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贵州乌江水库鱼类大规模死亡事发1年未获解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2日22:12  CCTV《焦点访谈》

  贵州遵义的乌江水库水产丰富,这些年来,这里的渔业养殖搞的很红火。可是2010年5月在乌江水库的息烽河河段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鱼死亡事件,养殖户网箱里养的几百万只鱼几乎绝产。而奇怪的是,这样一起严重的事件,直到一年半以后的今天,却仍然没有得到处理,鱼死之谜为什么会无解呢?《焦点访谈》2012年1月12日播出《久拖未决的鱼死亡事件》,以下为内容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观众朋友,大家好。

  解说:

  2010年年初,贵州省遭遇了这场历史罕见的干旱。直到5月初,一场大雨才宣告的旱情的结束,然而人们没有想到这场大雨解除了旱情。但同时也让乌江水库区息烽河河段的渔业养殖户们蒙受的惨重的损失。

  贵州省息烽县养龙司乡养殖户 廖其江:

  我记得是2010年5月13号,就已经死了。

  记者:

  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廖其江:

  全部是一片死鱼。

  记者:

  这个网箱里的鱼全部都死掉了?

  廖其江:

  全部都浮上来了。

  贵州省息烽县养龙司乡养殖户 杨刚:

  最多的一天,一个早上可能是7000多斤吧。

  记者:

  一晚上死了7000多斤的鱼?

  杨刚:

  对,就是36个箱子,总共加起来将近10万斤吧,一条都不剩的,全军覆没。

  记者:

  这是你们家的?

  贵州省息烽县流长乡养殖户 谭辉:

  对。

  记者:

  这已经都废弃了吧?

  谭辉:

  就是废气了。

  记者:

  就是因为没有钱了?

  谭辉:

  对对,没钱。

  记者:

  这个损失对你来说有多大?

  谭辉:

  大了,就是倾家荡产。

  解说:

  我们沿息烽河逆流而上,看到两岸有上百家网箱养殖户。据介绍,这里从2006年开始发展养殖业,有鲤鱼、草鱼、青鱼、鲈鱼和乌鲳鱼等近10个品种。到2010年前后,刚刚形成规模有了收益,可是2010年春天的那场大雨之后,这上百家养殖户无一例外的遭遇了飞来横祸。每家的死鱼少则几万斤,多则10几万斤。据息烽县当时对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数量统计,经养龙乡和流长乡就达到了400多万斤。不仅如此,在当时息烽河里的野生鱼也出现了大量死亡。

  贵州省息烽县养龙司乡养殖户 廖其民:

  我发现我的鱼,都是那个鳃出血。

  记者:

  鳃里面有血?

  廖其民:

  鳃里面有血,肿,肿得很大。当时的时候还不晓得这个鱼死亡什么原因。

  解说:

  为什么大旱之后的一场大雨,会造成息烽河河段野生鱼和网箱鱼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死亡呢?这一突如其来的死鱼事件,曾一度引起养殖户们的恐慌。是鱼病、是污染、还是养殖户自身的管理,一时间鱼死亡的原因扑朔迷离。2010年6月,由贵州省卢伟牵头请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展开调查。那么,这次调查的结果如何呢?

  电话采访: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研究员 倪朝辉:

  这次死鱼,明显有竖鳞,眼球凸出,充血等等,这些是典型的磷中毒特征,黄磷中毒是本次死鱼的主要的原因。

  解说:

  通常生活污水中的洗涤剂、养鱼的鱼饲料中,都含有磷化物。所以在内河河道里出现磷化物是正常的,而且没有毒性。只有黄磷等单质磷才有剧毒。那么息烽河水里的单质黄磷是从哪里来的呢?事件发生后,贵州省环保厅也对息烽河流域做出全面勘察。出据的报告显示,黄磷的唯一来源是息烽河上游的一家黄磷厂,记者来到了这家黄磷厂。

  贵州开磷建设建材总公司总经理 邓竹林:

  从我们整个开磷这个基地来说,它的废渣、废气、废水是全部封闭处理以后进入下一个生产系统,是绝不外排的。从这个事情一发生到现在,我们企业都认为不是我们造成的。我认为任何一个事情的出现,它都有偶然和必然,它的必然是乌江库区长期、无序这样一个超密度养鱼,它的偶然是去年发生了极端的干旱天气,所以就形成这样一个事情。

  解说:

  厂方强调,自己是贵州省循环经济先进单位,废渣、废水和废气从不外排,导致鱼死亡是超密度养殖所造成的。息烽河河段有100多家养殖户,当时的网箱养鱼规模的确很大,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这是死鱼事件的主要原因呢?

  倪朝辉:   

  我们对这次死鱼分析,我们不认为它是因为缺氧、泛塘,或者流行病等等所致。缺氧死鱼特征的话,它一般是凌晨死鱼,因为水位降低,网箱密度过大,就是晚上没有光合作用情况下河内缺氧。随着太阳出来之后,河内很快就又富氧了,也就是白天的话它是不会死鱼的。另外缺氧死鱼的话,它不是能够全部死掉,它总是死掉一大部分,总会留下一部分,是不会有这种中毒特征出现的。

  记者:

  排除了其它因素?

