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称2011年为中国民间公益元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30日09:53  央视《新闻1+1》

  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2011年12月29日播出《民间慈善:温暖2011!》,以下为节目实录:

  解说:

  随手拍照,解救一个又一个流浪乞讨儿童;送书下乡,建起一座又一座乡村图书馆;免费午餐,孩子们可以得到成长必须的营养;还有“衣加衣”行动,为无数老人、孩子送去温暖。这是2011年的中国,这是无数个自发进行的“草根慈善”。

  程晓雯:

  不是靠脑子去想的,就是靠你的心去感应的。

  解说:

  走出城市,深入乡村,他们看到了什么?

  吴永俊:

  发现一些很多很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甚至迷茫。

  解说:

  送书、支教、赠衣、捐款,付出的同时他们又得到了什么?

  《新闻1+1》今日关注“2011,草根慈善”。

  主持人(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新闻1+1》。

  即将过去的2011年,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来说注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有人管它叫做“中国民间慈善元年”或者“中国民间公益元年”。在过去一年里,有“衣加衣”行动,有免费赠书、免费午餐,还有民间打拐行动等等,我们看到的是它凝聚起来一股来自中国社会各个层级、各个角落的合力。当小行动和许多人相加的时候,出现的就是一个大不同的结果。

  解说:

  2011年,对中国的民间慈善来说应该是蓬勃发展的一年,因为慈善无数的人走到了一起,因为共同的关注,民间慈善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也正是透过慈善,很多人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从而引发了新的、可贵的思索。喜欢用元年概念的媒体,就把马上要过去的2011年定位为“民间公益元年”。

  记者:

  小朋友们你们都吃午饭了吗?

  红板小学学生:

  没有。

  记者:

  都没有啊?早上几点吃的饭呢?

  红板小学学生:

  七点。

  记者:

  现在都已经(下午)一点了。不饿吗?

  解说:

  今年3月,贵州迁西县红板小学有2/3的学生吃不上午饭的新闻报道后,当天下午梁树新就通过微博发布了要启动“红板小学午餐援助计划”的消息。

  梁树新:

  一开始我们主要通过在淘宝网店拍卖一份五块钱的虚拟的爱心午餐,效果还相当不错。

  解说:

  几乎和梁树新同时,邓飞也迅速开始发起自己的“免费午餐项目”。很快他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八个月他们就筹募资金超过了2500万元,而他们的“免费午餐项目”也以极快的速度为13个省的110所山村学校的孩子提供有营养的免费午餐。

  邓飞:

  民间的力量比较有活力,很容易把信息传递出去、传播开来,让民众能够知道小孩的困境,让他们踊跃捐款。

  解说:

  互联网的快捷使大家的热情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当“免费的午餐”真的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你不得不为蕴含在民间的巨大的慈善力量惊叹和感染。最终,以“免费午餐”为标志,民间慈善也迅速获得了政府的支持。

  字幕提示:

  2011年10月26日新闻

  主持人: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初步测算,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解说: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2011年的民间慈善是温暖通过互联网在人群中快速的扩散,当你我每个人只是通过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加入巨大的慈善洪流,就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的爱变成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时,公益改变的不仅仅是那些受助者的命运,还有每一个伸出手的人。

  主持人:

  2011在遭遇了一系列的慈善负面事件之后,官办的慈善机构的信誉就遭到了质疑,也遭遇了信任危机。但是东边不亮西边亮,此消彼涨,人们就把对于慈善的热情和信任转而投向了民间慈善,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是为什么人们在转而投向了民间慈善之后,会有这么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呢?我们就来连线北师大公益研究院王振耀院长。王院长,您说到底是什么一种力量,把蕴藏在人们心里面的这种慈和善的力量给调动起来了?

