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范玉刚: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文化大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1日10:09  瞭望

  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文化大发展

  文/范玉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要在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大格局中合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而且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文化发展“顶层设计”思路的显现。

  首先,《决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鲜明立场向全社会和各族人民亮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文化发展重在养心安魂,关乎长远,文化之用乃是“大用”,次在功利,因此,要谨慎文化之用。西方某些大国的主流学者完全从国际政治、从巩固霸权的角度去主张文化,乃是对文化本真性、神圣性的本末倒置。中国的文化发展要在对文化深刻认知的领会中,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其次,《决定》是向世界阐明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宣示书。《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充分认识到: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和时代发展的机缘,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上要有一种胸怀天下的全球视野和包容世界的胸襟。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但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它不仅承载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功能,还承担着弘扬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政治体制发展、促进社会秩序稳定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指引下,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使其朝着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经济制度建设的方向发展,要和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相结合。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要为社会大众提供正面、积极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支持,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

  有了明确的文化战略目标,还要对文化发展的当前现状有清醒的认知和判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长远目标,但目前我们只能算是文化资源大国,还不是文化产业强国。作为文化资源丰厚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崛起并没有带来相匹配的文化复兴。我国文化生产力不发达主要体现在对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以及现实文化资源是文化生产与创造的基础,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但因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能力弱,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不足,还不能从整体上系统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内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较弱,从根本上制约了国家文化力的提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文化上首先就是全面创新和转变文化的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文化竞争力,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迈向文化强国。

  此外,我们要尽快把中华文化建设成全球高位态的主导文化之一,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阶段性目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就要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不仅有产业意识还要有文化意识,要站在人类性的立场上去看待借鉴人类的文化发展成果,在价值上就要有使命担当,要有文化普适性价值的弘扬,和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的开掘与提炼,要能体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认识到当前文化产业是当代文化发展与文化积累和传承的一种主导方式,是新的文化业态生成和传播的主导方式,其核心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高扬。国家文化竞争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说到底取决于国家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文化安全体系要靠强大的文化力量来支撑。文化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就是为了推动文化力的整体性、系统性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文化建设要有国家“软实力”提升的使命担当,这不单单是发展数量问题,而是关乎文化发展形态和文化高位态的提升,关乎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全球拓展和中国形象的建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相关专题 瞭望

更多关于 文化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