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微博问政探索:从发布信息为主转向社会服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3日11:54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微博问政:欢呼与反思

  编者按:

  听取民意的方式有很多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微博问政”无疑是一项新鲜的问政举措。微博问政的流行说明了什么,对我国的民主政治有何作用和影响,微博问政目前存在哪些缺陷和风险,如何形成理性的官民网络互动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这组文章,以引起各界关注。

  微博是个好东西

  □ 喻国明

  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正在深刻地改变中国社会,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日常生活,微博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尽管微博的规模化成长还仅仅两年时间,但它已经迅速拥有超过两亿用户,并且在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层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微博影响力发生的技术关键:微博传播的三大特性

  短短140个字的微博内容,其实是一个很碎片化的内容,之所以产生巨大、甚至翻天覆地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微博身后有三种强大的传播机制的支撑。

  1.“点对面”的即时传播。如果说,网络之于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是“解放了人的嘴巴”,那么,微博则在事实上为每个人的社会喊话装上麦克风,而且这种“喊话”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区别于QQ、MSN这类“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微博是一种点对面的即时通信。每个人都是媒介,每个人都是传播者,通过微博喊话,这种迅捷的通讯方式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导致的后果是全社会的围观、上层的介入,事件的发展方向、结局都会大不一样。

  2.建立在叠套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传播。所谓叠套就是众多博主和“粉丝”之间重重叠叠的关系交织。在最初的第一级传播中,博主发的任何一个文字、一张照片,一个链接都可以即时地让其所有的“粉丝”分享。在这一级传播中,传播规模与博主的“粉丝”数相关。但传播至此并不会终止,只要接受这个内容的微博用户认为这条内容有转发价值和分享意义,他就会一键转发,形成对他的“粉丝”的“次级传播”,如此这般,一条被认为有分享价值的内容便在层层转发中达至数量巨大的接收者,产生“核裂变”式的传播的规模效应。而这种传播能量过去只有传统大媒介才拥有。今天任何个人借助于微博,都有可能产生足以挑战大媒体的传播能量。

  3.拥有关系资源“背书”的内容传播。一个信息的内容仅仅以内容本身进行传播时,人们对它的重视和信任程度往往是不高的,甚至会以一种质疑的态度来面对,因此,其传播效用的产生是非常有限的。反之,如果内容的传播建立在一种信任关系背书基础上,则其传播的效率、影响力及传播能量将会相当巨大,而微博恰恰就是这种基于关系资源的内容传播。微博所传播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内容,它还带着一种基于博主和“粉丝”的认同关系、欣赏关系的内容传播,属于一种圈子文化的产物。因此通过微博传播的内容,比一般的内容传播在影响力、可信度、可接受程度方面往往要大得多。

  概言之,正是上述三大传播特性造就了微博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导致传媒生态、乃至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的重大改变。而要善用微博去实现自己的社会诉求,需要用更智慧的方式去开发和利用微博,而不是利用原始的初级状态去使用微博。譬如,微博的话语方式,微博虽然是点对面的传播,但是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传播,这种传播,尤其需要有个性、有温度、有情感,不能用正襟危坐的方式说,而是需要有情感的交流。所以任何一种营销、宣传或引导如果不是以这种情感体验、情感共振作为关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其传播内容就很难使人“入耳、入脑、入心”,道理、论据再充分也未必能产生预期效果。再比如,微博本是一个建立在关系关联基础上的传播形态,对于微博的有效使用和开发,就需要有更多关系资源的有效构建,将各种人、物及媒介平台的要素进行合目的关联与整合,形成“1+1>2”的巨大传播影响力。

  二、微博的功过与“治理”:微博是促进社会健康平衡的重要手段,不要用“文革”的手段或“文化原教旨主义”逻辑去对待微博中出现的比较不太符合官方口味的内容

  微博本质上是“个人媒体”,是个人向社会喊话和向社会表达的工具,它构成了一个社会场域的围观结构,这极大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和意见表达的均衡性与多元化,建构了对于真相追逐的公共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是促进社会民主开放和健康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国网民利用微博关心公共事务的热情是非常独特的,这很大程度上并非中国网民喜欢利用微博来议论政治和社会事务,而是传统媒体在这一领域社会表达功能的巨大缺失所导致的补偿性满足。现在由于传播新技术的突破,很难保持过去那一套规管体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与其被动地逐渐失去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还不如主动在传媒规制方面作出深刻调整和改革,微博对于传统媒体的改革和传播体制的改革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促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微博传播中所表现出的负能量?必须承认,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所谓负面的作用和影响。中国的网络本身还处于孩童期,所以我们不要用“文革”的手段或“文化原教旨主义”逻辑去对待微博上出现的比较不太符合官方口味的内容,应该给它一定的宽容度和生长空间,对于现实有危害的内容可以依照现行的法律法规来惩处,但不应该殃及一般网民。我认为,微博网络治理的一个原则是不要扩大化,不要用太过严厉的方式。

  微博上纷繁的事件究竟是不是“乱象”,诸多负面个案背后,应该治理的又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既然是乱象,就应该具有普遍存在的特性,但事实上,那些产生明显负面社会效应的事件,都属个案,并非主流。因此,不管是管理者、研究者还是媒体,都需要有客观全面的总体判断,不应该把个案当做普遍现象,甚至冠以“乱局”之类的结论。有评论者称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在微博上,传播谣言、吐口水、肆意谩骂等不理智的行为经常出现,而用微博谋利或攻击竞争对手更是被人诟病,不过这些现象并不能说明微博有问题。

  首先,“八卦”、谣言等,并非因微博而产生,而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有了微博,人们很容易知道彼此都在关注什么,所以有人觉得成了问题。

  对于微博上的偏激言论,总体上应当持宽容的态度。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公民高度参与的社会,作为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的个人而言,其公开表达的内容不完善、有错误甚至很偏激都是非常正常的。实际上,在网上,个人的错误表达、偏激言论很容易被“大数定律”所抵消,如果表达和辩论能够保持自由和畅通,偏激或错误的言论一般不会有生存空间,它们很容易被发现和纠正。

  纷纷扰扰的微博事件,引来很多要治理微博的言论,那么微博究竟需不需要治理,又该治理什么?

