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德的心理学和经济学:良心的成本善行的代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4日17:35  三联生活周刊

  ◎马家辉

  佛山“见死不救”事件过后,地方政府说要召开“公德座谈会”,群集探讨如何提高市民的道德情操云云。

  乐观其成,但希望探讨来探讨去的结论不再只是“请各单位加强公德教育,透过演讲、教学、征文等等活动,强力提升和贯彻道德守则,让大家有爱心、有善心”之类,因为若仍依袭此等旧模式、旧方法,再座谈100遍,再演讲或教学或征文1000遍,恐必仍无济于事。

  谈论公德和道德,如果永远从“如何提升公德和道德”的角度出发,甚难有效。因为,见义勇为或见死必救其实并不是一桩太难做或难懂的事情,先别说什么“与生俱来”的人性本善,即使仅在学校读过几年书,从课本或老师的口里,早已知道见义勇为或见死必救的重要性;就算是文盲,就算完全没上学,亦必能透过电视或电影或报纸知道见义勇为或见死必救的急切性。所以,座谈或演讲或教学或征文充其量只能强化公德和道德概念,绝对没法改善对公德和道德的行动实践。概念和实践,毕竟只是两回事。

  若要改善公德实践,必须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亦即,必须从“如何提升”改为“如何不妨碍”,深入探究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因素,使得人们不敢把早已熟知的见义勇为或见死必救概念付诸行动?到底是哪些压抑因素在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不愿把见义勇为或见死必救实践于脚下?唯有清清楚楚地找出这些因素,并予以去除,当下回遇见悲剧或危机,人们才会不再冷漠、不再麻木,才会愿意救人、乐于救人。善良,若纯属概念,想想即感温暖,也不会有人禁止你去想,你要怎样想便怎样想,把自己想象得多伟大便多伟大。但善良若是一种行动,便跟其他许许多多的社会行动一样,受限于许许多多的现实环境。当你把压在大家身上的枯木摆走挪行,人们通常愿意自发善行,根本不必提供什么5000元的事后奖励或事前诱因。

  在中国,有什么因素把大家的善行压住?太多了,也太常见了。当你每天读报纸或听广播,甚或只是从亲戚朋友那边听来许许多多的故事,有人在公路上停车救人,却发现原来该人是骗子,连同躲在路边的坏人把你洗劫;有人在马路边扶助受伤路人,甚至把路人送往医院,却被警察冤枉是贼,屈打成招,送去坐牢;有人拾遗报案,却被失主诬告偷窃,倒过来要赔钱消灾,吃不完兜着走……而最可怕的是,被诬告的人于事后总是有冤没路诉,“救了夫人又折兵”,几乎完全得不到法律公义的支持,仅得偶尔在新闻传媒或互联网上露点风声,取得若干热心关注和安慰。我问你,当你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知道此等“中国国情”,你还敢做好人吗?你还会做好人吗?你还会提醒子子孙孙做好人吗?放心好了,不会的,绝对不会。

  坦白地说,在香港,孩子们若要到内地旅行或工作,家长总会不断提醒:到了当地,千万别有好心,遇见可怕的事情,一定要装聋作哑,否则,你救不了一个好人,却容易遇上10个骗子;做不了好人,反而变成受害人,充其量,也只是“受害的好人”,代价匪轻。

  我当然不是说大家不应做好人,我只是说,救人的拾荒妇固然是大好人,值得鞠躬致敬,但那些“冷血”的过路者亦不见得必是“坏蛋”,他们只不过受压受限于既有的心理制约,为了自我保护,为了莫名的恐惧,为了不明确的判断错误,做出了可怕的愚行,那便是,视而不见,见死不救。当夜回家,他们亦必睡不安宁。

  善行的实践,受着太多太多的因素影响,包括救人者的年纪老少、贫富阶层、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曾有心理学家做实验,发现即使是在30分钟前听了什么音乐,亦会影响救人与否的判断。例如,如果刚听过忧郁的古典乐,遇上危难时,往往较易产生放弃之感,转头即走;但刚听过激昂的摇滚乐,或因情绪仍在高亢之中,热血仍在沸腾,肾上腺仍在飞升,则较易对别人伸出援手。又有美国心理学家要求大学生到非洲做义工救助贫困儿童,但他们先对不同组别的受测者播放不一样的录像片段,有些片段把非洲描述成宁静清幽之地,有些则提供了“风险暗示”,描述某些义工曾患重病,很明显,也极正常。不必问了,看过包含“风险暗示”片段的受测者,拒绝做义工的数字远高于另一组别。

  善行,如同所有社会行动,尽管有最起码的底线,在某些时刻和某些状态下,大家会不惜自我牺牲、不计得失,但在大多数时候,尤其在所谓“大国崛起”的人人向钱看的大环境下,有着极高的成本。此时此刻,在善行实践背后有着某些并非口喊“提升公德心”即可对抗的心理学和经济学计算方式,若不从根本层面去看,见死不救的悲剧仍必一现再现。

  在一个歪理横行、法治扭曲的社会里,良心和善行都是成本高昂之物,你,买得起吗?愿意买吗?你,敢买吗?■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相关专题 三联生活周刊

更多关于 公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