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石扉客
你走过林立的高楼大厦穿过那些拥挤的人
望着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银灯
突然想起了遥远的过去未曾实现的梦
曾经一度人们告诉你说你是未来的主人翁
在人潮汹涌的十字路口每个人在痴痴地等
每个人的眼睛都望着那盏象征命运的红绿灯
在红橙黄绿的世界里你这未来的主人翁
在每一张陌生的面孔里面寻找儿时的光荣
罗大佑写这首《未来的主人翁》时,正是1983年。那时的台湾,距影响台湾政治格局的江南案发生还有1年,距离圆山饭店的民进党成立大会还有3年,距离蒋经国宣布解严和解除报禁党禁还有4年。那时的台湾,正在社会转型的风口浪尖,工业化进程方兴未艾。
在这首《未来的主人翁》之前,罗大佑以孩子为主题的歌曲,是1979年的《童年》。从如诗如画的童年生活,到焦灼逼人的现实图景,在罗大佑这个行吟诗人的眼睛里,只隔了短短四年。
在回忆海峡这边的故事时,我也常常会有这种类似梦幻般的困惑与焦灼。这三十年的时空中,无论是政治结构变化的宏大叙事,还是寻常百姓悲欢的社会演变,仿佛都被压缩进一张薄薄的唱片里。
童年记忆里如火如荼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这些孩子在田埂上快乐地拾稻穗的时光,仿佛就是在昨天,这是唱片的A面。而渐行渐远的城乡二元距离,留守儿童的悲惨记忆,都市放牛班孩子如泣如诉的歌声,又仿佛就是唱片的B面。
这A面和B面的距离,只有一毫米,又仿佛永远无法越过。没有人知道,这一毫米的距离里,压缩着多少时代的记忆与沧桑。
“无法越过”,是我们不愿意相信,彼此的对接会是这么残酷无情,以致可以越过田园牧歌的华美记忆,直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野蛮血腥,这中间,是一段被压缩的历史记忆。而“可供压缩”,是因为这三十年中,未来的主人翁们的故事,他们在不断地被合并同类项,不断地被遗忘。新的事件在不断覆盖掉旧的事件,新闻在不断成为旧闻,只有逻辑同构,只有苦难同质。
这也是我们做这期年终特刊“中国孩子”的动因。
从来没有哪一年,像这一年这样,未来的主人翁们,如此触动我们的心灵,激活了这三十年的记忆。
年初,是随手拍照解救被拐孩子的打拐行动,愤怒的网友们用手持终端展开了一场褒贬参半的人民战争。而随后官方的高调介入,使得打拐行动在这一年获得了空前的进展,地下拐卖儿童市场的暗黑一幕也由此揭开。
随后是“7·23”动车事件,幸免于难孑然一身的2岁女孩小伊伊的命运,成为所有中产家庭的一个共同伤痛。凝聚在小伊伊身上的万千关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一个中产托孤的隐喻。这是一个阶层的隐痛。
而年底的甘肃校车、徐州校车、云南校车事件,就像毫无征兆的瘟疫一样突然爆发了。一边是照例悲伤逆流成河,一边是无法遏制的愤怒与控诉,双重饱满的社会情绪,将拷问的目标一如既往地对准了体制:撤校合并的基层教育变迁,投入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停公车开校车等呼之欲出的声音。
将这种拷问推到每个个体的,是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
无论是拷问体制,还是反求诸己,都会让我想起3年前的一次采访。在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之际,在柏林采访原东德反对派领袖艾波曼,我问他如何克服恐惧?他谈到当时东德的境况实际上已经陷入绝望之局:政治日渐保守,经济越来越萧条,环境污染严重,而驱使他们在这个死局中仍然去从事政治反对运动的最大动力,则是孩子。
“我们很多人都是有家有孩子的,如果我们希望后代至少能够活得比我们这一代人要好一点,那么这个社会必须要进行一些改变,这个社会必须要更开放、更人性、更自由,更多姿多彩一些才可以。”
“马丁·路德在16世纪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地球明天就要毁灭,我今天还要去种一棵苹果树。那么如果我们还想让我们的后代过上一个稍微像样一点的日子,我们就必须要做点什么,必须由我们来种这棵苹果树,所以我们的动力其实就是责任感和希望。”
“当然,有一个让人感到非常压抑的事实是——要种这棵苹果树的代价是很大的,我们很有可能会因此死掉,我们更可能自己看不到成果——最乐观的打算是可能是我们的儿子辈,或者是孙子辈才能看到这棵树开花结果。但是如果我们不做,那么就要再推一代,我们的下一代才开始去种苹果树。也许他们也会觉得没有希望,也和我们同样的理由不去做,那就彻底没有希望了。总得有人去做,所以我们就做了。”
艾波曼的得意是经过这20年,他可以非常高兴地说,“不光是我的儿子吃到了苹果,我也吃到了苹果。”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这样做。
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看到这种改变:那些正在享受免费午餐的孩子,张轶超的久牵志愿者学校里的孩子,以及杭州那位最美妈妈臂弯里接住的孩子……
中国从来都有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传统。艺术的逻辑,颠覆的不是社会,而是我们的心灵;寻求的不是现实的实现,而是寄望于我们的良心和梦想。
创作这首《未来的主人翁》之前,罗大佑的上一首歌,是《亚细亚的孤儿》。之后的一个专辑,是《现象七十二变》。有乐评人认为,《亚细亚的孤儿》、《现象七十二变》和《未来的主人翁》分别以独特的人文视角构建了台湾社会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也分别从时间的维度构建了罗大佑自己的历史哲学。
自罗大佑创作《未来的主人翁》算起,三十年来的家国,无论是已在天堂里的佛山小悦悦和甘肃、徐州等地的校车事件中遇难的孩子,还是一脉幸存蹒跚前行的小伊伊,无论是正在大啖免费午餐的山村儿童,还是久牵琴房里的都市放牛班孩子,都有充足的理由拷问这个时代的每一个成年人,你是否有能力记录这群中国孩子的辛酸命运,你是否在思考关于你我每一个个体命运,关乎这个社会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历史哲学?
在这种寂静无声的拷问中,我仿佛又听见罗大佑的歌声在这三十年的时空中飘来飘去:
每一个今天来到世界的婴孩
张大了眼睛摸索着一个真心的关怀
每一个来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
因为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
别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
我听到无言的抗议在他们悄悄的睡梦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