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端崛起:文化创意面临多重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7日11:43  人民论坛杂志

  高端崛起:文化创意面临多重考验

  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创造

  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创造。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发展的历史积淀和意识形态承载,今天面临着与西方及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是对我国文化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

  中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总体战略中,也明确提出了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问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就是要进行“中国特色”的哲学、文化理论的艰苦探索;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就是要从以前的单纯的经济为中心,文化为仆从(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形态,转变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战略思想上来;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就是要从单纯的意识形态模式,转变到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来;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就是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就是要明确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更加关注人、热爱人、尊重人、提升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建设以文化服务为宗旨的文化服务型的政府;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就是要建设与文化服务目标相适应的发展体制与发展结构;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他们日益增长、不断变化与提升中的多层次、多样化、新形态的文化需求。

  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化创意产业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复杂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像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体育比赛,乃至广告、信息、传播、娱乐等产业,已越来越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并催生了当前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发生重要影响的新生的产业类别,即所谓数字新业态,如动漫、网游、互联网经济、数字设计、电子(数字)商务、网络电视台、手机电影、手机动漫、手机网游、手机音乐、手机报刊、手机阅读、手机娱乐等的发展壮大,并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变革。

  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与世界各国创意经济发展的数据比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无疑是高增长、高利润的新兴产业,是升值空间大的“潜力股”。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每年都在17%以上,高于GDP增长速度。2010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百亿元,2011年将达到150亿元。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0%,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高端产业,是当代服务经济中的高端形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要调整,要从低端制造业走向高端制造业,要从制造业为主,逐渐调整走向高端服务业,特别是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提升改造。作为先进生产力,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具有低碳环保、生态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具有创造就业岗位的优势。它将推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越界、调整和重组。

  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启动和满足内需的重要产业形态。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我国公民的文化需求将有一次较大幅度的提升。我国休闲的、娱乐的、体验的、游戏的、养生的、旅游观光的和生态文化的需求将急剧增长。目前我国电影电视市场、游戏市场火爆,黄金周文化旅游屡创新高,尤其是三网合一后的数字文化产品不断创新,推动了文化市场新的繁荣。

  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提升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是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细分,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产业要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以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二产制造业卖产品、卖机器,创意产业卖设计,卖理念,卖精神,卖心理享受,卖增值服务。从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顺利完成了原有产业的转型、改造与提升,都将文化创意产业放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并将其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全力推动。

  文化内容如何与科技手段高度融合

  坚持文化与科技相结合,实现文化与科技的两轮驱动,不断增强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传统的文化产业类别正在进行数字化高新科技的改造,如数字电影、3D、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等;另一方面,以数字化等高新科技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正在迅速创造、诞生和风靡,如动漫、网游、数字音乐、网络视频、手机增值业务等。忽视当代数字高新科技的高端平台建设,缺乏高科技引导的创新创意,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文化化和文化科技化的高端产业。我国跨越式发展的道路首先应以数字化信息化高新技术带动文化的产业化。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近年来在世界媒介革命浪潮中奋力拼搏,IT业高新技术获得高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日益缩小。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紧紧追踪国际步伐,几乎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在技术与人才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这就奠定了中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基础、技术保障和人才储备。

  同时,当代信息革命已经由过去的硬件为王逐步走向软件为王、创意为王的新的发展阶段,正从技术为王时代走向内容为王时代。显然,在当今网络时代,信息产业只有与内容产业融合发展,才会如虎添翼,前程无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信息产业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产业,而是信息技术产业与内容文化产业的高端融和形态。同样,文化产业只有与信息产业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内容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内容信息化,走新型产业化道路,才有可能实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文化创造”不仅仅是在文化产业中提高科技含量,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自身具有的性质:当代文化日益具有主体筹划、投射、设计和创造的特征。也就是说,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观念、形式、体制、管理到操作实践全面实施文化创新-创意工程。文化领域必须积极参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参考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建设国家文化创新-创意体系,丰富、扩大和提升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内容与含量。

  目前,我国IT业、互联网和信息传播业的发展正迫切需要内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推动。这就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提供了高端起步,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它应推动新兴数字技术支持的新媒体信息内容文化率先产业化,从新兴的创意内容产业等高端产业入手,以数字化等高新技术促进文化的产业化,改造传统文化生产流通方式,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现代科学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文化领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科技进一步文化化、人性化了,文化也进一步科技化、高科技化了,新的高科技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创生,文化全面渗透到高科技产品之中。一切高科技产品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服务的,它们都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文化所昭示的生存的意义、意味和人的生命的本质。高科技产品也只有最终依赖人们对文化服务的越来越广泛全面的需要而获得日益广阔的市场,一种无关人和人的文化的高科技既没有必要发展,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化产业为何没有世界品牌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多项命题中,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由此而衍生的文化市场活力问题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活力不足的问题。为什么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但文化企业却没有一个世界性品牌?为什么当中国的故事被好莱坞拍成经典电影并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动画片只有产量无产值?为什么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比不上贝塔斯曼集团一个公司的年收入?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性问题只有一个:文化产业的推动者是什么?或者文化市场的活力靠谁来激活?

  长期以来,有一种偏见一直在影响着我们,认为文化事关意识形态安全,担心用资本促进文化发展会改变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弱化党对文化的领导,引起思想的混乱。事实证明,在市场条件下,那些关注现实、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在赢得资本回报的同时也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的喜爱。在文化资本的推动下,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普通百姓自主创造文化的积极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激发。

  每当我们盘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时,比如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不优、机制不活等等。表面看,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质看,却是传统的体制机制窒息了文化的内在活力,没有把资本置为第一激活要素。如想通过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激活文化市场活力,形成有利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评价激励机制,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要通过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紧紧围绕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投融资、税收、出口扶持政策等方面,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从政策、资金、人才、服务、保障等全方位的一条龙扶持平台,使中央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要通过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使之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国家应采取措施,以转企改制后的经营性文化单位为龙头,带动其他行业国有资本向文化产业倾斜,形成文化投资的集群效应;通过产业推动和政策引导,形成投资凹地,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通过国有民营两个着力点实现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产业目标。

  要通过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升国有文化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之有实力、有能力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培育民众的文化需求,形成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供给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让人民群众通过市场进行文化消费、满足文化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文化产品、服务需求不旺和结构性失调等问题。

  要通过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出越来越多的合格市场主体,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甚至“走出去”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意识到,占领文化市场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市场份额越大,服务的群众就越多,正确导向就越能落到实处。这正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体现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

  要通过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强不同门类文化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合、兼并、重组,形成能与国际文化跨国公司竞争的文化航母或者舰队,在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中,以市场倒逼民族文化企业的成长与壮大,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铺路搭桥,在西强我弱的文化语境中,赢得市场。只有这样,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才能赢得话语权、赢得主动权。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副院长)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更多关于 文化强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