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由“近代日本涉华调查”说开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4日14:56  新民周刊

  张明杰所做的大量工作,对中国启示良多。

  刘    迪(东京)

  最近,旅日学者张明杰主编的《近代日本人涉华边疆调查及其文献》丛书即将在国内出版,这套书的价值,对中国重新认识日本以及中国的自我认识,将会有一定的启示。

  据张明杰统计,清末民初,日本的一些组织和个人在中国内地、边疆从事形形色色的调查及其他活动,留下大量调查报告、见闻游记等文献资料。张明杰说,这些活动既有政治、军事目的的侦察,也有以“学术考察”为名的各种调查。他说,仅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就留下二三百种报告。张明杰推算,如果加上那些秘不示人或已焚毁的机密报告等,近代日本人涉及我国边疆地区的调查或游记等文献资料,其数量惊人。

  有人说,甲午战争是偶发性的战争,但张明杰认为,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已经完成了对华的政治、军事侦察。例如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即开始觊觎中国。1872年8月,日本政府派遣池上四郎少佐、武市熊吉大尉以及外务官员彭城中平三人秘密潜入中国东北。他们化装成商人,在营口、沈阳等地,对辽东半岛及周边地区的地理兵备、政情风俗等进行侦察。这组人员回到日本后,向日本政府提交了彭城中平起草的《满洲视察复命书》。

  关于明治时期日本对华军事侦察,张明杰举出大量人名、事例以及留下的侦察日记、调查复命、手绘地图等。例如岛弘毅的《满洲纪行》、梶山鼎介《鸭绿江纪行》等。1887年、1889年日军参谋本部相继编纂《中国地志》(总体部)与《满洲地志》,其中参考的上述军官对华实地调查。张明杰强调,这些地志绝非一般的地理书籍,而是“带有强烈军事色彩的兵要志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籍均完成在甲午战争之前。

  其实,张明杰在这套《近代日本人涉华边疆调查及其文献》丛书之前,还曾策划、主编了一套《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这套书十数种已在21世纪上个十年出齐。改革开放后,赴日留学、工作者数十万众,但有张明杰这种潜心广搜日本近代涉华史料的学者极少。20年来,除教书外,他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于查访旧书史料。其间劳动、精力与金钱的花费都非寻常人可以想象。

  张明杰所做的大量工作,对中国启示良多。首先,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绝非一场战争的失败,而是一个长期趋势变化过程中一个中间点。在此之前或之后,中日两国彼此掌握的对方信息数量极不对等。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两国彼此相互掌握的信息质量也极不对等。读张明杰编纂的这两套丛书,即使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对日本对近代中国调查的详细周密“叹为观止”。

  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今天日本的中国研究队伍更加庞大,投入的资金更加巨大,研究成果更加可观。但是,与近现代日本对华研究比较,中国的日本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今天中国的日本研究,缺乏对日本这个客体的第一手调查研究。很多人,依然从资料到资料,从书本到书本。

  此外,使用日本学者的概念、方法写日本,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东西名曰研究,其实与翻译没有太多差异。中国学者,必须在研究中贯彻主体性。中国人对日本的研究,必须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用中国人的角度观察日本,其成果为中国所用。只有这种研究,才会有社会价值。

  今天,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似乎没有悬念,但是,中国是否能够成为世界强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学者对外国问题研究的能力。与日本、欧美的中国问题学者相比,中国学者缺乏哪些能力?应该说,中国学术界,还没有从上世纪90年代“与世界接轨”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我们还在用别人的概念来研究别人。

  中国的外国研究,有必要发挥主体性,站在中国的角度研究对方。中国的外国问题研究学者,必须首先了解中国本身,了解自己的需求,如此才能研究好外国,才能获得自己的焦点、分析框架。否则,我们只能不自觉地成为外国概念的传声筒和翻译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