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视《跨越2011》新闻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1日02:23  央视

  央视《跨越2011》新闻人物

  ---CCTV新闻频道年终直播特别节目

  回顾梳理2011年以来的新闻,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们今天选择了一个角度,就是把目光投向那些在新闻中的人,因为他们的经历、感受和态度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能打动我们的。同样,这一年里涌现出了无数的新闻人物,我们也无法一一回顾。所以,我们今天特意选择了国内外10个离我们最近的新闻人物,为什么说他们离我们最近呢?就是因为不管他是大明星,还是小人物,他们都给了我们温暖和感动或者是启迪和思考。接下来,我们就为您揭晓和梳理2011年这一年中,那些难以忘怀的面孔。

  新闻面孔: 姚明:退役转型

  【导语】

  他是80后, 有着一般人需仰视才见的身高, 22岁时,他到美国开创他的职业生涯,随即在当地掀起了一股热潮,外国人喜欢称他是“中国的移动长城” , 他用刻苦的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传递中国人的友善、谦虚和礼貌, 他在全世界拥有数亿以上的球迷,并2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他还拥有着数不清的身份与头衔, 他是体育比赛的解说员,重大活动的形象大使,公益慈善的志愿者, 体育俱乐部的投资人, 上海交大的本科生,世界上最高的红酒商,他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他就是——姚明。

  【正文】

  同期:姚明:我今天要宣布一个个人决定,作为篮球运动员,我将要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正式退役。

  解说:2011年7月20日,姚明在上海举行了退役新闻发布会。因为伤病,31岁的姚明不得不在职业生涯高峰告别赛场。这个2米26的大个子,在场上带给了球迷很多的希望和惊喜,而接下来退役后的姚明将要干什么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同期:姚明:今天我退役了,一扇门关上,但另一扇正在徐徐打开,门外有崭新的生活等着我认真品读。

  解说:虽然,早在2005年姚明就在美国开办姚餐厅; 2009年7月,又成为上海大鲨鱼俱乐部老板。但从这一天起,姚明将彻底告别运动员的身份,成为姚老板。

  同期:《体坛周报》副总编杨毅:姚明从两年前就开始学习怎么样做一个投资人和老板,他从两年前开始看一些跟中国社会形态有关的书,看一些投资管理的书。姚明也开始印名片了,以前姚明不需要名片,姚明的脸就是名片。

  现场:姚明走进教室,掌声。

  解说:为了更好的胜任自己的新角色,当好姚老板,2011年11月7日,姚明走进了上海交大。今天他是作为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类本科学生”来上课的。

  现场:老师:我希望我们大家共同给姚明创造一个平静和谐的气氛,让他在大学生活里得到快乐。

  同期:姚明:今天是第一天上课,所以老师对我算是手下留情,主要是互相之间的沟通了解,作为第一天的主课题。看一下我底子有多么薄弱。

  解说:原本想低调学习的姚明没想到,同学们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媒体。课堂上,同学们努力压抑着激动的情绪,只是不停地用手机从各种角度偷拍姚明。姚明来交大上课的消息也立刻开始在校园网上疯传,越来越多得到消息的学生都赶到了阶梯教室外。

  现场:(姚明走出阶梯教室,众多学生等候)姚师弟真高呀。

  解说:看来姚明这大个头,走到哪里都会是焦点。姚明两个字,注定他退役后无法享受平凡生活。

  体育比赛的解说嘉宾,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退役后的姚明身份的转变或者叠加太多。2011年11月23日,姚明身后无数的头衔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名字——酒庄老板。以他名字命名的红葡萄酒推向了市场。

  同期:《体坛周报》副总编杨毅:姚明是中国体育史上国际影响力最大的运动员,没有之一。因此他在退役之后,他可以选择自己在任何领域。

  解说:的确,不是每一个退役的运动员都可以像姚明一样有这么多的选择。退役后更加忙碌的姚明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继续维护着他积极、健康的形象。据媒体报道,在即将进行的上海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姚明将被增补为十一届市政协委员。

  同期:姚明:其实压力挺大,每天事都很多,但是你说原来运动员生活压力不大吗?也大,不同生活节奏而已。

  主播评析: 姚明:退役转型取舍之间

  姚明退役了,对于篮球迷来说,这应该是2011年最大的新闻. 但不算是一个他们乐意看到的新闻。不愿意看到这个新闻的或许还有火箭队, 因为没有了姚明,他们往日的光环也褪色了, 还有NBA转播商, 他们会失去数不清的中国观众,可能还有中国男篮,他们的实力也许会落入一个低谷。但是,退役毕竟是姚明自己的事, 姚明说:“今天退役了,一扇门关上,另外一扇门则徐徐打开,门外有崭新的生活等着我认真品味。”

  现在,姚明从一个篮球明星转型为了学生,老板和慈善家。就像姚明说的,你放弃了以前拥有东西的同时也得到了新的生活. 这可能就是取与舍的生活智慧。

  新闻面孔:邓前堆:梦想成真

  【导语】

  他,1964年出生在云南怒江流域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子,19岁时当上了一名乡村医生。28年间,他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约60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15圈。为了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患者身边,他经常要用铁滑轮和麻绳把自己悬扣在一条100多米的铁索上溜索过江。几十年来, 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不用溜索道为群众看病,2011年,他梦想成真,他就是云南傈僳族自治州拉马底村的乡村医生,邓前堆。

  【正文】

  【拉马底连心桥开通现场:宣布通车】

  解说:2011年11月23日,在云南拉马底村的怒江边上,身着盛装的邓前堆作为代表,亲手为“连心桥”揭下了开通的红绸子。为了这一刻,他已经默默等待了28年。

  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现在是梦想成真,变化的太突然了,我心里非常高兴非常激动。

