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坑之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2日13:26  CCTV《新闻调查》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2011年10月8日播出《李坑之困》,以下为节目实录:

  李坑之困

  记者:眼下虽然不是旅游旺季,可在往日李坑村里的游客也是熙熙攘攘,可是现在整个村庄却空无一人,自从今年7月13号开始,这里就基本没有游人光顾了,村民跟旅游公司之间就利益分配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双方都成了受害者。

  解说:从7月13号开始到现在李坑景区已经封闭了两个多月,一开始是李坑的村民堵住了进入景区的必经之路,这是十年来村民们屡试不爽的办法,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村民堵路后两个小时,现在景区的经营者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同样也封闭了进入李坑景区的入口,并一直持续。

  记者:这个暂停营业对你们来说损失也挺大的。

  王晖(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一个月的话就是(一)百万的门票经济损失。

  记者:但是像我们这两天在这采访,村民事实上也没有堵路了,你们为什么不恢复营业呢?

  王晖:就是我们在谈判结束之前,村民进行这种堵路,这种谩骂、攻击游客这种情况,这个谁也无法保证;第二个,景区里也在进行相应的整治。

  记者:你说的整治就是违章建筑吧?

  王晖:是。

  解说:在7月13号到9月18号,这段“景区整顿”的时间里县乡两级的城管执法队相继拆除了村庄外围道路两旁的违章建筑。

  村民:它根本就不公平啊,谈不上公平啊。

  记者:怎么个不公平法?

  村民:为什么我这个门就要关?为什么以前人家开的门口就没事呢?为什么要封这个门口呢?

  记者:都变成新房子了,也没游人来看了。那你比如说?那怎么办呢?

  村民:如果是真正的违章建筑,那肯定就是要拆的。你像底下那些棚子我家也拆掉了。

  村民:它现在要来拆我家的厨房。所以要拆老百姓的东西的话,我们就情愿不要开业。

  村民:你们越来越多,我们老百姓越倒霉,说实在的,不来还好。

  记者:那你认为这种现状就没办法改变?

  村民:没办法。

  记者:那在你看来怎么才能有可能改变呢?

  村民:这个我搞不清楚。

  解说:其实,村民的不满并非针对游客,而是景区的经营方——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双方关于门票收益分成的多次谈判无果后,村民选择了这种方式来抗议。

  记者:你觉得村民有了这样的一个冲突,就去堵路,你觉得这种方式好不好?

  李喜进(李坑第五村民小组 组长):不好。

  记者:不好为什么还要去?

  李喜进: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记者:其它的办法试过吗?

  李喜进:跟它谈判谈了十多次,它根本就是,也不是说我们一开始就堵路什么,那是我们做得不对。跟你谈了多少次,他们都是骗。

  解说:在李喜进的记忆中与婺源旅游公司的谈判一共进行了16次,而每次的结果都不相同。

  记者:在我看来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间,你们跟旅游公司等于谁也没落到好。

  李喜进:这是它们咎由自取,当时,第一次你给我1800就结束了,你为什么第一次1430?第二次再谈的话是1630,第三次再谈的话是1750,后面再谈是2100,这其中就有猫腻。人家村民也有眼睛,游客这么多,我跟你争一次,你加我一点,我跟你争一次,你加我一点,是不是?你不是糊弄老百姓。

  记者:现在村民都说他们的感觉就是说现在公司赚钱赚了很多,而他们拿得太少了。

  王晖:可能看问题的立场不同,他可能是看到了游客每年增长,门票收入每年增长的这一方面,然而成本投入这方面,可能这方面的话他们没考虑到。

  解说:村民们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比例计算要求门票收益分成增加到21%,这个比例有据可查,来自李坑村10年前与投资者签订的首份合作协议,2001年签订协议的时候,投资方还是私营业主叶如煌,协议中定下了村民门票分成方式,前10年每年19%,后10年增长到每年21%,这份协议经过两次变更,但最终确定下来的村民收益比例没有变化。

  记者:完全按照19% 、21%的这个比例你们能接受吗?