  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

  我认为还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全体中国人民所喷发出来的那样一种慈善的大爱,它一直最近几年没有停下来,不断在爆发、不断在喷发,我觉得应该说在世界慈善史上都是很少有的,所以它现在还在不断地推动着整个中国慈善事业往前发展。

  整个有政府背景的,有质疑马上就投向民间,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数据,特别有意思,今年过亿的捐款,单笔捐款就有十多笔,过千万捐款的单笔的就有100多笔。现在的民间慈善,我听邓飞告诉大家的一个数据,一个企业家听到邓飞的慈善有信誉了之后,很快就捐了200多万。

  主持人:

  王院长,您说可能是跟以往的慈善活动相比,参与慈善的人群可能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渠道发生变化了,效果于是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来了?

  王振耀:

  对,不仅是一个渠道的变化,其实更多的是做慈善的方式,就是更尊重普通人,也当然包括对捐赠人,对所有的被捐赠者都进行了很有效的沟通,达到了信息透明。

  主持人:

  您刚才说到“尊重”这个词,这个尊重对于捐助者和被捐助者来说是同等重要,还是说有一个比一个更重要?

  王振耀:

  同等重要,特别是对于捐赠者来说,你对他体贴入微的尊重,会激发出非常高的慈善热情,因为他觉得他的尊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种社会认可不是空泛的,而是这些捐赠的组织很能注意到,我要信息透明,我要及时信息反馈。

  主持人:

  王院长,举个例子来说,比如给贫困地区捐衣服、捐棉被,以往我们通过单位也捐,但是没有反馈,可能我们作为捐赠者来说,这种被尊重的感觉可能就缺失了。

  王振耀:

  当然,过去只是捐到灾区,可能现在知道捐到哪个地区、哪个学校,都能得到这样的信息,你的这种价值感、这种尊严,就觉得那个学校是我捐的衣服,或者我捐到那个县了。

  主持人:

  王院长,我们稍后会有更多的问题再向您请教。

  刚才我们说到2011年被称作是“民间公益元年”,这一年对于中国的民间慈善,对于中国的慈善事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来听一位专家,他是来自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他怎么说?

  徐永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我感觉2011年是中国公益慈善界的多事之秋,慈善机构的信任度在下降,对他们的公信力提出了质疑,实际上是一件好事情,也就是公众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就是说慈善靠谁?慈善是靠民间、靠公众的参与,对于公益慈善机构来讲就会感受到社会压力,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透明度等等,显然它对中国的传统的慈善体制改革和转型一定会带来积极的推动。

  另外一个特点,2011年是新媒体微公益爆发的一年,它的出现为慈善真正回归民间,保障公民自由选择参与公益活动的权利,同时也对这些活动实行监督的权利提供了可能性。所以新媒体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公益新时代到来的曙光。

  主持人:

  其实民间公益的行动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来说起到的是一个补充的作用,就像徐理事长还说过一句话,民间组织的功能就像水一样,它能够流淌到群众和社会需求的每一个细微的角落,能够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当民间慈善、民间公益成为许多人生活方式的时候,它能对这些人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它能对中国的社会又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解说:

  今年10月26日,一位媒体人在微博上写到,位于岗仁波齐圣山下的一所企业援建小学,全校180名7岁至13岁学生都来自贫困藏民家,这里气温零下20度,他们还缺少过冬衣服,如果你的孩子有旧衣服需处理,请洗净打包邮寄至: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塔尔钦苹果小学,邮编859500,扎西校长,电话:13618978480,贫困的藏去孩子需要我们的关爱,让爱转起来吧。

  吴永俊(“衣加衣”项目发起人之一、江西台记者):

  他当时就问我,你对这块有什么想法,或者说以你做公益的经验,你会怎么样操作。

  解说:

  一则短短的微博,很快获得了吴永俊、纪连海等很多爱心人士的参与,通过腾讯公益基金在很短的时间内,“衣加衣”民间慈善活动就迅速展开。两个月不到,这个民间慈善活动就在全国形成了70多个收衣点,有数千名志愿者加入,目前已募集20多万件衣服。

  傅剑锋(“衣加衣”项目运营团队协调人):

  (志愿者)第一是要尽可能有自己的仓库储存的能力,还要有足够的人手来进行衣服的分类,因为有些衣服寄来是不能用的,必须要筛选。还有是要有足够的闲余时间,因为一旦开始来做这个事情,不能中途说工作忙就放弃了。