  我认为,把网民在网络上的一般不当行为当作乱象来治理是不对的。实际上,在网络上,一般性的个人言论的失当,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导致社会的乱象,其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相反,倒是一些有组织的行为,比如商业推手、利益集团等,他们的机构性的组织行为更容易带动舆论,造成有影响力的误导,从而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不良的商业因素对于微博的侵蚀,这便是微博乱象的重要来源之一。

  今天的管理者应该改变思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文明程度越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显然不合适了。过去封闭式的管理必然要转变成开放式的管理,从依靠政府变为社会自治,让社会或者各种非政府组织协作管理。更重要的是,当管理成为一种共同协作的形式之后,管理者也就不再仅仅是规则的制定者,同样也是遵守者——应该有一种普遍有效的规则,来约束所有人,不管是被管理者,还是管理者本身,都受到同样的规则所约束。而这一点,正是今天的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微博辟谣”是个伪命题:微博的本质精神就是平等参与、营造合意

  关于“微博辟谣”,这是个伪命题。微博本身具有“自清功能”。只要一起事件不只有一个目击者,只要微博发布信息的机制足够开放,那么最终传达出的真相往往会比传统媒介的报道模式更加完善和立体。所以我认为,微博不是制造谣言的地方,而是粉碎谣言的地方。

  我不否认网络言论中存在偏激、不全面等种种问题。但是,网络上的发言者只是一名普通的公民,并不是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从业者,我们不应当对他们过于苛求,而应当抱着更加宽容的态度。

  但对于带着利益目的进入微博的机构、企业等,它们的行为会影响到信息的正常传播。我们近半年的研究中就曾发现过多起源自商业因素的网络造谣、攻击事件,包括购买粉丝、进行“隐性”宣传的行为等。对于这些行为,相关职能部门应进行有效监管。

  近一年来,基于微博传播而产生的不准确信息多次出现,有人便认为,需要一个关于真相的“辟谣者”或关于真理的审查者。我认为这种主张极为荒谬。首先,谁有资格垄断真理或真相而先知先觉呢?其次,微博的本质之一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尤其是在真相和真理面前。辟谣者角色的提出,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管理者基于过时了的社会管理观念的一种焦虑,但须知,按照传统方式的过分干预,一旦辟谣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力量,微博恐怕就失去它存在的本意了,并且,也会有一些利益集团利用这种形式将对方宣布为“造谣者”。

  真相的暴露本身是过程性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用今天的报道来纠正昨天的错误,再用明天的报道来补充今天的不足”。结构性和过程性,是接近真相的唯一正确的办法。

  流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越是在信息传播与流通不甚顺畅的环境,谣言才有滋生的土壤。很大一部分怀疑、质疑的提出与传播,不仅不应被认定为谣言,而且是推动真相最终浮出水面的可贵力量。越是真相稀缺的时代,人们越需要和追逐真相,互联网在给人们新工具表达、传播的同时,本身带有自净的平台设计。谣言,只有在信息自由流通的语境中,才会具有不攻自破的特性。当社会开始尊重和相信每个人所拥有的对信息的独立判断,保障人们的知情与表达,真相终究会得以呈现。

  几年前有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今天我们同样要说:“微博也是个好东西。”正如新浪网友所总结的:微博是腐败的曝光机;微博是谣言的粉碎机;微博是真相的挖掘机;微博是自由声音的发动机;微博是民众微言的呼吸机;微博是社会空气的清洁机;微博是事件记录的影像机;微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永动机。总的来说,微博利远大于弊。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微博问政的力量与风险

  □ 张 鸫

  “微博微博,危险的博客”,这是我对近年来微博问政现状的突出感受。微博问政作为网络问政的重要延展和全新方式,既可以成为一种建设性力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也可以成为一种破坏性力量,带来现实危害和潜在风险。如何既发挥微博问政的积极作用,又防控微博问政的消极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微博问政显示巨大的现实力量

  随着微博快速发展普及,微博不再仅仅运用于社交领域,而是逐渐与政治挂钩,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政治效能。微博问政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治国理政的新趋势,显示出强大的现实力量。

  1.政治号召力。微博问政是各国政府部门和政治组织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党派和政府机构开通微博账户,公布政治观点,应对突发状况,塑造良好形象。不少国家政要开通微博账户,宣扬政治理念,拉近普通选民、应对政治危机。如,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智利总统皮涅拉、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等都开通微博账户,宣介本国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韩国国防部曾召集微博用户,介绍“天安舰”事件调查结果,消除有关执政党企图利用该事件提高地方选举得票率的说法。朝鲜也开通微博账户,内容囊括内政外交各个方面。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新浪微博等与全球网民对话。在我国,政务微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开设有4万多个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账户,不少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开通微博账户与网民互动交流。

  2.信息传播力。微博问政兼具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优势,通过发布、关注、转发等技术功能,对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产生着深远影响。2009年6月13日,伊朗总统大选后发生骚乱,一位伊朗网民在美国推特网站上发出信息:“伊朗卫队想阻止我们发出信息,但我们希望全世界都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条信息只在推特首页停留不到2秒钟,但有4万人转发了它,成为网络直播伊朗骚乱的前奏。一条微博消息或许转瞬即逝,但是只要和人们关注的某个政治问题相联系,就足以秒杀眼球、极速传播,瞬间把政治号召和政治议题传递给百万关注者。微博的“病毒式”传播,使其成为许多新闻机构和记者发布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我国,50余家微博网站每天的信息发布量达2亿多条,其中新浪微博每天发布的信息量就达8600万条。

  3.舆论扩散力。微博问政可以发起、设定和参与话题,制造和扩散舆论,迅速汇集成群体性意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博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态度和看法,使微博不仅成为新闻发布厅,还成为舆论风向标、时事评论室。在西亚北非许多国家,微博问政是民众获取信息、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渠道,但也是大肆批评政治经济政策、激烈抨击社会问题、扩散反政府情绪的重要方式。同时,微博问政还可以通过大量评论、链接,把信息集中起来,创建反映和影响特定舆论的环境和倾向,放大舆论倾向、左右舆论走势。如,突尼斯、埃及民众创建微博检索标签,大量上传有关总统腐败和政局动荡的实时消息,主导了当时国内舆论走向,激发了民众不满情绪,最终导致街头革命爆发。

  4.社会动员力。微博问政不仅可以迅速成为话题讨论和舆论关注的中心,还具备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和协调力。在韩国地方选举的最后阶段,一些青年和名人在微博上号召人们“前去投票”,很快动员了以往不关心政治的韩国年轻人的投票热潮,帮助在野党实现大逆转。不少国家民众和政治组织还把微博问政转化为现实行动,发起各类政治和社会活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等地,因微博号召串联,引发快闪式暴力抢劫和暴力袭击事件。今年9月出现的“占领华尔街”示威运动及其引发的全球抗议活动,更是凸显了微博问政的动员能力。美国“开放社会研究所”资金支持的加拿大媒体基金会和“匿名者”黑客组织通过推特发布网络倡议,建立“占领华尔街”微博标签,把不同群体的不同诉求连接起来,把小规模街头运动升级为全球范围的社会运动。

  二、我国微博问政面临新的风险

  我国微博问政联系着两头,一头是党和政府,一头是人民群众。对于党和政府来说,要拜人民为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更好地公开信息、倾听民意、体察民情和汇聚民智;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要向有关方面问政策、问政事甚至问责任,更便利地了解信息、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和舆论监督。面对微博问政的大趋势和新力量,这两头不论是哪一头出现问题,都可能适得其反,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

  1.能否有效运用微博问政的风险。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驻华大使骆家辉赴任,美国白宫和国务院都充分利用微博广为造势,不仅宣传了美国官员的形象,还渗透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国内有些政府和官员开通的政务微博,不仅没有达到宣传自我和树立公信的目的,有时还因为更新不及时、回应不恰当而受到指责。因此,对于我们党和政府来说,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运用微博问政的本领不足,善用善导善管微博的能力面临挑战。