  李喜进:如果完全按游客进来(的人数),如果19%、21%的话,这个可以肯定,百分之百可以行得通。

  解说:村民认可的第二种分配方式就是在2007年合同规定的人均1230元的基础上翻倍,达到2460元。理由很简单,三年前李坑的单点门票已经从原来的30元涨到了60元。

  记者:当时你们收购了之后,跟他们原先的合作方式,村民的合作方式有改变吗?

  王晖:改变了。在头三年,每个村民,每人每年1230元钱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发放。

  记者:为什么要做这个改变呢?

  王晖:定额的方式可以解决一个互不信任的问题。

  记者:解决什么问题?

  王晖:互不信任的问题。

  记者:互不信任的问题。

  解说:不过,定额分配的方式让李坑村平静了3年的时间,而当村民与景区的经营者再次坐到谈判桌前的时候,信任这两个字并没有与双方一同坐下来,现实状况变得比10年来的任何一次谈判都更为复杂。

  李坑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开发是从2001年开始的,第一任经营者叶如煌是婺源本地人,当了16年的乡镇干部,辞职下海前是高砂乡党委副书记。

  记者:在你没有进入李坑之前,李坑的旅游是个什么状况?

  叶如煌:没有进入之前是村民自发的。

  记者:他们当时搞旅游是怎么搞的呢?

  叶如煌:他们搞的话就很简单了,就一个小小的停车场,然后在村委会的房子里面卖门票。当时卖开头是2元,后面是5元钱门票,就这样子。

  记者:当时游客多吗?

  叶如煌:2000年的门票收益一年不到10万元钱。

  解说:10年前,李坑村旁的公路还没有完全贯通,长期的交通闭塞使得李坑一直保持着原始的风貌,两条小河在李坑村中交汇,各家门口用木板搭出过河便道,临水而建的传统徽派建筑呈现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意。

  记者:你当时跟村委会,跟村民是怎么谈的呢?

  叶如煌:跟当地政府提了一个四六的比例,比如说我投入的,占大头,占60%,你当地的资源占40% 。

  解说:开发之初的协商也并不顺利,叶如煌的提议交到李坑村委会之后得到的答复是李坑村坚持自主开发。当时,李坑村的党支部书记是李端铭。

  记者:李端铭是哪一位?

  李端铭(婺源县秋口镇李坑村委会

  委员):我。

  记者:你好,问你几个问题行吗?

  李端铭:我现在有事。反正在我手上没有谈成这个问题。

  记者:那你没有达成协议,后来这个事怎么又弄成了?怎么弄成是这个样子?

  李端铭:我们镇里认为我没有能力搞这个东西,免掉了职务。

  记者:免掉了。

  李端铭:免掉原因就是能力不行。

  记者:能力不行

  解说:接替李端铭的是陈刚泉,陈刚泉的到来让叶如煌的开发步伐大大加快。

  记者:镇里头派你去李坑的话,是不是就希望你能够完成这份合同?

  陈刚泉(婺源县秋口镇党政办

  主任):就是要把李坑的旅游搞出来,就想什么办法把它搞出来。

  记者:当时最现实的情况就是跟叶如煌搞合作。

  陈刚泉:当时欠债欠得多,我当时去的时候,就负了二十多万元钱的债。从老百姓那里去收钱来集资搞旅游也是不可能的。后来大家通过做工作就有一个意识,让老板来开发,这种情况下。

  记者:也就是叶如煌。

  陈刚泉:叶如煌来开发,这种情况下就签了第一份合同。

  解说:秋口镇的介入让李坑的旅游开发变得简单,无论出于什么考虑,李坑村委会的人事任免客观上加速了协议的达成 。

  记者:一般人签合同都是希望对方拿的少一点,自己拿的多一点,你为什么?

