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5省市委书记换届盘点:女性新当选书记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5日10:18  《决策》杂志

  换届后,哪些人在做市委书记

  ■胡 骏

  9月27日,河南省18个地级市党委换届工作全面结束,产生了18位新任市委书记。几乎同时,各省的地级市党代会相继召开,选举产生了新的党委和纪委领导班子,各省新任市委书记纷纷登台亮相,阐述自己的施政纲领和从政承诺。

  这是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市(地、州、盟)党政正职管理的若干规定》后,第一次地级市市委书记的全面更新,也是党的十八大前的最后一次。这些新任书记们有什么特点,会面临什么问题,地级市市委书记选任有什么走向?

  笔者选取东部江苏省、浙江省,中部安徽省、河南省,西部的四川省作为观察对象,五省共有4个副省级城市,76个地级城市,笔者着重论述后者。

  新任市委书记的共性特点

  梳理这些书记的简历,我们能大致看到组织上对市委书记这个岗位的要求,也能看到各省对这个岗位要求的若干差别。但新任市委书记也具有共性特点:

  首先,市长是市委书记主要来源。统计发现,江苏、浙江超过九成,安徽、河南超过八成的市委书记是从市长岗位转任的;四川也有六成。由此可见,市长岗位几乎是市委书记的必备历练。从实际来看,从省厅主官正厅级下派任职,没有市长经历的,都是从市长起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都是正厅级,主政一方与厅局正职不一样,将来使用方向也不同。市长一职,既让人熟悉几百万人的管理,又能增进推动科学发展的执政本领,还能让他增强带队伍并融入团队的能力,工作上还有市委书记这个“班长”掌握全盘。一旦他进一步在政治上成熟起来,在总揽全局、兼顾各方上有上佳表现,就顺理成章成为组织上放心、老百姓拥护的一个地级市党委书记了。

  其次,基层经历的不可或缺与省直部门的任职经历。这里各省情况略有不同,沿海发达地区江苏、浙江,从基层干起的超九成,其中有省直任职经历的是三成;中部河南、安徽两省有基层经历的近六成,其中有省直任职经历的是七成;四川省有基层经历的有五成,但有更多是从高校转入政府工作的。而内陆三省更有超五成直接从省直起步从政的。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东部沿海地区更注重实践中的干事创业能力,而内陆省份更注重宏观掌控能力。另外从发展趋势看,从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市(地、州、盟)党政正职管理的若干规定》的要求看,从今年新当选书记九成以上有基层工作经验看,今后市委书记的基层经历将更为不可或缺。

  从年龄结构来看,“60后”与50年代前期干部共同存在。统计发现,“60后”市委书记近四成,但55岁以上,即1956年以前出生的书记也有两成以上,尤其江苏省有近六成。这说明,中央充分发挥各年龄阶层干部作用与加快培养青年干部在地市级得到很好的贯彻。这也可能预示着,在各省党代会之后,还要有一个市委书记调整高峰期,随着中央与地方及各地方干部之间的交流,干部年龄结构将更趋于合理。

  最后,从市委书记的性别结构来看,女性新当选书记少。五省地级市的女性市委书记不到一成,其中安徽省没有一位女性市委书记,可见,如何让女干部走上重要的独挡一面的岗位,从培养到使用,尚有很多任务要做。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新调整当选的市委书记不到两成,换届中未调整的老市委书记平均任期已有4年,更有1成以上由两地任职经历的市委书记。可见,各地对市委书记的选择十分慎重,一旦选定除调任更重要岗位或年龄到期,中途调整少,这也看到市委书记后备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库建设还须着力加强。

  转型升级成为首要任务

  从发展的宏观环境来看,五省新任市委书记产生后,他们面临的形势改变了,工作要求与群众的期望也不同了。从体制上看,他们承上启下,稳定一方;从要求上看,要推进发展,改善民生;从方法上看,要出谋划策,知人善任。

  同时,新任市委书记还要面对新情况,如省直管县与市级功能转型在显现,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甚至政治发展的要求与压力愈来愈大,但调控管理手段的不足同时存在。首要就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喊了很多年,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不转不升,就会停滞甚至落后;要转要升,又面临众多问题。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这种压力越来越大,一系列事件在刺激着人们的眼球,从东莞产业困境到温州老板“跑路”潮,从无锡转型升级、汶川灾后重建,到广东的幸福建设、重庆的共同富裕。市委书记更能感受到推进发展中土地与金融这两把调控“利剑”,以及老百姓对民生愈来愈高的期望与需求。因此,要在众多产业中找到新突破口,在转型升级中推进科学发展,成为换届后新任市委书记的首要任务。