  首先,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面临失机的风险。微博问政打开了信息公开的一扇窗,增加了透明度,政府机构和官员的言行完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一旦官员出现言行不当,就会引来微博围观和拍砖。因此,有不少官员认为“微博猛于虎”,不敢触及微博问政,畏难情绪较重。有些党政部门注册了微博账号,但始终没有激活开通,原因就在于“个别领导同志有担心”。这就造成部分官员忽视微博问政,害怕微博问政,使我们面临失去掌握微博问政先机的风险。

  其次,运用能力上存在不足,面临失语的风险。随着微博问政在国家重大事务特别是突发事件中影响力的增加,一些官员不得不被动“接纳”微博问政,虽然开通了微博账户,但是不会使用、不太了解等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党政部门的微博,信息发布量100条以下的占60%,而发布量500条以上的不到8%,日均发布量不超过一条的达48.8%。有的政务微博开通之初较为活跃,但不能做到长期更新,关注度随之下降。有的虽然开通微博账户,但仅是发布政策文件和新闻简讯。据统计,党政部门的微博,每条信息平均转发量不超过一次的占一半,每条信息平均评论量不超过一次的达31%。开通了微博账户,却不更新、不回应,呈现“僵尸微博”状态,使我们面临失去掌握微博问政话语的风险。

  再次,舆论引导上存在差距,面临失信的风险。微博问政面向社会大众、直面舆论监督,强调的是互动和对话。党政机构和官员与网民进行交流,其一言一行都受到公众随时随地地关注与监督。但是,不少官员不具备与网民对话交流的技能,内容发布失当,打官腔、说空话,“无可奉告”、“正在办理中”、“有关部门”等用语经常遭遇“板砖”。有的官员在微博上发表蹊跷言论、做出怪异行为,受到公众质疑和攻击,甚至被“人肉搜索”。有的政务微博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舆论视而不见,不主动答复、解决微博舆论反映的突出问题。有些官员害怕与网民交流对话,关闭微博评论功能,招致网民质疑和炮轰。互动交流是微博问政的最基本形式,没有对话的微博问政,必然会失信于民。不善于用微博引导舆论,不善于与网民互动交流,使我们面临群众对微博问政失去信任的风险。

  第四,日常管理上存在缺陷,面临失序的风险。微博问政作为新生事物,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在日常管理方面还比较滞后。一方面,针对微博问政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对于如何发布信息、发布哪些内容、如何答复网民、引导舆论等都缺乏制度性规范。有的政务微博账户由多人轮流维护,造成信息混乱、观点矛盾。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也开通微博账户,自行发布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微博具有信源匿名、传播便捷、实时播报等特点,加上目前缺少严格内容审核,微博上的信息泥沙俱下,既有大量虚假信息,也有政治类有害信息。个别微博网站在新闻标题、内容上故意歪曲真相。比如,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核辐射可能污染北京、上海”、“大亚湾核电站多次隐瞒安全事故”以及抢盐、抢粮等谣言在网上蔓延。微博采用树状接入方式,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都可以和微博相连通,即时更新内容,内容监控困难。微博管理法规也相对滞后,既不能适应目前监管的要求,也不能适应其继续有序发展的要求。缺乏有效的日常管理,使我们面临失去维护微博问政秩序的风险。

  2.能否有效应对其他参与者的风险。微博问政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效应,对公共事务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日益深入。对党和政府来说,最大的风险是来自微博问政其他重要参与者及其言行。近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微博问政,但是各种乱象也随之而来,传播有害信息、渲染煽动负面新闻、放大负面情绪、非法社会动员、从事颠覆渗透活动等问题也不时显得十分突出。这些都给我们掌握微博舆论话语权主导权、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带来新的风险。

  首先,网络舆论格局的变化,带来强势主流舆论弱化的风险。微博深刻改变网络舆论格局,成为新的主舆论场。从舆论源头看,越来越多的网民将微博作为发表言论和曝光事件的首选平台。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也开通微博,发布新闻信息。微博从2010年的第三大舆论源头上升为今年的第二大舆论源头,几乎所有热点事件都会在微博上广泛传播。仅在2010年,广泛关注的50起热点事件,由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从舆论发酵看,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微博传播信息、表达诉求、传达意见。虽然部分热点事件的初次舆论曝光平台是论坛和博客,但舆论发酵的主要平台很快就会转移到微博上。从舆论影响看,微博舆论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公共事务,甚至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改变社会热点事件走向。我国微博问政的突出特点就是公众强烈关注时事,从群体事件到公民调查,从舆论监督到针砭时弊。微博舆论引领社会舆论、主导网络舆论的特征明显,使党和政府的网络话语权、主导权特别是强势主流舆论面临失控的境地。

  其次,社会热点炒作的变化,带来负面舆论逐渐增多的风险。微博越来越成为传播热点新闻、炒作热点事件的平台,成为负面新闻的通讯社。从炒作内容看,微博炒作与政务政事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公共事件现象日渐增多。2010年,微博参与炒作的热点事件有74起,几乎都是负面炒作,多数是问责政府部门。而且,几乎每个热点事件和突发群体性事件,都会有谣言传播。如郭美美事件、湖北官员11刀自杀案、邵阳沉船事件、江西抚州爆炸案、日本地震核泄漏等,一度出现谣言失控状态,非理性声音和偏激情绪言论增多。中国社科院2009年底出版的《社会蓝皮书》把微博评价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从炒作效率看,微博具有群对群的传播特性,比论坛、博客更加容易聚集人气、聚焦热点,舆论规模更大。在许多热点炒作中,微博进一步加速了舆论传播速度,扩大了舆论影响,催生了负面情绪,甚至形成社会动员。微博炒作还产生了模仿效应,如大连市民散步抗议PX项目、天津爆炸案等,都是在效仿类似事件。从助推作用看,在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案、江西宜黄强拆自焚案、钱云会交通肇事案、郭美美事件等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过程中,微博都起到助推作用。“7·23”动车事故发生后,到7月26日10时,相关微博信息突破3亿条,围绕事故处置、原因解释、人员搜救、死难人数以及新闻发布等问题的议论广泛深入。近来,有多个地方出现以“独立候选人”之名通过微博聚集选民人气参选基层人大代表的现象,对选举制度和相关法律的完善提出要求。微博炒作形成的舆论压力和动员效应,使其负面作用日益明显。