  叶如煌:我是这样想,因为这种古村落旅游,它是一定要靠老百姓来支持的,如果老百姓不支持你,它这个事情肯定会闹事。

  记者:但是你像别的村,相对来说跟李坑村比较起来,村民拿的分红就少多了。

  叶如煌:这个就是各个人的思路,从片面的角度来讲,你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的结果,可能也是,最后来讲,老百姓来骂你也是得不偿失的。

  解说:2001年9月13日,叶如煌和村委会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合作经营期限是20年,从2001年9月18日到2021年9月18日,协议规定在合同期里明确提出了门票收益按比例分成:前10年,村里占40%,后10年增加到45%,具体构成是前10年镇政府2%,村委会14%,村民19%,景观参观户共占5%,后10年,镇政府2%,村委会16%,村民21%,景点参观户共占6%。

  叶如煌:我提出来以后,村民还不同意,因为当时,它的全年的门票收入不到10万元钱,所以这个(合同)提出来以后,老百姓说百分之十几我也搞不懂。

  记者:19%。

  叶如煌:搞不懂,第二个概念的话意思叫你去,按照这个比例去分成,他一年拿不到多少钱嘛,一年门票收入十万元钱,按照19%的话,才一万九。

  解说:叶如煌提出的分配比例

  ,在现在看来也是对村民相当有利的,与其它景点比较,这个比例高出相邻景点的十倍以上。但是,村民们并不领情。

  记者:当时村民们认为19%他们也看不见摸不着。

  陈刚泉:对,不相信。

  记者:然后税费免掉是非常实惠。

  陈刚泉:包括我都没有这个眼光。

  记者:当时你们都没有这个眼光?

  陈刚泉:我有这个眼光,我就到李坑村买一栋房子,我现在就发了,我现在就发了是不是?我就没有这个眼光。

  解说: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分配比例,远不如由叶如煌负担,每年的税费来得实在。

  叶如煌:整个李坑村的税费全年加起来九万多,九万多,他就提出来,帮我把这个九万多免掉。老百姓就不会理解比例的问题,后面我就自己的合同里面就有一条。我这个19%写那里,后面就括弧,根据村民的意愿,老百姓要求,把这个19%做以下调整,在合同里特别用括弧规定。

  解说:根据村民意愿,一年一次分配如下:第一个五年由乙方代缴李坑村民所交纳的税费,指农业税、农特税、屠宰税、镇村统筹提留等;第二、三、四个五年,在第一个五年的基础上,由乙方分别补偿村民,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不足或剩余部分由乙方处理。这样,村民觉得公平了。

  叶如煌:我就做他们的工作,我说如果你这样做,我不是不同意,这样做你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这样会吃亏。

  记者:当时你怎么判断?随着企业的发展,老百姓一定会吃亏呢?

  叶如煌:婺源的旅游业潜力是比较大的,如果说通过努力去宣传、去打造,应该说一个全年门票收入,上百万这个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解说:叶如煌的估计没有错,第二年李坑景区的门票收入就超过了100万。村民们的不满很快通过村委会反映到了叶如煌那里。

  记者:2002年,好像又签了一份补充协议是吧?这个补充协议好像又改成了定额包干制。

  叶如煌:当时是村委会,这个是村委会提出来的,老百姓工作由它来摆平,它说你就定额包干,当时定了一个30万,每年加5万,它没有经过老百姓同意 ,这个是时间不长,不长的话,老百姓就不同意这种方案。

  解说:签了这个协议之后,叶如煌还是认为村民依旧会后悔的。因为整个婺源的旅游高峰远远还没有到来。只不过,那个时候,他怎么解释村民们是不会相信的。新协议履行不到一年,村民果然又反悔了。

  李刚泉:他的门票收入,2001年好像是几十万,到2002年就有一百万,两百万,到2003年两百万、三百万,几百万出去了,发展得这么快。

  记者:当时村民看到这一切是什么样的一个反应?