  解说:架一座能通汽车的桥,这是邓前堆和拉马底村村民们最大的心愿。因为没有桥,这条悬挂在峭壁上的索道一直是来往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怒江水流湍急,暗流汹涌,溜索过江没有任何安全保护,非常危险。 28年前,19岁的邓前堆成为拉马底村的乡村医生,为给分散在怒江两岸的一千多名村民看病,125米长的溜索,是他必须面对的通行方式。

  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以前是用木头做的滑板比现在更危险,拴不紧的话会掉进怒江沟里面,特别是溜索旧的时候是磨烂的嘛,铁索上有刺刹车,是手来刹嘛,刺着手心上刺出血,皮肤都刺烂了。

  解说:由于很多时候接到村民的电话已是深夜凌晨,邓前堆经常要背着药箱,摸黑通过索道。最危险的一次,由于手电筒坏了,邓前堆看不到对岸、无法控诉溜滑的速度,一下子撞到对岸拴铁索的柱子上,右腿被撞伤。但邓前堆没有停下来歇一会儿,继续攀爬三个小时的山路,赶到病人家里,为摔伤的乡亲做包扎处置。

  解说:这些年,因为实在忍受不了这样的艰辛,一些乡村医生告别了自己的岗位。邓前堆也曾犹豫过,毕竟,在乡村当医生,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三百多块钱。而外出打工的工资是现在的四五倍。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因为他知道,这里的百姓,离不开他。

  拉马底村村民:(邓医生)心眼好,我们都是依靠他的,而且邓医生都救了我两次了。

  拉马底村村民:有病给他打电话,半夜三更都来,随叫随到。

  解说:2011年,两座大桥在拉马底村开工建设,其中一座能走汽车的大桥,就建在邓前堆的诊所前。

  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我在诊所旁边(看着)一天一变一个样,变化得太大了,做梦一样的感觉,看到它的时候,(像)幻想一样的感觉。

  解说:除了刚通车的大桥,新诊所也快修好了,他还学会了梦寐以求的针灸。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儿子正在学习医学知识,打算和他一样,做一名乡村医生。

  邓前堆的儿子:有些时候乡亲们说,你爸爸真是个不错的人啊,这样夸的话心里是挺自豪的感觉,能治好一个人心里很舒服的。

  解说:随着大桥的通车,邓前堆28年溜索看病的经历也将成为他心底永远的回忆。

  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以后不用过这个再冒险了!我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提了一个愿望,修了两座桥一条路,我觉得我自己很有福气,我们拉马底村也有福气。

  主播评析:邓前堆:白衣天使梦想成真

  溜索道为群众看病溜了28年的“索道医生”邓前堆,肯定是今年最幸福的人之一。因为他20多年的梦想成真了。人们称医生是白衣天使,邓前堆名副其实,尽管20多年的行医经历十分艰苦, 但他说“我从没想过不做乡村医生,我舍不得这个岗位。乡亲们对我好,国家对我好,这辈子除了当医生,我什么也不想当了。”而像他这样的乡村医生,在怒江州还有500多。

  我们替邓前堆高兴,也祝福他健康平安。

  新闻面孔:陈士渠:天下无拐

  【导语】

  他曾是一名怀揣着“正义梦”的大学生,与犯罪分子直接交锋是他的理想, 35岁,他接到一份特殊的使命,从此与被拐卖妇女儿童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开通了实名微博,拥有上百万粉丝,发微博,看微博,用微博,是他的一项工作. 他是许多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分子的克星,也是许多寻亲父母的朋友, 他是一名警察, 他的心愿是早日“天下无拐”. 他,就是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

  【正文】

  现场:2011年法治人物颁奖典礼

  解说:2011年的岁末,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可谓获奖无数。这其中既有总理亲手颁发的奖项,也有网民评出的殊荣。

  陈士渠:我最看中的有两个奖项,一个是央视的“年度法治人物”,因为对政法界来讲,这应该是一个最高的褒奖。第二个我也很看中“微博最具影响力公务员”这个奖项,因为今年以来,我们打拐办充分运用微博收集线索,向拐卖犯罪发起主动进攻,取得明显成效。

  解说:飘云,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两年前他的宝贝儿子齐齐失踪。最初的几天,他发疯似地寻找,甚至发动了200多名亲戚街坊帮忙,但是一直没有任何线索。半年前,他在陈士渠的微博上留言求助。最终,这条线索成为公安部打拐1号督办案。

  这场行动解救了15个被拐儿童,其中就有飘云日思夜想的儿子齐齐,18名犯罪嫌疑人也一并落网。在10月底遵义的认亲仪式上,陈士渠怀抱的正是小齐齐,实现了他对一名父亲的承诺。

  【解说】

  随着微博的兴起,借助微博搜集打拐信息成为一种新的渠道,陈士渠也开通了一个实名微博。利用一切手段宣传打拐防拐的意识,来自于陈世渠几年前接触过的一个被解救妇女的亲身经历。

  【访谈】

  陈士渠:有一个女孩吧,她在18岁的时候,听信了一个她认识人的谎言,说带着她去外地打工,可以给她介绍一个高薪的工作,这个女孩就跟着去了,结果被卖到一个地方,给人做妻子,这个女孩跑了三次,第三次才跑出来,但那已经是她被拐三年之后了,而且已经生了一个儿子了。她跑回来之后呢,特别思念她的孩子,想回去看,但是又不愿见到那家里的人,所以对她来说非常痛苦。我当时问她,别人给你介绍高薪的工作,你为什么不考虑一下,这里边会不会是拐骗?这个女孩当时给我讲,她说在我被拐之前,没有人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有人贩子。从这个例子,我就深切地感受到,要加大防拐的力度。

  【解说】

  两年的打拐工作中,陈士渠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被拐孩子的父母,有14年来一直骑着摩托车寻找自己被拐孩子,行程40多万公里,骑坏了9辆摩托车,不找回孩子,就绝不罢休的郭刚堂。有一直随身带着女儿失踪时的背过的书包,特别想念女儿的时候,就把女儿写的一篇作文拿出来读的王春艳。

  【访谈】

  陈士渠:这些家长因为思念孩子, 往往倾家荡产,四处寻找,正常的工作、生活,对他们来讲已经不存在了,这种痛苦的心情,对他们的伤害可能是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好比拟的。

  主播评析:陈士渠:天下无拐

  感慨于骨肉离散和家人团聚的故事,陈世渠在微博上改写了一首苏轼悼念亡妻的词 《江城子﹒打拐》:“十年生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亲情,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全国公安齐给力,擒贼返,送子归,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忘却年年断肠处,圆破镜,乐天伦”。 2011年,陈世渠38岁生日那天,他在微博上写道:“我的生日愿望:天下无拐!