  其次,是在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中加快发展。现在的发展绝不是一个独立城市所能完成的,地方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地寻求适合自己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以便在区域合作中发展自己,包括苏浙皖在内的长三角区域,有浙江的“舟山群岛新区”、安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苏的“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及四川的“成渝经济区规划”、河南的“中原经济区规划”等。各省在争取中央政策支持上不遗余力,但最终的加快发展,就要在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中找到富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河南省济源市委书记赵素萍就提出,由于拥有区位、生态、产业、体制优势,要按照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新兴中心城市的标准来谋划和推进济源发展,在大格局中发挥“先行者”和“试验田”作用。四川省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则认为,达州要积极融入重庆,在新兴工业发展上,就要做好“专”和“配”两个特色。

  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在矛盾凸显期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国内现实看,现在都是矛盾凸显和高发期,市委书记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维稳压力越来越大,牵涉精力越来越多。只要涉及群众利益的工作,比如拆迁,是越来越难做了,媒体应对也是越来越重要。2011年初开始,中央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确实是切中要害。对于过去群众工作的一些老办法,现在不管用了,但新办法又想不出了,出现干部队伍不适应的状况。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就显得尤为迫切。

  市委书记的四种能力要求

  在本轮换届中,市委书记的选择与任用表现出越来越慎重的现象。江苏省的宿迁、南通、无锡三市市委书记通过两轮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产生。而且,现在的市委书记任期都较长,将来的去向除到龄外都很好,说明市委书记岗位对个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的要求一直注重也能较好地把握,本文着重对能力作一分析。

  笔者两年前曾在《市委书记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分析认为,一个市委书记要具有总揽全局、推动科学发展、知人善任、建设和谐社会、自我心理调适的五种能力,获得相当多的认可。在新形势下,从市委书记岗位承上启下的特点,以及与省委书记,特别是县委书记能力的要求比较来看,就会有一些新要求。

  省委书记的政治要求更高,而县级比地市级历史更长、更稳定,对地方发展更有基础性,因此更注重干事创业能力。换届后统计发现,新任市委书记担任过县委书记的,在五省中占到四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委书记的协调平衡能力要长于实干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市委书记要面对前文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还要强化四种能力。

  一是寻求战略突破点的能力。这就是战争中选择战略重点与战役的主攻方向。这是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对一个区域经济中发展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市委书记要有较强的政策能力,把握住中央的政策走向,具有国际视野和区域大局观,还要有对自身地区发展的清醒认识,并有相应的集中资源于重要方向的能力和手段。这能从那些关注度极高的市委书记身上明显地看出来,从早期的大连市薄熙来,到后来的江苏宿迁市仇和,再到现任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都是如此。杨卫泽在担任无锡市委书记任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出专著加以论述;调任南京市委书记后,杨卫泽又在推动南京升级上开始了大手笔筹划。

  二是统筹兼顾推进发展的能力。新任市委书记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能全面推进,适应群众日益提高的政治、文化、社会需求;既能抓住每年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又能相应推动各项事业进步;既能为大多数群众谋福祉,也要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比如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提出:“以创新为动力推进转型发展;以精致为取向推进特色发展;以幸福为根本推进和谐发展”,要彰显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要让人民满意,就是有特色的推进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原则与平衡各方的能力。这在社会建设中很重要,在政治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中也很重要,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还要正确面对群众日益高涨的政治诉求;要坚持组织原则不动摇,还要能调动各方力量,团结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奋斗。譬如今年的换届,既要体现组织意图,又要体现广大干群的愿望,还要形成团结干事的班子推进发展。从某方面说,需要市委书记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就要具备一种平衡各方寻求合作的能力。

  四是坚强意志下的抗压能力。市委书记承受的压力是长时间、高强度的,俗话说:“市长没时间睡觉,书记有时间也睡不着觉。”市委书记作为主政一方的最高首长,对改革、发展和稳定,都是最后的负责人。比如,现任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面对长期积存下来的由信贷危机引发的中小企业倒闭与老板“跑路”,有人说他推行的拆违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还顶着“温州模式”的光环和扛着中国经济“风向标”的重担,在全国上下包括各级领导的关注中处理好这一系列矛盾,恢复温州的经济发展活力,其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系本刊特约政经观察员)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