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中美关系四十年期待:减少猜疑扩大合作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7日17:49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201204期封面 中国新闻周刊201204期封面

22-1 2月13日,应美利坚合众国副总统拜登邀请,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抵达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开始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伯恩斯到机场迎接。摄影/ 本刊记者 毛建军   22-1 2月13日,应美利坚合众国副总统拜登邀请,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抵达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开始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伯恩斯到机场迎接。摄影/ 本刊记者 毛建军

2月14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总统办公室举行会晤。 2月14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总统办公室举行会晤。

1979年2月2日,正在美国访问的邓小平,在休斯敦观看马术竞技表演时挥动牛仔帽,向观众致意。 1979年2月2日,正在美国访问的邓小平,在休斯敦观看马术竞技表演时挥动牛仔帽,向观众致意。

  中美关系:期待四十不惑

  习近平此次访美,形式上是对美国副总统拜登2011年8月访华的回访,但双方都清楚此访意义重大,远超外交意义上的回访。这次访问,恰逢美国大选年,又在中国的领导层发生更迭之前。美国各界高度关注,一是因为习近平的特殊身份,二是因为去年中美摩擦加剧,此刻“中国话题”正被美国逐渐升温的选战炒得越来越热,不少美国政治人物以对华强硬来拉升人气。这种趋势令人不由对未来中美关系充满忧虑。因此有媒体期待习近平访美,“或为未来10年中美关系重新定调”。

  自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关系总体态势是既重要又复杂。一方面中美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且双方缺乏战略互信;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经济上已是高度相互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美关系这种既重要又复杂的现状,决定了只有两国最高领导人投入关注,才能得到有效协调和发展。如果没有频繁的高层互访,中美之间的问题可能会更多、更严重。

  在正式访问前夕,习近平接受《华盛顿邮报》书面采访,向美国表达了坦诚与友善。肯定“中美关系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并安慰美国,“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未来十年中美关系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继续保持“非敌非友”的关系?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中外专家们各有看法,但均认为在中美实力此消彼长的现实形势下各自应该调整心态,减少猜疑,扩大合作。用基辛格的话来说就是,“中美两国应共同进化。”

  “他们”与中美关系

  纵观中美关系史,从四十年前尼克松访华实现邦交正常化,到邓小平“破冰之旅”,再到后来历届两国元首,他们都在各自任期伊始或前夕,便着力通过高层互访推动两国关系发展

  本刊记者/赵杰 文/杨兼 (发自北京)

  2月14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抵美。西方主流媒体无一例外地在醒目位置围绕未来的中美关系大做文章。

  不管是《纽约时报》不事渲染地认为习近平此行将试图向美国介绍自己,还是《华尔街日报》稍显乐观地报道其访美有望缓解两国互信赤字,抑或是英国《卫报》“习近平并不轻松的华盛顿之旅”的保守观望,无疑,中美关系在2012开局之时再度牵动了国际神经。

  历史仿佛重演。已有西方观察人士将此行程与历史上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破冰之旅”、200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新世纪之访”比照,认为这又将是新阶段中美关系的开启之旅。不过,也有国内专家并不认同这样的对比,“习近平此访是在两国元首去年达成的合作框架下,进一步推动各项协议的落实,并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主任刘卿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至于有媒体分析认为中国国家领导人在换届前夕均会重点访美是否已成惯例,他表示不认同,因为访美与否由两国利益决定,而非人为安排。

  不过,美国人的兴奋有其道理,因为40年前的这个时候,正值春寒料峭之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由此开创了中美关系的春天。40年后的今天,世人关心的是,一直曲折前进的中美两国关系在新十年开启之际的历史节点上,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那个戴牛仔帽的老人”

  时间已经过去33年,姚凤北和他的老友、中国驻休斯敦前副总领事刘一斌聊起邓小平访美的经历,依然难掩激动,因为“那个戴牛仔帽的老人”给包括他在内的美国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平易近人与细心让人感觉不到是一位领导人”。

