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未知身份人物做空中国概念股 中国公司开始反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6日16:36  南方周末

  "在做空者横扫市场之后,中概股公司开始反击,多空之战谍影重重。神秘的做空者,既给了市场以提醒与监督,却也利用身份的模糊正躲闪着法律的裁决。如果这场博弈,能让中概股里的鱼目与珍珠都日渐清晰,能让做空者对市场真正形成约束而非干扰,才能生长出一个更为健康的生态"

  “战争开始了”

  二十多家中国概念股被“猎杀”之后,有三家公司发起强势反击。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AL,最神秘的中概股做空者。

  邮费6美元,平信,没有寄件人。

  “战争开始了。”希尔威金属矿业有限公司(纽交所和多交所股票代码:SVM)董事长兼CEO冯锐意识到。

  2011年9月2日早上6点来钟,冯锐刚起床,便在北京昆仑饭店的房间内接到公司独立董事的来电,告诉他公司审计师收到一封匿名信,内有一份攻击希尔威“可能存在高达13亿加元的会计欺诈”的报告,长达87页。

  这封信同时寄给了SEC(美国证交会)、纽交所、彭博社等。

  此时,中国概念股在北美已一片风声鹤唳——数十家公司遭到做空者“猎杀”,二十多家停牌或退市(参见南方周末2011年5月26日《追杀中国造假股》)。

  希尔威成为了最新的猎物。

  湖北人冯锐15岁上大学,1988年赴加拿大读完博士后创业,2003年在温哥华创建了希尔威,在中国和加拿大做银矿勘探和开发。

  冯锐两周前已经听到一些被做空的风声,个性强悍的他对下属说,“来吧,我们跟他们干到底!”

  希尔威主动公布了匿名信,并在几小时内将95页相关证据(包括中国子公司的工商年检报告、银行对账单、纳税申报表等)上传到官网,制成“反击做空和歪曲”专题。并宣布任命董事会独立委员会对指控进行逐一核实,雇请加拿大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展开独立调查。当日,希尔威股价下跌17%至7.5美元,但几天后逐渐回升至9美元。

  但这只是一幕大戏的前奏。很快,做空的博客网站“alfredlittle.com”上,9月13日-22日连续发表四篇文章,指控希尔威银矿的储量、矿石品位、利润夸大等问题。

  市场人士们通常认为,alfredlittle.com是由著名的做空者 Alfred Little(简称AL)创办的。

  希尔威股价再遭重创——仅9月13日当天便跌去19%,市值减记2.3亿美元。

  针对攻击,希尔威继续回击——比如指出做空者混淆动态地质储量与储量测试报告的统计口径,比如指出用卡车载重吨推算产量不准确,因为卡车几乎都会超载。

  “他们是为了误导投资者、操纵股价。”冯锐估算,做空者在希尔威股票上的获利达数亿美元。

  经过近2个月的调查,毕马威的独立审计报告显示:希尔威向中国工商总局报告的收入与其财报中的收入相差不到1000美元;2010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数据一致;8个月来的财务记录上显示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大体正确,纳税额与收入一致。

  12月9日,冯锐拍着厚厚的审计报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请毕马威花了250万美元,回购股票花了3500万美元,公司市值少了几亿美元。现在这份报告还了我们清白,但构陷我们的人却已经攫取了暴利,至今未受任何惩罚,凭什么?”

  他咽不下这口气。9月22日,希尔威将alfredlittle.com、AL等告上纽约州高等法院,诉其发布恶意操纵股价的看空报告,索赔1亿美元。

  冯锐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更早之前,2011年3月,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小家电生产商德尔电器(Deer)也在纽约州高等法院起诉了AL,索赔3亿美元。5月,纽交所上市公司中国清洁能源(SCEI)也对指控其为“庞氏骗局”的AL提起诉讼。

  这是2010年以来数十家中国概念股被做空、停牌、退市之后,仅有的三家强势反击的公司。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AL,最神秘的中概股做空者。

  “鬼影”AL

  没有人知道AL到底是谁,德尔希望运用法律手段逼“他”现身,而AL则和它捉起了迷藏

  2010年以来,AL因看空十多家中国企业而名声大噪,但其身份至今仍是资本市场上的一个谜。

  AL的同行,另外四家市场上有名的做空者——浑水、香橼(Citron)、GeoInvesting和OLP Global,都有身份公开的创始人。但AL是男是女,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身在哪里,外界不得而知。

  AL最初在门户网站Seeking Alpha上撰写报告,其报告和社交网站Link In上的自我介绍为:有35年投资经验,曾在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工作;1994年-2004年间在中国工作;曾是SAB公司顾问;现居住在纽约和上海。

  但Alfred Little无疑是一个化名——德尔聘请的私家侦探向德勤和SAB公司征询后均被告知查无此人;而AL在Seeking Alpha网站上曾用过的一张头像,被人发现是一名奥地利籍足球教练的照片。

