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末车载蔬菜市场:缩短蔬菜从田间到菜篮子路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9日11:12  CCTV经济半小时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2011年9月27日播出《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到菜篮子的路程》,以下为节目实录:

  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到菜篮子的路程

  一、周末车载市场的新兴

  9月24日,商务部领导视察了北京市北航社区的周末车载蔬菜市场以后表示,要在全国推广这个模式。消息一经传出,马上引发各方争议。很多人怀疑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周末车载蔬菜市场是今年商务部会同北京市政府联合开展的一个试点工程,支持京郊菜农进城,打造零环节、短运距、低损耗、少费用的城市蔬菜零售网络。究竟这个周末车载市场是个什么样子呢?

  最近,住在北京市望京社区的陈阿姨有了一件特别惦记着的事。她说每到星期六,肯定会早早起床,来望京街道办事处的停车场,在“周末车载蔬菜市场”上买菜。记者7点多到那里时,早就排起了长队,陈大妈夹在队伍里不停地张望,手里还拉着一个不小的滑轮购物包。

  据记者了解,这种周末车载蔬菜市场,是商务部和北京市商委的协调下,从8月底开始,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北航社区,朝阳区的望京社区,丰台区的方庄社区,还有北方工业大学等社区开设的四个蔬菜销售点。每个周六的早上7点-10点,刚刚才从蔬菜基地采收的新鲜果菜,就能直接卖到社区居民的手里。

  记者看到,不少像陈大妈这样“装备齐全”的居民,有的拖着购物包,有的骑着小三轮,看起来都打算买不少蔬菜。但也有居民不是一来就赶紧排队,而是在人群外反复地打量。

  一位望京社区居民说,菜是直接从菜地运来,中间少了几层买卖,应该便宜,所以来看看情况。记者发现,市场边就立着一块写好了价钱的看板,大叔也赶紧凑了过去,一边看着价格,一边和附近的农贸市场做着比较。

  望京社区居民说,单从价格上面看比农贸市场便宜便宜了3毛到5毛不等,虽然只是几毛钱的事,但是要多了差距就大了。

  大叔反复盘算,说这里的价钱确实比周边的市场便宜了15%以上,而且品种也比较多。记者发现,像陈阿姨这样来买菜的人,都是大包小包地,一次就买够了好几天的菜。大家都是觉得菜新鲜所以过来买的。

  农业公司销售人员刘育平说,种植企业能打开自己的销路,再一个就是居民能吃到放心的菜。

  农业公司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以望京这个销售点为例,从延庆运来两车蔬菜,一共1万斤,来回运费是800元,参与销售的人员15人,人工费用在1000元左右,而场地费用,柜台费用都省掉了,总的算来,一斤蔬菜也就多加了不到两毛钱的成本。比起通过菜贩,中间商,超市等层层加价,省去了不少。而这些节省下来的费用,就能够让利给消费者,所以菜价比周围市场便宜了15%以上,他们还是有利可赚。

  农业公司销售人员刘育平说,对他们来说价格是差不多的,就是中间环节省去了,所以就把菜价给降下来了。

  其实,就在记者在望京社区采访的同一天,商务部也对海淀区北航社区的车载蔬菜市场进行了考察。而且还印发了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建设,用周末市场对搞活蔬菜流通进行探索。”然而,记者在和销售人员的交谈中发现,眼见着车载蔬菜的生意将会越做越大,销售人员却开始发愁了。

  农业公司销售人员刘育平告诉记者,挺紧张的,一是运力,如果将来车载生意做成了,只靠几辆车肯定不行,吨位不够。再一个就是协调,货车九、十点钟不能进城。

  销售人员说,从现在的四个试销点,到未来在全国开展,那肯定是爆炸性的发展。但是现在这个阶段,有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帮着协调场地等问题。以后要是全面发展了,原来由采购商承担的物流重担,会一下子都转移到农业企业身上。再往后,如果扩大到农民进城卖菜,这些问题也会压在农民身上,成为周末车载市场的拦路虎。而且,据记者了解,北京市的蔬菜供应,从5月到7月底主要以北京周边地区的蔬菜为主,7月底到9月初以张家口以北到内蒙古的蔬菜为主,9月开始,蔬菜供应中心向山东转移,11月开始则以南方蔬菜为主。车载蔬菜市场要想一年四季直接从农地到社区,要跨越地理和时间等多种限制。也难怪商务部要在全国推广周末车载蔬菜市场的消息一出,就在网络上和学术界引发了激烈地争议。

