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寻找中国的村上春树(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4日16:37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文 | 周海伦(Jo Lusby)(英国)

  我认为我们正处在一种缓慢的变化进程之中。人们对中国更加熟悉,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少人问我,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的最大障碍在哪里?    

  我自己是1998年来到中国的,当时中国似乎是一个“奇怪”的目的地。但我来了之后,目睹了中国飞速的变化。

  作为一名出版人,在全世界推广中国小说确实存在一些障碍。出版业是这样一种情况:一本成功的书,并不是一下子就在全世界成名的。比如一位英国作家的书,可能是先在伦敦火了起来,然后口口相传,从伦敦传播到整个英国,再到欧洲大陆和美国,随后是整个英语世界,最终是外语世界。

  但中国小说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一位住在北京的中国作家的书,如果想让伦敦知道,需要制造出非常非常大的动静才行。因此,我现在买下中国作家的书之后,总是先在亚太地区造势,等到它在这个地区得到了足够的媒体关注度之后,我们才把它带到英国、美国和欧洲。这种“距离”—— 包话语言距离、文化距离和地理距离——  是影响中国文学知名度的主要原因之一,要跨越它并不容易。

  此外,在西方,书展、文学节、新书推介会都是推广小说的重要场合,需要作者与媒体的配合互动。但中国作家一般都不会说英语,很难加入进这个文学圈子,因此语言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当然现在中国作家们正在不断进步。

  我认为我们正处在一种缓慢的变化进程之中。人们对中国更加熟悉,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翻译者方面,目前虽然我们足够用了,但我希望有更多。翻译也是所谓的障碍之一。能够把中国作品翻译成英文的,一般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因为中译英需要译者的英语非常地道、非常自然。

  目前除了葛浩文、蓝诗玲等几位最著名的翻译家之外,我们还在寻找和培养更多的翻译。

  还有人曾问我,是不是西方读者还是喜欢看所谓“禁书”?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谓“禁书”,在西方人理解中,就是“有争议”的意思,可以被出版商用做一种营销手段,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手段在西方被过度使用了。我不久前就看到一本自称“在中国被禁”的书,其实根本就没有在中国出版过。现在我看到这个标签,已经“审美疲劳”了。

  现在中国小说在西方最大的卖点,其实应该是“局内人视角”——  这是一个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体验。比如《公务员笔记》写的就是一个腐败政府部门内部的故事,而且有它自己的独特味道。

  中国入世10年来,出版业不断开放,我们在中国的销售一直在增长,市场份额在增长,进口图书(即“原版书”)引进量也在增长,原版书的引进量增长尤其迅速。这个市场目前对我们极其重要。

  我们目前原版书的目标读者已经不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

  6年前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的估计是,原版书80%的读者会是在中国的外国人和游客,20%的读者是中国人。现在的情况是,两者对半。我们估计过几年之后,就会与当初的估计完全相反了:80%的读者来自中国,20%是外国人。

  中国有一批年轻、城市化的白领,希望可以提高英语水平,变得更加国际化,我们非常高兴通过引进英文书来帮助他们。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更多关于 文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