  解说:

  虽然有一定的门槛,但是却挡不住全国各地志愿者的热情。照片上的这位姑娘曾经是一位打工妹,现在开着一个小厂,她主动把自己的工厂作为衣物的存放点。一次在给孩子送衣服的时候,她甚至把自己的衣服直接披在了孩子身上。孩子的眼泪在志愿者为她披上冬衣的一刻瞬间滑落,她说这样的温暖是她很久都没有感受过的。

  而这张图片,则是云南红河县洛恩中心小学的小学生,在室外温度仅有五度时所穿的鞋子。

  傅剑锋:

  撤并点就把好多原来分布在各个落后山村的教育点全部收走了,然后放在乡或镇上的中心小学,造成的问题是那里的学生,他从学校到家里面走路要花5到6个小时,这就意味着他必须要住校,一个10到20平方米的房子里面要住20多个学生,一张床上要睡两到三个学生。

  吴永俊:

  云南这一块是一个巨大的坑,我们现在目前所有的衣服都填不了这个坑,因为小孩子和学生这块需求量特别大。

  解说:

  由志愿者们自发推进的慈善也很快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云南省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伍皓,他一边在网络上支援这样的行动,一边帮助志愿者们解决非常实际的困难。

  傅剑锋:

  进入红河的时候要收费,然后伍皓马上给我打电话,他说这个事情虽然不是我的职责范围之内的,但是你们这份心意说得是对的,我尽可能帮忙,后来真的把路费给免了。

  解说:

  目前“衣加衣”民间慈善项目因学生们要放寒假而暂时告一个段落,但是组织者希望这个活动要一直持续下去,而参与者也希望获得更多来自社会和政府的帮助和监督。

  主持人:

  当那些从事民间慈善活动的志愿者来到一个偏远的农村之后,他们会发现一个与自己的生活环境迥然相异的一个陌生世界,这对于他们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于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从而也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

  接下来就连线“衣加衣”项目运营团队协调人傅剑锋。傅剑锋,比如说在“衣加衣”活动中,你要让别人向你们捐一些衣服和被子,你们再转送给这些贫困的,需要的这些人,你们怎么说服那些人来捐给你们,而不是捐给他们的单位?

  傅剑锋:

  我觉得腾讯微博有一个特别好的特点,通过微博可以展示这种特别直接的、实时的东西,比如说那个地方受到了困难,那个地方孩子们穿不暖衣服具体的情况、情节,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所谓“微慈善”的力量透明、公开、互动,具有草根性,让每一个人都可参与,就变成人人可公益。然后它还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所以这种魅力是“衣加衣”可以从11月9日开始,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甚至形成一个像全民慈善一样的,这么一种慈善运动的原因。

  主持人:

  谢谢你。

  当慈善,当民间慈善的这个盘子越做越大,当慈善的基金越来越多的时候,怎么能够更好地规范一个一个民间慈善的组织,能让它有更好的发展,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

  “小朋友们你们好,希望你们喜欢这本阅读书,并请你们和我们一起编这本阅读书,爱你们的支教老师。”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教材,这也是一份特供的教材,特供的对象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一所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们,而教材的提供者是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

  程晓雯(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理事长):

  我们的一个队友,因为他是搞出版工作的,然后去到那边他发现说,其实阅读课程对孩子们非常重要,而我们在市场上面也很难找到,就是针对某个年龄的或者某个地区的儿童特别适用的教材,或者说辅助教材。回来以后,他就尝试自己做了一些这种编辑工作,然后自己去写、自己去找。

  解说:

  专门为孩子们制作教材,并非每个公益支教团体都具备这样的能力。而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专业化、如此精细化,是因为这是一个由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组成的公益组织。

  程晓雯:

  因为我们的队友大部分都是一些做企业的,要么是企业的高管,要么自己在创业,这样的一些人。

  解说:

  那么这样一群本应天天与生意、管理和金钱打交道的人,为何会忽然做起了公益活动?

