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印中开战论为何总有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9日10:53  国际先驱导报
马达哈夫·纳拉帕特 马达哈夫·纳拉帕特

  【访谈对象】

  马达哈夫·纳拉帕特:印度曼尼帕尔公司顾问和总经理、曼尼帕尔大学地缘政治系教授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在该大学的和平项目主席。2002年,纳拉帕特提出“亚洲版北约”,翌年,他所倡导的这个由印美主导、以亚洲民主国家和地区为主的“亚洲版北约”计划被西方媒体大肆报道,由此纳拉帕特被一些西方媒体誉为“亚洲版北约”之父。

  【访谈动机】

  自2002年纳拉帕特教授提出“亚洲版北约”后,近十年来全球力量格局已经天翻地覆,而“亚洲版北约”所涉及的三个重要国家美国、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更是出现微妙变化。近十年来纳拉帕特几乎每年都会访华一两次,在国际大环境发生如此变化的大背景下,他对中国、中印关系以及“亚洲版北约”计划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呢?

  【先驱语录】

  ★“亚洲版北约”是基于一种假设,即中国是一个非常富于攻击性的国家,近十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中国其实一直是为和平努力。

  ★中国和印度都应该尽量避免让那些属于地区争端的问题来刺激对方。

  ★印度洋属于整个世界,而不是属于印度。中国应该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有权在印度洋活动。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唐璐 发自北京

  中国衰落才是对世界的最大威胁

  《国际先驱导报》:从您第一次正式接受我的采访谈论“亚洲版北约”已经过去近十年,这期间您多次访华,中印关系也是我们每次见面必谈的话题。这十年来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巨变,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美欧开始走下坡,中印等新兴经济体逐渐上升。而就中国和印度来说,虽然两个国家都迅速发展,但中国的势头似乎更猛。在这种大背景下谈论中印关系似乎应该与前些年有所不同。

  纳拉帕特:2003年当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后,许多专家都在谈论美国在世界的超强独霸地位,那年我却在预测中国将会成为超级强国,结果不出所料,没过5年我的预测应验。我当时的预测是基于对中国领导人的政策研究。我注意到中国领导人非常睿智地提出要发展自己的科学研究和技术,以期摆脱对西方高科技的依赖。我一直认为中国人非常聪明和勤劳,相信它一定会摆脱仅仅被西方国家看成是低级技术的制造业国家的状况,中国不仅可以使用外国技术,也能在核心领域的自主开发方面取得成功。几年过去了,目前中国在太空、高铁以及太阳能利用等方面都已经成为世界的佼佼者。今天的形势是美国衰落,中国崛起;欧洲下坡,亚洲上升。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中印合作才能保证亚洲的繁荣,才能创造新的全球秩序。

  Q:您如何看待中国崛起?中国一直强调要和平崛起,印度相信吗?

  A:我认为中国崛起不是威胁,它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繁荣,整个亚洲和世界都将会受益。相反,中国衰落才是对世界的最大威胁,因为这将会造成中国内部社会不稳定,从而引发整个地区动荡。关于中国和平崛起问题,我个人秉持这样的看法,即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并不希望对外界表现出过于强势,而一个国家的特性与其人民的特性相差不会太远,印度人也是爱好和平的,所以中印两国应该能够和平相处。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国家非常希望中国和印度之间开战,它们总是在印度煽动中国要打印度,而在中国煽动印度要打中国。由于目前中印之间交往依然不够,两国缺乏互信和沟通,这更为其他国家在中印之间制造不和留下可乘之机,我希望中印两个国家都不要彼此妖魔化,也不能再出现类似1962年那样的战争,战争对两国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Q:我注意到印度媒体或者专家谈到中国时非常喜欢用“中国威胁”,尽管个印度官员也有谈及中国威胁,然而多数印度官员通常都用“中国挑战”,不知我的观察是否准确?也不知到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玄机?

  A:你的观察没错,因为印度官员比一般人更清楚中印关系的基本情况,他们知道中印关系是和平和稳定的,也知道只有如此印度才能繁荣发展,而印度与中国进行的各种合作,最终都将会使双方得利。例如最近人民币在印度已经成为可兑换外币,这使得印度企业与中国做生意时可以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再比如,印度非常希望在建立高铁、基础设施以及能源等领域开展与中国的合作。

  很吃惊“亚洲版北约”仍有市场

  Q:记得第一次见到您时您曾告诉我说您是“心向中国,头向美国”,现在还这样想吗?

  A:没有变化啊。印度需要与美国的伙伴关系以便获得更多的科学技术,这将会使印度成为更先进的国家。与此同时,印度也需要与中国和谐与和平的环境,所以我依然是“心向中国,头向美国”。

  Q:在您当年向我阐述“亚洲版北约”时曾强调过印度面临两条道路,选择“亚洲版北约”还是选择中俄印,二者只能选一。而我的观察是,目前印度在这两个有形无形的集团中都存在,对此您如何解释?