  社会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探索更加适合不同农产品、不同消费者、甚至不同产地、不同生产者、不同价位,都有相应的产销组织方式。

  二、“农超对接”很难解决蔬菜市场的费用问题

  周末车载蔬菜市场的本意是让农民的蔬菜直接进城,减少中间环节也就减少了菜价的上涨,但是这样的方式在小规模运行的时候还卓见成效。但是如果要把规模扩大,那么势必要形成固定的组织者,这样似乎又回到了“农超对接”的老路。那么“农超对接”现在进行得怎么样了呢?

  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罗庄村,付新军和他的家人告诉记者,常说的花盆油菜,棵形要好看,超市都是要这样的菜。

  放菜用的框子上有些特别之处。就在框子的正中间,写着超市发的字样。付新军的家人告诉记者,他们现在直接给北京的“超市发”超市供应蔬菜,所以,采摘的时候跟以前卖给小贩时很不一样了,要特别上心,按照超市的标准装筐。

  付新军一家是两年前从山东来北京种菜的。他们找朋友、亲戚凑了将近20万元,租了50多亩地盖了20多个蔬菜大棚。本来,付新军像其他农户一样,通过收购商把菜卖掉。但从去年开始,北京“超市发”在村里设了一个收购点,付新军再也不用到处找收购商收菜,只要每天按着超市的需要量,专门给超市供货就行。不仅省了不少麻烦,而且最让他高兴的,还是那20万元很快就赚了回来。

  大兴区长子营镇罗庄村蔬菜种植户付新军说,以前他没跟超市发结伙的时候,小贩一看菜都下来了,就落价,合适就卖,不合适只能自己留着,菜就在地里就长烂了,现在跟超市发结合,菜基本上都供应给超市发了。

  但是,付新军虽然省心了,超市却没怎么省心,就在记者拍摄收菜的时候,超市的几个收购人员一直在对农户不断地叮嘱。

  蔬菜采购主办赵宗杰说,装蔬菜的筐有15、16公斤,油菜花是18公斤,要保证蔬菜的质量,因为那些菜都是直接面对顾客的。在运输途中,一直到配送中心,还是有一定的损耗的,大概8%到10%左右。

  超市的采购主管李增华告诉记者,这几年搞了农超对接以后,超市派了一批工作人员住在村里,专门收购,还能监督农民种植。以前的超市服务人员,现在说起种地来,也都有那么两把刷子。但是,企业这么积极地转型,遇到的问题还是不少。

  超市发采购主管李增华告诉记者,今年河南的芹菜大跌价,国务院和市商委提出要求必须要帮助他们解决。

  原来,“农超对接”一直是在商务部和农业部的推进下进行的。像是超市发,以前是海淀区副食品公司和蔬菜公司,后来转型为超市,现在也还是国有控股企业,所以和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也承担着调节物价的职能。2011年4月爆发的蔬菜价格暴跌事件,当时河南芹菜最低价格甚至掉到8分钱一斤,而且大量滞销。那时候,国务院和北京市商委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农超对接”试点,超市发这样的试点企业,就立刻赶到河南,采购了3万斤芹菜。

  超市发采购主管李增华说,从经济角度上说,调运回来的芹菜就是赔钱,关键是运费。但是这件事的关键不在于经济,在于这个响应政府的号召,解决农民的困难,作为超市做一点贡献。

  李增华说,超市里“农超对接”的蔬菜,一般会选择在方圆300公里的范围内,这样路程短,运输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且损耗也比较低。而对于更远点的地区的蔬菜,超市就有些有心无力了。尤其是,现在农业种植的规划比较集中,一个地区只是大量生产一两种蔬菜,对超市来说,拉一次货更不划算了。

  李增华说,超市现在是一种多样化经营,需要多品种,单品的数量就相对少一点,但是现在外埠都是单品县或者单品乡。比如尚义一个县就有四个品种:白萝卜、白菜、圆白菜,土豆。这样调运起来就比较困难,量相对比较大,这也是一个矛盾。

  对于这个矛盾,社科院的农业经济专家李国祥认为,超市消费者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而生产者又远离城市,肯定出现产销分离,超市的物流成本也就节节攀升。不过,中国的超市零售业,虽然这几年发展特别快,却还不是最主流的消费方式,所以只依赖“农超对接”这一招,很难解决所有蔬菜市场的问题。