  程晓雯:

  我们有一个商学院的挑战赛,然后我们的支教实际上是从我们挑战赛引申出来的,也是一些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山村的孩子,了解到了他们的一些教育状况,了解到一些情况,然后就开始有所行动,其实是一个蛮自然的过程。

  解说:

  有了想法,大家首先将目光投向了贵州省黔东南州贫困山区中的这所小学。

  程晓雯:

  我们接触到的那一年,刚好这个老师因为他年纪大了,因为有风湿就离开这个学校了,他一走这个学校等于三年级就没有人上了。

  解说:

  因为绝大部分志愿者不可能长期在山区小学支教,所以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启动的只能是短期支教计划。

  程晓雯:

  因为我们每次过去大概有四五天的时间,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讲,我觉得都不是太大的问题。每期我们短期的教师们过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前期给老师们培训,你怎么去准备教案,怎么给孩子们上这些课程。

  解说:

  从2010年9月到今天,支教已经进行了一年零三个月,从未间断。

  程晓雯:

  我们看到孩子们画画的水平也是提升得很快,一开始可能他真的不知道要画什么,然后几次课程之后,他们拿出来的作品就非常漂亮。

  解说:

  在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的办公室角落,志愿者们从这所小学带回来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

  程晓雯:

  农村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所以当我们这些成年人到来的时候,其实对孩子来讲是莫大的一种鼓舞和安慰。所以我们有时候过去,孩子们从六点多就开始蹲在门口,然后一直我们的老师们洗脸、刷牙,一直吃早饭,一直到晚上很晚,天黑了他们都还不愿意回家。

  解说:

  今年9月,在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支教一周年之际,他们也通过了北京市民政局的审批,正式成为一家被政府承认的民间公益组织,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程晓雯:

  有身份就不一样了,过去我们因为都是自己掏钱,然后去做一些摸索和实践。所以未来如果说我们的项目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我们就会逐渐地把它扩大。

  实际上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讲,它的欠缺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缺老师,它也缺好的校园,要有操场,老师住下来要有老师的宿舍,学生住下来要有学生的宿舍,然后解决教师、孩子的午餐问题要有食堂,我们就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

  我觉得公益的一个基础就是要公开透明,所以我们会在网站上面去公开我们所有的账目,然后我们有第三方的审计。另外,我们还有也是对一些支持我们的法律顾问,做我们的法律顾问的机构。

  主持人:

  民间公益有数不清的好,但是也有数得清的问题。比如说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经过调查和分析,他们就发现目前中国公益潮流刚刚兴起,人才培养跟不上,招聘机制不健全,加上社会大环境对于公益从业者的认同度不高,因此很多人还认为“做公益没前途”。具体到这些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我们继续连线王振耀院长。

  王院长,公信力,这个东西是不管民间的慈善机构,还是官方的慈善机构都是非常重视的一个东西。这个公信力对于民间慈善来说尤其重要,可是他们怎么做才能够长期维护这个公信力的“公”字?

  王振耀:

  我觉得他们特别需要专业化,大众要理解他们,他们自己也要特别突出他们这种专业服务的性质。我最近特别呼吁,公益慈善一定要注意支持专业化的队伍,这样才能形成持久的体制。

  另外,也要注意借鉴国际经验,慈善要和商业实现有机的结合,当然也是一种有原则的结合,然后让他们的力量更强大、更可持续。同时很多服务也要注意引进政府的一些项目,我觉得这样把政府项目、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我们的公益慈善都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公信力具有可持续发展,并且让公信力成为一种机制,得到一种健康的保障。

  主持人:

  就是说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王振耀:

  对,人才就需要专业化,专业化就得需要培训,就得需要给他们解决好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的整个生活条件等等。现在我们有很多误区,认为做公益慈善就是临时的奉献,这样不行。

  主持人:

  好,谢谢王院长。

  2011年由于有了一系列的民间慈善,让我们感觉到更加温暖。当每一个人都能够伸出援助别人手的时候,我们身处的这个冬天,中国的冬天将不再有温差。为了能够让民间的慈善在未来更扎实、更蓬勃的发展,需要你,也需要我共同的努力。

  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央视新闻1+1

更多关于 慈善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