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出稳增长信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2日09:41  半月谈

  从暴跌3.27%,到大涨2.29%

  上证综指在两天之内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行情,在波谷与波峰之间,错综复杂的各股合力塑造了这条奇特的曲线。然而一只“看得见的手”,却被认为是托高人们信心的主力……

  11月30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为21%。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上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在金融海啸奔涌的2008年。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货币政策名义上稳健实际上趋紧的2011年,存准率下调这只靴子落地着实惊醒人们。在年终岁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一切微妙因素汇聚的这个时间点上,央行这一步棋令各方无限遐想:它一言难尽,而又耐人寻味……

  直接诱因

  适当“放水”流动性

  在更大的背景下来观察,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则成为全球央行救市图景下的一块重要拼图。11月30日,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瑞士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等全球6大央行发布声明表示,将采取联合行动防止全球金融体系出现流动性短缺。

  自2010年起,为应对通胀压力,央行连续12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但一定程度上带来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普遍趋紧的局面。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中国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与预期相比有所不足,这是迫使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的直接原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全球金融动荡、欧洲银行去杠杆化的背景下,外汇占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延续,央行被动投放过多流动性的压力将得到缓解,存准率下调可抵消外汇占款减少导致的流动性趋紧。

  外汇占款波动影响较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郑步春在自己的专栏中写道:《半月谈》30日有篇署名文章,标题是《人民币被‘看贬’,引发热钱大逃亡》,有耐心看完的投资者多半会感到些震动。

  虽然公开数据显示外汇占款降幅极有限,但考虑到原本是每月大幅增加的,这“一进一出”后的差额其实较大,接近3000亿元。保守估计,如果维持10月份这个态势,即使情况不再恶化,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在平均不到两个月的期限内,也会“平白无故”地较以往少三四千亿元,这相当于“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

  如郑步春所言,央行上调存准率恰巧实现了“对冲”。

  调整时间点被认为“因故提前”

  随着存准率攀至历史新高,多数机构预测年内不会下调。因此,央行在这个时候下调存准率让许多机构和市场人士感到 “突然”,时间点的选择耐人寻味。

  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国际资本市场30日的暴跌,或许触发了这一时间点的提前。“当前国际经济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前景愈发悲观,市场面临剧烈反应的情况下,政策如果不及时出手,会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瑞银集团(UBS)中国地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我们认为流动性状况改善将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对国内股市而言是利好。下调准备金率也会在边际上改善银行的盈利能力。在选择性地使用政策工具以应对经济下行风险方面,中国正变得越来越老道。”

  年终岁尾资金流压力倍增

  渣打银行全球研究宏观经济分析师李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缓解国内银行流动性的紧张,每年12月底至来年1月,国内家庭和企业对现金的需求都会暴增,比如发年终奖、发红包等,如果央行仍紧缩银根,春节前有可能会发生较为严重的资金短缺。

  经济学家何志成也撰文指出,重大的经济风险很可能在年底前集中爆发,再晚就有可能使不上劲了。这些风险包括房地产市场急跌所引发的银行坏账风险;地方融资平台因为入不敷出而难以归还银行贷款本息风险;还有资金链断裂所可能引发的大面积高利贷市场泡沫破裂风险。这三大风险都与资金紧张相关,因此必须适度放松银根。

  深层原因

  保增长意图明确

  “在这样一个外需不稳、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趋弱的关键节点上,央行下调准备金率释放出稳增长的信号。”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的风险正在加大。目前GDP增速从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同时汇丰银行日前公布的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创出32个月以来最低,折射出中国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加大。

  此外,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深度蔓延,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进入二战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从9月份开始,中国出口已连续2个月负增长。

  “在欧美经济动荡所造成的中国外汇占款减少、通胀水平下滑、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弱、甚至民间借贷资金链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央行想抓住这一时机,下调一直处在高位的准备金率,同时达到释放流动性的效果。”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认为。

  就在央行宣布下调准备金率的同时,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宣布,从12月1日起销售电价每千瓦时平均上调3分钱。居民用电价格暂不上调。

  “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发改委上调电价,很显然这是一组政策组合拳。在通胀压力减弱、经济减缓的背景下,通过适度放松货币以推动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我国控通胀的政策基调已经悄然转向保增长。”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管清友认为。

  澳新银行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也表示,“减缓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压力,是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将为很多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降低实体经济滑坡的风险。”