  刘一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姚凤北1979年与邓小平合过影。“当时在美国留学的台湾人姚凤北,在接待邓小平的活动中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当时这位34岁的年轻人比较害羞,在见面会后大家与邓小平合影时躲在外围没有参加。合影结束后,邓小平走到他身边说:“来,咱俩单独合个影。”

  刘一斌是在邓小平访美事隔十年后到休斯敦工作的,他在工作、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少美国人,都对邓小平赞誉有加,原因是“他亲切温和的形象打消了他们心目中固有的中国领导人呆板、严苛的成见,在所到之处有极好的人缘”。

  “他们都没想到,邓小平会戴上牛仔帽观看美国人骑牛骑马竞技表演。”刘一斌说,类似这样的举动让美国人对中国开始重新认识。

  这样的邓小平同样被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傅高义高度评价,认为这“显示出他杰出的公关才能”。现年82岁高龄的傅高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和他此前撰写经典之作《邓小平传》一样,将不吝赞美之词送给邓小平,他回忆说:“在得州的赛马盛会上,他欣然戴上一顶大牛仔帽,给美国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他的坦率与平易近人给大多数来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些人则相当欣赏他的智慧。”傅高义认为,这让人们意识到,是邓小平给中国带来了新生,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然,邓小平访美除了用平易微笑融解坚冰,更重要的是傅高义口中评价的“智慧”。“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他总是引导他们谈一些与其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同时也会向他们透露两三件重要事情,这些事情通常比他在国内的公开谈话深入些”。

  这些事情在傅高义看来,主要有三点:第一,十年动乱已结束且不会重演;第二,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愿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第三,中国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但也要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中国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也不会将自己置于容易受到压力的境地。

  傅高义认为,这样的智慧使得双方在解决中美关系中最大的障碍——台湾问题上得以达成共识,使邓小平在国际上的威望不断提高,在国内的声望也与日俱增,并成为新中国新时期的实际领导人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刘一斌总结认为,邓小平访美不但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阐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还为中国今后的外交战略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在此后数十年中为中国发展赢得了重要时机,塑造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胡锦涛的“中国旋风”

  1989年,在外交部工作十余年的刘一斌前往美国休斯敦总领事馆赴任。同年,由于中国国内一场政治风波,之前已经渐次增多的高层互访暂停,直至1990年再次逐步恢复正常。

  相较以往,整个90年代的两国领导人互访和会晤频繁。但是,“两国关系一直是起起伏伏,一波三折。”刘一斌认为,这主要因为美国是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虽然其出于一些利益需要和中国签署一些协议,但是,当有新的利益需求时则不惜违背承诺。这十年间,在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推动下,中美关系取得新进展,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连任成功次年即访华,其继任者小布什则在上任第二年便到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美决定建立两国元首定期会晤制度,美国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此间,中国“入世”成功。这些在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陶文钊看来,都是这段时期两国关系间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后者,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性事件。

  2002年4月27日至5月3日,一股“中国旋风”见诸美国媒体显要位置,刚刚经历了头一年“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的美国人,对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到访充满期待。在此之前,两国国内对于双方是否进行反恐合作的问题争论甚热,“当时国内有些人担心合作会引火烧身,有些人则认为是共同利益指向。”刘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到访的胡锦涛还特意前往参观位于纽约的世贸中心遗址并敬献了花圈,对“9·11”事件中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对所有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这些举动让尚未完全走出痛苦阴霾的美国人深受感染,也使得“中国旋风”一度掀起热潮。同时,这些举动也对上述争论予以回答,用行动表明中国会在反恐活动中与美国合作。

  胡锦涛强调,他此次行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美方共同落实江泽民主席和布什总统北京会晤时达成的共识,保持两国高层战略对话与交往的势头,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向前发展”。推动两国在反恐、经贸等领域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磋商与合作继续取得进展。同时,通过两国领导人加强对话与接触,针对两国关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努力排除干扰,推进合作。

