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细节与幕后的“仁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8日11:47  《小康》杂志

  细节与幕后的“仁心”

  文|凡歌

  《政经领袖的细节与幕后》

  彭凯雷

  香港文汇出版社

  参加每年一度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对于新闻人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在记者会结束后,大部分人都会跑到主席台上总理的位置去拍照,留下自己的遗憾或荣耀。

  但有一位参加了十年“两会”的记者,却每次都只去收集总理用过的“红铅笔”。2010年的《香港文汇报》上这样写道:温总理最钟情红颜色,红笔使用最频繁,其中一支红笔已近光秃,另一支红笔也已半秃。其它两支墨绿色铅笔使用较少,削成时的模样几近完好。”记者注意到了另一个细节是:“在抓取铅笔时,看到4支笔的笔头朝前,整齐排列在稿纸一侧,未有一般使用后的凌乱和随意。”

  这位在众多电视镜头之外独辟蹊径的记者就是凯雷,在对共和国领袖及四方政要长达十年的观察与追踪中,他“将枷锁当武器”“看见什么就写什么”,在其新著《政经领袖的细节与幕后》中,挑战最开放的省委书记张春贤,让卫生部长陈竺化解“夺笔”之争,与外交部长李肇星聊诗歌,亲历两会“木人巷”,那些即兴的、天然的,没有剧本的瞬间,在凯雷的讲述下重新鲜活起来,使我们如在现场,如历其事。

  1995年,年少成名的诗人凯雷进入人大新闻学院,被老师追问“新闻的定义是什么?”他甚是紧张。但毕业后12年间他写下的近1万篇(条)消息、特稿、札记,甚至诗歌,以此做出精彩的回答。当然,后遗症之一是他现在屡屡会用同样的问题拷问新从业者。

  “一个人如今多么想把曾经看到的太阳/干净地挂在城市上方/照耀着/略带忧郁、希望和一根清新的光芒。”

  对于写下这样诗句的青年来说,进入新闻业经历黑暗与暴风的洗礼,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我曾亲见无数有着纯净理想的人折戟沉沙,与现实和解,与媚俗同行。

  但是凯雷从来没有退却,从进入《香港文汇报》以后,他一直在享受新闻带给他的意义。他说,那些细节打动着他,有的如习仲勋遗体告别仪式上习近平长久哭泣的脸,有的如北京的宽沟四合院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与金融大鳄索罗斯的精彩过招。还有他潜伏在石家庄,如孙行者一样曝出石家庄爆炸案的内幕。他除了关注大人物,也关注小人物,《海国记》的收藏者彭令、北京人邱明,都是在午夜拨通他的电话,他按下免提,边审稿,边和他们交流。彭令讲述的是四百年前沈复目击钓鱼岛的佚文传说,邱明讲述的是公证员不公正的故事。“热血冷脑”的幕后,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一位新闻人的愤怒与热爱。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心灵之书,凯雷事实上一直在寻找,印证。他自己说,“我有时候将这个灵魂的外显称作‘仁’,有时称作‘真诚的决斗’。”诚如他自己所言,“有的幕后拍案,可能永难见天日,埋在心底。有的细节见证,解冻尚待时日。但仍有大量的,生动、有趣的细节与幕后,注释着这个时代和国家的新精神”。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