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视聚焦文化改革发展:不断发扬光大民族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5日21:28  央视《经济半小时》

  央视聚焦文化改革发展之三:复活的“文化化石”

  一、小村庄大产业

视频:传统文化走市场产业化道路焕发新生机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载体之一就是保护开发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开发实现更好的保护,让璀璨的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民间文化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与传承弘扬。

  在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一栋栋两层的仿古民宅依路而建,一楼的门脸都挂着以主人名字命名的画室招牌。尽管还是秋收农忙季节,但是画画却成为了这里村民的主业。

  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村民告诉记者,现在一张画能卖一千多块钱,一年能挣二三十万元。

  王公庄村总共有1300多人,从事绘画和相关产业的就有700多人。2010年这个村庄的绘画作品产值高达5300万元,还有约30%的画作远销到东南亚、欧美等国家。

  民权县北关镇党委书记张剑锋表示,这几年他们通过发展绘画产业,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里面光小汽车就有50多辆。

  民权县北关镇党委书记张剑锋告诉记者,从前的王公庄村,可不是现在这样。原来有一句话形容的比较形象,是盐碱地、红薯汤,有女不嫁王公庄,当时还是比较贫穷的村子。

  那么,曾经贫穷的小村庄,又是如何靠画画走上致富路的呢?

  肖彦卿,王公庄村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家,目前他的虎画在国内市场上少则一幅数万元,多则几十万元。肖彦卿告诉记者,王公庄村有着上百年的绘画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肖彦卿和村里其他几个年轻人一起,开始在一些村镇集市卖画。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闯荡了几年市场的年轻人发现,以虎为题材的画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

  农民肖彦卿说,在上一个虎年,有一个画商要虎画,当时就给他画了一张虎,那年因为是虎年,好多客商要虎画。

  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肖彦卿和几个同乡开始四处求师学艺,钻研绘画技巧。

  农民画家王建民表示,他们经常到东北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北京野生动物园,去观察老虎一年四季的变化。

  农民画家肖彦卿也称,他背着画包去卖画的时候,会到书画字坊,看看人家的画,回来自己再摸索摸索。

  随着画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王公庄村里学习画虎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2005年,商丘市将王公庄村列为首个“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王公庄虎画真正走向了产业化。

  商丘市委书记陶明伦表示,王公庄的这个基础,可能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切入点,也是顺应时代要求,特别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安排,如何把它由小做大,由弱变强。

  商丘市和民权县融资数千万元,修通了村内外道路,修建了农民文化广场,绘画艺术中心等基础设施。组建了“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逐渐形成画家专心绘画、公司负责中介、业务员出外跑销路的一条龙产业运营模式。目前,王公庄村已经有40多位专门的画商经纪人,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大书画市场,推销王公庄的绘画作品。

  商丘市委书记陶明伦说,一是推销产品,了解一些市场信息,拿回订单,村里组织画家进行创作,通过市场开拓,使王公庄这几年在市场占有的份额逐年提高。

  当地还多次组织农民画家在北京、西安等城市举办王公庄主题画展,大大提高了“民权虎”美誉度。“民权虎”不仅行销国内书画市场,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王公庄村,先后有20多名农民画家走出国门,在国外举办画展。像德国、法国、瑞典、意大利、南非、土耳其、台湾地区、马来西亚、孟加拉国、韩国、日本等。

  商丘市委书记陶明伦说,农民群众由拿锄头变成拿画笔,党委政府要适应这个转变,要服务好群众的这种需求,这条路比较长,但是好在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坚定地照这个路子走,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扶持。

  二、杨柳青年画,踏出现代的脚步

  中央领导曾这样赞誉过王公庄村:“荷锄也可弄丹青,不描花草画虎雄;泼墨岂只为斗米,虎虎生风长精神”。现在的王公庄村已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特色村。资料显示,在我国近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1383项,剪纸、刺绣、木雕还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当中,如何让这些遗产真正焕发出光彩,成为各级部门关注的热点。

  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镇,明清时就是中国北方民间艺术的集散地,这里因为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而闻名于世。在这栋仿古建筑的二楼,记者见到了杨柳青年画世家的第六代传人,霍庆顺。

  霍庆顺说,杨柳青年画不单单是个年画,它还是咱中国民间的一个综合性的艺术。

  杨柳青木板年画约产生于400多年前明代崇祯年间。清朝中期达到鼎盛。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韵味浓郁。

  霍庆顺告诉记者,唯独杨柳青年画在木板印刷的基础上要进行彩绘,在彩绘当中杨柳青年画是一大特色,在中国年画当中是一大特色,所以看得出杨柳青年画很精细,很透亮。

  霍庆顺说,“玉成号画庄”是他的父亲霍玉堂1926年创立的,是当年杨柳青镇最大的画庄。新中国成立之初,杨柳青年画是最早被抢救的民间艺术之一,文革时一度停滞,从20世纪80年代起,霍庆顺和姐弟几个人,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

  霍庆顺表示,制作工艺的内容很复杂。所以这张年画出来以后,它的成品率最高的时候达到70%,要走五道工艺,所以做这样的年画很不容易。

  近年来,当地加大了对杨柳青年画的扶持力度,2004年,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精品展”,引起轰动。2007年,杨柳青画社被命名为天津老字号,成为天津标志性品牌商铺。现如今,霍庆顺姐弟四人都有各自的年画作坊。依然坚持沿用传统的工艺制作的年画。目前在杨柳青镇的年画一条街上,共有40多家年画作坊和店铺,2010年杨柳青镇年画产值近4000万元,作品供不应求。

