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者称审视中美交往应理性思考两国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9日16:09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孙哲 口述 本报记者 邓媛 采访/整理

  【人物简介】孙哲,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主张从写实的“油画”而非写意的“山水画”角度审视中美关系,言下之意重客观、多理性地思考两国未来,如是才能从过山车一般的中美交往中把握规律、看出玄机。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我常把中美关系比作一幅画,2011年的中美关系像是有疏有密的画卷。开局不错,年初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中美签署了第二个联合声明。年中时举行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还有两次亚太事务磋商,中期走势也不错;8月份以后,中美领导人在G20领导人峰会等场合接连见面,两国高层交往依然频繁,只是到年末缺乏“收官之作”。

  在这些“疏密”之中,围绕中美关系也有一些变奏的声音: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美总统奥巴马通过峰会批评中国等,这些令中美之间的不确定性和火药味增加了,人们觉得中美由在东北亚方面的幕后竞争者转变为走上台面的争端主体,甚至有些媒体表示两国要“兵戎相见”了。

  但据我个人观察,去年的走势和往年相比,并无出人意料之处,因为对台军售等影响中美交往的系列问题长期存在,只是2011年表现出的高开平走或者高开低走的趋势,离期望中的两国关系更加紧密有所落差而已。

  一直以来,中国和美国打交道都需要遵守两个原则:敢于斗争和愿意合作。其中尺度把握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审时度势、“巧于周旋”,若过于乐观则不好解决现实的问题;若过于悲观则不符合两国交往不断有亮点出现的现状,更何况民间交往正在越来越深入。对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来说,淡然看待两国关系风云变化已是常态。

  我去年见过许多美国人,包括美国副总统、前政要高官、智库的学者,甚至一个23岁就在伊拉克做过巴格达代理市长的年轻美国军人。和他们的接触令我感觉到,美国的焦虑感在上升,防御感在上升。以往美国谈到中国时比较高傲,中国人会有防御心理,但现在情况刚好相反。美国人整体受到英文媒体报道的影响较大,对中美之间个别不友好事件的反应比较敏感,他们觉得中国越来越成为美国的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从2011年开始,中美关系将进入漫长的“磨合期”。我认为这样的界定并没有道出实质。中美建交以来,一直在磨合,这意味着两个主体之间多的是软性的粘贴,少了硬性的摩擦。从这个角度看,磨合有一定道理,但我个人认为,今后十年中美不光是磨合关系,还要引领世界,就像飞机机身和引擎必须同时工作,才能各自扮演好彼此的角色。

  中美两国都是大国,都有各自考虑问题时的难处。我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由衷地为中国发展感到自豪,也由衷地希望中国现在看待美国时能多谦虚一些,研究学者能多看些英文的材料,更全面了解美国人实际的想法,做到知己知彼。目前,我们对美国外交上对中国的伤害性看得比较充分,但在内政上美国和中国的竞争性以及美国整体对华优势看得还不够。比如,经济交往中,美国在中国的公司遍地,但中国公司很少有能在美国发展较好的。美国一方面喜欢指责华人泄密和侵犯知识产权,但实际上他们对中国的国有品牌,如华为、比亚迪等,各方面技术情况都了如指掌。不少行业的技术发展“七寸”都被美国掌握,中国要“创新”性地与美国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其实还有很多困难。

  越是到中国被认为未来GDP将超越美国的时候,我们越要谦虚谨慎,越要认识到自我不足,这才是国家战略制定的基础。

  而观望学术界,目前二三十岁的、有一定研究特长的年轻学者寥寥无几。以研究美国问题为例,我们还缺乏一些专业人才,比如对美国两党政治熟悉的、对各州情况了解的、对美国跨国公司情况掌握的专家。“强国先强智”,我希望今后我们的人才储备逐渐做起来,对今年美国大选年施行的战略也能起到预测的作用。

  对美外交方面,“以智取胜”非常不易。所以,“深化”中美关系可能必须从深化学术交流做起。目的何在?就是要“以美为鉴,谋祖国富强之路。从目前大众民意和两国内政情况来看,在许多问题上要做到既“明白你我”也“分清是非”是不容易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中美 关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