  倪朝辉:

  对。

  解说:

  看来,养殖规模过大,缺氧、泛塘、鱼病、水体富氧化等等因素,都不会造成短时间内几乎绝产的死亡现象。那么,如果是黄磷中毒,息烽河河段的黄磷又是怎么来的呢?黄磷厂没有故意排放,大量的鱼又是怎样中毒死亡的呢?

  倪朝辉:

  其实我们当初提出黄磷中毒死鱼时,我们并不知道有黄磷厂的存在。因为我们当时对开磷集团进行了调查,它介绍了很多分厂,惟独没有介绍黄磷厂。然后贵州省环保厅组织了他们专业人员,确认了它黄磷下河的原因,厂区地表沟渠被黄磷泥污染非常严重。而且它的物理隔离措施不完善,在强降雨过程下,它无法保证黄磷泥不外泄。

  邓竹林:

  关于这个问题,环保厅在我周边的两条沟渠(水体),监测的数据是0.00009毫克每升和0.00028毫克(每升),在死鱼的这个区域对水体监测0.00084毫克(每升)。农业部关于淡水鱼养殖的标准是0.01毫克(每升),我们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解说:

  如果是黄磷中毒,为什么息烽河水体中检测出的黄磷含量极低呢?贵州省环保厅的调查报告给出了分析。由于企业常年的生产积累与企业早期建设过程中环保措施的不完善,导致产业厂区无水处理池、废渣堆积厂、排水沟渠等处的土壤瘀泥中都检测出高含量的黄磷。而黄磷厂厂区雨水从两条沟渠汇入息烽河,汇入点的息烽河上游河段没有检测出黄磷,汇入点下游一共里处的河底瘀泥中却检测出高浓度的黄磷。从这些检测点可以看出,在强降雨过程中,黄磷厂周围多年积累的黄磷的确被冲刷到了息烽河里,而黄磷本身并不溶于水,降雨过后风平浪静,水体中的黄磷会逐渐沉淀到河底。所以河水的水体中就不会检测到高浓度的黄磷。

  记者:

  那么您这企业周边像这些沟渠,或者说河道当中,瘀泥里面所含的高含量的这个黄磷是从哪儿来的呢?

  邓竹林:

  黄磷生产它有尾气排放,这毕竟是20多年的一个老企业,任何一个黄磷企业在它周边有这样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不奇怪的。

  倪朝辉:

  长期的天旱,暴雨降雨过程让上游黄磷厂的地表被严重污染的黄磷泥冲入到河道里面,导致了这些死鱼发生。而且这种中毒特征是和水文动力学条件相一致的。它是从上游直接往下游死,这和上游的有毒废水直接随息烽河往下扩散是有关系的。

  解说:

  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生态环境的监测中心是农业部授予的,具有甲基资质,国家最高级别的鉴定机构。加上贵州省环保厅对黄磷污染源的排查结论,完全可以还原事件的真相。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调查报告已经出去一年多,当我们找到息烽县政府的时候,却得到了这样的答复。

  贵州省息烽县农业局局长 杨朝宏:

  这个结论在哪里?这个我确实没有看到过,我也没有接到过。

  记者:

  我这儿有一个复印件,您看看。

  杨朝宏:

  这个东西我没看到过。

  记者:

  实际上这个鉴定报告,您看在一年前实际上已经出来了。

  杨朝宏:

  一年前出来的?没有收到过这个东西。

  谭辉:

  那么我们问他是什么结果,他给我们很简单的两个字就是说保密。一直是回避的,不直接去指向黄磷厂,要么就是说天灾。

  记者:

  就是有关部门给你们的解释曾经说过这是天灾?

  谭辉:

  对。

  杨朝宏:

  这个我只能说我晓得上头确实有一个黄磷厂,但是这个鱼的死亡是不是黄磷厂造成的,我无权下这个结论。

  记者:

  事件发生到现在为止,黄磷厂有没有跟县政府来接触过?

  杨朝宏:

  这个我不知道。

  记者:

  但是作为工作组,没有主动去找过黄磷厂?

  杨朝宏:

  没有。

  解说:

  没有明确的结论就谈不上任何赔偿,采访结束了,可是我们始终不明白,调查报告已经出去一年时间了,而息烽县政府却表示仍然没有看到调查报告,不知道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在息烽河河段,绝大部分网箱仍在闲置,没有恢复生产。人们已经看不到昔日繁忙的景象。

  记者:

  这个养殖还能重新再做起来吗?

  廖其江:

  我现在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我们在河边也没有种庄稼。我在河边就养鱼为生,我现在连生活都成困难了。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鱼死了,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中毒死亡。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也证明了息烽河河底确实沉淀着高含量的黄磷,可是黄磷厂不承认污染。当地政府声称,对污染调查报告不知情,养殖户们的损失无人赔偿,死鱼事件至此也就没了下文。既然是人为原因就应该有人负责,养殖户们的困难也总该有人过问,也许接下去的调查有难度,也许地方政府有苦衷,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无所作为的理由。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更多关于 鱼死亡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