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中国”在印度的纠结存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1日16:55  《环球》杂志

  新兴发展故事:“经济中国”在印度的纠结存在

  《环球》杂志记者/李晓明

  随着中印两国经贸往来的密切,走入全球化浪潮的印度对中国不再是简单的“对立”思维,而是以一种“又爱又恨”的心态注视着

  直到坐在从英迪拉·甘地机场飞往北京的国航班机,看到左右周围混杂在一起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听到搅拌在发动机轰鸣声中语速各异的汉语、英语和印地语时,记者这才感到两个人口第一和第二的邻国似乎应有的交融状态。

  2007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在中国的前10个贸易伙伴中,中印贸易额是平均增速最大的。2010年两国贸易额更是达到620亿美元,并预计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

  然而,记者应印度外交部邀请于8月初考察这个亚洲另一个金砖国家时,并未感受到统计数字折射出来的经济“交融”状态。中国元素在印度的存在给人的感觉是“低调的”甚至“隐秘的”。尽管如此,“经济中国”开始越来越深地进入印度人的生活,印度人对中国的感受也变得多元甚至纠结起来,尽管作为一个政治性、军事性的话题,中国在印度依然是“脸谱化”的。

  隐秘的中国

  当印度人谈起中国,少不了会称赞一句“中国人什么都生产,到处都是‘中国制造’”,但当记者站在新德里的街头,或在酒店的房间里寻找中国品牌时,却很难有结果。

  除了印度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大使牌”轿车之外,大街上跑的多是日本丰田或者铃木的汽车,房间里的电视大多是韩国LG的,印度人使用的手机,半壁江山是由诺基亚占据,之后就是韩国三星的天下。只是在新德里的Dilli Haat市场购物时,记者才注意到这里卖的诸如手链的配饰是中国制造的。虽然联想、海尔等日用消费品牌在印度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已经进入了本土化的发展阶段,但总体而言,中国的耐用消费品牌在这里依然是配角。

  翻开2011年以来两国贸易统计,中国对印度出口按照价值排在前三的商品分别是锅炉(火力发电用),机电产品和化工原料。中国驻印度大使张炎告诉记者,已经有70家中国企业在印度开设了经营机构,但提起这些企业的名字时,他脱口而出的是诸如华为、中兴、三一重工、中钢、上海电气这样的企业。事实上,正是这类中国品牌大量存在于印度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当中。除此之外,其他一些中国产品牌子很小,档次又不高,尽管大量进入印度,但不容易被注意。

  在参观新德里地铁站内的博物馆时,记者看到这个令印度举国关注的地铁项目的主力投资来自于日本,甚至在地铁规划图中日本驻印使馆的位置被明显地标注出来,但在上千家参与该项目的公司中,只出现了一家中国公司的名字,这家位于苏州的江南嘉捷公司为新德里地铁提供了243台扶梯,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品牌电梯出口的最大一单。

  记者在印度政府所属的能源和资源研究所采访时,该所的经理拉吉夫·齐伯(Rajiv Chhibber)拿来一盏太阳能充电的台灯样品,这是印度政府在贫困乡村广泛推广的一种“读书灯”,已经在800个乡村发放了1百万只,村民只需花上1~2卢比就可租用,一次充满电可以照明5~6个小时。拉吉夫拿着样品特意指了指里面亮度很高的“灯泡”对记者说:“这个发光晶体是你们中国制造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年轻学者楼春豪在新德里的国防分析研究院交流互访,他告诉记者,他曾经注意到印度的昌迦迪尔(Chandigarh)邦际公交车站厕所的电子感应器是中国产的,但一般的旅游者或官员不会去坐公交车,注意不到这些。

  一方面,中国优质的大品牌公司为印度基建领域提供了巨额设备,既推动着两国贸易连年增长的势头,又客观上支撑着对印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大量低档价廉的中国产品也充斥印度,引发了当地人对“中国制造”质量的抱怨。这种“两极化”的分布令印度人对中国产品心态复杂,更给印度一些媒体提供了抨击中国的新口实。