  楼市调控:风向未变

  对于流动性的释放,总是会让人们率先想到调控中的房地产市场。

  “即便这次有部分资金能进入楼市,也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对缓解开发商资金链紧张起不到多大作用。”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分析师张大伟认为,目前房企的资金缺口巨大,而且即使部分资金缓解房企压力,只不过是延缓降价时间,市场拐点依然可以说基本确立。

  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周忻表示:“央行降准备金率0.5%,是重大利好!但如果就此认为房地产的春天不远了,乐观得太早了。对开发商而言,还是要快卖房、缓建房、少拿地、现金为王。”

  链家地产研究部张月也表示,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可稍微缓解房企的资金困局,个人房贷申请难度也将降低,但对房地产的调控力度仍难放宽。

  继续下调是大概率事件?

  渣打银行分析师李炜表示,该行预测2012年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再下降2个百分点,如果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应该会有四次下调。

  巴克莱资本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全球金融动荡、欧洲银行去杠杆化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出的趋势仍将持续,市场流动性趋紧,导致央行下调存准率。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为,外汇占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延续,基于中国的货币投放机制,央行被动投放过多流动性的压力将得到缓解,存准率需要下调,以抵消外汇占款减少导致的流动性趋紧。

  此次下调,预计向市场释放3500亿元人民币。但是,在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的“紧箍咒”下,银行放贷的冲动不会大规模释放。因此,此次下调存准率,信号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抗通胀仍然是长期战斗

  货币政策未可轻易言松

  这次央行“出其不意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恰恰是又一次令人印象深刻而又意义深远的预调微调。对于货币政策是否会转向?大多数受采访对象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不会变

  中国人民银行11月16日公布了《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重申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在采访中表示,应该简单地把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放松简单地关联在一起。是不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要根据流动性总量来看,央行的调控手段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政策等,现在中央票据从4万亿降到2万亿,说明余地在减少,但是还有余地,央行的调控空间越小,到最后就可能动用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即使下调也不意味着全面放松,不要误以为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就放松了银根。

  最近一些国外著名经济学家都在问,中国的物价在跌,货币是不是应该松了?但我明确地告诉他们,中国不会再出现2008年、2009年天量贷款的情况,中国主要还是微调,结构性的调整,总量上还是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夏斌还指出,当前,如何逐步消化已存在于市场的近80万亿的巨大货币存量问题,是今后几年货币政策的头等大事,也是事关能否保障今后物价基本稳定的一项大事。

  80万亿这么大的货币供应量怎么办?这决定了今后几年都必须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是说货币供应量保证实体经济增长,从目前形势看,货币供应量应确保实体经济保持8%-9%增长速度的合理供应,并不是过去两位数增长时的货币供应。除此之外其他的货币坚决不能再放。

  中国还将与通胀打持久战

  在央行上调存准率之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许小年便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发言:抽鸦片上瘾,通胀刚刚回落,手就伸去摸烟枪。如果就此抽下去,通胀将卷土重来。

  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也在微博中表示,调低存准率而没有急于靠加息来解决负利率问题,这可能是因为央行感到了通缩的压力。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存准率下调是暂时的。

  虽然它会给股市带来短暂的利好,要知道在欧债危机平息后,欧美政府救市所投放的流动性很有可能会卷土重来,通胀问题会更加严重。今天是“现金为王”的恐慌状态制造了假通缩!

  夏斌也在采访中表示,从趋势看,中国的物价正处于一个相对温和上涨的时期。中国自身的人口优势逐渐减弱,工资成本在逐渐提高,资源价格改革正在进行,此外结构调整中增长动力正由可贸易行业向不可贸易行业部分转移,这些会引起整体生产效率的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在这个时期,正好加上美国货币大量放水的影响,引起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动荡和上升,形成了我国物价上涨的输入型因素。这些结构的、周期的,国外的、国内的因素,综合形成了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较长的时期,物价问题将始终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

  经济学家叶檀也撰文指出:不可忽视的是,未来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股市欢呼的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从原油到黄金价格同步欢呼,截至北京时间晚上23时15分,NYMEX原油重上每桶100美元大关,站上101.19美元的高位,说明企业未来成本将上升,而黄金价格的上升,则说明公众对于纸币——无论何种纸币,都不再信任。

  (本文综合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半月谈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及中国经济时报等媒体稿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存款准备金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