  作为公安部打拐办主任借助微博的力量,再加上一线公安民警的努力,今年的打拐行动解救了很多被拐卖的妇女和儿童,让一个一个破碎的家庭的团圆,真的很让人欣慰. 

  说到打拐,我们发现今年出现了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官民互动形成合力。有三个代表性人物必须要提:

  一个是,2011年1月份,在微博上发起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这个事引发了无数网友们的积极参与,网友们纷纷将乞讨儿童照片上传至微博,希望家中有孩子失踪的父母能借此信息找到自己被拐的孩子,而公安机关随后也介入其中,积极帮助乞讨儿童寻找亲生父母。网友们“随手拍”的一个举手之劳,或许就会拯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生命。

  还有一位是媒体人,叫邓飞, 他志愿帮助一个被拐失踪3年的孩子的父亲, 找到了被拐卖3年之久的儿子彭文乐。同时,在在微博上直播了解救过程。我看了这个报道,当找到这个孩子后,孩子仍然能认出3年未见的爸爸, 孩子说:“哭脸的那个男的是我爹爹,我记得了。”

  还有一个志愿者叫仔仔,是一个来自川北的农村小伙子仔仔,先后两度辞去工作,自费奔赴全国各地解救被拐儿童。三年里,他依靠网上信息,乔装打扮深入事发地,成功解救56个儿童。

  2011年的拐卖行动。借助微博的力量, 公安机关和民间志愿者以及无数网友,形成了一股合力,无数打拐”微力量”拧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

  新闻面孔:乔布斯:不同凡响

  【导语】

  他被人称为是神经高度紧张的工作狂,他激情四射自称拥有“现实扭曲场”,他热衷技术创新,拥有313项发明专利,被美国总统授予国家级技术勋章。他的触角敏锐超前, 被称为是第一个看到鼠标商业潜力的人。他的性格傲慢偏执,曾被自己创办的公司扫地出门。他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创造一个又一个电子产品的销售神话。他是全球资讯科技的引领者,一个时代的“计算机狂人”, 硅谷的创业传奇,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却影响了你的生活,他就是——乔布斯。

  【正文】

  这是1996年,乔布斯离开苹果11年后,再一次回到苹果推出的第一个广告,“不同凡响”,是苹果创新精神的宣示,在乔布斯永远离开苹果之后,也似乎成了他不同凡响人生的注解。

  【正文】

  在乔布斯去世18天后,2011年的10月24号,《史蒂夫﹒乔布斯传》全球发售。一周时间,美国市场售出37.9万册,中国市场的销量更是达到67.8万册。和乔布斯缔造的众多产品一样,这本传记成绩斐然。人们从这本书中,了解乔布斯的人生轨迹,也寻求他创造苹果奇迹的密码。

  【正文】

  这张照片,成了乔布斯留给世界最后的影像。黑白两色,简洁而富有美感。

  然而,描述乔布斯的人生却无法化繁为简,乔布斯出生不久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中学时代狂放不羁,入学后很快退学,他酷爱披头士和鲍勃迪伦,吸食迷幻剂,远足印度参佛修行。20岁创办苹果电脑公司,25岁成为百万富翁, 30岁被自己创办的公司苹果扫地出门……有人分析,乔布斯的反叛不羁源自他被曾遗弃的历史,而他从没有承认这一点。

  1996年,濒临破产的苹果又把乔布斯请回了苹果,经历过几十年的人生波折、创业经历的乔布斯,再一次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此后的故事大多数人耳熟能详,每一年,乔布斯都要掀起一场IT产品领域的革命风暴。

  【正文】

  Itunes、ipod、iphone、ipad、mac air。每一款苹果的新产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简洁与创新。

  【正文】

  2011年8月11日, 苹果公司市值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世界第一,这也是计算机产业诞生以来,IT公司市值首次超过传统的石油巨头。

  【正文】

  乔布斯离开这个世界,正向1996年苹果公司推出的广告不同凡响中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你可以喜爱他、咒骂他,但却不能忽视他,因为他改变了世界。

  【同期】

  史蒂夫同期

  你的工作将会占据你人生的很大部分

  要对它真正满意

  唯有坚信你所做的是非凡之事

  要完成非凡之事必须要爱你所做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这样一份事业

  那就继续寻找

  不要安于现状

  要全力以赴去寻找

  总有一天

  你会找到的

  主播评析:乔布斯:笃信创新不同凡响

  乔布斯去世的新闻,当时全世界的媒体都做了大篇幅的报道,一个企业家的离去在全世界引起了如此巨大的注意,可以说前无来者。而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 其实乔布斯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更不是一个神,但他却是能够影响你生活的人。对于乔布斯的评价,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评价说,乔布斯之所以最后能达到今天的成功完全是因为在这个行业里坚持了30年,摔倒又重新爬起来,他对外很自负,但是他内心一定在不断地自省,不断总结和提升自己。

  李开复说乔布斯精神主要包含四个方面:1、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2、专注完美,近乎苛求,3、将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4、勇敢打破常规思维,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对于我们来说, 纪念乔布斯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学习乔布斯创新精神。