  李刚泉:反应就是说要再签19%。

  解说:引起村民不满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从2003年开始,全国农业税费的减免和农业补贴的发放,原来由叶如煌承担的税费,不再是村民的负担而变成了收入,李坑的村民无一例外地认为以前的合同定亏了。

  记者:申明亭是李坑村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过去的几百年,每逢初一和十五,村里的长辈总是聚集在这里商讨大事。这一传统如今早已中断,可是就在村民跟叶如煌签约的第二年,他们发现自己吃亏了。于是村里的男女老少又聚集在这里开会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堵路。

  李刚泉:然后里面就存在着确认他这个门票是不是有这么多,他是不是瞒了账,这个问题就出来了。就是李坑的问题,主要是利益的问题。

  解说:于是,2004年4月双方再次签订新的合同,放弃包干制,重新回到按比例分成的方式。

  记者:你2004年的那份合同跟2001年的那份合同有什么区别吗?

  叶如煌:就是把老百姓的19%重新把它确定下来。

  解说:即便是做出重大的利益调整,可是李坑村的村民依然难以接受,随着婺源旅游的不断升温,“中国最美乡村”的吸引力慢慢成为热点,面对唾手可得的利益,村民有点坐不住了,为了第三份合同,叶进宝也在村民的不断催促中,从千里之外的温州回到了李坑。

  叶进宝(李坑村民):他们那几个人签字,就是签不下来。很多老百姓不肯签。

  记者:就对这份合同还是不满意。

  叶进宝:对那份合同不满意,不肯签。我就跟他们解释,解释了以后很多人就签了。

  记者:那你当时为什么要帮助政府这边劝老百姓来签字呢?

  叶进宝:当时我也是认为这个是合理的。

  记者:你为什么觉得是合理的呢?

  叶进宝:我认为就是人家开始说减税,人家也帮你减了,这是第一,现在要想怎么样?给你100元钱也给了,你现在要怎么样?人家也答应你的条件了,你就必须要签。

  记者:那为什么有些村民不愿意签呢?

  叶进宝:应该说很多人对这个东西,多数人看见人家钱多了,他会心里有点发慌,这是事实。

  记者:他们就是希望要的更多一些。

  叶进宝:对。

  解说:2001年的第一份协议相比,在2004年的合同中,村庄分成的总比例降低了,前10年从40%降到31%,后10年从45%降到33%,但是村民的分成比例没有变,还是19%和21%,景点参观户的比例也没有变,改变的主要是村委和乡镇的分成比例,镇政府从2%增加到8%,村委会从14%和16%降到4%,等于村委会这块就下降了。

  记者:为什么要有这种比例的调整呢?

  叶如煌:村委会好多工作没做到位,好多工作要政府来承担,由政府来分配它的收益,倾斜到政府这边,是这样子的。

  解说:叶如煌希望村民能够借此吸取教训,尊重合同的契约精神,但他也不愿意将惩罚落到具体的村民个人头上。

  记者:2004年那份合同里头,我也看到了就是当时这村庄里头,几乎每一个村民都签字了。为什么当时要让每一个村民都签字呢?

  叶如煌:这个我……你以后如果在这个旅游发展过程中,个别老百姓不支持。什么事,大家都签了字的,现在是利益共同体。

  解说:即便有所有人的签字,但2004年的合同修订仅仅让李坑村稳定了三年,在这三年里,婺源“中国最美乡村”的旅游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随着李坑的旅游人数的猛增,叶如煌不得不再次面临同样的处境,那就是村民不满,再谈判,再堵路,再次修改合同,李坑的旅游开发在2007年这一年再次回到原点。

  记者:矛盾当时主要是什么?

  叶进宝:矛盾就是说19%当时是我们没有人去监票的,就是他说了多少就是多少。

  解说:在双方无法取得信任的情况下,李坑村的村民在2007年又采取了堵路的方式。

  记者:那村民呢?怎么安排呢?

  叶进宝:村民就是全村都去,那时拦车是经过了组长代表,全村会议。

  记者:那当时在会议的时候,大家怎么商量出来拦车这种方案的?

