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章太炎成了“白字先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5日15:23  中国经济周刊

  章太炎成了“白字先生”

  吴酩

  电视剧粗制滥造,已久为观众诟病。

  剧情违于史实、有悖常理,可谓数不胜数。这种“硬伤”,出现在搞笑类的“戏说”中,不足为怪;出现在纪念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正剧”里,就不足为训了。明白人敏锐察觉,指出谬误,权当笑料;懵懂人则真伪难分,模模糊糊被误导了。

  对话、字幕中,被读错或写错的字,则更几乎是剧剧皆有、集集可见,经常令人有嚼饭硌牙、吃鱼卡刺之感。例如,前不久一个晚间,正看着某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护国军魂传奇》,字幕上的“糊涂头顶”几个字突然就把笔者“硌”住了。

  “糊涂透顶”成“糊涂头顶”,虽然错了,但还无伤大雅,也许就是电脑打字疏忽造成的。而有些“关键部位”的谬误可就不同了,难免要贻笑大方。还是说那集《护国军魂传奇》,章太炎手摇以大勋章为扇坠的折扇,堵在总统府大门口,义愤填膺痛骂袁世凯窃国一节。这段故事,是上了不少史书的,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饰演者张铁林,表演得很是投入,但“痛斥”中的一个错字,却着实令人大跌眼镜!这位影视大腕竟把“私拨国帑”中的“帑”字(tǎng,与“躺”同音)粗声大气地读成钱币的“币”了!

  客观说,“帑”属于比较生僻的字,平时用得不多,一般人念不出或是读错了,不足为怪。笔者就曾遇到过多位以“帑”当“币”的同胞。帑,国库钱财,公款的意思。帑、币,都是“钱”,“长相”又很相近,错就错吧。但以“帑”作“币”,出于“章太炎先生”之口,可就非同一般了!章太炎何许人也?辛亥元老,国学大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宣传家,主笔过《民报》等多份倡导革命的报刊;不仅痛骂过袁世凯,而且早在辛亥革命前就在报纸上属文点名骂清朝皇帝,“载湉小丑,未辨菽麦”的名句,就出自他的笔下。为此他还蹲了几年监狱。让这样一位大文化人、鲁迅的老师,以“帑”为“币”,实在荒唐!章老先生泉下有知,恐怕免不了摇头苦笑。还是借用章老先生的半句话吧,张铁林“未辨帑币”,包括导演在内的现场所有演职人员“未辨帑币”,拍摄结束之后,负责“检验质量”的最后把关人,也是“未辨帑币”!国学大家就这么“被”出洋相,也“未辨帑币”了!也还是在这集里,袁世凯的心腹唐宽也读错了字,把“同僚”内务总长朱启钤(qian,与“前”同音)的名字念成了朱启“今”,但同样是错,出自“打手”之口与出自“大师”之口,是绝对不同的。

  平心而论,这部写蔡锷的戏总体还是很不错的,主要演员的表现也相当出色。不幸的是它“撞到枪口上了”,笔者是借此说事,更多“遍体鳞伤”的电视剧,让人说都懒得说。

  劣质的食用产品,危害的是身体;粗制的文化产品,创伤的是精神。在某些畸形理念或特殊群体利益驱动下,某些产业驶入歧路、酿出惨祸的教训,值得各行各业认真记取。这其中理所当然应该包括影视产业。

  与许多新兴产业一样,影视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必须摒弃浮躁,坚持好字当头的精品原则,恪守“认认真真做戏”的职业古训。唯此,才能尽量压挤“泡沫”,避免重蹈粗制滥造、大干快上的“大跃进”覆辙。如果听任有害影视产业健康发展的“病毒”继续蔓延,继续向市场倾倒一批批“不洗泥”的脏萝卜,那就难免有朝一日也遭遇类似乳制品的“塌天之祸”。

  但愿影视界的朋友们警醒,从细微处做起,节节认真推敲,字字仔细斟酌,既防止“关公战秦琼”,也别再“未辨帑币”。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