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撤销驻京办是“改革在他处”的典型代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7日11:23  观察与思考

  撤销驻京办是“改革在他处”的典型代表

  ■湖南长沙  张若渔

  去年1月29日,国办发文明确县级驻京办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驻京办一律撤销。11月9日,625家被撤驻京办名录公布。然而,撤销令发布超一年后,媒体调查发现,大量应撤销的驻京办改头换面依旧“潜伏行动”。

  驻京办撤而不销、死而不僵,令国办的裁撤令沦为一纸空文。其实,裁撤令已经预判到被撤驻京办转入地下运作的可能性,并因此而着意作了禁止性强调。但很遗憾,这种强调除了令自身更加难堪,没有起到任何警示或者吓阻作用,地方政府毫无意外地大面积阳奉阴违,根本无惧可能的问责,所谓撤销驻京办,最终能够撤销的不过是一块牌子。

  地方政府是打定了主意要抵制裁撤令。没有了地方驻京办,招商引资、“跑部钱进”、接访维稳等地方重要事务,将在京城失去称手凭借,无论从何种角度讲,地方政府都不会轻易雌伏于裁撤令之下。驻京办的牌子可以摘下,但一颗“驻京”的心早已百折不回,或“潜伏”或“半潜伏”,或低调或高调,地方政府势将“驻京”进行到底。

  裁撤令的绵软无力,从另外一个方面,加剧了地方政府顶风违规的冲动。对于地方违规的问责,裁撤令始终语焉不详,甚至鲜有提及。也就是说,这是一桩违规成本极低,风险收益却极高的博弈,地方政府没有理由在政令面前俯首帖耳,它们压抑不住的惟一选择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玩一场并不高明的偷天换日的游戏。它们甚至都不必太谨小慎微,因为根本没有部门来特别监督或者问责。

  事实上,也很难监督和问责。原来的驻京办摇身一变变成了酒店、宾馆或者其他商业单位;原来的办公地点招摇过市,现在则隐身寻常巷陌。由此,监督和问责,要么陷入出师无名的陷阱,要么就是成本高耸云天。那么,狠抓源头管理,在财政和编制上对驻京办釜底抽薪怎么样?同样是一厢情愿。因为,地方政府总有办法“变”出人和钱。

  或许,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即驻京办几乎不可能被撤销。这是一种悲观,也是一种诚实。其实,去年的裁撤令本身就是很奇怪的,如果一定要撤驻京办,那就应该一撤到底,所有的驻京办全部撤掉,却为什么只单单撤销县级以及地方某些职能部门的驻京办?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是县级?这种奇特的撤销逻辑本身,隐含着对驻京办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承认和默许,表明了裁撤令在现实之中的挣扎和彷徨。

  为什么会有这样令人沮丧的进退失据?一言以蔽之,改革在表面,改革在他处。裁撤驻京办,就像一层薄膜一样,附着在社会肌体的表面,我们只想动外科手术,对于更深层次的病灶,既缺乏探询和疗救的热忱,也缺乏这样的勇气和能力。诸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接防劝返机制的塑造等等,都是太过宏大的命题,短时期之内看不见任何改弦更张的迹象。于是,我们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革明明在他处,我们却沉溺于自我满足和自我欺骗。

  裁撤驻京办,我们要找到正确的语法和逻辑。倒果为因式的治理,注定了我们从一开始就必然铩羽。而裁撤驻京办的失利,如果可以被理解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倒逼改革进入正确的轨道,找到改革的真实逻辑,这样裁撤驻京办才会水到渠成。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