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仇和十年叛逆式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2日15:42  环球人物杂志
2006年4月初,仇和在宿迁接待日本商务考察团。 2006年4月初,仇和在宿迁接待日本商务考察团。

  他在宿迁推行干部公示制,卖掉医院和学校

  十年“叛逆式”改革

  本刊记者 孙夏力

  在宿迁市中心,最醒目的当属那座“霸王举鼎”雕像。这里有一条项王路,还有一条楚街。所有这些都在告诉人们:虽然建市只有15年,但宿迁绝不缺少历史底蕴——这里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人们把项羽自信积极、敢说敢做、英勇善战的性格,赋予了宿迁这座城市。而仇和的个性,似乎也与之相符。

  今年10月,仇和再次回到宿迁,感受这座自己曾经倾注心血的城市的发展变化。他住在宿迁国际饭店,在他当市委书记期间,这里是宿迁市政府接待中心。饭店的工作人员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回忆这次见到他的心情:“再见到他,太激动了。我们经常想,要是仇书记没有离开宿迁,这里会是什么样子。”她没有向记者明确解释这句话的深意,但可以明确的是,2006年仇和离开宿迁时,他在这里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没有完成。宿迁在江苏落后的经济地位至今没有彻底改观。

  到“洼地中的洼地”当书记

  曾有人把仇和与侯卫东做比较。在风靡一时的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里,主人公侯卫东大学刚毕业就被人事部门“发配”到交通不便的乡里。经过最初的迷茫,侯卫东终于找到了工作的重心——修路。乡里想修路,但因为经费、拆迁等问题一直没能实现。侯卫东顶住种种压力让这项工程上马。其间,好心劝戒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百般阻挠者也有之。最后路建好了,交通方便了,资源能运出去了,乡民越来越有钱了,那些看热闹、泼冷水的人才开始佩服侯卫东的魄力。

  侯卫东是虚构的,仇和却是真实的。

  1996年12月,宿迁市成立不久,时任宿迁市副市长的仇和被派到辖下的沭阳县兼任县委书记。当时宿迁下辖沭阳、泗阳、泗洪三县,数沭阳最穷。苏北号称江苏的“经济洼地”,新成立的宿迁则是“洼地中的洼地”,沭阳的经济地位可想而知。

  上任之初,仇和常半开玩笑地说:“天下最真实的官有两个,一个是宰相,一个是县官。”可见他对县委书记一职的重视。1997年以前,沭阳经济排全省倒数第一;全县38个乡镇里有8个是省级贫困乡镇;全县工商业普遍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基础设施薄弱,断路、缺水、少电是家常便饭;县城面积仅有6平方公里,还包括无数露天大垃圾堆。上任当晚,仇和夜巡市区,竟然4次踩到大便。

  “其实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们的观念,每个人都无所事事地穷着,谁都没想着改变。”宿迁的干部老王这样告诉记者。

  还有更可怕的。曾在沭阳当过县令的清朝文学家袁枚为《沭阳县志》作过序,第一句便是“沭阳民好诉讼,性懒惰,思赌博,好争斗”,这样的性格一直保留到了现代。沭阳人喜欢上访,动不动就将官司打到省里和北京。一位在国务院信访办工作的沭阳人甚至感慨“我家乡的土特产就是告状信”。

  但命运把这样一个地方交到了仇和手里。这里是仇和第一次当一把手的地区,也是仇和施展其改革抱负的第一站。他来到这里后,先是一举端掉了横行十几年的“地头蛇”团伙,再是治理了恶臭不堪的垃圾堆,然后大力反腐、精简机构、改善治安……

  “不换思想就换人”

  仇和在沭阳的政绩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试行的干部任前公示制。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长篇批示。现在,干部公示制已被写进《干部任免条例》,在全国推广。

  沭阳百姓对仇和的政绩评价最高的,是修通了县里通往各个村庄的公路;对他的争议记得最清的,是拆迁。“仇和望一望,拆到南关荡,仇和手一挥,拆到沂河堆”;“拆了你别哭,没拆你别笑,那是仇和没看到”……现在,人们还没忘记这些顺口溜。当时很多拆迁户意见很大,爱上访的沭阳人又写起了告状信,但都被市里安抚下来了。

  后来,路修好了,装了路灯,仇和专门包了几辆大车,把那些想告状的百姓都拉着在路上跑,让他们看看路修得怎么样,他们也就没了脾气。到2000年仇和从沭阳离任时,全县的公路基本实现了网络化。

  路修好了,沭阳的经济自然上去了。2000年4月,江苏省和宿迁市的专家们联合对沭阳1997年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得出“沭阳三年前似乎没有指望,三年中谱写了五大篇章,三年后发展大有希望”的结论。

  仇和在沭阳另一个备受争议的做法,是让政府官员和教师背上了招商引资的任务。这在当时弄得怨声载道,不少教师因为压力大而辞职。而在老王看来“人们当时对这个政策有误解,这只是为了在县里营造一种发展的氛围,改变人们依靠‘铁饭碗’的观念,从没听说过有人因为完不成任务被处分或者开除的”。