  叶进宝:我个人就是讲了,我们要依靠政府,我们就是打官司打不起,我们就去上访,要求上级领导帮我们处理。他说你去上访,回来要半个月一个月,这个拦车,今天拦了,明天就会处理,我说不一定。

  记者:你不太赞成拦车的这种方式?

  叶进宝:我根本就是不赞成拦车。

  记者:为什么呢?

  叶进宝:因为拦车是违法的。

  记者:你反对这种村民去到那儿去堵路的行为。那你为什么自己还要去呢?

  叶进宝:少数服从多数。

  记者:你就必须要去?

  叶进宝:必须要去,我不能说他们错了,大家都错了,你就不能错吗?

  解说:在过去的七年里,堵路在村民看来是最有效而且成本最低的办法。2007年村民堵路的时间虽不长,但最后村民还是争取来了监票的权力。 

  记者:那监票你参加了吗?

  叶进宝:监票我参加了,我监了20多天。

  记者:那你们监票的结果跟叶老板他们之间,每天统计的票数有差别吗?

  叶进宝:没有差别。

  记者:没有差别,差不多的。

  叶进宝:差不多。

  解说:这种在村民看来不得已的办法没有坚持多久 ,或者说根本坚持不下去。

  记者:他们认为你当时实际上给他们公布的数据也不可靠,是吧?虽然说规定。

  叶如煌:他怀疑。

  记者:怀疑,他认为19%,你认为你给他们是这个数了,他们认为也不到。

  叶如煌:门票的领取是到税务部门去领票的,所以你一年卖了多少票,你到税务部门一查就很清楚了。 老百姓我认为他这种怀疑是多余的。

  记者:毕竟你让他去税务部门去查,我个人觉得,我采访的感受是老百姓很难做得到。

  叶如煌:村委会也有分配的 ,当地政府也有分配 ,它也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是不是?你不搞清楚,到时候就会有矛盾了,再说我做这个旅游点,不是做一年就不做了。

  解说:最后 ,村民和叶如煌之间再次妥协,每年按照李坑村村民的人数,每人每年发放1230元的资源费,2004年合同约定的19%的比例再次作废。

  记者:老百姓呢,每一次看自己的合同,比如说觉得吃亏了就要求重新谈,重新签合同,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叶如煌:也就是说,他在这个利益分配上他看不到它的长远,所以就这样子签了。

  记者:按道理来讲,合同签起来就有严肃性,你其实也完全可以不答应村民的这个要求。

  叶如煌:不答应要求你搞得下去吗?对不对? 你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老百姓老是给你唧唧喳喳的,你肯定是搞不下去的。

  解说:到了2007年,婺源县突然转变了思路,从之前鼓励民营资本单点开发,变成要组建一个统一的旅游公司,搞资源整合,新的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同一年正式成立,三清山集团成为最大的股东,婺源县以江湾景区入股占有21%的股份。

  记者:那现在,这个旅游公司里的股份结构是一个什么样的?

  葛健(婺源县旅游党工委 副书记):现在的结构是这样的:我们主要的是,第一大股东是江西三清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是婺源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第三大股东是上海豫园商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然后剩下的股份是三家就是基金投资公司。

  记者:这个第二大股东是你们政府持股吗?

  葛健:是我们婺源县的旅游经济发展中心持股。

  记者:这是国有股?

  葛健:这是国有股。

  解说: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县旅游局副局长葛健出任执行总裁。

  记者:就把这些分散的景区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呢?

  葛健:希望它组成以后,一个把经营的思路能够打得开阔一点;第二个,品牌宣传上能够做到一个提升高度;第三个在加大投入方面,能够把婺源整个旅游推向更高的一个层面。

  记者:你认同吗?这个方式。

  叶如煌:这个我们应该当时组建这个集团是认同的,也是支持的。

  记者:你为什么没有加入到这个集团呢?