  再次,意见领袖作用的变化,带来网络舆论引导失效的风险。微博拥有强大的人际交往功能,更容易催生意见领袖。从人数影响看,重量级意见领袖越来越多,拥有庞大的关注者和广泛的影响力。目前,新浪微博上公共与传媒领域的意见领袖达7555个,拥有百万关注者的意见领袖达300多个。一个人发布信息的影响范围相当于一家新闻机构。从群体身份看,越来越多的社会各领域活跃人士和突发公共事件当事人,在微博上充当意见领袖。如,媒体从业者经常以尖锐方式评说时事,参与或引领公共事务;“公共知识分子”不时针对社会热点发表观点,希望通过个人行为来推动公民社会建设和民主法治进程;文体明星只言片语就能引发舆论话题;自由职业者和活跃网民群体既在网上表达意见也参与网下行动。从作用发挥看,意见领袖对微博舆论氛围有明显导引作用。2010年与微博相关的热点事件中,有近五成与意见领袖有关。许多社会热点事件当事人的微博成为舆论中心。有的意见领袖故意制造讽刺性段子或深度评论,通过发表过激或诱导性言论,激化网民情绪,成为负面热点的推手。微博意见领袖批判社会现实、引发舆论震荡、引领社会行动,使舆论引导的效力大打折扣。

  第四,意识形态斗争的变化,带来网上颠覆渗透加剧的风险。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把微博问政作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战场。从轮番炒作方式看,经常围绕经济社会热点问题,采用深入讨论、持续关注等方式,制造热点话题、炒作敏感议题。从言论攻击内容看,只要发生负面事件,就极力渲染所谓黑暗面,把攻击矛头引向体制弊端,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从策划活动方式看,微博动员成为策划组织非法活动的新手段。通过微博组织网络签名、网络直播、网友关注团等发起活动,推动网上议题落地化、行动化。微博作为新的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使颠覆与反颠覆、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更加直接、更加激烈。

  3.第三种力量介入的政治风险。在网络传播无国界的情况下,还有第三种力量会影响到微博问政,即掌握问政平台的微博服务提供商及其控制国。美国的推特网站是全球最大的微博网站。如果我们回顾推特的发家史,就会发现推特的每一次引起世人瞩目,几乎都与美国以外的他国政治事件相联系,甚至直接介入和干预他国内政。在伊朗总统大选、摩尔多瓦议会选举、西亚北非政局动荡等政治事件中,推特网站帮助各国反对派逃避当局网络监管,利用推特平台传递消息、协调行动、发起抗议。美国国家安全局副顾问马克·普菲勒甚至提议让推特代表美国角逐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媒体也不断宣扬推特的政治功效,称其是全球民主的最有力途径。

  今年9月,推特网站正式推出简体和繁体中文界面,为中国大陆和台湾民众提供中文服务,宣称此举为方便两岸民众浏览推特网站上的所有中文信息。此前,美国国务院已经新增阿拉伯文与波斯文,并计划使用中文、俄语与印地语发布推特信息。国务卿希拉里称,美国致力于持续与全球民众对话,因此扩增推特信息的语种。实际上,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早就把微博作为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的重要方式。有些别有用心针对我国大量发布微博不良言论的境外网站,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警惕,对一些人在微博上对我国散布的敌对言论,我们要针锋相对进行驳斥和斗争。

  三、对微博问政力量和风险的思考

  微博问政的现实力量和诸多风险,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微博问政,更好地思考如何开展好微博问政。从国内外有关教训和经验看,必须把微博问政作为当前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重大问题。

  首先,微博问政带来的正负效应,迫切需要我们适应新趋势,深刻认识其内在的建设力量和破坏力量,全面评估可能带来的各项风险,提高各级官员运用微博问政的能力。

  其次,微博问政带来的网络话语权转换,迫切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内容管理工作,改进舆论引导和管理工作模式,构建全新的导控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

  再次,微博问政的落地化行动化,迫切需要我们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引导好网络虚拟组织和网络意见领袖,更好地发挥其积极面。

  最后,微博问政带来的意识形态渗透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探索防范颠覆渗透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手段。

  (作者:中宣部舆情信息局网络舆情处副调研员)

  政务微博:推动社会服务创新的网络平台

  □ 陈 彤

  2011年,政务微博无论从数量和应用方式上都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成为政府部门利用互联网推动社会服务的一个亮点。不久前,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召开的“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上,王晨主任更是明确表示,政府部门应通过微博客“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目前,在新浪微博中,政府机构和官员认证微博的数量在今年6个月的时间内增加了2倍,总数已经超过1.7万个,在地域分布上已经覆盖了大陆所有省市自治区,并在应用方式上呈现出集群化、普及化、多样化和规范化的特点,开始从以信息发布为主的“微博问政”走向利用微博实现社会服务的“微博行政”趋势。

  首先,政务微博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并呈现出集群化的趋势。在新浪微博政务厅的展示页上,1.7万多个政务微博涉及政府、公安、交通、司法、环保、质检监察、旅游、工商税务、招商等多个领域,几乎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政府部门。

  其中,新浪公安系统认证微博超过4000个,所占比例最高、服务性最强,涵盖了从治安、交警、消防等在内的所有公安业务领域,实现了从部委、省厅到县市、派出所、民警个人的纵向延伸,构建出以省级公安政务微博为龙头、以地市公安政务微博为主干、以省市县三级公安政务微博为补充,机构微博与民警个人工作微博相互补充的特色微博群。在2011年春节前后,全国800余家公安微博联动直播报道春运安保工作情况,并发布大量安全提示信息。作为公安部首次组织全国公安微博统一开展的主题直播活动,展示出全国公安微博的群体效应,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响。

  其次,政务微博的操作逐渐走向成熟与规范。微博不同于传统信息发布渠道,政府要做好政务微博运营,从最基本的页面设置到日常的内容发布,从不起眼的标签和关注的设置技巧到全盘的内容运营上都需要转变。而在新浪政务微博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央部委微博还是省市微博,运作方法都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比如作为首个部委微博,外交部的“外交小灵通”,无论是从内容选择、语言风格还是互动形式上,都十分符合网络传播特点。除了报道中国领导人出访等重大外交活动,该微博也提供出境安全提醒等便民服务类信息,图文并茂地展现出中国外交的多个方面。同时,还不定期通过微博组织有关国际知识的有奖竞猜活动,以互动方式传播外交常识。

  南京市为了规范政务微博运营,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以公文形式明确要求,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

  银川市在正式发文要求全市所有政府职能部门开通新浪微博后,编制政务微博学习手册,建立政务微博交流群和政务微博考评体系,通过制度实现政务微博的规范运营。

  此外,政府在微博应用的方式上也不断丰富。很多政务微博通过“微访谈”、微博直播等方式,实现了与网民的零距离互动交流,其中公安微访谈表现突出。截至2011年7月,新浪已完成30余期公安微博微访谈,并形成了固定栏目“公安微博大走访”。先后有济南公安局长、泉州公安局长、龙岩市公安局长等做客新浪微访谈,与网友直接交流互动、倾听民意。

  自新浪微博推出两年来,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新型交流平台,在资讯发布、政民互动、公共关系、网络协作办公、紧急事件救援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成为推动社会服务创新的新渠道。

  第一,政务微博已成为政府信息发布与交流的新平台。政府部门通过微博主动发布信息,及时答复咨询、受理投诉,积极搜集舆情、倾听民声,与群众实现实时互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舆论引导,提升政府的勤政、亲民形象,体现政府各部门的服务定位。