  “不换思想就换人”,这是仇和上任以来一直强调的。他用加任务的方式改变了官员的‘铁饭碗’思想,又用惩罚、曝光等方式改变了老百姓的懒散思想。曾有媒体报道过,一位中年妇女翻越护栏过马路,仇和刚好经过,让司机掉过车头追赶,妇女吓得撒腿就跑,结果一直追得这位妇女躲进了厕所。仇和打电话叫来领导班子成员中的一位女同志:“叫她出来,我就是要让她印象深刻,以后不要再翻护栏。”

  此类的管理手段虽然强硬,却让沭阳人改变了不少。

  在争议和压力中前行

  2000年12月,仇和离开沭阳,回到宿迁担任市委副书记、副市长。2001年2月任市长,8月又升任市委书记。直到2006年1月调到省里,他在这里干了5年多时间。

  在宿迁,仇和的铁腕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政策上。他上任后,提出了打造“生态宿迁”的口号,开始大搞绿化。不过,他喜欢植树,不喜欢种草。有人说:“他认为草坪华而不实,绿树可以遮阳”。他还提出了一个顺口溜,来形容植树之后的宿迁:“人在车中坐,车在林中行,白天看不见村庄,晚上看不见月亮。”

  记者住在宿迁市中心,感觉卫生条件并不好。可宿迁市区的生态环境的确令人印象深刻:北有骆马湖生态保护区和嶂山森林公园,东有京杭大运河,城中还有古黄河风光带,这还不算整个宿迁市最南面的洪泽湖。“这些生态风光都是当初仇书记的规划。”老王告诉记者,“他当年还有意把京杭大运河改道,变成一条像莱茵河那样的城中河,让宿迁更有灵气,不过后来他走了,这个事就搁浅了。把大运河改道,这想法也实在是太大胆了,呵呵。”老王顿了顿又说:“要是他没走,这事说不定还真能成。”

  仇和在宿迁最富争议的举措,是卖掉了公立医院、学校、幼儿园。据媒体报道,他曾说过一句话让全国哗然:“宿迁515万人民所居住的85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或资产,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2001年起,宿迁全市开始强力推行改革,公立医院、卫生所、学校、幼儿园等纷纷变成民营。这就意味着,这些机构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不能再吃“财政饭”了。

  泗洪县幼儿园的老师们在市委门前静坐示威:“不将出售的幼儿园收回公办就罢课”;沭阳县中医院数百位职工用大铁锁将门诊部大楼锁了3天,“不答应改回公办,就到北京去上访”;2003年7月12日至10月2日,短短一个半月时间,被很多官员视为“政治杀伤力极大”的央视《焦点访谈》,三次质疑宿迁教改医改……

  面对压力,仇和放缓了脚步,但并没有停下。有媒体报道,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办穷人医院、穷人学校。政府包办的后果,事实上是让穷人受损、富人得益、官僚得利,这种情况,其实只有让市场来发挥功能,政府的作用应该是直接给穷人发补贴。”

  对于仇和迎难而上的大胆尝试和改革,2003年召开的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决议中曾明确写道“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现在回头去看那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评价或许能更加公允。老王告诉记者,宿迁市人民医院改制后,跟南京鼓楼医院建立了交流关系,引进了那里的先进管理制度,再加上私人资金的注入,更新了硬件设备,宿迁的医疗水平因此整体提升了。

  “现在看,医院、学校这种公共服务设施,还是归政府比较好,一方面能保证它们为大多数人服务,另一方面,这些机构的收入,也能给政府财政以支持。”在财政部门工作的老刘这样说,“但在当时,医疗、教育水平那么差,财政又根本没有能力支持,人才不断流失,眼见就要不行了,不卖怎么办?”

  现在,宿迁正在建设新的公立医院和公立学校,原先仇和“叛逆式”的改革正在逐步恢复正统。

  “怀念仇和就是怀念改革者”

  采访中,无论是在沭阳还是在宿迁,记者能深刻感受到人们对仇和的怀念之情,虽然他的施政举措存在诸多争议。

  宿迁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告诉记者:“很简单,怀念仇和就是怀念改革者。他敢试、敢闯、敢冒险,留下了许多东西,第一就是改革创新。所谓的‘卖学校、卖医院’,从一定意义上是逼出来的改革,不改已经不行了,与其穷困下去,不如放手一搏。第二是艰苦奋斗,这个传统不能丢。宿迁在一穷二白中建市,艰苦奋斗是这个城市的品质。”

  一位了解仇和的网友“毕谦益”曾这样写道:“选择改革就选择了痛苦,改革者要有承受痛苦的精神,就首先要自己战胜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勇敢的改革者。仇和同志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还有人说,在改革年代,我们一直口口声声说要宽容改革,要善待改革者。心口如一,不妨从善待仇和开始。

  项羽的命运是悲剧的,但改革者仇和的命运非但不是悲剧,甚至还带有喜剧色彩。2001年8月,沭阳县醉亦思酒厂推出一款“仇和牌”白酒,随即被宿迁市工商局查封。虽然酒厂老板解释该品牌与仇和名字的读音不同,意为“即使有仇恨,喝了该酒也要以和为贵”,但还是没能幸免。一年后,厂址也在沭阳的江苏古城酒业公司再次推出“仇和牌”白酒,这次却没被查封,还在当地热销。后来甚至随着仇和的调职,开始在云南开拓市场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人对仇和的认可。

  无论是酒还是人,“仇和”已经成了一个品牌,一个代表着在争议中前行的改革者的品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