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狼爸现象”背后的教育迷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8日11:41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周东飞 (本报特约评论员)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虎妈”冷场之后,又有“狼爸”登台表演。一个香港商人自称手拿鸡毛掸子和藤条,硬是将4个子女中的3个打进了北大。

  父权专横阴魂不散,棍棒教育卷土重来,如此而已。“虎妈狼爸们”明显无聊无趣无知的教育方式,为什么总在社会上掀起讨论的热潮?除了刻意炒作的原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样的话题击中了存在已久的中国教育的焦虑迷惘症。

  中国教育的改革几乎与社会的整体改革是一同起步的,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无法摆脱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素质教育的目标早已确立,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真正执行的几乎都还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如果深究下去,他们似乎都有各自的苦衷。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通道已经是如此逼仄,考上名校然后找一份公务员之类的好工作几乎成为普罗大众最靠谱的选择。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缺,把考上名校当作人生使命的热情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烈。

  这不能全部算作教育自身的问题,因为教育从来都只是整体社会的一个环节。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仍然长期滞留在高度依赖出口加工业的层面上,因而整体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只能是大量“做衬衫的人”,而不是“造飞机的人”。这样一种人才产出与需求的不平衡,一方面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大量毕业生沦为城市“蚁族”,另一方面却导致荒谬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比如一个清洁工招聘也敢于要求本科毕业等。

  种种不良现象的叠加,让为人父母者产生了残酷的结论: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稍有体面地生活下去,必须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名校。这样的目标分解和倒退下来,名校不仅仅是指名牌大学,还指名高中、名初中、名小学甚至名幼儿园。因为无论是父母,还是利益链条中的获利者都在宣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现实如此,素质教育的美好概念基本上已经瑟瑟发抖,或者顶多是用几张艺术考试的证书当作粉饰与点缀。过大的压力,必然导致动作变形。为了成就未来的名校梦想,父母们面对棍棒教育也未免会心动不已。同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虎妈”“狼爸”和他们背后的出版商人,无不把考上中外名校当作成功的招牌。

  在所谓的国际视野下,中国教育的迷惘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有了病入膏肓的趋势。2010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测评结果,来自中国上海的学生在单项成绩和平均分数上都拿下第一名,而美国学生则排在17位之后。其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所大学演讲时多次提及中国教育,表示美国的教育已经落后,美国再次到了一个“卫星时刻”(1957年,前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曾让美国举国震动)。

  鉴于此,国内马上有心怀民族自豪感的专家声称,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远超欧美。事实如果真的如这些专家所言,那么中国的基础教育还需要改革吗?此前喊了多年也没有获得更多实效的素质教育是否还有继续的必要?

  当中国人在争论自己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的时候,应当明白其中的一个软肋应当是教育。中国教育要走出迷惘肯定需要有扎实的行动,比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比如坚定不移地推动教育改革,但是前提是从乱象中明辨是与非。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家庭 教育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