  AL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纽约高院11月3日的公开资料显示, AL在应诉材料中称,原告呈交法庭的3份做空报告和Link In上的自我介绍均“来源不明且无授权”,“就像AL这个名字一样,网上对于AL的简介可以是虚构的,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关于AL身份的)这些未经宣誓的、传闻中的声明,不能拿来作为呈堂证供,它们就相当于Google搜索出来的随便一个网站对某个人的评论一样不可采信”。

  没有人知道AL在哪里。AL在报告中所留的中国手机目前无法拨通,其在5月份联络过本报记者的电子邮箱已无法送达邮件。

  12月5日,“alfredlittle.com”网站的管理编辑Simon Moore通过电子邮件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原先的Alfred已经退休,且‘通常被认为’是一名美国人。”

  德尔公司希望运用法律手段,逼AL在法庭上现身,AL则和它捉起了迷藏。

  德尔聘请的诉讼律师是美国证交会原负责调查非法卖空活动的高级官员、律师Robert Knuts。3月底,Robert Knuts通过电邮要求AL提供邮寄地址,以快递或邮寄传票。AL回信道,“请注意我在德尔报告中披露的居住地址是上海,纽约是过去时……出于明显的原因,我更倾向于对我的上海住址保密。我一直愿意公开收回我的言论,如果它们被证明是错的(false),或可能是错的。”

  由于AL拒绝提供邮寄地址,8月底,纽约高等法院特批以电子邮件方式向被告AL递送传票,这意味着若30天内AL或其代理人不应诉,AL将可能面临不利判决。

  这种情况下,纽约Eaton & Van Winkle律所的律师Martin Garbus代表AL向法庭提出:AL本人住在上海,是一名中国人,不受纽约法院管辖;AL表示愿意撤回所有针对德尔的做空言论,以换取德尔撤诉。

  随后,双方的律师就管辖权进行了交锋。

  AL的律师还提出,法庭应允许AL在整个法律程序中保持匿名身份,“鉴于中国的法治现状,如果AL的真实身份被公开,他及其他人将面临报复性人身攻击的风险”。

  “我们好像是在跟一个鬼影(指AL)打交道。”纽约国际集团总裁本杰明·卫说。2011年3月AL质疑德尔电器的看空报告中,曾指控德尔2008年上市是由“声名狼藉”的本杰明·卫运作的。愤怒的他于是一直帮助德尔在打这起官司。

  本杰明·卫说,为证明自己确是中国人,AL还向法庭呈交了一份由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开具的身份认证书,证明该人士是中国国籍。但认证书中的姓名、住址等个人信息以及办理日期,都被抹去了。日期被抹去,是为防范领事馆当日录像被调出而锁定嫌疑人。

  AL是否可以匿名缺席庭审,仍需等待法官的裁决。

  神秘的作者

  中国绿色农业公司花费数十万美元,请了美国两家咨询公司调查IFRA及分析师Andrew Wong的背景,结果是“我们在全世界都无法找到IFRA和这个人”。

  不仅AL身份成谜,在“alfredlittle.com”上撰写看空报告的作者也迷云重重。“alfredlittle.com”自称“由一群常驻中国的分析师和投资者提供支持,网站上文章由撰稿人提供”。而9月13日发表在该网站的看空希尔威的调查报告,撰稿人是“国际金融研究与分析组织”(IFRA)。

  据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9月14日,IFRA分析师Dino Huang给该报打电话要求采访,他在采访中称,IFRA是9月13日alfredlittle.com上希尔威报告的作者,他们5月份受雇于对冲基金调查希尔威,但他拒绝透露基金的名字。

  据IFRA官网介绍,这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从事独立财务分析、商业调查的服务机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致力于“在公开信息匮乏甚至不存在的国家开展调查,比如中国”。希尔威调查发现,IFRA并未在香港或内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

  IFRA联系人、高级分析师Andrew Wong在邮件中对记者说,“我们与客户签署过保密协议,不便接受记者关于我们调查过的公司的采访。我们只是一家调查公司。”他表示,此前那份9月2日质疑希尔威的匿名报告则是另一家机构所写,“我们并不知道其作者是谁。”他没有回复记者的第二封采访邮件。

  IFRA2010年曾发布报告指控中国绿色农业(CGA)的问题。CGA花费数十万美元请了美国两家咨询公司调查IFRA及Andrew Wong的背景,结果是“我们在全世界都无法找到IFRA和这个人”。

  CGA董事长李涛多次用邮件与IFRA联系要求见面沟通,对方始终拒绝,“连通电话都不行,” 李涛说,“我只想当面问问他们,为什么这么不负责任。比如明明我们交了20笔税,IFRA在报告里只晒出其中10笔的税单,然后据此质疑我们的利润。”