  “经济中国”的纠结形象

  记者在印度期间,印方从外交官、到贸易官再到媒体人都高调地提出中印贸易逆差这个问题,并要求中国增加对印度医药和软件的进口,平衡双边贸易。印方还特意安排记者参观位于印度南部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市,并在那里考察著名的软件公司英孚赛斯(Infosys),借此展示印度软件业强大实力的意图很明显。

  2010年,印度对中国贸易逆差达到了200亿美元。表面上看中国占了很大便宜,但就此将责任推给中国却不公平。印度从中国大量购买的基建类设备正是其发展中亟需的,而中国制造在这方面质优价廉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印度人对此也不得不承认。印度商工部长夏马尔向记者表示,未来五年印度将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1万亿美元,并期待中国企业投资于其中诸如电力、通讯、港口、道路等领域。

  反观印度出口到中国的产品,最大宗的就是铁矿石等原材料资源,其中铁矿石占到60%-70%。新华社常驻孟买的刘亚南对记者表示,对此印度心理上颇不平衡,并不甘心成为中国的原料供应基地。但谈及扩大印度软件和制药对华出口时,中国驻印度大使张炎露出了为难的表情。他向记者解释,印度希望扩大对华出口的药品通常需要经过很长的审批和检验周期,增长速度有限;印度的软件业虽然发达,但其实中国软件业的产值比印度还要大,印度软件业要进入中国,还有一个使用方认可和选择的问题。“我们出口给印度的设备单位价值很大,一套6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不知要抵得上多少他们出口给我们的商品(这就容易产生逆差)。”张炎讲到,“我们也在想办法多进口一些印度的商品,比如进一些它的熏蒸米,可惜中国这边爱吃的人不多”。

  事实上,由于能源上过度依赖原油进口,印度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的2010财年,印度年度贸易赤字为1048亿美元。在这样的局面下,印度自然希望通过向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尽可能的多出口来削减逆差。然而,面对中国这个全球企业群雄逐鹿的大市场,印度企业面临的挑战很艰巨。“中国市场比较复杂,除了监管规定和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外,印度企业在中国还要与其他跨国企业竞争,这方面印度的实力就不怎么样了。”专事印度经济报道的刘亚南评价道。

  在印度访问期间,记者还赶上了印政府推迟批准向外资开放零售超市一事,这一次中国又被媒体当作了理由。印度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8月3日头版的一篇报道说,印度的科技和信息部以及中小企业协会(MSME)的官员担心向外资开放超市,会使得印度本土产业遭受中国商品更严重的冲击。

  但记者查找了印度媒体对此事一直以来的报道后发现,其实积极推动放开一事的是像沃尔玛这样的国际大零售商,沃尔玛希望借助开办零售终端将印度市场变成下一个中国。而诸如印度商务部下属的工业政策和促进机构(DIPP)这样的政府部门,也从推动印度农业发展的角度鼓励此事。据印度的《零售商》杂志报道,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蔬菜和水果产地,但每年有35%的产量由于后期加工和储藏设施落后的原因而腐烂,如果引进世界上先进的零售商,将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印度总理辛格为抑制国内通货膨胀而提议组成的一个部委间工作组也认为,引入这些零售商有利于平抑目前的物价上涨。

  不过,反对者拿出中国来说事时,往往能吸引眼球。诸如“中国商品已经充满了商场的货架,更多的进口将摧毁本土产业”这样的话,很容易让人真的担忧起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舆论渲染,开放商业零售一事再次被延后。

  但让人感到颇为纠结的是,将大量低端廉价的中国产品积极采购到印度的正是印度人自己。虽然记者在印度也看到不少来来往往的中国人,但除了游客和学生外,他们多是来自国内在印度有业务的企业的员工,但即使是这些员工,要获得赴印签证并不容易。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小钱8月上旬刚完成了对印度一中型城市火电项目的考察,“这次来之前,我被印度给拒签了两次”,在机场等航班的他忿忿地对记者说,“理由竟然是怀疑我劳务输出!”