  新闻面孔 欧兴田:守望诺言

  【导语】

  60多年前抗日战争期间, 他和8位战友每人都在手臂上刻下各自的名字,发誓谁活下来,谁就要好好埋葬牺牲战友的尸首,手臂上的名字便是认人凭证。70年代末,他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来到一个偏远的村庄,他拖着病弱之躯走遍附近所有乡镇寻找烈士遗骨,他常年吃馒头蘸酱,不给后辈留任何“财产”,却几乎把所有的金钱和精力都投入到烈士陵园的修建上。一座丰碑,20多亩墓园,2400多位抗战英魂。为了60多年前对战友的一句承诺,他选择用一辈子去信守. 他就是86岁的老兵----欧兴田。

  【正文】

  烈士陵园里老人介绍墓碑:孟庆平是和我一起去参军的,平时我们行军都是他替我背个背包,不管背动背不动,他把我背包一拿他背着。这个碑也是我给他砌的,都给他弄好了。我忘不了的忘不掉。

  【解说】

  这座陵园,是86岁的欧兴田一个人修建。他寻找半个世纪前牺牲的战友遗骨,在这里开荒种树,刻碑立字,安顿他们。这些墓碑的故事,要从60多年前说起。

  1925年,欧兴田出生在安徽蚌埠,1938年日军占领蚌埠,这里成为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欧兴田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长大,目睹国人被杀戮的场面。14岁那一年,在学校一间破旧的教室里,他和其他8位同学誓言抗日,抱着必死的决心,每个人都在手臂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同期】

  欧兴田:你看我这个胳膊上。我叫欧兴田嘛。留给别人人家能看到,将来我自己要是牺牲了,那就大家要把我掩埋好,那这就是个承诺。

  【解说】

  这九个男孩加入新四军,“伤了,互相照顾;死了,活着的人收尸“。1943年,欧兴田的一条腿在战斗中被打断。

  【同期】

  欧兴田:就是这个腿是打断的 , 没打通这个子弹,这都打碎了,弄个大竹坯子这么绑上的。

  【解说】

  九个男孩中年龄最大的潘志邦,拿命把他救了出来。

  【同期】

  欧兴田:他把我背着,就地上一步一步爬爬着背出来的,起码有百十米,是开阔地,所以不能站起来那一站起来就没命了,那就是拿命救的。

  【正文】

  多年后,抗战胜利,当年一个教室一同发誓的9个人中,7个人先后牺牲,3个人的遗骨无处可寻。活着的欧兴田随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退休时,已获上校军衔,享受师级干部待遇。但他说,每次看到胳膊上的刺字,都会想起这些人。

  【同期】

  欧兴田:他们尸骨无存啊,这不就这个地方想起来难受。要给他们安排好。说我就有这个心愿。不管怎么说,把他们都安排好。就是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们这个时代不能把他忘了。

  【正文】

  1986年,欧兴田开始重新寻找战友的遗骸。他第一个找到了当年眼睁睁地看着在沱河战役中牺牲的副连长丁在森。他带着丁在森的后代,到他当年牺牲的河岸,遗骨已经不在,家人从河岸挖了泥,捏成泥人,装在棺木里,运到陵园。

  【同期】

  欧兴田:进了陵园的时候,我放着国际歌才把他埋起来,他为国家而死的,他为人民而死的。

  【正文】

  1989年,他决定自己修建一座陵园,尽可能地把当年牺牲的战友容纳进来。他找了一块荒地,搭个窝棚,住了两年。不通水电,就打井、点煤油灯。

  【同期】

  欧兴田:(晚上)就睡觉睡了我一掀被子,地下十几个老鼠往外跑。

  【正文】

  他在园中种了2000多棵松柏,雇人费钱,他一棵棵亲自栽下,每天浇水,要挑一百五十担。

  【同期】

  欧兴田:上午半天80挑下午70挑,我都写上,制度。对我自己就这样办的。不干这些就不吃饭。就得这么样办

  【正文】

  建陵园花的钱,都是欧兴田自己这些年来的积蓄,还有每个月6000块的退休工资。钱不够,老人四上北京、去了6个省,找到当年的战友,集资13万元。

  【同期】

  欧兴田:这个大碑这不是一万两万能修成,我一次聚个十万八万的我就动一次工。

  【解说】

  遇上难处,他没处去说,就拎一瓶酒,坐在陵园墓碑前的石头上,跟逝去的战友们说一说。

  【正文】

  过去,还有个老伴陪他在陵园,给他做饭,后来患病去世。儿女们要他回城里住,老人说他死也不会走。为了能把烈士遗骨找齐,两年多时间,他骑自行车,走遍三个县的所有乡镇,有时为了找一个坟,他要去好多趟,天黑路滑,摔在沟里。

  【同期】

  欧兴田:我就走也掉过沟里、也掉过河里。

  【正文】

  直到去年,老人的守墓故事,被人放上了互联网,感动了许多人。今年的清明节,来的人很多,纪念馆收到的花圈、花篮有90多个。但这个战争年代从没怕过死的老人,现在却有些怕死了,他怕的是自己走了,这个陵园就没人管了。而他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兑现自己的承诺,把该做的事做完。而这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同期】

  欧兴田:我发过誓的我葬战友到死算结束,做人要一个诚实,我就做这个事儿了,我一定要叫它做好 。我这些就是幸福,谁的幸福都没有我的幸福大。我可以这样说。

  主播评析  欧兴田:守望诺言并非绝唱

  欧兴田老人已经快90了,但是刚才短片中记者对他的采访中,我们能感受到老人身上那种强烈的军人气质, 就是坚定、硬朗、说一不二 。

  为了60多年前的一句承诺,用30年去守护. 当时有媒体报道说, 这就是一个现实版的“集结号”。无数的网友为之感动。一位网友评价说:“欧兴田老人用生命守望心中的宁静,生,为烈士守灵;死,与烈士共眠。这位老人的心美得动人,美得自然……”另一位网友评论说:“与其说老人在铸就和守护丰碑,不如说他在延续和书写这个民族血液里一种荡气回肠的信念。英雄没有绝唱,军歌永远嘹亮!”