  CGA曾想起诉IFRA,但在律师的建议下放弃了,“做空者早就设置好了层层防火墙,在美国这种官司没有一例胜诉的。”李涛说。

  根据IFRA的报告,它的调查员曾到希尔威位于河南的某矿区门外安装摄像头拍下20天的监控录像。与此类似,李涛告诉记者,被做空之前CGA接待过以投资者名义前来“参观考察”的人士,“他们到工厂里到处拍照,然后在报告中张冠李戴,如把垃圾说成是生产线。”

  公关公司CCG董事总监聂晨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的客户中曾有数家公司把前往他们工厂随意拍摄的人扭送到公安机关,据其交代是“前来公司寻找任何不利于公司的情况。”

  曾被Citron和AL做空的泰富电气(HRBN)董事长兼CEO杨天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HRBN被做空时有人冒充公司员工不断跑到电力公司去查用电量(为了推算产能),直到电力公司打电话来抗议他才知情。

  有一次,手下人逮到一名上海的调查员,杨天夫恨不得“当场把他吃了”。但对方说,“我就是受雇去调查你们,没干什么违法的事”,杨天夫只好让他写了封“永不再骚扰”的保证书后放人。

  爆料人与“谍报战”

  “现在我已经不恨做空者了,美国资本市场就是这套逐利玩法。”杨天夫说,“他们管这叫‘伟大的博弈’。”

  除了实地调查之外,难觅踪影却又无处不在的做空者还有许多办法来获取做空报告中的素材,这些办法的想象力不输任何一部谍战片。

  比如“策反”。9月份,与做空者激战正酣时,希尔威CFO汤萌曾多次接到不显示来电号码的电话,其中一次对方声称是一家猎头公司,询问她是否有意加盟一家“马上就要IPO”的公司。诡异的是猎头拒绝留下联系方式,她后来查到这个电话打自上海一家印刷厂的一台座机,才确定对方是在给自己下套——此前,多家倒下的中概股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特征,以致CFO离职仿佛成为了一个公司要倒下的第一步。

  “一点不夸张,这就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她说。

  无独有偶,CGA的CFO也曾收到IFRA分析师Andrew Wong的邮件,“建议”他作为污点证人向SEC举报CGA,并分享可能的举报奖金。

  知情人士透露,做空者往往会悬赏重金寻求爆料者,而爆料者的确常常能给出“重磅炸弹”。

  上海一家今年被做空的公司为虚报账上现金,曾花几百万元在公司内部用一台服务器秘密做了一套山寨版中国银行和汇丰银行的主页,当审计师去公司时,便用公司电脑登录山寨网银账户。后来审计师要求用自带的电脑登录网上银行,令骗局彻底暴露。据说,这个惊天秘密的最初泄露者是一位公司高管。

  “谍报战”也是做空者惯用的方式。11月1日,一位自称Peter.Li的香港口音男子从广州打电话给希尔威的一位矿长,以投资者名义不厌其烦地打听公司与某供应商的合作情况,其间几次说道“您刚才说……”(实际上该矿长并没有那样说)。希尔威推测,他是想得到一段断章取义的电话录音,这一手法在AL和IFRA的做空报告中曾被多次使用。

  从已面世的做空报告来看,空方的谍报战术斩获颇丰。比如IFRA拿到了政府部门的两份希尔威《动态地质储量报告》中的一份;IFRA从政府部门获取了CGA购买土地的规费、批文,以及税务局的原始完税单;而Citron获得了7年前杨天夫就一桩民事经济纠纷签字的《协议书》这枚“深海炸弹”。

  2010年IFRA做空CGA的报告发布之前,CGA高管曾愕然发现,其聘请的投资者关系(IR)公司的雇员转发来的一封邮件中,居然有该雇员与IFRA分析师Andrew Wong的私下通信邮件,而且从内容来看并不是双方的初次接触。原来该公关人士一时大意,没有完全删除,而且还转发给了CGA。

  “做空中概股的这波浪潮,给曾经当过外交官、警察、记者和间谍的人们带来了大量业务。”《华尔街日报》在2011年6月的一篇文章中描述说。有趣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甚至还采访到了一位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和一位国际刑警组织特工。

  谍报战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当年帮助中国企业去海外上市或融资增发的财务顾问。

  上市业务越来越难做,当初运作中概上市的投行日子难过,“罗氏中国团队走掉好几个,罗德曼中国团队整个都被裁了,这些没工作的投行人士会干嘛?”一位业内人士说,“通风报信,加盟空方,他们才不管是正向做还是反向做。”这些财务顾问对中概公司的内情知根知底,有他们的爆料,做空往往一击中的。

  “现在我已经不恨做空者了,美国资本市场就是这套逐利玩法。”杨天夫说,“他们管这叫‘伟大的博弈’。”2011年11月2日,泰富电气宣布以每股24美元私有化成功,这家公司的股价曾被AL等做空者打压至8美元。杨天夫得知,做空者因此损失了十几亿美元。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