  印度人源源不断的进口中国小商品在于印度较低的支付水平。2010-2011财年,印度的人均GDP约为969美元,而中国的人均GDP早在2008年就迈过了3000美元的门槛。一位来自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经理在印度碰到记者,他直言不讳的表示:“印度人就认价格,只要价格够低他们就要。”

  经济发展程度的显著差异使得印度人对价格十分敏感,苹果手机的普及程度可以看作一个有趣的指标。第四代苹果手机直到今年5月才正式进入印度市场,算是全球最慢的,而上一代苹果3G手机在印度卖的很差以致大量积压。浏览印度网站上有关苹果手机的留言后你会发现,虽然有电信网络支持效果的问题,但人们抱怨最多的还是价格。在泰姬陵不远处的一家印度手工艺品商店,记者遇到店里的销售代表桑贾伊。当他看着记者同伴里好几个人用苹果手机时,便有些黯然地说:“我们这家公司一共有1000多人,但只有一个人有苹果手机,还是因为他是澳大利亚市场的老板,实在是因为价格太贵了。”

  比之苹果手机,中国小商品虽然便宜,但的确存在建立品牌和美誉度的问题,否则长期来看,不仅拖累中国制造的形象,还会成为媒体攻击的靶子,甚至“替人受过”。在新德里的国防分析研究院交流互访的楼春豪对记者表示,印度人对中国商品的心态很复杂,一方面喜欢其“价廉”,另一方面担忧其“质量差”。与日韩相比,中国产品很多是直接出口,而日韩是与印度公司搞合资,这也使得日韩产品有更多的本土色彩,不易成为指责对象。

  投资印度关键时刻

  《印度经济时报》8月15日的一篇文章称,在2010-2011年度,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是1900亿美元,而来自中国投资仅为近5400万美元。但摩根大通的印度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贾汉吉尔·阿齐兹表示,按照国家间经济关系的一般规律,当双边贸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相互间的直接投资就要起飞了,而中印正处在这个关键时刻。

  目前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设厂的趋势已经有所显露。据悉,上海汽车集团不久前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签署备忘录,计划在那里投资2.5亿美元建厂。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也计划在印度古吉拉特邦设厂生产变压器。而据印度媒体消息,海尔集团在印度普纳的冰箱厂准备继续扩大产能,从今年的100万台增加到170万台。

  不得不提的是,尽管继边界、中国-巴基斯坦关系甚至西藏问题之后,中印贸易逆差、中国产品质量等经济话题成为印度舆论指摘中国的新口实,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印的经贸热络正在软化、甚至重塑中国在印度的“僵硬、敌对”形象,这在印度年轻人中尤其明显。

  泰姬陵旁那家工艺品店的销售桑贾伊今年只有20岁,他急切地向记者打听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收入水平,并主动推销他自己。“我能讲四种语言呢,你看我到了中国之后能有什么工作好干?”据统计,每年有40多万印度人来到中国,是中国来印度人数的4倍。而最近中国方面首次将“绿卡”颁发给一位在华印度公民的举措,更是成为印度媒体广泛报道的新闻。据《印度时报》报道,目前,至少有50名印度人在中国已经生活了超过12年,其中20多位娶了中国妻子。

  一路上陪同记者考察的印度外交部职员查克拉福尔西,虽然还没有去过中国,但他对于“经济中国”给印度人原有对华思维造成的冲击的一番评价让记者印象深刻,他对记者说,中国的发展让印度老百姓和媒体有了指摘执政者的有力理由:“以前你们老说印度国家太大,人口太多,所以发展得不快,现在看看中国吧,你们还有什么借口呢?”

  来源:2011年10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9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更多关于 中印关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