  叶如煌:按照我们的思路,大家最好是共同捆绑,组建一个股份公司,建一个股份公司 ,当时那一届领导他就提出由某一个企业来牵头。

  解说:叶如煌说的这家公司就是婺源旅游集团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三清山旅游公司,三清山公司较早也投入了婺源的旅游开发,他们投资的项目是思溪延村和灵隐洞

  记者:和李坑村比起来,谁的收入好? 

  叶如煌:它的门票收入可能没我们高。

  记者:还没有你们高?

  叶如煌:没有我们高。

  记者:但是政府是指定由这家公司来牵头搞?

  叶如煌:嗯。

  记者:你有没有想政府为什么没有指定你呢?

  叶如煌:这个我就搞不清楚了。

  记者:当时这些景区是政府要求他们必须整合在一起?还是自愿?

  葛健:我们当时讲的原则就是政府来主导,根据市场的规律 ,严格遵照市场规律。

  记者:比如说有的景区人家不想参加你们的旅游集团,当时有这种情况吗?

  葛健:有。

  解说:婺源县政府要求尽快完成兼并重组,并找来上海的一家评估公司 ,给参与重组的旅游景区进行评估。

  记者:当时李坑村给你们评估了吗?

  叶如煌:评估了。

  记者:评估了多少钱?

  叶如煌:评估把我们评估的很少,才一千多万。

  记者:一千多万?

  叶如煌:一千二百多万。

  记者:李坑当年的门票收入有多少钱?

  叶如煌:门票收入有六七百万。

  记者:六七百万。

  叶如煌:六七百万,就没有评出很高。

  记者:按净资产评的?

  叶如煌:按净资产评的。

  解说:叶如煌经营的文公山和李坑两个景点加起来才评估了2580万,叶如煌并不愿意卖给三清山集团。 

  记者:你不太认同它这种方式?你可以自己接着搞。

  叶如煌:谈不好,我就不打算卖了,不打算卖,要么自己搞,要么我们原来开发的几个企业,我、大鄣山还有彩虹桥几家企业,原来我们就想自己合作起来搞。

  记者:你们这个方案实施了吗?

  叶如煌:实施了,我们三方都有协议,合作经营之后,后面主要领导反对,不同意你这样做。

  记者:当时明确跟你讲是必须要这么搞的吗?

  叶如煌:必须要这样搞。

  记者:当时政府领导找你谈过?

  叶如煌:这个开会都开了很多次了。

  记者:你觉得它们有多大的自主性?

  葛健:我觉得当时整个组的过程中完完全全都没有任何强制,我觉得没有任何强制,也没有任何政府施加的压力,我觉得没有给它施加压力。

  解说:叶如煌选择了退出,于是在县政府的主持下,用了一种复杂的转卖方式,先由叶如煌把两个景点卖给大鄣山旅游公司的吴向阳,再由吴向阳与三清山公司合股经营,再由他们相互签订协议。

  记者:等于说如果要是没有这一些干预,那么李坑村,你可能还会继续经营下去?

  叶如煌:应该可能会。

  记者:你觉得他这种方式是觉得你的这个思路跟政府整个发展思路不一致,还是认为这里头有一些个人的利益呢?

  叶如煌:我认为可能不是思路的问题,不是思路的问题。

  解说:叶如煌在跟吴向阳的协议里特意注明之前和村民约定的权利义务是一同转让的。这也意味着村民19%和21%的分成比例是不许变的。这是他能为李坑村的村民做的最后的努力。

  记者:彩虹桥是婺源最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最早它也是由民营资本介入进行开发的。经过将近十年的经营。目前已经成为了整个婺源标志性的景点。在2007年的时候。一年的门票收入差不多有几百万,但是在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时候,发生在李坑村的故事在这里同样上演。

  解说:2007年之前,婺源彩虹桥景点的经营者樊鹏仁以前是工厂子弟学校的教师,工厂倒闭后他下岗,从2001年开始

  2万元起家做起了旅游。

  樊鹏仁(原彩虹桥景区 经营者):彩虹桥原来是清华镇的政府所拥有的一个景点,因为当时来说一年大概(游客)不足两千人,也就是说按它的门票收入来讲的话,一年来讲就是两万元钱不到,所以政府当时觉得好像是个累赘,是个包袱,所以当时我拿下来了。

  记者:你拿多少钱?

