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深钢(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资源按最优化配置;但仅靠“市场分配理论”,很难解释当前中国的富人移民现象。因为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GDP世界第二的成就,照理说应该成为移民的“顺差”国家才对。
近期有报道说,在中国沿海一些地区,一些富有的民营企业家正在寻求将资产抵押给银行获取资金后,积极到国外投资移民。这样一来,即使将来企业破产,企业家不但早已安然转移财富,而且本人也可随时“跑路”,可谓“人财两得”,风险却全部转嫁给了银行、关联企业和普通员工。
民营企业主、商业家沦落为“弃业主”、“丧业家”,尽管是局部区域的个别现象,亦值得引起高度关注:一方面,这类富人、精英有其“可恨”之处。国家养育了他们,社会给予他们财富,但他们背信弃义、极度自私。所以,10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显得正逢其时、极为必要。全社会就是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让无良商人别说“移民”,就是在国内也“寸步难行”。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虽然“假破产、真移民”的失信民营企业家是极少数,但近年来富人、精英移民人数越来越多,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了寻求更好的创业、教育、医疗、居住环境,一些移民精英还指出,在国内,富人正越来越受到“安全感失落”的困扰。
一些相关人士表示,“安全感”是全方位的,既包括人身安全,也包括财产安全,但这些仅仅是低层次的;更重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法制环境、公平的政策环境、有序的商业环境。但目前,上述领域的改革还不尽如人意。
更细致的分析是,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普遍不振的影响,加之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局部电力供应紧张、市场流动性收紧等多重宏观因素压力,加剧了企业的生存难度。“穷则思变”,但宏观环境的改善绝非朝夕之功,且不确定因素极多,容易让人产生迷惘。
“既有远虑,又有近忧”。于是一些民营企业家不再立足长远,只想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各种手段,赶快从困境中脱身。从某种程度上看,即是自私的表现,也是求生的本能。
不少有志之士指出,与其放民营企业家“逃生”,不如激励他们“自救”:
首先是要放水养鱼,下决心从一些暴利国有垄断领域切出蛋糕,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如资源、能源、交通等领域,进一步优化国有、民营经济比例。这固然要触动一些既得利益方的利益,但无论从眼前还是长久来看,却是必由之路,长痛不如短痛,晚赶路不如早散步。
其次是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鼓励。当前颇有一些资质良好、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却面临无钱、无地、无人的“三无”窘境,政府要加强服务,着力引导,区别对待;而对于一些明显产能过剩的产业、泡沫化严重的行业,即使目前在一定时段、区域内还占着经济总量较大比例,也要坚定调控信心不动摇,“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有破有立,才有新格局。
最后是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改革的路子,通过构建“三公”社会环境,加强市场引导、行政监督,激发社会自我净化功能。从根本上说,社会既不能幻想每一个民营企业家都是有责任感的人,也不要幻想通过道德感化,说服他们放弃各种合法或者非法手段“自救”的本能反应,而应该找出把民营企业家推往“弃业家”境地的那只手,并把它关在笼子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