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视评论员称记者节意义在于为公众谋福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9日09:37  CCTV《新闻1+1》

  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2011年11月8日播出《今天,我们怎样做记者?》,以下为节目实录:

  (节目导视)

  解说:

  今天是记者的节日,我们收下祝福,更需面对拷问。

  陈小川: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吗?肯定不是。

  解说:

  我们的新闻从哪里来?

  何盈:

  我们一会要过这个悬崖,应该是今天最难的一关了。

  解说:

  我们的新闻离真相有多远?

  字幕提示:

  “8毛钱治10万元病”,患儿家长致歉让谁脸红?

  铁道部回应:向国家求援8000亿系谣言

  2008年10月30日新闻

  新闻口播:

  新闻出版总署今天就一些真假记者在山西霍宝干河煤矿事件当中领取封口费事件正式表态,对新闻单位记者和工作人员收受钱财或者敲诈的行为将进行严肃处理。

  解说:

  我们的新闻能否秉持良知,承担历史责任?

  《新闻1+1》今日关注“今天,我们怎样做记者?”

  主持人(白岩松):

  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北京大学迎来了校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面对校庆说了这样一段话,“校庆日不是欢庆日,该是闭门思过日。”一转眼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今天是第12个记者节,在这样属于我们记者的记者节里,如果回想起蔡元培校长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今天我们也该闭门思过,思哪些过?反思什么?又该思考一些什么?又该提升一些什么?来,希望您和我们一起关注。

  解说:

  今天是我国第12个记者节。在中国,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记者们几乎都是在忙碌当中渡过。

  字幕提示:

  今天我以这样的方式过节,奔赴下一个采访地。

  今天是记者节,我发张工作照纪念。

  记者节不休息,我来一笼“狗不理”慰劳自己。

  解说:

  今天,当我们面对记者节,谁是记者却日益成为当下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互联网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帖、论坛、微博、社区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消息来源,图片、文字,越来越多不具有职业记者身份和专业背景的民众,开始参与到新闻线索和信息的发现、搜集、传播、分析,甚至是评论。

  字幕提示:

  “六级地震,震中福岛”

  “福岛第一核电站作业人员暂时撤出现场”

  “福岛市目前22万户停电”

  解说:

  今年4月,日本大地震,日本东海大学教授叶千荣不断地发布微博,向外界描述他所了解的地震消息。叶千荣成为中国人了解日本灾情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典型代表。

  来自中国社科院2010年《社会蓝皮书》中的数据说,2009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除了数据,看看不少的新闻热点,也都是以微博作为舆情源头率先被披露。于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自媒体时代?如何理解记者这样的一个身份和职业?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吗?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万万没想到微博其实对人的感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的生活方式由于它获得了改变,起码是我复印的那些东西原来放在那个地方,是偶然我自己看看的,现在变成了一个很有用的东西,对大家有用的东西,这是没有过的事情。

  陆小华(新华社中国新闻电视网总编辑):

  今天,微博已经是互联网的新入口,微博已经是信息传播的新渠道、社会关系的新节点,也是人们意愿表达的新平台,更重要的是利益联系的新纽带,也是政府、社会和每一个个人施展影响的新空间。

  主持人:

  刚才是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每年11月8号记者节都会举办的公益活动。每年在这一天,很多著名的记者、教授、学者等等都会没有任何报酬到这来讲,有全国各地有志当记者的人到这来听,一办已经有七年了。一个大主题永远不变——“怎样当记者”,但是每年的副标题都在变,今年的副标题“自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在一个全民皆记者的时代记者又该如何做记者?在这两年这个问题越发明显了。

  的确,互联网已经快速进入到我们生活当中,微博、博客、帖子等等使过去原本只属于记者的报道权利,现在被公众分享,也许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在互联网当中也有很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比如说我没有开过微博,以我的名字开的微博去说了很多不是我说的话,但是我依然愿意积极地支持并且欢迎这种自媒体以及互联网时代快速的到来。别的优点不说,挑其中一点,它可以快速帮助很多老百姓慢慢向公民转变,因为中国在走向大国的过程中,当然需要公民群体的慢慢增长,公民重要的特征是也能去关注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并且推动社会的进步。