  2011年2月18日,北京东直门来福士广场内,有网友传外籍男子被枪击,引发线上线下恐慌。北京市公安局新浪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第一时间通过微博辟谣,并披露该男子为跳楼自杀的事实真相,成功应对微博时代突发性事件带来的挑战,有效争取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在今年9月发生的“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中,上海地铁官方微博第一时间播报事故发生原因并致歉,通过及时正确的响应获得网友的广泛认可,成功疏导了网民的不满情绪。

  第二,政务微博成为政务公开与服务的新机制。目前,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通过微博整合电子政务资源,加强和规范行政服务。

  海宁市政府今年发文通知,在全市司法系统内推行微博公文,表示以微博形式发布政府公文,和纸质形式的公文具有一样的行政效力。

  作为广东首个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佛山市南海区为了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当地发展,整合全区530个政务微博,为不同级别的部门开通微博,统一管理,打造出全国最大的政务微博广场。市民可以通过南海政务微博进行上百项行政业务申办。目前,南海区政务微博共发帖4万余条,转发评论14万余条。区委书记邓伟根(微博名樵山潮人),在微博上随时指导各街镇工作。南海政务微博广场已经将政务微博从“微博问政”阶段发展到了“微博行政”的新层面。

  第三,通过微博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目前微博已成为政府宣传旅游、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渠道。2011年8月至10月,山东省旅游局利用微博推广“游百景赢大奖”活动,不仅在其官方微博主页增加了活动宣传元素,还利用带有活动链接的内容,引导用户到达其活动的官方页面。

  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政务微博也成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良好风尚的新阵地。被称为“当代活雷锋”的郭明义在新浪开通微博后,半年时间“粉丝”数量已经进入新浪认证微博前100名。在所发的2000多条微博中,内容涉及工作、生活、感情等方面,并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奉献社会、关爱他人,拓宽了传播主流价值的热门渠道,使微博成为人们交流、传播真善美的一个平台,树立了道德模范通过新媒体传播思想的范例。

  为了更好推动政务微博的应用,新浪微博在9月中旬推出了“政府版”微博,目前已有超过100家政府机构试用。政府版微博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形象展示及运营管理的全新平台,重要功能包括:前台加入图片、视频等展示模块;后台则加入了更多辅助政府微博运营的工具,如“粉丝”的管理分析、舆情工具等。

  当前,政务微博在新浪微博中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从“微博问政”到“微博行政”,政务微博已成为各级各地政府部门推动社会服务创新的新方式。正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王晨所表示的那样,政务微博可以“拓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手段,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改进政府工作”,要推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积极运用微博”。在未来,如何利用微博更好地贴近民生、服务社会,已经开始并将继续成为各级政府机构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作者: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

  微博问政与公共意识的培育

  □ 朔 风

  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自主选择关注对象、几何级的传播范围……问世伊始,微博因便捷性、自主性、互动性等优势,将互联网WEB2.0的特性展露无疑。140字的低门槛,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发声的平台,为世界带来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被关注的时代。

  在这个“人尽可微博”的时代,恐怕再没有什么像微博一样,细微而猛烈,短小而大胆,无形到可以忽略,却不能无视其内蕴的力量。微博之妙,在于透过宏大现象、从细微处体现不一样的本质。它在网络空间制造了一个“广场”,每个人在“围观”的同时,也学会了效仿、自嘲和批判。如同一个现场直播的麦克风,微博效应波及每一个领域,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管理方面发生重要影响。“围观力量大”的微博,不只是话语狂欢和“广场围观”,还具备改变社会的力量,并有效地推动了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展示出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力量。面对网络“围观”的动员、放大和催化效应,如何抢占舆论制高点,引导舆情导向至关重要。

  微博以其自发性、开放性与多元性,使个人传播能产生像过去传统大媒介的传播能量,其传播的效率、影响力和能量巨大,而且比一般传播更能说服人、引导人,并产生巨大社会效应,以势不可挡的蔓延之势,对传统信息媒介的垄断地位形成挑战。它以自由表达、民主意识、引人注目的社会焦点、网络围观,作为形塑公共文化空间的途径与方式,成为参与公共事件解决的一股重要力量。据统计,2010年我国舆情热度排名前50起的案件中,有相当数量(占22%)以微博作为首发媒介,此外,将近73%的网民把微博作为获取最新消息的新闻线索。在泛在时代,点对点、点对面的分众传播(自带麦克风)成为最新潮的主导方式,随着全民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很可能带来一场信息传播革命,这必然引发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微博作为官员与民众交流的一种新形式,使官员与民众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迅捷,民众也多了一种问政的途径和方式。如何通过制度化推动,使微博成为公民问政的一种自然渠道,这对于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有积极作用。微博问政有效拉近了官员与群众的距离,使其能够更多了解民情,有利于开展工作,有助于在官民互动中形成平等、亲和感,有利于泯除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鸿沟。因势利导地发挥微博即时、广泛、互动的传播优势,做好舆论沟通和引导,有利于党委、政府察民情、集民智、解民忧,有利于改变执政理念、促进政务公开、形成科学决策,以及促进政府收敛自身行为,从而成为促进政府转型的社会推手。微博问政作为服务民众的良好渠道,要放下身段,与之平等对话,以理服人。要容许意见多样化,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一定意义上说,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具有同构性,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映,网络社会问题的解决应更多地从现实社会寻找答案。

  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以其影响力和受众群体成为大众主流媒体,它影响的是主流人群和年轻群体,不但不是传统媒体的延伸,相反,在新格局的改写中传统媒体要在新媒体视野中重新考量。因此,我们要关心微博的内容和表达立场。微博用户的身份是多重的,是信息发布者、信息接收者,同时又是信息传播者。这其实是一种契合后现代传播方式的新的公共话语生成方式。它以兼容并包的技术特性整合了此前网络传播的优势,不仅可以通过固定网络客户端进行信息更新,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各种即时通讯软件,乃至输入法等进行书写,这种“融媒介”的特质极大提高了微博的容量与表现力,其兼容并包的开放品质使用户量得以在短时间内以几何级增长,使期望中的随时随地分享与发现成为可能。

