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亚元破解南海争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6日15:48  国际先驱导报
财经作家、《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 本报记者 苏晓攀/摄 财经作家、《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 本报记者 苏晓攀/摄

  如果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找到利益共同点,形成一个利益同盟,大家的利益死死捆绑在一起,就既不可能打仗,也不可能受到其他国家的挑拨离间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皓雯发自北京 “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在财经作家、《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看来,我们正经历着的很多困惑,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

  最近,在南海争端愈演愈烈的时候,宋鸿兵推出了《货币战争》之四,《战国时代》。他通过潜心研究那些人类控制财富、分配权力的历史,试图从经济角度,为胶着的南海局面提出最有利于中国的化解之道。

  “尽管历史不会是简单的重复,但在历史中不断反复的人性本质,却有着惊人的类似。”在一个阴郁的冬日,宋鸿兵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建立超主权的“石油联盟”

  《国际先驱导报》:在新书中,您提出了亚元的概念。这个概念原来也有人提过,为什么您会在这时候提出来?

  宋鸿兵:在我看来,中国未来面临的形势不太好,像南海问题越来越令人焦虑,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它构成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最明显、最大的潜在威胁。我认为必须将这样一个火药桶的引信拔除,否则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太大了。

  现在我们面临非常胶着的局面,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都有自己的主张,在步步紧逼,特别是在美国的指使和帮助之下,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中国既不能回避,又不能退让。如果真要爆发战争,以石油进口为例,不管是源头,还是运输通道,基本都在美国的控制之下,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尤其是在美国的干预之下,用战争手段短时间之内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就面临一个问题:现有的经济体系能不能支撑长时间的战争?如何保证中国经济不出现巨大的滑坡,不会出现巨大的严重的冲击?

  中国处于一个战不能战,和不能和的状态。怎么解决中国与邻国之间的问题,是我提出亚元的主要考虑。

  Q:亚元能解决南海争端吗?

  A:亚元的基础是亚洲经济共同体。如果中国和日本、和这些在南海地区有争议的国家找到利益共同点,形成一个利益同盟,大家的利益死死捆绑在一起,战争就既不可能爆发,又无法想像了。

  如今,不但南海问题令人焦虑,美国重回亚洲的态势也越来越明显,包括声称“21世纪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这已经不是一个小措施,或者仅仅是为了竞选打出的旗号,而是美国国家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向。

  美国对中国经济繁荣的容忍,本是建立在中国生产,美国享受,中国储蓄,美国消费的模式之上。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势必要求将国民经济的主要资源,从向海外市场倾斜转向国内市场,从而减少向美国的储蓄输出。随着双方的利益基础逐步瓦解,势必对抗多于合作。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国必须要想出一个新的战略:建立亚洲的统一战线。将潜在的对手转化为利益攸关的朋友,是化解美国高压围堵的“太极推手”。从这个意义上看,推动亚元,不仅是货币的战略,同时也是地缘政治和军事的战略。

  实际上我们在亚洲发展最好的态势是,没有敌人,只有盟友,这是保证中国经济未来不出问题的一个前提。

  Q:在您看来,亚洲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在哪里?

  A:各方不退让的根本原因,无非是这片海域之下的石油资源。我们应该像当年德国的“煤钢联盟”一样,建立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石油联盟,把这些资源作为超主权资源,在一个新的机构之下统一管理。大家共同开发,获得的利益,按比例分成。

  德法为什么能够消除百年以来的宿愿,达成和解?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它们形成了超主权的利益共同体——“煤钢联盟”。更重要的是,这一制度安排,正是今天欧盟和欧元的起点。没有一个规模足以与美国抗衡的市场规模,欧洲就不可能获得主宰自己命运的最终权力。

  中国也要用超主权的“石油联盟”为起点,推动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实现亚洲经济一体化,把亚洲各国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让亚洲国家之间的战争“既无法想象,也绝无可能”。

  阻碍亚洲团结的是美国

  Q:很多亚洲国家都和美国保持着比较亲密的关系,要它们去和中国团结,这可能吗?