  社会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美国甚至包括欧洲一些国家,蔬菜的80%左右是通过超市到消费者手中。那么我们国家的菜主要是通过农贸市场、早市、街边市场进入消费者手中,超市在居民销售当中可能只占3%左右,高的地方就20%,所以超市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美国农业研究所所长郝克明曾长期在中国研究农业问题,他认为,美国经验证明,即使超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单纯地只依赖超市进行“农超对接”,也不一定能保护好农户的利益。

  美国农业研究所所长郝克明说,超市能赚那么多钱,他们的做事模式是要把生产者的利润压下来,为了有空间给消费者更低的价格,大超市化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产品要进入超市要收进超费,产品搞促销还要交促销费,费用太多。所以在中国,农超对接解决不了各种费用问题,这是个很大的误区。

  三、新兴方式的尝试

  农超对接是商务部在2009年就开始大力推广的一个项目,为很多农产品找到了一个稳定的销售途径。刚刚开始试点的周末车载蔬菜市场要做大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一些热心人已经开始了其他方式的尝试。

  魏川是是一个大四的学生,在同龄人忙着考研或者找工作的时候,魏川却顶着家里人的抱怨和压力,留在了北京郊区一个农家小院。

  国仁绿色联盟学员魏川告诉记者,家里不理解,因为没有去大公司,或者说觉得挣不到很多钱。

  让魏川义无反顾投入的,是人民大学组织的生产者联盟,他们把农民和一些合作社组织起来,魏川他们是联盟里的志愿者。

  魏川说,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是处于劣势地位的,所以组成一个大联盟,好应对这样的市场风险,把他们生产的货跟城市消费者之间做对接,达到公平贸易。

  记者见到魏川时,他和同事带了大大小小四五箱农产品,来参加一个叫“农夫市集”的活动。魏川告诉记者,联盟最早有7家农民合作社,后来扩大了十几家,发展的规模还是挺大的。今年,他们试着脱离一些农业基金会的赞助,想要自负盈亏,这时才发现,销售这条路子,越走越艰难。

  魏川说,中间环节,特别是超市会非常挑剔,他们要求有机认证,而单个的消费者或者是农户不可能去承受那么高的认证的成本。

  在市集上,记者发现,来参加市集的农户,不仅来卖菜,他们更想在市集上,找到更稳定的消费群体。

  京郊农户焦念荣说,他们希望农桌直接对餐桌,只有才能减少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同时生产者的利益也能得到保证。

  农夫市集的组织者,是美国农业研究所驻中国的研究机构。他们认为,农业生产和销售不能对接的原因,是因为两方面都缺乏组织。现在,像魏川参加的这种联盟,已经把生产者组织起来,而国家提倡“农超对接”,是因为超市在无形中组织了消费者。他们希望,通过农夫市集,探讨更多的把消费者组织起来的方法。

  常天乐说,大家都没有概念,不知道消费者是可以一起来做一些事情的,比方说认识的消费者一起做团购,有一些团购确实是以工作的场所为单位来做的。现在大城市已经开始出现这种趋势。

  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也表示,现在的主渠道是批发市场,农超对接替代批发市场,能够给消费者另外一个选择。但是除了这两个之外,还有更多的对接,特供是对接之一,社区支持农业也是一种对接。

  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的副院长郑风田认为,无论是车载蔬菜市场、农夫市集,还是“农超对接”,生产和销售的对接方式其实是百花齐放的。本质上都能缩短从农桌到餐桌的距离,减少蔬菜的流通环节,平稳菜价。国家之所以过分依赖有着局限性的“农超对接”,而其他的销售方式又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最根本的上,是政府的分工造成了调控上的障碍。

  郑风田说,现在的局限跟一种奇特的分工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商务部要解决流通,所以超市归他们管,某个形式之所以能够流行,实际上跟政府推动有很大的关系。

  半小时观察: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到菜篮子的路程

  无论是农超对接还是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商务部一直都在想办法解决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菜篮子的路程。让菜价真正降下来是各级政府部门都在为之努力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看到,在商品经济时代,从农田到菜篮子绝非运输这么简单,这里面包含着人工、税收、流通、执法等各个影响价格走向的环节。因此要真正做到产销对接,让实惠能降到农民和城镇居民的身上绝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办到的。呼吁各个部门能协调一致,共同让利于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