  微博参与公共空间的建构,就要培育一种“公共性”意识。当下,公共性意识缺失,不仅担当此任的知识分子缺乏自觉,权力部门与经济商业领域更是缺乏公共关怀,这显现于政治权力的冷漠与泛化、企业缺失社会责任感与逐利无度,其中的症结就是缺失一种公共意识。公共性主要发挥的是一种价值评判意识,它以社会良知作为价值取向的目标。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就现实而言,微博与政府权力之间具有一种微妙性。一方面,微博要逃避政府权力束缚,努力发展公平、客观的公共讨论;一方面,公众舆论又对政府权力产生影响,期望通过政府的支持,推动具体问题的解决。通过参与对公共事件的讨论、关注公共事务,被称为“永不落幕的新闻发布会”或“永不停歇的电视台”的微博,确实在构建政治权力之外的公共空间、展开自由对话、发挥批判功能、形成公共意见方面,具有此前所有媒介无可替代的影响。但追逐平面化逻辑的微博,也缺失了传统媒介的深度报道与逻辑评判,缺失了连贯性与统一性的时间维度,只是以热点话题和兴趣点凸显自身。在新的公共空间建构中,无数公众言论得以公开、辩论、深入,伴随信息的聚合与裂变,以及公共意见的不断理性化、深度化,以影响公共事件的公众舆论为主要形式的公共话语不断得以发展壮大。虽然公共话语不像权力话语那样具有统治功能,但它同样形成一种交往权力,以“网络围攻”的方式对政治权力产生影响。这在实践中通过网络舆论优势已影响到法律判决、政策决策等公权力的运用和使用,宣泄了民众的政治诉求和情感诉求,使得网络空间中公共意识的缺失问题愈发凸显。因此,以人文价值的超越性为核心的公共意识亟须加强和培育。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正确发挥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的作用

  □ 姜胜洪

  近两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意见领袖”开始介入舆情热点事件,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微博“意见领袖”自律问题依然突出:发布、传播不实信息甚至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利用普遍的不满和怨恨,故意制造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滥用话语权,微博上公然“约架”等,干扰政府决策,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不容忽视。微博“意见领袖”在舆情事件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我国政府的网络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课题,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应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引导和培养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加强和微博“意见领袖”的沟通。当下社会转型期,现实问题很多,各种矛盾盘根错节。“意见领袖”的批评质疑声,恰恰说明广大民众对政府推行“良政”和“善治”抱有热切期待和坚决支持。中国互联网上的“众声喧哗”,其实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和谐度,也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驾驭复杂局面的气度和自信。“意见领袖”大都有鲜明的个性,既然是沟通,就不可能期待其完全拥护,在这一点上政府要有容人之量,更不必一听到反对和不理解、不体谅的声音,就认为沟通无效,就恼羞成怒,关闭沟通的管道,转而举起蛮横的权力武器,把“意见领袖”逼成“异见领袖”。首先,政府要加强与既有的“意见领袖”之间的沟通,重视他们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对他们的积极建言,应当鼓励。对他们的偏激言论,应当宽容。当然,对他们言论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用放大镜去放大,更不必对其妖魔化,还是要依照国家法规和网站规定办事。其次,要发挥微博“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微博时代“意见领袖”是受高度关注的一群人,微博网络名人的“粉丝”或“听众”可以高达数十万、数百万。一些网络“意见领袖”与网民身份接近,更容易交流意见,有独特的优势和长处。尤其是在真相难明,流言满天飞,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一些代表正确舆论方向的“意见领袖”,能起到辨明事实真相,遏止社会流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第三,要积极设置议题,主动为“意见领袖”提供信息,特别是涉及微博“意见领袖”发挥重要作用的事件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更应如此。应利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强化主流言论。

  推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积极运用微博并成为“意见领袖”。近两年来,新兴的微博成为网络问政的新渠道。从中央到地方多个层级的政府机构和官员纷纷进驻微博,尝鲜网络官民互动新模式。党政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通过“开微博”搭建诉求表达新渠道,塑造亲民形象,积极引导舆论的做法,得到了广大网民的肯定和回应,成为“意见领袖”中的特殊群体。这些官员“意见领袖”同普通网民相比,在网上有极其特殊的影响力。一是他们本身掌握权威消息,发言可信度高。二是他们往往掌握大量内部信息,或成为突发舆论的信息策源地。中国网络上“凶猛”的微博也引来了境外有关国家和地区机构的关注,并成为其公关中国民众的舞台。不久前,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到中国后首次会见媒体记者时表示,对中国日益流行的微博很感兴趣,“我希望运用包括微博在内的一切传播工具,向世界传播我们在中国的任务。”虽然我国政府机构和官员开微博已“蔚然成风”,但还“远远不够”。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务院数量庞大的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中,绝大部分没有官方微博,开微博的仅占极少数。在各大门户开设经认证的微博的,仅有外交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旅游局、国家公务员局、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等。在微博时代,依靠传统媒体来应对突发事件显然不够,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应该积极运用微博,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改进政府工作,在吸引关注度和粉丝的同时,在网民中培养良好的公信力,唯有如此,这些“意见领袖”才能在引导舆论上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

  加强微博“意见领袖”的自律。真实可靠的信息和理性、建设性的评论是“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舆论良性发展的前提,反之,若“意见领袖”有意或无意发布不实信息,将会引发网络舆论震荡,对网络舆论引导产生恶劣影响。特别是微博较之其他的网络传播手段,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更广,对有大批粉丝的名人,他们在手机或电脑上随意说几句话,都会因为被粉丝反复转发和记者跟踪报道而无限放大,错误信息一旦流传开来,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将远远超过一般的谣言传播。因此,“意见领袖”在致力于打捞“沉没的声音”,提请政府和全社会警醒的同时,需谨慎用好“拇指话语权”,不去传播一些哗众取宠吸引眼球但是有害的信息,对与自己不了解的专业相关的信息不滥发、对自己不能把握的信息不滥发。在表达某种批判、否定性的负面情绪时,也要警惕掺杂一己成见,用好话语权,而不要把互联网变成宣泄一己之怨和个人成见的垃圾箱,造成对他人的网络暴力。

  建立微博信息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防范微博“意见领袖”负面言行对舆论的误导。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早制定微博管理条例和微博“意见领袖”的自律规章,通过他律和自律两种手段,有效约束微博“意见领袖”的负面言行。二是互联网企业和网站要加强信息发布管理,要通过搜集和监控微博信息,特别是影响较大的“意见领袖”微博,及早发现可能诱发社会不安定的微博信息,尽快做出处理,不给各种谣言和违法信息提供传播渠道。三是由于负面信息的传播扩大主要依赖于微博的转发功能,因此,可以利用相应技术手段,对转发量较大的微博信息实行实时监测,防范其负面、不当言行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潜在影响和危害,营造和谐健康的微博运行环境。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公务人员如何借“网”问政