  樊鹏仁:前两年一年给它两万元钱租金,后面第三年每年上涨10% ,原来我给它承包的是十年的租赁期。

  解说:随着婺源旅游的趋热,他与清华镇政府也时常调整合同,遇到的问题与李坑也极为相似。

  樊鹏仁:我们从开始做每年几乎是百分之百或者百分之二百、百分之三百这样一个速度,在一个增长的过程,我们做到最红火的时候,在这个黄金周的时候,一天几乎要做到十万元钱。

  记者:门票收入?

  樊鹏仁:嗯。

  记者:一年呢?

  樊鹏仁:一年来讲,这时候就有几百万了,所以我们做到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的日子就开始难过了。

  记者:为什么呢?

  樊鹏仁:大家所有都眼红了开始。

  解说:到2007年的时候 ,樊鹏仁与清华镇的合同签到了30年 ,投资额也从20万元增加到了300万元。可是,面对2007年重组的时候,他同样没有选择权。

  记者:那你可以不卖?

  樊鹏仁:当时我来讲的话,我一直坚持了大概有半年之久,就是说我坚持不卖 ,我坚持不卖,反正跟你有关的土地、税收、工商、城建,就是跟你所有有关的十个部门,二十几个人整天去找你麻烦 。

  记者:那你只要合法经营,也不怕找麻烦?

  樊鹏仁:如果你不卖,他说我们就把彩虹桥这个景区整个给它关闭掉。像这个樊老板,他这个人脑袋有点不开化了,像他这样的人就应该拿锤子去敲敲他的脑袋让他开窍。

  解说:原本,樊鹏仁还想与叶如煌和吴向阳联合组成一个独立的旅游集团 ,但由于叶如煌的退出,已经签订的合同也同时作废。半年之后,樊鹏仁同样选择了放弃。

  樊鹏仁:后来没有办法,当时我答应就是说,还是想跟他继续合作经营。

  记者:你希望还是以自己的股份进入这家公司是吧?

  樊鹏仁:嗯。

  记者:这个也不可以?

  樊鹏仁:对。

  记者:必须卖。

  樊鹏仁:嗯。

  解说:坚持了半年之后,樊鹏仁还是将彩虹桥景区出售给了三清山集团,成交价依然是820万。

  樊鹏仁:它当时评估我们是800多万。

  记者:跟半年前跟你做的这个评估数字还是一样?没有增加?

  樊鹏仁:没有。那么800多万它接手我以后,它一年的门票收入都差不多上千万,我这时候一个无形资产,一个营业收入来讲都在产生一个巨大的增长的时候,这块它根本没有考虑进去。

  记者:当年2007年那次整合,你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能搞成吗?

  葛健: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这个不可能那么顺利。

  解说:叶如煌经营的李坑景区被收购之后,由于经营主体的变化,李坑村有了十年中的第五份合同。

  记者:你好,我能问你两个问题吗?

  解说:李五荣是李坑村3组的组长。

  记者:每次跟公司的谈判,你是不是都参加了?

  李五荣(李坑村第三村小组 组长):基本上从07年。

  记者:这个婺源公司就是你们叫三清山公司,进来以后不是又和村民签了一份合同,这个合同你参加了吗?谈的时候呢?定的时候呢?

  李五荣:电视里是讲了定三年

  ,但是以后定这个合同,要签字我们不知道。1300一年的,后来说不知道怎么扣了70块钱,变成1230。

  记者:什么原因扣的?

  李五荣:我们也不清楚。

  解说:在李坑村,知道这份合同内容的人不多,包括村委会主任李松树在内,没有人见过这份一签三年的合同。

  记者:婺源旅游公司进来以后,三清山……

  李松树(婺源县秋口镇李坑村村委会

  主任):那个我们没有,那个它是直接跟镇里定的。

  记者:按道理来讲,这个村民应该是跟你们旅游公司直接签合同,07年成立那个婺源旅游公司之后,为什么会跟镇政府签合同?