  在出席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等8个美国团体举行的晚宴时,胡锦涛发表题为《增进了解与互信 努力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演讲,还特别提出中美发展双边关系的四原则:双方应加强高层战略对话及各级别、各部门之间的交往;双方应加强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应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上加强对话与合作;双方应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处理分歧。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陶文钊认为,胡锦涛访美坚持了中国政府的既定外交政策,当然,也做了与时俱进的调整,这种调整同样也体现在他后来任国家主席的外交方针中。“去年,胡锦涛访美与奥巴马达成协议,要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两国关系的新成就”。

  不过,刘一斌和陶文钊均认为,这样的成就背后,同样经历了诸如南海事件等一系列美国在中国周边到处插手、牵掣中国发展的诸多波折。因此,去年初,胡锦涛在一片“中国红”的背景下造访美国,被视为推进新十年中美关系的重要访问。

  习近平被寄厚望

  除了中国领导人积极主动访美,近几任美国总统对与中国的关系也越来越重视。从尼克松访华后至今的六位美国总统中,除了里根是上任后第四年访华,克林顿是1997年连任成功后第二年访华,还有福特、小布什为上任后第二年访华。而老布什与目前在任总统奥巴马均为上任当年即开启访华之旅。

  “美国总统访华并无定式,他们无论什么时候来访都由其现实利益决定。”刘卿说。不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则倾向于“从这些总统访华的节奏来看,可以认为他们对于中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认为,过去十年间,中美关系不变的是两国一直保持着相对顺畅的经贸关系,变化的则是在双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面前,政治互信并无增强,总有一个“假想敌”存在。

  这也是美国人对于习近平此行给予如此重视的原因所在,不少媒体不约而同用“习近平访美为未来十年中美关系定调”为标题来表达期待,希望从这位领导人的行程中,除了看到其对于此前中美元首既定战略的落实,还会释放一些代表更长远未来的信号。在担任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资深研究员和CSIS费和中国研究项目主任的邦尼·格拉泽看来,美国人希望习近平在公开演讲中论述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外交、经济政策以及人权状况,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美国人民的重大关注”。

  至于美国官方,格拉泽认为,他们在习近平此次访问期间希望实现的关键目标是“与中国未来领导人建立融洽关系,并且深刻了解他对中国未来所寄予的愿景”。具体而言,奥巴马政府希望此访能促进中美议程中涉及范围更广泛的一系列经济、军事及政治问题取得进展。

  她认为,有关经济和贸易问题的讨论将是美国优先考虑的事项,其中包括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为美国公司扩大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各自应发挥的作用。还将讨论的问题包括伊朗的核野心、朝鲜领导人的更替及核武器、叙利亚目前的危机等。

  就美国方面将抛出的议题,格拉泽认为将会是奥巴马政府面向亚洲的战略——即美国新国防战略方针,以及作为该战略一部分的美国对华态度。美国官员可能会强调指出,美国并没有把中国视为敌人,而是寻求扩大与中国的合作。奥巴马政府希望,习近平此次对五角大楼的访问,将会给停滞不前的中美军事关系注入新动力。

  不过,她坦言,这一切预期都不会产生任何重大的可交付成果,因为“与胡锦涛在2002年的访问类似,习近平作为副主席,预计无法就上述问题给予明确解答”。而美国所希望达成的目标是,在习近平与美国总统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上进行投资。

  刘卿认为,今年是胡锦涛与奥巴马达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战略的第二年,同样是尼克松访华40周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新一代两国领导人如何进一步把两国历届领导人不断推进的中美关系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值得期待”。不过他也强调,这并非习近平此行所能实现的目标,因为他此行“旨在落实此前两国元首达成的合作框架,进一步推动落实中美合作伙伴关系”。

  “一个上升起来的大国与一个超级大国如何保持相向而行而不对撞,是我们期待在未来看到的成功的两国外交。”王逸舟如是说。 ★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中美关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