  □ 伍 皓※

  党的执政能力要向网络延伸,必须善于运用新兴媒体。随着微博的蓬勃兴起,微博已经成为网络的舆论中心,成为公民监督政府公共权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主阵地。微博问政,已经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作为党政干部,要善于利用网络空间与人民群众进行交流,要勇于、善于到虚拟世界里充当意见领袖,把党和政府的正确舆论向大众传输,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笔者认为,当一个人的微博有官方背景以后,就不再是个人的微博,而是有官方政务信息发布职能的微博。公务人员开微博,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树立公仆意识,以豁达、真诚、宽容、雅量的心态,正确对待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利用好微博与公众沟通,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微博风格”。任何虚拟空间都是现实的投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做人风格,同样微博在网络社会里也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回顾2009年底开通微博到现在,我一直尝试不同的微博风格,在云南省委宣传部工作期间,从最初的“谈工作、聊生活、侃八卦、晒幸福”到“只发宣传信息,回避谈个人的任何事情和个人观点”,到红河州工作以后,以宣传红河为己任,把微博作为红河州一个重要的外宣平台,按《小康》杂志刊登的《微博官员掀话语革命 微博时代如何说话》一文的说法:“伍皓调任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一职。其微博客风格也改头换面,君不见,红河之水现微博,有图有文多美丽。君不见,家乡云南宝贝多,人文风气敢称王”。现在我的微博,没了漫骂、少了争论、多了交流、多了和谐。我认为,官员微博、政务微博的风格定位,一定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少展现自己的个性,主动述职、主动公开政务,主动与网友互动交流,不应追求轰动效应,应于平实中见真诚,于和谐中求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倾听民生、汇聚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微博,能够与党群关系、领导力联系在一起,盖因一切传播关系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微博是官员了解民意的平台,也是老百姓走近官员的渠道。开通政务微博、官员微博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民生问题。2011年6月,有人在微博上向我反映,一位张姓男子被骗到红河州泸西县相亲,结果所有证件和钱物被抢、人也被捅伤,我及时给予了回复,并迅速协调安排公安部门介入调查,最后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受害人也得到了妥善处理。有网友评论“伍皓部长微博反应超快,好像不到五分钟,顶一下……”,此事得到了网友的高度赞许。2011年8月,有网友在我的微博里反映红河州蒙自市传销现象死灰复燃,我将情况向州委、州政府作了认真汇报,引起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了一系列打击非法传销的举措,目前,打击传销的工作还在深入开展。政府官员举手之劳的事情,对每个个体而言,就是头等大事,我们要通过微博来收集民意、了解民情、解决民生,使政务微博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实际问题,如此,才能赢得群众的赞扬与信任。

  三是用微博推动工作。政务微博是一个宣传窗口和社交平台,主要功能是信息发布。过去,每当碰到一些争议事件时,宣传部门更多采取家丑不外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甚至采取限制媒体报道的方式。随着微博的发展,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不但不会取得效果,反而更容易使政府失去公信力。传播一般涉及四方面的关系——政府相关部门、宣传部门、媒体和公众。这四者之间是互相博弈的关系,要将其转化为相互协同关系,需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或是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这个共同的价值目标就是对事实真相的尊重和公开透明。2011年2月,“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计划”在新浪微博发起,随后,云南《生活新报》、《贵阳晚报》、云南《都市时报》、凤凰网等多家国内新闻媒体相继刊发和转载了红河县垤玛乡少数群众外出乞讨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事件发生后,我们一方面向广大网友公布垤玛乡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州委、州政府下决心拿出2亿多资金,用两年时间,把垤玛乡和临近的三村乡,从基础设施、产业培植、意识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解决行乞问题。2011年4月,红河州探索“参与式”外宣,开展了《我要去红河》微博征歌活动,引起网民的广泛参与,其主打歌曲《我要去红河》成为今年最流行的网络原创歌曲,并登上央视《我要上春晚》栏目。微博宣传直接带来了红河州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今年“十一”黄金周,云南省接待游客599.35万人次,其中红河州游客接待量达83万人次,同比增长10%,仅次于昆明,位居全省第二位。

  微博问政重在“问”。微博的最大特色在于互动、沟通,它既是民意与舆情的“观测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稳压器”。微博问政,“行”更胜于“言”,问政的目的,不仅在于官员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官员做了什么,如何推动和改进工作。在新技术不断更新的21世纪,微博问政无疑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政务时代:多倾听网络民意,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与水平,以更积极有为的姿态融入“微博时代”,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

  (※伍皓:2009年2月云南“躲猫猫”案,时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他组织“网民调查委员会”,由此成名。2009年11月,他以“云南伍皓”的实名,在新浪微博上注册了微博,成为国内首位实名开微博的厅级官员。同月,在其主导下,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开设了国内首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通过微博发布了一条111个字的新闻,对前一天发生在昆明的螺蛳湾批发市场群体性事件进行了通报。目前,他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网易微博的“粉丝”数量分别达到122万、462万和49万,在官员微博里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作者:中共云南省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探索中的公安微博“广东模式”

  □ 广东省公安厅公共关系处

  2010年初,在全国公安机关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大背景下,广东省佛山、肇庆两市公安局在全国公安机关中率先开通公安微博,试水“微警务”。之后,广东省公安厅带领省内21个地级以上市公安局微博共同打造了“广东公安微博群”,成为全国第一个公安机关微博群。至此,广东省公安机关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安工作两个中心,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升“平安广东”水平、服务“幸福广东”建设为目标,以警务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以“微博”这一网络新媒体为载体,准确把握“沟通桥梁、服务平台、舆情窗口”三大定位,紧扣“微博问政”这一核心,突出集群联动特色,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公安微博的“广东模式”。

  一、背景

  据研究统计,中国目前的互联网普及率为36.2%,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网络舆论的影响及热烈程度是世界上最强的。活跃的互联网言论和活跃的网民正成为了影响公共舆论甚至公共事件的重要力量之一。

  虚拟的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数字化镜像和技术化反映。任何一个政府部门都必须正视网络、关心网络、重视网络、善用网络,在虚拟的网络中建立真实的政府公信力。当前,“网络问政”已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办事的重要途径。从2008年广东省大力推行网络问政伊始,广东公安机关就率先建立了网络发言人制度和网络问政群,结合政务网站群、警民互动QQ群和“平安论坛”,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这一新平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而随着2009年年底以来国内微博平台的兴起和发展,微博特有的混合、裂变、覆盖型网络传播模式,快速改变了网络舆论载体格局:以用户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为基础,微博已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信息发布源、舆情助燃剂,监督表决器,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事件的走向和结局。面对微博这一新的传播工具,“与其被动改变,不如早点适应;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与其被动防御别人的‘危博’,不如趁早建立起自己的‘威博’”。广东公安机关再次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先行先试,在全国公安机关中率先开通了公安微博。

  2010年2月,佛山市公安局、肇庆市公安局先后在新浪注册开通 “公安主持人”和“平安肇庆”微博,成为全国首批通过实名认证的公安官方微博。2011年5月11日,广东省公安厅及21个地级以上市公安局的微博以“广东公安微博群”正式在新浪亮相,成为了当时全国第一个公安微博群。“警察叔叔”上网织“围脖”,给广大网友们带来了不小的意外和惊喜,至此,广东省公安机关开始成为“微博场域”中的学习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据统计,截至2011年10月20日,广东公安微博群的机构成员总数为281个,粉丝总数超过3400万,主动发布信息8.6万余条,回复网友提问和评论超过36万人次。广东公安微博群在警情通报、重大活动直播、政策发布、舆情应对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成为“社会管理创新”进程中公安机关警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服务展示窗口。

  二、经验

  对公安机关而言,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是一门必修科,早晚要学要用。对现代化警队而言,更要学会在“咒语”中体察民情,在“板砖”中提高素质,在“围脖”中解决问题。

