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蔚陆文军
南婷张舵郭宇靖孟华
29名在苏丹遭劫持后获救的中方人员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停留约24小时后,当地时间8日18时许在肯雅塔国际机场顺利登机回国。
一提到将要踏上祖国的土地,见到家乡的亲友,许多人兴奋不已。在机场的贵宾候机厅内,一些人迫不及待地使用电脑与亲朋联系。
此次中国工人被劫持以及中国工人埃及被“短暂扣留”等多起事件使中国赴海外公民的人身安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根据外交部领事司提供的最新数据,2011年有关部门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约3万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中国公民在海外安全的风险防控亟需加强。
海外安全问题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中国全部出国人数加起来只有28万人次;而据中国外交部统计,仅2010年中国出境人员就突破6000万人次。目前,有16000多家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在海外负笈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更是将近200万。
“‘走出去’的人多了,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就大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说。
哪些国家和地区是相对的“高危地带”?中国人在海外应如何保障自身安全?近几年,有关部门适时发布中国人海外安全报告。2011年外交部正式开通中国领事服务网,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一站式”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涉及国别信息、领事新闻、安全预警、应急电话等,预防性领事保护不断加强。
打开外交部网站,“海外安全”栏目下,各类型的安全提醒及警示累计达千余条,涉及全球众多国家与地区。然而,随着海外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元化,我国公民遭遇的海外安全事件形态也趋于多样化、复杂化,这几乎是所有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遇到的共同挑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董漫远说,近期的苏丹、埃及事件,总体属于传统安全挑战,即一些国家由于自身原因或政局动荡,导致局部地区治安恶化、发生武装冲突甚至是战争,进而给中国海外公民或者企业发展带来威胁。
与此同时,一些非传统安全的因素如海盗、恐怖主义袭击等,也开始频频威胁中国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此外,疾病、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故对中国公民的安全冲击也越加频繁。近年来,海地、智利以及日本发生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都影响到中国公民在海外的生存和发展。
进一步加强领事保护
面对日益严峻的海外安全挑战,多方联动、加紧构建一张保护中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网”,已经成为摆在中国政府、企业和公众面前的重大课题。
领事保护是保障海外公民安全的核心。“应民众之所急”是领保工作的首要和关键。去年中国政府“海陆空总动员”从利比亚撤出中国公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这些撤离行动使中国公民在短时间内脱离险境,不仅体现了“外交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国家意志”和“国家能力”的结合。
随着中国同国际联系的日益紧密,领保工作面临新挑战、愈发常态化。
中国政府设立了一整套海外公民保护的协调机制和应急机制,这些机制接受了多次重大事件的考验。受访专家指出,从根本上减少中国公民“走出去”面临的外部风险,需要将这些相应机制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比如国内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侧重处理国内突发事件,亦应突出国际视野,把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保护,纳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当中。
他们指出,今后应加大领事保护的制度建设,加大投入,加强人员培训,因为领事保护工作涉及法律、经济、金融等多方面的工作,如果没有专业知识,肯定无法完成领事保护工作。
同时,要加强信息发布与沟通,内容要囊括当地政治局势、重大自然灾害预警等。为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相关机构和智库宜加强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及外交、经贸信息的综合研判,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走出去”企业尤需增强防范意识
随着中国企业的足迹渐渐遍及世界各地,人员分布的幅度和密度空前加大,遭遇人身安全事件的概率难免会增加。在海外的中国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制订完整、可操作性强、分层分级的海外安全风险防范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境外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制订并逐步完善应急预案,层层落实,严格执行,加强对海外安全风险的识别、规避、处理、善后等全过程管理,全力打造海外安全风险防范的完整链条,实现海外项目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前不久在非洲刚果(金)考察近两个月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经济利益研究中心主任汪段永表示:“非洲国家并不仇视中国,绑架人质也不是针对中国,之所以中国人被劫持多,是因为中国‘走出去’选择了这些高风险地区,小概率事件就成为真实发生的事情。”
目前,不少中国公司或企业在世界上很多动荡地区都已开展业务,这些主要包括建桥修路等基础设施企业、或通信设备公司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一些武装组织为了给本国政府施压,开始将绑架和袭击中企员工作为其与政府谈判的筹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伟建认为,目前在非洲的中国人越来越引人注目,劫持中国人无非两种目的,一是为了获得赎金,二是出于某种政治要求。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反恐专家王大伟说,中国工人在海外受到的安全挑战越来越多,相比之下,他们出国之前接受的安全防范教育显得不足,自警自助自救手册、安全防范包、报警器、药品等准备不足。他建议,事先防范和事后应对并重,尤其宜加强事前防范。他提出绘制一张预警地图,对恐怖事件多发区等按不同级别作出标注,恐怖袭击比较多的地区,可以考虑不去,或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中建八局是国内海外工程量较大的建设企业。据中建八局党委副书记于金伟介绍,目前中建八局在海外建立较为封闭的施工区域,建有围墙和保安设施,并要求工人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离开工作区。在工作区内,企业开办了平价日用品商店,工人可以从那里购买到所需物品,从而减少了外出出现风险的概率。此外,中建八局对于外派劳务工人的班组管理尤其严格,有组织地管理工人的日常作息时间和去向,避免工人随意外出发生危险。在工人休假回国等过程中,公司派专人到机场接送并办理手续,确保工人旅途安全。
上海城建承接海外工程已有十多年历史,对于工人的安全也非常重视。上海城建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皇甫海蓉介绍,公司从五方面加强安保措施:一是慎选海外工程国,把安全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二是对于具体执行项目的区域有安全应急预案,在每个海外工程项目部设立专门安全机构,负责工人人身财产安全;三是与中国使馆、当地政府和安全部门建立联系,共同研究安全预案;四是在选择办公地和住宿地之前,经过严格考察,尽量选择安全地点,并且雇用当地专业保安机构进行安保服务;五是加强对外派工人的培训和管理,包括当地的习俗和宗教教育,以减少因误会而产生摩擦的概率。
防范,从个人做起
公民海外安全意识存在一些“软肋”,也是中国公民面临海外风险不断增加的原因。从个人层面加强防范意识,也是筑好海外安全风险防控之墙的重要一环。
受访专家指出,中国公民出境前,首先要对所去国、地区的政治、社会、法律、文化、习俗等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尊重当地法律和风俗。如到风险隐患较大的国家、地区旅游、投资或从事贸易活动,则更需制定详细、可行的个人安全预案,并形成行为习惯。这种预案不仅要重视事后应对,更要强调事先防范,特别是自警自助自救技能的学习与培训。
其次,要熟悉我国领事保护工作的职责范围和程序。一旦在海外被抢、被盗、被骗或被打,应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并要求其出具报警证明,以便日后办理保险理赔、证件补发等手续。中国公民应清楚了解哪些事情是中国领事可为你做的,哪些是不能为你做的,不要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
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商务参赞郝宏社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遭遇安全事件时,个人要尽量保持冷静,尽量不要反抗,尽快找机会与外界取得联系。只要绑架者不是恐怖分子,一般不会轻易伤害性命,如果进行反抗,反而可能导致对方采取极端行动。
对出国务工人员和留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帮助民众提高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也是海外公民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