  面对这样快速发展的全民皆记者的时代,社会在进步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些适应,不得不承认,也许有很多领域还不是那么适应。第一,政府以及一些官员是否适应了全民皆记者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政府如何运行包括做官员?第二,很多明星、名人,包括富人以及一些有权利的人,在全民皆记者时代的时候又该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三,社会的运行其中包括道德的运行,如何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里有一种更好的跃进,而不是让人产生一种负面的感叹,道德沦丧等等。第四,要回到我们自己,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记者又该如何做记者?先不听我说的,听听在公益讲堂当中,中国青年报老总陈小川以及清华大学传媒教授尹鸿的看法是什么样的?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总编辑):

  我回答这么一个问题,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吗?肯定不是。但所谓“自媒体时代!”我也是理解的,因为它是现实。尽管人人不是记者,这个记者说的是有特定含义的,记者需要有职业素养、职业水准、职业责任感。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其实最近这半年多来,中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许许多多重点、热点事件,微博在里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这个推动不仅是对社会,也是对传统媒体的推动。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推动之下,不得不变得要更快,不得不变得要更敏感。

  主持人:

  大家更多地会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去拥抱,并且触碰整个新媒体时代或者说自媒体时代,以及全民皆记者时代的到来,并且要反省我们自己该如何快步前行。

  陆小华,新华社中国新闻电视网总编辑谈到了微博,前面说的是优点,后面有一个重要的提醒,“更重要的,它是利益联系的新纽带,也是政府、社会和每一个个人施展影响的新的空间。”不管政府以及社会,包括每一个该如何把全民皆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做得更好?

  当我们谈了太多的优点和支持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两点值得所有人共同思考。第一个,自媒体,通过微博等等,不仅仅是约束和监督别人,能不能也约束和监督自己呢?第二,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不能推动理性更好地向前前进?如果这两点能够达到了,自媒体或者说全民皆记者将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但是在这个时候记者就该思考了,我们怎么样更好地去做记者?有一些不太好的例子,让我们有的时候也会脸红,今天脸红一下没什么错误。

  解说:

  “因我对专业知识的无知及一时冲动,使深圳儿童医院受社会舆论的冲击,因而承受巨大压力。在此我真诚地向深圳儿童医院的全体医生、护士道歉,你们当初对我孩子的诊断是正确的,是我错怪了你们,给你们带来了伤害我深表歉意,对不起,请原谅!”

  这封道歉信出自曾经沸沸扬扬的“八毛患儿事件”的当事人陈刚。10月28号,他不到三个月大的儿子在辗转了第三家医院后,最终在武汉同济医院被治愈出院,而孩子所患病症与第一家深圳市儿童医院的诊断一致,依然是先天性巨结肠。陈刚的这封道歉信也最终让媒体一度爆炒的“八毛钱治愈十万块钱病”的新闻真相大白。

  本月4号,深圳市儿童医院院长钟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关媒体也已向该医院致歉。那么媒体记者在整个事件中都做了些什么呢?

  字幕提示:

  “婴儿被诊断需做10万元手术,最终用8毛钱药痊愈”

  “10万元为什么败给了8毛钱”

  “被诊断需10万元手术换家医院8毛钱治愈”

  “十万元手术VS八毛钱治愈”

  解说:

  事实证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背离了真相。深圳儿童医院在事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院方从未说过医疗费用需要10万元。事实上,根据同济医院方面介绍,孩子此次治疗花费为23886.43元,与当初深圳儿童医院的预计费用接近,而为患儿开出8毛钱处方,采取保守性治疗观察的广州市儿童医院,也在事后出具了诊断报告,其中写到“先天性巨结肠未除外,并要求两个月复诊”。然而,正是8毛钱所带来的暂时性病情缓解,却被媒体误报为治愈,这也让舆论一边倒地站在了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对立面。

  如果说“八毛门”事件是媒体记者对对医学概念和事实的误用误解,那么发生在2008年9月的山西矿难记者排队领封口费事件,则更是给整个新闻界带来了耻辱。

  字幕提示:

  2008年10月30日新闻

  主持人:

  新闻出版总署今天就一些真假记者在山西霍宝干河煤矿事件当中领取封口费事件正式表态,对新闻单位记者和工作人员收受钱财或者敲诈的行为将进行严肃处理。

  解说:

  这边矿难发生人命关天,那边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却为了钱把良心扔进矿井。事后调查结果,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给六家媒体共支付了总计125700元费用。

  职业记者如何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媒体如何确立自己的权威和是非标准?面对第12个记者节,面对新闻这两字,为公众报道真相,仍然沉甸甸地压在所有记者的心头。

  主持人:

  不能不承认,每年都会有这些案例让自己脸红。其实在这样脸红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新的趋势,但愿它不是趋势,只是一些个别的细节在出现,但是担心它会变成一种趋势。就是去迎合某种情绪,不用事实说话,而是编造某些细节,并且夸大它,最后让大家觉得好像所有的报道就是这样,因为人们心中有。举一个例子,中国足球很糟糕,大家会把它当成一个往里放口水的地方,但是它不意味着可以去制造很多“事实”。

  前不久有一个非常热门的新闻事件,说俄罗斯一个小学足球队来了,我们一个小学足球队跟他们比,40分钟0:15输了,还有一张照片很让人受刺激,这张照片就是我们比人家高出一头,还踢不过人家。连《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都在关注这个事件。但是记者接下来又进行调查,采访发现事实还是有偏差的。第一个是0:11,第二个,高人一头的只有那一个孩子,剩下的那些个头差不多,但是这张照片只夸张了这一个。第三个,那个球队是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少年冠军,而且有心把他请来的,出于友好临时找了一些学校的球队去踢,那场是最惨的。

  的确,这件事情值得我们反思,现在小学里的体育课为什么不好好上?家长为什么担心孩子的安全,使学校更不敢上体育课,孩子的体质将来如何发展?但是我们还是不愿意接受不是事实的一些事实,记者这个时候该如何做记者呢?

  在报道的时候,刚才谈到了八毛钱或者十万块去夸张,还有红包现象的存在,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反思。

  因此,在一个全民皆记者时代到来的时候,记者如何做记者,还真是现实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海外媒体人连鹏说,“自媒体”时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传播的快速和便捷,考验记者的职业素养。在新媒体时代,为了吸引眼球,一些记者不再比深度和质量,而是比速度、比煽情。我们生活在价值观剧烈变化和冲突的时代,社会很浮躁,越是如此,媒体人就应该越冷静,不屈服于权力,也不迎合大众,用事实说话。

  我们再看,钱钢说,“新闻工作,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事业,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静使命,浪漫的人从事的艰辛劳作。”著名新闻理论家甘惜分说,要想当好记者,“知识不老化,思维不僵化,文风不套化”。最后又回到了自媒体时代,我认同这个看法,“不管科技怎样发展,网络怎样发展,作为记者,有些东西是经过几十年都必须要去坚守的。责任感需要坚守、理性需要坚守,而真相也需要坚守。”

  接下来自然就要去关注,记者如何用自己更优秀的工作去改变,比如说还有一些不美满的环境,“防火防盗防记者”等等一些现象。另外,如何去接地气?接着往下看。

  字幕提示:

  2011年11月4日新闻

  主持人:

  第21届中国新闻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颁奖报告会4号下午在京举行。

  解说:

  11月4号,全国120名得奖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有6位获得了登台发言的机会。其中就包括本台记者何盈。

  何盈(本台记者):

  我们从早上9点出发到现在下午5点,已经走了8个半小时,走了30公里路。现在我们到这个位置,感觉上已经到了绝境。

  解说:

  在新疆喀什的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孩子们每学期开学都要跋涉200多公里山路,其中有80多公里都是悬崖峭壁。

  记者:

  要一条好走的路?

  巴哈丽姑丽(皮里村学生):

  嗯。

  记者:

  为什么?

  巴哈丽姑丽:

  因为我很喜欢去一些地方。

  记者:

  走得脚都疼,是吗?