  李松树:那个我不太清楚,那一次我不在场。

  解说:真正代表村民签字的是秋口镇的镇党委书记洪文胜。

  记者:你原先的合同都是跟村委会、村民小组签,然后村民再签一个确认书,那为什么2007年那一次没有采用这样的模式呢?

  洪文胜(中共婺源县秋口镇委员会

  书记):当时是基于这么考虑,一个是跟村民签,重新解释工作难度也比较大,跟政府签是基于这个原则,就是我们的旅游资源这一块,因为从一部分资源,可以说是政府的资源。

  记者:那你说工作难度大主要在哪儿?

  洪文胜:就是每家每户,当时签这块难度就比较大。

  记者:虽然工作难度大,但是必须取得村民的认同才可以,是吧?

  洪文胜:对。

  记者:有没有取得村委会或者村民的授权呢?有吗?

  洪文胜:这个呢,是按照县里统一安排的意见,当时县是统一安排意见去做的 。

  记者:就是政府当时指定你们这么做?

  洪文胜:也不叫指定,就是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开会。

  记者:或者要求你们这么做。

  洪文胜:要求这么做。

  解说:新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景点门票不同程度的提价,整个婺源的门票收入从原来的四千万增加到了一亿多元。

  记者:为什么跟镇政府签?不跟村民签呢?

  葛健:当时总觉得是跟政府,镇政府相当于人民政府,公司觉得跟它签就签了,因为有的地方,比如说江湾景区有几个景区,都是跟政府签的,统一好一点,都是跟政府签嘛,当时也没考虑那么细的因素,公司觉得可能是出于这种考虑,我觉得当时出于这个考虑,跟政府签就跟政府签了。

  记者:一般来说,村民是资源的主体,而且过去的合同都是跟村民签的,为什么你们旅游集团后来要跟当地镇政府签?

  葛健:当时没有想到这个,这个,这个方面,这么复杂的因素吧。

  解说:2010年的最后一天到期,时间又过了半年 ,李坑的村民没有见到分红,也没有人来谈后续的合同,三年没有抗议的李坑村民重新围堵景区,婺源旅游公司的封闭景区的做法让李坑村民这次才意识到,他们最有效的抗议方式已经失灵。

  记者:你有没有代表过村民形成一个组织,就是村委会本身是一个组织,就是跟政府一起去谈判?

  李松树:有一次在代表会上我们说过,我说过这句话,就是说老百姓现在就是两千元,它是按照平时的人数,这样火爆,它说必须要这么多,后来就是人家就是把我的话编出来了,他说我那个主任讲了,没有两千免谈,他是这样说的,也就是我帮助老百姓讲话。

  记者:你帮助老百姓讲话,不是非常正常的吗?

  李松树:但是老百姓高兴了,这一方不高兴了。

  记者:这一方是谁呢?

  李松树:我不说你也知道。

  解说:现在,李坑村的村民开始怀念叶如煌经营的日子,无论有多少不愉快 ,叶如煌毕竟给村民留下了19%和21%的分配比例和实实在在的数百万元的投资。

  记者:现在跟三清山公司合作和过去跟叶如煌那个公司合作,哪个合作起来村民更愉快一些?

  李喜进:要说愉快都不太愉快,相对来说,两者之间,我觉得叶如煌稍微好一点。

  记者:相对来说现在合作的这种不太愉快,村民有没有有一些人开始怀念当年? 

  叶进宝:怀念,怀念,怀念叶如煌。 

  解说:“十一”黄金周,李坑依然没有开放,李坑村民的居住需要古村落的保护和经营要求都是现实的问题。但是,与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同一天不能达成,一切也都无从谈起,在这个数百年的古村落里,弥漫的不只是古典的气息,其中夹杂着各种欲望和不信任,这一切都是李坑现实的困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