  信守诺言,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的信念,不能丢。向欧兴田老人致敬!

  新闻面孔  李孝香刘士圣:以德报德

  【导语】

  这是发生在一个乡村里的两个人的故事。她热心搭载同村老人坐“顺风车”,却意外遭遇车祸导致老人罹难,她愧疚不已,4次主动为老人的子女送去医药费和赔偿款,却4次被婉拒。一个老人的意外离世,没有引发两家的赔偿纷争乃至对簿公堂,一个说“好心办了坏事就应该主动担责”,另一个却认死理儿说“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没好报。这两张善良的面孔, 演绎了一段“以德报德”动人的故事,她们就是---李孝香和刘士圣. 

  【正文】

  现场:

  你给我装好。(少了)你别跟我谈钱,你的钱你一定给我装好,我不会要你一分钱,我已经给我几个姐姐打电话了,一分钱不会要你的,给我20万我都不要,你放心。

  刘士圣:一分钱都没要,一次钱都没要,送了三四趟都不要钱。

  刘士圣丈夫李道元:太少太少,这样的人家,我长这么大也没见过。

  【正文】

  一个硬是要给,一个就是不收,这你推我让的一幕发生在安徽合肥的沿河村。一场意外把这同村的两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故事要从今年的8月13日说起。当天天气格外炎热,早上八点多,61岁的刘士圣骑着电动三轮车从县城买饲料回来。

  【同期】

  刘士圣:遇到那个李妈从桥上下来,我讲你上街怎么不搭车子,她讲我晕车。我讲你晕车,这个天比较热,你走到家走到什么时候,她说你给我带一截。

  【正文】

  当时,同村的老太76岁的李家珍带着孙女小敏赶集回来。虽然刘士圣和她们不熟,但想到一老一小大热天走路辛苦,就让她们坐上了自己的小三轮。

  再拐一个弯,不远处就是老人李家珍的家了,这个时候,一辆摩托车迎面急驶而来,意外悄然降临。

  【同期】

  刘士圣:我怕她车子撞到我了,我这车子一打,方向盘打歪了,车子卡着,老奶奶从这里掉下来,我就被车子压着。

  【正文】

  14岁的小敏只是蹭破了点皮,而奶奶李家珍却头部着地当场昏迷。刘士圣顾不得右腿还在流血,赶紧拨打了120。而此时,老人的儿媳李孝香也闻讯赶来,大家一起把老人送到医院抢救。但老人却只支撑到第二天,就匆匆离世了。

  李孝香:心脏病复发,肺炎之类的,也不行了。当时我流了很多泪啊。

  刘士圣:愧疚,难受啊,她不坐你车就算了,她坐你车跌死的,心里怎么能不愧疚呢?

  【正文】

  刘士圣怎么都没有想到邻里乡亲的寻常关心,却导致了一个生命的转瞬即逝。其实就在事故发生当天,刘士圣就让老伴凑了四千块钱医药费送到医院,但钱却没有送出去。

  李孝香:人家是好心呢,我就知道人家是好心,我再缺钱也不能要人家的钱。

  刘士圣丈夫李道元:这个事情与你没关系,不能好事变坏事,就是有万一,也与你没关系。

  【正文】

  明明听见李孝香打电话四处借钱,为何就是不肯收下自己的钱?刘士圣是村里的养猪大户,想到给老人看病,她卖掉20头没有长成的猪,凑了一万多块钱再次送到医院,但李孝香还是不肯收。而老人的突然离世让刘士圣更加自责,她前前后后四次固执地送去赔偿款,但四次都被原封不动退了回来。

  李孝香:那你收人家的钱财,人家的善事还没有做了,最起码良心上就过意不去。

  刘士圣丈夫李道元:她之后还买了一些东西看看我的腿,她讲你这腿跌这样,我忙没时间,现在事情完了我来看看。

  【正文】

  四送四拒,只因李孝香认一个理儿,好人要有好报。李孝香家里经济条件不宽裕,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丈夫在外打工每年挣下的两三万块钱,而婆婆的去世前后就花掉了四万多。就在不久前,李孝香背着家人卖掉了四亩地里收成的全部稻子,那原本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刘士圣很快知道了,这一次她没有带钱来而是问自己能做点什么。李孝香回答说,你教我种菜吧。

  刘士圣:我种怎么就活呢,拿个锄头拿个锨来。

  水晒干了,你怎么能活呢

  (你给我看着我会不会做?)

  你试一下,就照我这样做。对了,抖。

  李孝香:这个都是婆婆种的菜,这都是原先婆婆种的菜,可惜她吃不到了。

  主播评析 以德报德好人好报

  四次送钱四次被拒,两位农家妇女都只认自己的死理,一个说”好心做了坏事就得承担责任” . 另一个说”绝对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还没好报” ,两位农家妇女没有什么大道理 ,朴实的语言却闪闪发光。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在各地发生多起搀扶摔倒老人反被“冤枉”的事件,当时媒体都在讨论“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其实,本来,老人跌倒很常见,一旦发现老人跌倒了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去扶,该怎么扶,是一个医学常识问题, 根本不是道德问题。但就是因为之前的“彭宇案”,以及后来的几起做好事却惹了麻烦的事件,让“扶一把倒地的老人”还有点难了。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向全省发出了”用良知的尖刀解剖自己的良知”的呼声。

  保护见义勇为,除了要道德弘扬之外,还需要法律, 广东就把制定《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列入2012年广东省立法工作计划,草案中规定,除存在重大的主观过失,见义勇为者对其见义勇为的后果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栽赃诬陷或者打击报复见义勇为人员的,将会视情节予以训诫,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等。

  新闻面孔 玛利亚:“西湖女侠”