  霍庆顺告诉记者,量上不去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少,空间不足。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民间传统工艺的扶持力度。2000年以来,广西、云南、内蒙古等先后出台了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地方性法规,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此走上了法制轨道。2002年,中央财政对民间文化保护经费仅100万元,到了2011年,中央财政的预算就达4.15亿元,十年间,中央和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7.89亿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步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体系。

  三、秦腔艺术市场化,重新焕发青春

  对于民间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中央明确指出,要善于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丰厚文化资源。对具有产业和市场潜力、具备经营条件的传统文化资源,要鼓励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运用市场和产业的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增强生机、焕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政府支持,财政鼓励投入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良性开发和保护,正成为一道全新的风景。下面了解一下陕西秦腔是怎样通过市场机制重新焕发青春的。

  王群是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小剧场的一名导演,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指导大型秦腔荟萃演出《秦腔颂》进行最后的走台,当天晚上,这部由60多名演员参与的秦腔大戏将在陕西举行的一项大型涉外活动文艺晚会上精彩上演。王群告诉记者,此前他们已在西安世园会开幕式等多个国际盛事的舞台上成功进行了演出。而在转制前,他们剧团要想上这种能露面的大舞台机会非常少。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易俗社小剧场导演王群表示,以前想创作一台戏,好多想法,好多追求,因为经费不够,根本达不到想法。

  秦腔艺术第一批就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时光倒退到5年前,西安秦腔院团的景况却不容乐观,创作演出萎缩,生存发展困难。为扭转这种局面, 2007年6月,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思路,西安秦腔剧院整建制移交西安曲江新区管理运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秦腔剧院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西安秦腔剧院作为西安曲江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参与市场化运营,曲江新区以西安秦腔剧院为阵地,设立了曲江新区秦腔艺术发展基金1亿元,支持秦腔艺术事业发展。西安秦腔剧院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群众,不断探索秦腔艺术表现的新形式,将秦腔演出与大众消费、旅游开发相结合,创新舞台表现形式,先后推出《梦回长安》《秦腔》《大明宫》等一批精品大戏。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10多万元,首次实现盈利,预计全年演出场次可接近1000场,是转制前的近7倍;员工的薪酬待遇普遍比转制前提高3到4倍。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雍涛说,通过这种良性的机制循环,他们要把秦腔艺术不断做强做大。只有有了好的作品才能塑造更好的品牌,也才能使演职人员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展示平台,从而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双丰收。

  秦腔剧院的成功激励着更多的演艺队伍走上了探索之路,陕西省渭南市推出了“一元剧场”,深受群众欢迎。

  华阴市影剧院经理说,每次卖票的时候,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1000多张票就全部卖完了。

  张高文老人是一元剧场的忠实观众,在华阴演出的几场里,他每场必到。对于这一块钱的票价,他感觉就一个字,值!

  张高文说,这一块钱说明咱们党的文化艺术方针政策得人心,一块钱使大家从生活上得到活跃,从艺术上得到享受。

  对于一元剧场,当地给予一定补贴,群众关注了,演出水平也日益提高,渭南秦腔剧团的品牌也逐渐形成。现在,除了保证周末一元剧场外,他们还适应市场规律,吸引商家赞助,开展商业演出。去年9月,现在“周末一元剧场”已经被注册为商标,剧团眼下正进行一元戏剧网的筹建,并和移动运营商合作,把演员的唱段制成彩铃投放市场,秦腔艺术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2007年至今,一元剧场演出已达100多场,受惠群众10多万人。

  四、走市场化道路,让文化化石恢复生机

  中央已明确指出,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推动不同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融合,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互借鉴,积极运用声、光、电等手段提高传统文化表现力,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发展。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化化石恢复生机,业内人士道出了自己的声音。

  作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早在2004年,我国已经开始积极立法,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但客观上,依然有很多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门类濒临失传。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晓兵认为,传统文化艺术,首先要解决保护和传承的问题,而传统文化要想形成产业,也必须要走规模化、市场化的路子。

  中国传媒大学何晓兵教授说,现在有很多手工艺品公司采用收购的方式,把工艺品包给各家各户做,然后统一收购,用规模化的方式进行销售。

  北京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筱芸说,比如青海的土族盘绣,原来主要是土族妇女的服饰,现在它已经变成奥运会服饰,农闲的时候他们就聚在一块,公司提供图样,线、布。她们绣完以后,公司就统一拿去帮她们卖,比她们自己拿去卖好多了。

  北京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筱芸认为,民俗、民间还有民族的艺人,他们对于现代市场营销渠道、营销方法不是特别清楚,而在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引导和扶持不可或缺。

  北京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筱芸说,比如非遗的传承人主要跑市场,就会把他的传承任务忘了,所以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有关部门,都要对这些人进行培训,例如市场的培训。

  半小时观察:让民族文化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我国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展开,外来文化大量涌入,这既给我们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带来机遇,也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挑战。有人说,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可能遭受的伤害,不仅来自外部的冲击,也来自内部的自我贬低、自我放弃。事实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当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7)

 

更多关于 民族文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