  1.“谣言止于知者”: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

  微博拥有的极速传播力、简易发布力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微博可以为优质信息的分享提供更便捷的舞台;另一方面,微博也可能加快谣言的传播,公众的非理性恐慌和不信任在微博上随时可能扩大甚至爆发。在微博中出现涉警信息时,公安机关只有在第一时间正视问题,通过公正的调查研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才能积极应对公众期待,形成良性互动,建立政府公信力。

  因此,广东公安微博在涉警网络热点信息中,变“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把“在广东公安微博群中第一时间联动发布权威消息”作为工作准则。面对网上的批评和质疑,坚持“三不”——“不封”、“不堵”、“不删”。2010年以来,广东公安微博群先后成功应对了“禁止流动人口亚运期间拨打110”等60余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涉警舆情,以权威、真实的声音回应公众质疑。同时,第一时间澄清“变态狂魔杀人挖器官”等10余起典型网络谣言,及时消除了公众恐慌情绪和不信任感。

  除了及时发布服务信息和答疑解惑外,对于网民求助,广东公安微博坚持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并尽全力协助网民解决问题,达到了信息的双向流通,利用微博这一新渠道为民众办实事。

  今年6月16日中午,一网民向深圳公安新浪微博发来求助私信,称其好友意欲轻生。收到消息后,深圳市公安局公共关系处民警立即与提供信息的网民联系,并很快获得了轻生者的真实姓名、电话等信息,在向深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报告后,协调全局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当天下午16时,罗湖警方及时找到了该女孩,在紧急关头成功地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2011年9月16日,中山市公安微博值班民警在与一网民的私信互动中,初步确定其身份资料与3个多月前当地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犯罪嫌疑人相吻合。经反复讲解政策和耐心劝说,两天后,该网民从湖南老家赶回中山自首,成为微博自首“第一人”。

  2.“网言网语”来“网”民:网络语言的转换和运用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介质,也拥有其新的传播规则和表述语言。公安政务微博代表着政府的立场,传达的是官方的声音,而微博更多的是网民自我表达的平台,如何在两者间进行平衡?之前,广东公安微博在工作中也曾走过不少弯路,受过不少教训,从教训中总结经验,公安微博语言经历了从“官话”、“公文体”、“通告体”到“网言网语”的转变。

  “请注意,您开的不是大黄蜂,请勿酒后驾车!”就在今年公安机关严打酒驾行为和电影《变形金刚3》热播之际,广东省公安厅腾讯微博发布了网友绘制的大黄蜂漫画,提醒不要酒驾。数小时内,微博转发数就突破1500次,网上一片赞扬,也有人乘机调侃“喝了酒,就能开大黄蜂吗?”众多网友围观之际,有“厅哥”之称的广东省公安厅微博迅速予以回应:“绝对不行!除非你一心想变形。”用幽默巧妙化解了尴尬。

  为配合公安部“清网行动”宣传,中秋节前夕,广东江门市公安局蓬江分局民警以热播电影《非诚勿扰2》中《见与不见》一诗为蓝本,创作了规劝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见与不见》“清网行动”版,(原文为:@江门蓬江公安:你认或不认,事实就在那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你信或不信,政策就在那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你想或不想,亲人就在那里,望穿秋水,只盼君归;你愿或不愿,中秋就要到了,人月能否两团圆?此情此景,在外漂泊的你还能Hold住吗?赶紧拨打24小时免费热线110。自首圆你回家梦!2011年9月5日,同时发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在江门公安微博上发布,一时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及众多网友纷纷评论转载,被称为“史上最萌劝投令”。

  媒介研究人士总结:火爆不是广东公安的唯一特征,放下身段与民众沟通则是其火爆的基础。广东公安微博中行文表述方式的转变,就是为了更贴近网民,更好地宣传公安理念和为民服务。

  3.“1+1>2”:组建微博群,发挥集群联动优势效应

  广东公安微博与其他省份的公安微博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广东公安微博的“群”模式:广东省公安厅及21个地级以上市公安局的微博组成了“广东公安微博群”,省公安厅、地市公安局、县区公安分局、派出所及民警四级双向联动,增强了微博层面警务信息的传递、共享和联动。在微博群中,某一层级微博中得到的信息,都可以及时通畅地反馈到上一层级和下一层级,信息在微博群中能够形成一个“闭合的链条”,在信息的搜集交流方面更加便捷。而基于微博群的网络涉警信息传播,比起传统的机关公文传递程序,更要快捷得多。

  “一点发布、多点响应”的全省集群联动效应,一方面体现在微博问政上:例如,广东省公安厅微博收到网民关于深圳市公安局的问政信息,可在微博群中迅速转给深圳公安局处理,深圳市公安局微博管理民警转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及答复,省公安厅同时进行督导,时时沟通时时监督;另一方面体现在警务信息联动发布上:在亚运火炬传递安保直播、春运安保及查处酒驾微博直播、大走访开门评警微博访谈以及抓获揭阳“7·5”枪杀交警犯罪嫌疑人的新闻稿发布中都得到了出色应用。“微博群”联动“发力”,达到了“1+1>2”的传播效果和办事成果。

  4.从“微博”到“微网”:以网络问政整体制度建设支持微博

  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工具,为网络信息传播带来了又一阵“冲击波”,广东省公安微博顺势而起,迅速取得领跑优势。微博不应该是孤立的,政务微博的发展是以整个网络问政体系的发展为基础的,必须与政务网站产生互动,才能更好地拓展服务,这也是广东公安微博团队始终坚持的理念和观点。正当有人提出微博会削弱政务网站影响力和关注度之际,广东公安却用不一样的思维,用“微网”联动理念和方式,成功实现公安微博的“扩容”和政务网站的“延伸”。

  深圳、肇庆市局结合网民的实际需求,以添加功能模块的形式,整合公安政务网站的优质网络服务资源,将公安微博扩容成公安“微网”,集办事、查询、咨询、投诉、建议、举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得到网民的认可,称这种“一站式”服务使得微博的功能更加强大、网上服务更加便利。同时,“微网”联动使微博问政有效地纳入网络问政体系,充分展现广东公安网络问政的工作成效。广东公安“微网”联动创新实践,为政务微博平台的改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渐成为全国政务微博发展完善的新方向。

  三、方向

  自开通微博以来,广东省公安机关的“微博群”在警务公开、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和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了独树一帜的作用。公安微博拓宽了网络问政和警民互动渠道,有效提升了公安机关的网络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但是,公安微博的发展不是也不能是“独行军”,而是必然要牢牢依托整个网络问政氛围、机构、网络和制度的完善加强,所以,继续加强整个网络问政体制建设将会是广东公安微博发展的改进重点。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广东公安微博将继续着手“微博”到“微网”的拓展,扩大“微博问政”在“网络问政”中的地位,加强广东全省微博群与全省网站群的相互依存程度等,充分发掘和发挥“小微博”的“大作用”。在广东公安微博现有的品牌和经验基础上,构建更加全面深厚、有效为民的公安微博“广东模式”。

  (本栏责任编辑 吕红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聚焦政务微博

更多关于 微博 问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