  【导语】

  她是一位居住在上海的乌拉圭人, 一次到杭州西湖游玩意外发现有人落水。她飞快地脱掉外套, 毫不迟疑地跳进湖水,迅速朝落水者游去, 又飞快将其拖回岸边, 看到落水者没有生命危险后又悄然离开, 整个过程不过10分钟。她果敢的决定,利落的身手,潇洒的态度,被人形容“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女侠”。当记者千辛万苦地找到她时,她只是反复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件任何人都会做的事”。她就是“西湖女侠”---玛丽亚

  【正文】

  2011年11月10日,带着杭州市民的感谢,杭州市外事办与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赶到上海,为乌拉圭女孩玛利亚颁发了“见义勇为”荣誉证书,以及见义勇为奖金3000元人民币。现在,玛利亚的名字在杭州几乎人尽皆知,这一切都源于10月底的一组照片。

  拍摄者王荣贵:那一天是13号吧,下小雨,毛毛雨,我看到湖边大概有十多个人,在湖边上看什么东西。

  拍摄者王荣贵:离岸边大概有20多公尺吧,有一个黑黑的一个影像,像头发一样在水面上漂。同时我就看到一个老外,这个女的在脱衣服,她这个动作很快,她就穿着吊带背心,三角裤就跳下去。

  【解说】

  回家后,王荣贵第一时间把照片传到了网上。第二天,杭州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刊登了这个故事。获救者和市民都想找到她说声谢谢,而被网友称为“西湖女侠”的外国姑娘,却像消失了一样,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

  拍摄者王荣贵:因为她是外国人嘛,也不知道她这个人去向到哪里去了,在杭州呢?还是离开杭州了呢?这都不知道。

  【解说】

  几天的寻找一无所获,正当大家有些灰心的时候,10月23日的乌拉圭《国家报》刊登了“西湖女侠”的照片和详细报道。一位乌拉圭记者认出了照片上的姑娘,她的名字叫玛利亚费尔南达,去杭州只是一次普通的旅游观光。

  玛利亚:我们之前去北京旅行,我和朋友讲了这件事,她说她在报纸看到了这个消息,我说什么?然后我才上网去查,看到我的照片,感觉很不可思议,我一点都不知道

  玛利亚:那天下着雨,我们沿着湖边走,突然在湖边一个角落,我们看到有一些人在向湖里望着,但没有人尖叫,所以我们刚开始并不以为她遇到麻烦了,那样正常,以至于我想,好吧,她在捕鱼, 但就是突然之间水到了这里(胸口),所以必须要有人做点什么了。而我又讲不了中文,我没办法呼喊,所以……

  当我带着她从湖里出来的时候,我看到有七八个相机在拍照,我开始用英语大叫起来,说你们在做什么,她快死了,你们只想着拍照片……。我很生气……请走开,这不是时装秀,现在想起来,有一个拍照片的,他拿着一个大相机,他过来,安抚那个女人,跟她说话,他是唯一的一个。

  【解说】

  现在,玛利亚已经成为杭州人心中的“西湖女侠”,而当问到工作生活是否有所变化,玛利亚说:“这件事情不会改变我的生活,但会永久留在我的记忆中。”

  玛利亚: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出现了,跳进水里,大家都问为什么救人的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我理解社你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可以理解,但我认为这不是关键,不是说你是中国人或日本人,我认为这就是全人类的问题。有时候,在大城市里,我们没有时间同人们相互关联,我们没有时间同朋友分享,我们失去了很多东西,人性的东西。我很高兴,现在大家在问这样的问题了,对我来说,这很重要

  主播评析 玛利亚:见义勇为淡定泰然

  当发现有人落水后,玛丽娅从脱掉外套跳进湖里,到把落水者救上岸,到发现人没事后离开,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确实很有女侠的风范,还是个洋女侠。其实, 玛丽娅并不是专业的救生员,她说她就是比较灵活。

  玛丽亚在西湖救人的事不但被中国媒体报道了,也被乌拉圭报道。而当记者采访她时,她非常淡定。她说, 看到有人溺水,下水救人这种事,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合乎逻辑的事。

  玛丽亚居住在上海,当时正在中国找工作,事后很多公司找上门来,却都被她拒绝了,她说她不想利用这个事得到工作。玛丽娅说她很喜欢中国,也喜华杭州,不管他以后是回到乌拉圭,还是继续留在中国生活,我们都祝福她,这个有女侠气质的南美辣妹!

  新闻面孔 孟佩杰:女孝无华

  【导语】

  她是一个90后, 5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生母无奈将其送人领养,3年后,养母又瘫痪在床,8岁,在她还没有灶台高的时候,就承担起了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买菜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尿布、12年不言放弃。她用一个小女孩柔弱的肩膀支撑了一个家,也给了养母活下去的勇气。养母说,收养她是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她说”养母照顾了她三年,她要照顾养母一辈子”。她就是第三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孟佩杰。

  【正文】

  9月20日,当20岁的孟佩杰推着妈妈的轮椅出现在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上时,母女俩的故事让现场很多人潸然泪下。

  【正文】

  孟佩杰是90后,出生在山西交口县,5岁那年,父亲在车祸中去世,母亲迫于生计不得不将她送人领养。当时在隰县老干部局工作的刘芳英,收养了这个苦命的孩子。没想到三年后,刘芳英却患病在床,彻底瘫痪了。一年之后,不堪生活艰辛的养父离开了这个家,那一年,佩杰才八岁。绝望中刘芳英想到了自杀。她攒下了40粒止痛片放在枕头下面,恰好被小佩杰发现了。

  【同期】

  孟佩杰的养母刘芳英:结果死也没死成,抱着我放声大哭,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正文】

  靠着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两个人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八岁,是一个需要父母百般呵护的年纪,而孟佩杰却从那一年起,一边上学,一边独自承担起家中所有的生活担子。小佩杰的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从天亮开始。一日三餐、洗洗涮涮,还要给妈妈敷药换药,帮妈妈大小便。因为生活拮据,佩杰总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给妈妈买药买衣服,自己穿的多是亲戚朋友家孩子的旧衣服。年少的佩杰用孝心支撑起了这个家,也让妈妈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同期】