  A:我们发现,历史上所有统治性国家,比如英国、美国,永远是通过制造分裂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就好像一个单位,总有一些非常爱传“小话”的人,挑拨离间,搬弄是非,把张家长传给李家短,让整个单位的气氛变得很糟糕。

  国家之间也一样。美国时不时地发表一个统计数据说,百分之多少的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负面的,中国人看到这个报道后,对日本的态度能好吗?它在中国调查,说中国对日本的好感下降,日本人看了后也生气。然后美国在印度和中国之间再公布各种各样的研究报告,说中印之间由于历史夙愿如何如何。

  其实亚洲国家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不能化解?从历史看,最严重的就是中日的恩怨,跟德法是一样的,德法都能化解,中日有什么不能化解的?西方国家非要说中国强大后,亚洲所有国家会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中国从来没有这么干过,做这个事情的是欧美。但是西方国家通过舆论毒化各个国家之间彼此之间的心态,让你产生纠结,产生芥蒂,甚至产生仇恨。所以亚洲国家遇到什么事,先找美国商量,相互之间的沟通反而较少。这就形成一种局面:美国在亚洲国家中,可以告诉这家,那家是怎么说你的,告诉那家,这家是怎么说你的,而这些国家彼此之间不通气,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沟通渠道,信任感建立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之下,亚洲哪个国家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呢?我们还得听美国的。

  实际上,在西方殖民者进入亚洲之前,亚洲的文化、传统是高度一体化的,越南、东南亚还有韩国,都奉行儒教的,奉行中国的社会伦理,甚至直接使用汉字。这种高度一统的意识形态在欧洲从来没有出现过。亚洲国家彼此之间的历史认同被西方国家打断了,但是不能说我们就不能恢复到过去的共同团结的、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新的发展轨道,不能否认这点。

  Q:亚洲国家团结起来的最大阻力在哪里?

  A:中国不是和亚洲国家无法整合,真正的阻力还来自于美国的干扰和美国高度的压力。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之后,中国、日本、韩国包括很多亚洲国家,已经准备建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为什么?要是真成功了,美国怎么来控制亚洲国家呢?

  真正阻碍亚洲国家团结的,不是我们的内部因素,而是外部因素,尤其是美国因素。但是我们反过来想,要是想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正是要克服这个困难吗。

  这正是美国最担心最害怕的事情,也正是中国最应该做的事情。只有实现亚洲的团结,中国才可能真正的崛起。否则的话,周边都是敌国,对你都是非常仇恨,充满仇恨的眼光,充满战争的危险,怎么能够崛起呢?

  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太大

  Q:您在书里提出来以推出亚元代替人民币国际化,为什么不主张人民币国际化?

  A: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很多配套东西作为辅助,当年的日本和德国,工业基础和在全球金融机构的数量都比中国要好,它们的货币在世界货币储备体系中一直无法占据主导地位。人民币做得再好,在未来几十年中,充其量达到它们的水平。如果不能够占到30%~40%的份额,国际化的意义何在?

  人民币要国际化,还可能直接挑战了美元。研究历史,你会发现,美国对货币问题是高度关注的,与英镑博弈,打垮卢布……人民币国际化,不就是挑战美元的世界霸权吗?那么,显而易见,美国会像当年对付英镑和对付卢布一样,围剿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的另外一个风险就是监控很难。对人民币来说,不但要出得去,还得看得见,管得住。中国输出货币,但是不知道人民币在谁手上,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用。中国的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太少了,没有大量的分支机构,钱就不能通过自己的银行体系周转,需要借用别人的通道,对钱的流向和控制力基本上就丧失了。当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泰国的泰铢流得全东南亚到处都是,但是泰国中央银行失去了控制力,根本不知道索罗斯在其他国家收集泰铢。当索罗斯对泰国实行货币攻击的时候,泰国根本就挺不住。

  Q:美国向全世界输出美元,难道不存在监管的问题吗?

  A:美元国际化,是因为美国可以监控全世界几乎所有美元的流向。比如中国的一家公司,即便是在南美开个银行账号,只要跟伊朗做生意,马上就会被美国发现,立刻被放进“黑名单”,受到制裁。

  美国掌握着全世界的清算中心和结算体系,每笔资金的划转,从哪里打到哪里,谁谁谁打的,它都知道。中国不具备这么强大的金融监管能力。

  Q: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比如很难成为世界主流货币,比如监管难题,在亚元身上,同样存在。

  A:德国马克虽然没有成为世界主流货币,但欧元立刻就实现了,一成立就占了世界货币的30%。这是因为当欧元面世后,欧元区十几个国家的贸易结算就不再用美元了,立刻把美元挤出了欧洲的贸易结算体系,这是自然发生的。由于欧洲的经济总量比美国还要大,所以它在世界储备货币中间的地位立刻就上来了。

  亚元也一样,亚洲整个的经济规模不比欧洲和美国小,可以说旗鼓相当,所以当亚元出现后,立刻就会占到世界货币30%以上的份额,这是天然自动实现的,立刻就会形成欧美亚三种货币三足鼎立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当把周围的国家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之后,创建了统一的亚洲市场,中国经济发展自然就有了天然的腹地,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既不可能打仗,也不可能受到其他国家的挑拨离间。(受访对象所谈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南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