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有企业进入非洲实现互利双赢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1日16:02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在非直接投资的影响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既取决于中国企业的行业、特征与数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洲国家本身的大小、制度、政策与对中国企业的反应。

  目前,非洲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已近10%。2009年,在全球跨国投资锐减的情况下,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逆势上扬,仍达14.4亿美元,投资国别覆盖率达81.4%,仅次于亚洲。与此同时,中国对非洲投资也引起了众多关注,一些非议日益甚嚣尘上,所谓“新殖民主义”的言论不绝于耳。那么,中国直接投资给非洲究竟带来什么影响?由于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在行业及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对非洲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述。

  在非中国企业大多为国有资源垄断企业

  不同产业对东道国的影响会有所不同。根据《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9年末,中国对非直接投资的存量居于前11位的国家依次是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阿尔及利亚、刚果(金)、埃及、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安哥拉。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基本都是资源丰富的国家。由此可见,中国在非直接投资大部分分布于资源性行业,且大多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有色等。

  不过,这并非是中国对非投资的独有特征。实际上,50%—80%在非的外国企业都是自然资源开采型企业,分布于安哥拉、乍得、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和南非等资源丰富的国家。显然,这只不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对于资源价格的快速上涨(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前)所导致的一种自然反应而已,在这方面,中国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后来者和追赶者。

  基础设施是中国国有企业分布较多的另一个行业。与资源产业不同,这是西方企业几十年来都不愿涉足的行业。这里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基础设施项目常常与资源项目捆绑在一起。例如,中国企业在加蓬建造了310公里的连接矿产地与港口的铁路线、一座水电大坝和一个深水港,而这些项目是与一个价值30亿美元的开采铁矿石的合同捆绑在一起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曾被英国BHP公司拒绝,理由是过于昂贵,代价太大。

  2005年中国私营企业进军非洲

  近几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开始大举进入非洲市场,成为中国对非直接投资的一种新现象。2005年以来,中国私营企业开始日益取代国有企业,成为中非经济联系的引擎。

  整体来看,除华为技术公司、华立集团、中兴公司等少数企业外,在非中国私营企业基本是中小型企业,具有不少共同特征:一是逐步趋于理性经营。根据对中非商会的调查发现,私营企业过去常常是无序的、自发的,而最近两年来已慢慢趋向理性化,在正式投资之前会做更多的咨询、调查等准备工作。二是与在非国有企业相反,私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更多地依靠当地劳动力,一些企业的当地劳动力甚至达到90%以上。三是比起在非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常常面对更多的挑战。首先是他们对当地语言、文化、市场信息不够了解,这使得他们难以捕捉到合适的市场机会;其次是普遍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拓展业务。

  国企与私企投资形成互补

  首先来看国有企业在非投资的影响。应该说,中国国有企业进入非洲的主要目的和驱动力在于获取非洲的自然资源,借此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互利双赢。中国投资的这个特征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实践中是相当具有争议性的。因为资源寻求型产业通常是飞地型产业,与东道国其他经济部门的前向与后向联系都很少,因而对当地经济的正向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加之其生产模式大多是垂直一体化的,其投入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分销渠道或从中国及海外获取,这就限制了中国企业与当地面对面的交流,人力资源的外溢效应较小,有进一步加深非洲矿产国形成资源依赖型单一经济的风险。

  但同时应该看到,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毕竟给东道国带来了巨额的矿产收入,使其潜在的资源价值得以实现,如果东道国政府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比较完善,对巨额矿产收入管理得当、运用合理,其资源行业依然可以充当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博茨瓦纳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此外,中国国有企业还在非洲斥巨资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港口、水坝和桥梁等。而这些是西方企业不愿意做的,这对于完善东道国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再来看私营企业在非投资的影响。第一,中国私营企业在非投资多为市场寻求型,与当地经济的前后向联系相对要强一些,不会形成飞地型经济,更不会加深当地对单一资源的依赖;第二,由于中国私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深地融入了当地经济网络,员工本地化程度也相对要高一些,且技术差距与当地更小,从而可能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与培训机会;第三,中国私营企业生产或销售的很多商品价廉物美,这对于降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意义可能更大。然而,相对于国有企业,中国在非私营企业也有不少缺点,比如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假冒伪劣产品问题突出等社会责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正面效应的发挥,也对国家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之,正如任何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一样,中国在非直接投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同时这些影响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这既取决于中国企业的行业、特征与数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洲国家本身的大小、制度、政策与对中国企业的反应。预计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中非双方相关制度的日益完善和中非经济合作结构的提升,中国对非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小,正面影响会越来越大。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更多关于 中非 合作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