  孟佩杰的养母刘芳英:我146斤,她88斤,她能把我背得动,背来背去的,我说你跟了妈妈苦吗?她说只要妈妈在身边我不苦。

  【同期】

  孟佩杰:不苦,因为我妈妈爱我,这就够了。

  【正文】

  2007年佩杰初中毕业了,为了就近照顾妈妈,学习优异的她主动选择在当地的一所学校学习。2009年,她被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妈妈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她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每天都奔波于学校与出租房之间。

  【同期】

  孟佩杰:就感觉这是应该的吧,反正跟我妈在一块挺好的。我妈笑我傻,我妈笑我憨。

  【正文】

  2010年,临汾当地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久病床前有孝女”的故事。临汾第三人民医院将刘芳英母女从出租房里接到医院进行免费住院治疗。半年后,刘芳英已经可以坐上轮椅了。

  【同期】

  孟佩杰:人要往前看,如果老陷在过去,老是摆脱不了它,往前看,前面是很阳光的。

  【正文】

  如今,孟佩杰除了一如既往的照顾妈妈,她还要忙于学业,准备迎接年末学校的期末考试。

  【同期】

  孟佩杰: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我能够顺顺利利毕业,找到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能够更好的照顾我妈,服侍好她,最后祝全天下的父母以及全天下的好心人一生平安。

  【正文】

  从8岁到20岁,4000多个日子里,孟佩杰用一个儿女的本能诠释了孝道的真义。

  刘芳英说,‘'这么多年来,孟佩杰的乐观感染了我,让我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刚瘫痪那几年我心情不好,常发脾气,但她从来没和我争过吵过,而是笑着给我讲故事,我不知她的故事是从哪来的,她还买了一本笑话书读给我听,经常挤眉弄眼、出丑变怪逗我乐。再苦再累,她都没在我面前没流过一次眼泪,什么时候都是一脸阳光高高兴兴的样子。她还常鼓励我,说‘妈妈别怕,有我呢,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主播评析 只要精神不滑坡 办法总比困难多

  “久病床前有孝女”, 从8岁开始持续12年照顾自己的养母, 当地人称孟佩杰是“临汾最美的女孩”。我觉得她是中国最美的女孩也当之无愧。

  养母刘芳英曾几次想自杀,都被孟佩杰的乐观感染打动, 最终挺了过来, 她说在她最艰难的时候, 孟佩杰经常鼓励他说‘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个小女孩为什么会这么乐观坚定呢?为什么会坚持12年去用真心去照顾去爱自己的养母呢?显然这里面不可能有任何私利, 肯定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名, 也没有什么大道理, 也许就是出于人们对于尽孝感恩的这个本能。

  不只是孩子,大人们也能从孟佩杰身上学习到很多很多东西。

  新闻面孔  尼克·胡哲:“没手没脚没烦恼”

  【导语】

  他一出生就没有手, 也没有脚 , 8岁时,他就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10岁时,他试图将自己溺死在浴缸里,可3次都没有成功,15岁时, 他彻底改变了自己,想法选择换一种方式活下去, 他用几百上千次的失败学会了刷牙,洗脸, 上下楼梯,开关电器,更学会了自信、乐观与感恩. 如今, 他的身影遍布全球;他用极具感染力的演讲激励无数人走出心灵的困境. 他没有四肢却幸福满怀, 他的口头禅是:“没手没脚没烦恼”, 他的名字叫——尼克﹒胡哲。

  【同期】

  尼克﹒胡哲: HI,大家好,我的名字是尼克﹒胡哲。(中文)你好吗?我爱你!

  【正文】

  29岁的尼克﹒胡哲(Nick Vujicic),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生时便生没有四肢,连医学也无法解释他残障的原因,甚至连他的父母都一时无法接受。虽然在爱与接纳中慢慢长大,但尼克依然不能走路,不能拿东西,还要忍受被围观的尴尬痛苦,也曾一度非常消沉。

  【同期】

  尼克﹒胡哲:我的童年时期非常孤独因为我是唯一一个这样的残疾人。当我十岁那年,我感到失去希望,曾经尝试自杀,我三次尝试在浴缸里淹死我自己,但是没有成功。庆幸我活了下来不然将会错过所有这一切的美好。

  【正文】

  就像一尊半身雕像,尼克只有躯干和头部,他所能利用的身体部位,只有一个长着两根脚趾的小脚,被他的妹妹戏称为“小鸡腿”。

  【同期】

  尼克﹒胡哲:我没有手脚,但我很感恩还有这只‘小鸡腿’(抬起展示),叫它小鸡腿是因为它长得像,而且我家小狗甚至认为它就是鸡腿差点吃了它 (大笑),我不得不狠狠踢他的头。

  【正文】

  凭着这根仅有的“小鸡腿”,尼克开始了与命运的抗战。现在,他拥有会计和财务策划两个大学学历,创建国际公益组织“没有四肢的人生”(Life Without Limbs)并任总裁,在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并成为闻名的演说家。几年之间,尼克已经走访了世界34个国家,做了超过1500场演讲,用他坎坷与激情并存的人生故事激励了数百万人,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

  【同期】尼克﹒胡哲(各地巡讲片段,激昂励志、与观众互动)

  从8岁起我就已经认定了人生是个悲剧,认为自己“永远不会结婚,永远找不到工作,永远不会有人生目标。一个人如果连牵着妻子的手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个好丈夫?!”

  但是!认为自己不够好,这是个最大的谎话!认为自己一文不值,这是最大的欺骗!