  巴哈丽姑丽:

  是。

  解说:

  作为记者,何盈用真实的镜头为我们记录了皮里村孩子们艰辛的求学路。作为媒体,我们的行动也可以为这个偏僻的村庄带来些许的变化。

  闫汾疆(喀什地区扶贫办主任):

  从县里调配一部分教学人员进入到马尔洋乡小学,尽快把教学点的教学工作能够开展起来。

  古丽扎热(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学生):

  从北京来了一个叔叔,他给我买鞋子了,然后把电话号码、照片都给我了,他说你有什么事给我打电话。

  解说:

  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王亮,在2008年5月12号汶川地震中,跟随由成都军区抗震前线指挥部再派的300名官兵,冒死以徒步方式向映秀挺进,成为首批进入重灾区的记者。

  5月14号下午1点47分18秒,他通过随身携带的海事卫星电话,发出了震中现场的报道,让外界第一次了解了震中地区的灾情,也使映秀不再是信息的孤岛。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勇气,也让王亮站在了11月4号的领奖台上。

  在自媒体时代,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越来越多普通民众开始参与新闻传播的时代,事实上,职业记者的职业素养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而一个国家以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也正日益成为当下所有媒体人的思索,因为它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影响巨大。

  主持人:

  如果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记者不能用坚持性长跑的姿态,不能用理性的态度做记者,全民皆记者的时代记者还用做记者吗?这当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最近一个很热门的话题,经常有人说“你们下基层了”,其实叫“走基层”,的确用“下”这个字不太准确,因为记者不能说是高高在上的,要下到基层去,我觉得走基层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记者心里,应该你的心永远在基层。

  有的时候会听到一些误读的话语,比如说“我们要替人民说话”,这一个“替”字就露出了,你难道跟人民不是一回事吗?在这一点上,另外一个记者潘采夫说,“经常会看到一些讨论,说记者应该做谁的代言人,个人观点,记者既不是底层和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也不是什么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记者只应该是真相的代言人。立场不能左右真相,在真相面前,记者应该有“虽千万人逆之,吾往矣”的职业坚持。”就是捍卫常识,捍卫真理。

  在现在的社会当中,也的确能够见到一些人在夸记者,“这个记者不错,说真话。”乍一听像是表扬,再仔细一听不对,因为打你学新闻行当的时候,所有老师都教你不能说假话。现在夸人不能说“这个人真好,从不迟到;这个人真好,从来不偷东西”。我们不能把底线变成了上限,当成了表扬别人的嘉奖令,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思考,记者更该思考。

  的确,现在有的时候“防火防盗防记者”,明天是消防日,正好跟今天的记者节连在一起了,但是我觉得不应该去防。记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前行的一个建设者,我们应该给记者、新闻这个行当搭建更加宽松的环境,因为在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有十二个字,老百姓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如果政府的信息不能够公开,如果新闻不能够改革,把更多的资讯给老百姓,老百姓的知情权又从哪里来?我们又需要更多的公民,因此需要记者去做很多的工作。

  到记者节的时候也会听到一些记者的诉苦,比如说“工资低,十年不涨,甚至很多还在降,艰苦的地方,包括会有一些风险,占地记者”等等。

  《中国青年报》曹林替记者也在说应该说的一番话,每到记者节,似乎都是悲情一片,记者感慨生存状态越来越艰难,被打,被拒,被骂,过劳死,哀叹记者节成“记者劫”。其实我倒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可能并没有那么悲情,只是因为记者可能掌握着话语权,有时会放大这种职业悲情。其实,相比社会中很多群体,记者的话语权已经足够大了。节制这种职业上的自怨自艾,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也许更符合记者节的本义。我们节日的意义,在于为公众谋福利。

  其实说到这,似乎该结束今天的话题了。在即将结束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总有这样一个畅想,我们当然要继续很好地去做记者,但是未来,现在电视机前,也许有很多的年轻人,他在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一个行当快速的进步,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生活中总有很多有理想的年轻人,还愿意把他的理想安放到新闻这个行当当中。今天10月8号,也许所有人都该共同思考这样的问题,“年轻人,明天你愿意做记者吗?”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央视新闻1+1

更多关于 记者节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