常友善;英国人很虚伪、假;日本人表面礼貌,带人彬彬有礼,可一旦杀人,比野兽还凶暴残忍。

  反攻腾冲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会跟美国军事顾问学英语;孩子们会一边吃着美军送给他们的巧克力、口香糖、罐头,一边站在边上看美国通信兵发电报。

  看到飞虎队的飞机飞过上空,腾冲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口中喊着:“顶好!”

  中国军队最成功的攻坚战,当属腾冲之战。

  1944年,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2个军5个师,6万余人,负责攻打腾冲。日军守军为第56师团、148联队3000余人。

  要想攻下腾冲,必须先攻下高黎贡山。

  虽是夏季,但高黎贡山上却冷得发抖,很多地方甚至还是积雪。幸有美军空投一万多件雨衣,否则许多战士将被冻死。

  日军卫生兵吉野孝公的《腾越玉碎记》描述了攻打高黎贡山时日军的艰苦情形:随着炮弹的爆炸声,几匹本地的战马在炮火中应声倒下,但没有断气……饥饿的士兵们一个个急不可耐地朝着马肉贪婪地奔跑过去。激烈的战斗中,人和马的鲜血染红了雨中的冷水沟。

  张体留老人曾参与预备2师攻打高黎贡山。他回忆: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个日本兵,手里还提着两只鸡。我们就把这个日军俘虏了。

  日本兵讲话听不懂,我们就让他写字。但是他写“大日本天皇”,我们就打了他一耳光,他就不敢写了。后来他写:当了三年兵。又拿了全家照片给我们看,他父母都很年轻,有个女儿1岁左右、儿子3岁左右。

  成功仰攻高黎贡山之后,远征军开始扫清外围来凤山,以攻进腾冲。

  国殇墓园原所长毕世铣回忆,当时预备2师主攻来凤山。从小角的背后往上攻。上去一个连,马上被打下来。因为日军把来凤山的树全部砍掉,视野开阔。

  当时,腾冲县城的老百姓都逃难到距县城5公里的地方。

  一位老人在城外领着孩子们看。老人对来凤山的地形很熟,当时远征军用火焰喷射器攻打来凤山,这种新式武器日军从未见过。

  此时,美军的飞机由南向北,由西向东俯冲,扔炸弹的时候几乎擦着山峰。飞机过后,山上都是黄色的烟雾。

  每炸日军的一个工事,大家就开始欢呼。老百姓都非常高兴,想早点回家。

  5天后,来凤山攻下。

  1944年8月2日,远征军打响腾冲攻城战斗。

  此时,美国飞虎队将主力机场修在了保山;日军也从松山调集部队支援腾冲。

  在腾冲攻城阶段,美军竟将机场修在腾冲城边几公里内,帮助中国军队攻城。

  但是,腾冲城的城墙是明朝时用当地的火山条石修筑,周长3500米,厚6米,墙高8米多,城的四面还各有一座高13米的城门,非常坚硬。日军占领腾冲城后,立刻又在城墙上修筑了永久性工事和防御设施。

  美军轰炸机的炸弹扔下去就被弹开了。后来,他们在炸弹前面焊上钢筋,钢筋插到城墙上弹不掉。

  用这种方式,美国B24轰炸机用钢筋炸弹把腾冲城炸开了几个缺口,远征军得以攻进腾冲城。

  攻城中的8月13日,美军出动战斗轰炸机24架,击中腾冲东门附近日军的守备本部,炸死腾冲守备司令藏重康美大佐等32名日本军官。

  李雨说,美军的那颗炸弹真是“一弹定乾坤”,但日军奉命死守腾冲。

  在攻城时,预备2师团长李颐在战地开会时,被日军的流弹打中牺牲。

  腾冲战役,击毙日军148联队30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5000余人。

  9月14日,光复后的腾冲,没有一栋完整的房屋、没有一棵完整的树、甚至没有一片完整的树叶。

  松山战役

  如今的松山郁郁葱葱,景色宜人。当年日军修建的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战壕以及单兵掩体依然保持完好。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了近70年,又经当地人多年的捡拾,可是,一不留神还会捡到子弹的残片。当年战斗的激烈可想而知。

  当地老人说起曾经的这场血战时,都会说:“我们国军……”

  松山战役于1944年6月4日开始,至9月7日,历时93天。

  由于中国远征军的战略计划被日军发现,其完全掌握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行动。

  日军如何掌握到这个情报,有两种说法。一是当时中国军队有架联络机,从保山起飞翻越高黎贡山和前线联络,误降在腾冲附近被日军俘获。

  还有一个说法是日军在芒市有一个情报站,其对中国军队的无线电掌握得相当透彻。

  远征军第8军3个师、71军新28师共6万余人先后投入松山作战。而日军防守兵力仅1250余人。

  中国军队四面围攻松山,最后,第8军副军长李弥亲自上阵。日军除一人外其余全部被歼。

  活下来的是一个日本炮兵,奉命出来汇报松山作战情况。中国军队伤亡7000余人,有的连队只剩下两人。

  关于松山战役的惨烈,当地人有这样的说法———松山战役后的14年,1958年,有人在惠通桥附近的老六田看到松山上面的磷火,飘忽不定。

  龙陵战役

  龙陵战役长达5个月。从1944年6月5日至11月6日结束。

  龙陵是卡在滇缅公路上的咽喉地点,因此龙陵战役是整个滇西反攻战役的要点,重要性超过腾冲和松山。

  参战部队为宋希濂第11集团军3个军、7个师、后加强3个师,总兵力达15万余人。

  战役开始时,日军守兵仅1000余人,但后来增援高达15000余人,部分日军还打进了龙陵。

  由于中国军队粮食、弹药供应不足,日军拼命反击。龙陵几十个山头久攻不下,伤亡很大。

  新39师打到只剩一个连,师长成为连长。当时有9000多人,最后仅剩100多人。

  李雨说,滇西反攻差一点就崩溃在龙陵。如果攻击龙陵失败,松山不保,腾冲也会丢掉。

  龙陵之战吓住了蒋介石和史迪威。当时美国的军事顾问团科恩给史发了电报,称“赶快来救命”。

  龙陵虽小,却成为中美战时关系的转折点。

  蒋介石一度想撤出龙陵。蒋曾要求史迪威必须进攻八莫,但史迪威拒绝了。理由是刚攻下密支那,没有力量再去攻八莫。史迪威的真实意图是逼蒋介石打下去。

  矛盾由此产生。史迪威给罗斯福总统发电报,称蒋介石要撤出龙陵,最后一句话是:“这个小杂种可能误了大事。”史迪威认为,如果蒋撤出龙陵,3年来打通中印路和滇缅公路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两个月后,龙陵被远征军攻克。共歼灭日军10364人,远征军伤亡和失踪28384人。

  李雨这样总结中国远征军两次缅甸战役———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去进攻如此少的人,而且伤亡如此大。这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不屈不挠的意志。

  滇西反攻中,腾冲、松山、龙陵都是惨胜,但是,滇西反攻的胜利却揭开了中国抗战战略反攻的序幕,重新打通了中国对外联络的生命线。

  中国远征军1942年的惨败和1944年的惨胜,都应当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历史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那些至今仍游荡在异国他乡的英灵。

  来源:法治周末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更多关于 远征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