  我热爱生命,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能常常笑?”我回答:“说来话长,不过也很简单。”  1’58”虽然我没有办法牵着我妻子的手,但我相信有一天,我可以拥抱她的心……

  【正文】

  2011年5月,尼克﹒胡哲带着他的人生故事,首次来到中国西部,在西安和武汉两地的校园,与大学生分享生命的意义,延续一直以来的演讲主题“感恩的心回馈社会”。这也是他继2009年到青海玉树灾区激励伤残孩子之后,第二次来中国演讲。

  【正文】

  2011年,也是尼克的“幸运年”,不但发布了自己的个人MV,29岁的他还骄傲的宣布,与交往多年的女友订婚,引来一片祝福之声。

  (歌词:我不想死我不愿浪费生命中的每一个白天与黑夜

  我知道生命中总有更多值得我们去追寻

  我从星空中看到从海岸边感受到总有更多因为我还活着

  【最后字幕定格背影】:

  如果你得不到一个奇迹,那就成为一个吧。

  (if you don’t get a miracle, become one。)

  主播评析  尼克·胡哲:态度改变命运

  “没手没脚没烦恼”, 尼克。胡哲是我知道的最乐观的残疾人了. 而且我感觉他是发自内心的乐观, 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活力和阳光. 为什么一个没有四肢的人, 却能如此的快乐呢? 今年3月份,刚刚获得苏迪曼杯及汤姆斯杯团体冠军成员鲍春来在其微博中,对尼克﹒胡哲的故事发出感怀,“人们往往总是失败了一次就决定放弃。”尼克﹒胡哲的这句话给鲍春来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他说“吃饭、刷牙、上厕所……我想他一定郁闷了n多次、爆燥了n多次、叹了n多次气、绝望了n多次才成功。”

  尼克为什么会这么阳光和乐观. 他曾多次来中国演讲,他曾说,“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新闻面孔  于娟:感悟人生

  【导语】

  她曾经就是我们的同学, 上课、读书、考研,成绩优秀; 她曾经就是我们的朋友, 蹦迪、K歌、网聊,随心所欲;她曾经就是我们的同事,上班、加班、熬夜,拼命工作;她拥有高学历、好工作、和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然而就在她风华正茂之际,却查出癌症晚期。几多生死挣扎之后,她开始写下“癌症日记”,引发无数网友的共鸣。她用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给无数上班族敲响了健康生活的警钟。她的名字叫——于娟。

  【正文】

  如果可以选择,于娟一定不愿做一个知名的癌症病人,不愿以这种方式被成千上万人关注——读了二十几年书,回国工作才两年,父母年老,儿子年幼,她有太多留恋和不舍。

  于娟生前影像:我只想要我儿子有妈,要我爱人有妻子,要我父母有女儿。

  然而病魔从天而降,这个连感冒都很少得的年轻人,突然在某一天晚上全身剧痛,几经辗转,确诊为乳腺癌晚期,连手术的机会都没有了。

  于娟日记:为啥是我得癌症?病房里,再热闹开心的场面,此言一出,气氛都会在一秒钟内变得死寂凝重。……几乎所有病人,没一个能面对这个直捅心窝子的话题。除了我。

  我在癌症里整整挣扎了一年,人间极刑般的苦痛,身心已经摧残到无可摧残,我不想看到这件事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发生。

  从2010年1月确诊癌症,于娟以“活着就是王道”为题,开始写下病中日记。她在日记中认真分析自己患癌的原因,记下治疗中的种种感受甚至偏方,她的文字,是写给健康人看的警世恒言。

  于娟:哪怕是让一个人看到以后有所反思,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或者工作习惯,从而不再受我这种罪的话,我觉得也蛮值的。

  于娟日记节选: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这是于娟日记中最广为流传的一段话,其实远不能代表她文字的精神。她不是简单地劝人不要上进,而是认真地思考,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于娟:我跟很多人很像,我跟很多年轻人太像了。我们都没有背景,然后我们都靠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然后我们读了二十几年书,十几年书,爬上来以后发现上面有四个老的要养,下面有个孩子要养。你会要拼命地想去赚钱。大家心里其实都蛮苦的。

  生病之前的三十年,于娟过得十分忙碌,读书、考研、读博、留学,多年里很少在十二点前睡觉。

  于娟生前采访:就是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你在转的时候,你不知道你自己在干什么,我是被迫停下来,所以说我能看清楚大家当一个旋转的陀螺时候的状态,我希望大家不要转得太快,这样很容易就像我这样跌下来,什么都动不了。

  于娟教儿子说英语:儿子,儿子再轻一点,I  want  rice(我想吃米饭)。我们轻一点,不要让别人听到,I  want  rice。

  于娟日记节选:癌症是我人生的分水岭。别人看来我人生尽毁。其实,我很奇怪为什么反而癌症这半年,除却病痛,自己居然如此容易快乐。我不是高僧,若不是这病患,自然放不下尘世。这场癌症却让我不得不放下一切。如此一来,索性简单了,索性真的很容易快乐。名利权情,没有一样不辛苦,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于娟病后,家人为给她治病,卖掉了上海和山东老家的房子,一家人租住在一间旧楼房里,正如她描述的,蜗居也温暖。遗憾的是,病魔没有给她更多时间,去陪伴自己的家人。

  2011年4月19日,于娟辞世。

  一周之后,她的日记结集出版。

  主播评析  于娟:放慢脚步审视生命

  于娟真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和同事,跟我们的生活很相似。考研、考博、拼命工作挣钱,玩得时候也很疯,胡吃海喝通宵熬夜,而一切都因为疾病停了下来。有的时候我们走得确实太快了,太快了就忽视了许多东西,比如健康和亲情。 于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急匆匆走路的时候,应该想一想,我们到底要去哪,我们会不会失去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结束语    送别2011 憧憬2012

  今天我们给大家回顾了10个新闻人物,他们大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是2011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却或者让我感动,或者给我们力量,或者给我们启迪,他们其实就是我们。

  2011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也许在过去的一年,你有很多不顺,遭遇了不少挫折,如果你在内心挣扎痛苦的时候,想想这10个人物的故事。过去的就过去了,不管是辉煌还是失败,新的一年又开启了,我们应该怀揣着希望去憧憬。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7)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