  A:坦率地说现在下这个结论还有点早,因为国际形势依然在变化,俄罗斯的发展方向究竟如何眼下尚不清晰。而比较清楚的一点还是我前面提到的,中印两国不能发生战争,此外,印度也绝对不会以任何方式加入到任何反对中国的战争中去。

  Q:最近我陆续看到一些国家联合起来应对中国的信息,其中包括美国、日本和印度将在年底举行三方战略会谈,讨论如何遏制中国。此外美国传统基金会、澳大利亚罗伊研究所和印度观察家基金会也联合发表一个报告呼吁美澳印联合应对中国,早些时候美国外交学会与印度阿斯平学会也联合发表报告提出加大力度共同打造一个能让中国融入的国际治理体系。我在想这些行动是否属于您当年所说的那个“亚洲版北约”?

  A:对此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无疑,“亚洲版北约”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都非常流行。但我觉得现在的情况与当年我提出“亚洲版北约”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美国的经济地位在下降,中国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其次,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变得日益强大,但是并没有发生中国与任何国家的战争。而当年在我设想“亚洲版北约”时是基于一种假设,即中国是一个非常富于攻击性的国家,近十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中国其实一直是为和平努力,尽管中国现在经济和军事都很强大,但无论是对待小国还是弱国,它都避免采取武力以及威胁的方式。这足以证明我原先对中国的那种假设理论是错误的,所以我放弃了“亚洲版北约”,但是令我吃惊的是别人仍然在继续实施这个“亚洲版北约”设想。

  有人在居心叵测地刺激中印开战

  Q:据我所知,在南海问题上,印度的立场一直反对中国对整个南海领域的主权,但不直接参与同南海岛屿领土的各种纷争;我也知道印度石油公司与越南的合同并非最近才发生的事情。但是为什么这回印度政府在南海问题上要如此高调?我注意到印度有一些专家批评印度在南海的最新政策“不够成熟”。

  A:根据我所掌握的信息,印度与越南的贸易合作30年前便已经开始,两年前双方开始讨论开发石油协议,这件事被印度媒体报道后,中国方面就此提出强烈抗议。我个人认为这是印度和越南两个公司之间的纯粹商业协议,而不是印越政府之间的协议,因此在这件事上并不夹杂着涉及南海争端问题的政治考量,我希望中国和其他相关国家能够尽快解决南海争端。而印度一些专家对于政府的批评我觉得那是他们的个人的看法。

  Q:印度在南海的利益到底是什么?这是否与印度总是谈论的中国在巴控克什米尔的行动有关,例如以此回应中国?或者是希望以此在中印边界谈判中讨价还价?

  A:印度在南海的利益问题,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点:第一,希望各方能够和平圆满地解决这个争端。第二,印度应该有权利参与开发南海资源。我觉得亚洲国家不能让南海争端成为整个地区动乱的麻烦点,我相信中国一定能够按照邓小平先生所主张的思想,采取和平和成熟的政策处理和解决南海争端。

  至于说你提到的印度在南海问题姿态是否是对中国的回应,我的确不知道,因为我只认为那是印度和越南之间的商业合作。但是我想强调,中国和印度都应该尽量避免让那些属于地区争端的问题来刺激对方。

  Q :有一种说法,“印度洋是印度的”。印度一直把印度洋看做对自身安全最为重要的利益之一,中国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参与在印度洋事务自然引起印度关注和担忧,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A:我不同意“印度洋是印度的”这种说法,印度洋是一个开放的地带,任何国家都有权在印度洋从事贸易活动。我知道中国海军对印度洋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尽管美国等国家试图阻止,但强大的中国应该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有权在印度洋活动,即便是印度也不能阻止中国,因为印度洋属于整个世界,而不是属于印度。

  Q: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好像有许多形容词可以定位,例如合作、竞争、对抗、冲突乃至战争,我注意到最近印度智库也有一些人在谈论中印战争问题,上周印度媒体关于印度将在中印边界征兵数万的消息更是在中国引起强烈关注,您能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吗?

  A:我认为,外部世界一直在居心叵测地刺激中国和印度开战,他们正在采取各种手段在中国和印度国内制造这种印象。无疑,战争对于中印两国以及整个亚洲乃至世界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因此我们两国一定要警惕那些麻烦制造者的企图,防止在他们的刺激下在我们彼此之间发生任何意外事件。

  Q:中印关系这些年来官方交往比以前增多,两国领导人每年都有很多机会见面,两国之间的贸易也不断发展。然而我自己的感觉和我所做的研究表明,印度公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似乎变得不如前几年。很希望听听您的感觉和认知。

  A:我和你的感觉是一样的。这肯定与印度媒体报道有关,从中国方面来说,我觉得可能与它没有特别明晰的对印度软实力政策有关。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每年能有上百万的中国和印度游客每年到彼此国家旅游,有更多学生去彼此国家上学,中印双方能够彼此引进更多的电影、歌曲以及书籍,那么中印公众对彼此的态度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那样的话中印两国一定能建成好伙伴式的关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