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强征航空碳税,是为了在碳金融市场争货币主导权,对抗美元。这对中国而言,既有风险,也是难得的机会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 实习记者陈慧发自北京 “碳战”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2月21日至22日,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等32个国家的代表齐聚莫斯科,共商“报复”欧盟强征航空碳税的对策。这是一个闭门会议,会议议题包括“考虑采取对欧盟飞机增加新的收费、中止当前和未来关于欧盟航空公司申请新航线”等在内的11项报复措施。
因会议正在进行中,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有明确的决议或者声明出台。
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碳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各国反制欧盟强征碳税
提出征收航空碳税后,各国的抵触态度也许是欧盟所没有预料到的:作为报复,美国参议院正考虑一项阻止美国航空公司参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议案,众议院已经批准了该议案。白宫说,除非欧盟作出某种让步,否则奥巴马总统无法制止这项议案得以通过。
2月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禁止中国境内各运输航空公司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参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使得这场风波再度升级。
对中国来说,欧盟的意图一旦实现,航空业将承受巨大压力。据中国民航局节减排办公室预计,若实行碳税,明年国内民航业界支付额将达8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30亿元,9年时间累计约为176亿元,而这些成本将会转嫁到顾客身上。
近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十次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组成的“基础四国”再次共同反对欧盟强征航空碳排放税。会议声明指出,“基础四国”坚决反对欧盟将航空业纳入其碳排放交易体系,此举严重破坏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法,违背了多边主义原则。
除了表态,一些国家已经做出行动,阿联酋的航空企业已宣布从3月1日起提高票价以应对欧盟航空碳税。而21日举办的莫斯科会议,更让一些对手国家结成联盟,美中俄站在同一立场就是一种罕见的国际景象。
在各国的强烈反对下,欧盟态度也出现软化,近日表示愿就碳税展开谈判,或有条件修改“碳管制”计划。
厦门大学能源中心教授林伯强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欧盟的态度最终取决于各方的压力,如果这些国家的合力大,欧盟让步可能会多些。”林伯强也指出,欧盟对碳税的立场较为坚决。有业内人士指出,碳税议案已经27个成员国同意并立法通过,推翻重来的可能性不大,唯一可能的让步是给予一定优惠或豁免。
“这次会议的结果不能排除如欧盟执意征收碳税,一些发展中国家最终也加入的可能,你收我也收,这等于是变相的贸易战了。”林伯强说。
碳交易事关货币主导权
相对于普通的贸易战,碳贸易战还裹着道德的外衣,欧盟征税的出发点是保护气候。“这实际也意味着碳贸易战比单纯的贸易战更难打,欧盟要拯救地球,他们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很难公开反对。”林伯强说,碳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而又艰巨的战争。
碳税源起于全球气候变暖学说,但科学界对全球变暖的说法存在争议,尤其是2009年底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会议“气候门”丑闻的爆发,这更加让人质疑“全球变暖”这一命题的真实性,但这丝毫不影响碳排放成为了一门生意。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简称CER)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同样,在一国内部,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
在全球碳交易市场,有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为代表的许可权交易的配额市场,以及以项目为基础的碳减排交易的项目市场,也即CDM,中国属于后者。“碳排放”也由此逐渐形成“大宗商品交易”的国际市场,大量公司活跃其中。比如欧洲企业可以通过买卖二氧化碳排放量信用配额来实现排放达标。在伦敦金融城,除了股票、证券和期货交易所外,还有不少交易所专门从事碳排放配额交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给《国际先驱导报》介绍,由于金融危机,金融衍生产品都已经遭遇失败或被怀疑了,金融企业需要找到新的金融产品来赚钱,于是开始大力发展碳金融市场。“大量的金融企业已经把减排指标的交易都做成了金融产品,甚至还分类打包再卖出去。”
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全球“碳交易”的总额从最初不到l0亿美元迅速增长到千亿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工具带来的交易量更是不断上升。根据联合国相关机构测算,全球降低碳排放活动的市场将达到2万亿美元。这个诱人的“蛋糕”引发各国利益的博弈,发达国家迅速建立了碳减排交易平台,在金融领域方面占领了主动权。
目前世界上的碳交易所共有四个: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 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国家信托NSW。渣打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都做出了有益的创新试验。新兴市场机构也不甘落后,如韩国光州银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银行”计划,尝试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积分,用积分可进行日常消费。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茉楠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碳交易带来新的金融战,欧元、日元、韩元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这使得碳减排权及其框架体系下的“碳金融”逐渐演变成为“类布雷顿森林体系”。张茉楠说:“一个国家的货币之所以崛起成为世界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碳金融成为新的角逐场。”
中国的新机会
在这场碳金融的争夺战中,欧盟无疑走在最前面。由于美国及澳大利亚均非《京都议定书》成员国,在目前世界四个碳交易所中,只有欧盟排放权交易制及英国排放权交易制是国际性的交易所,美澳的两个交易所只有象征性意义。
“全球碳交易的主导权掌握在欧盟手中,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场内交易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因此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丁一凡说。
在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会议上,美国加拿大与欧盟所持相反立场可以看出这背后的博弈,中国曾以极大的善意和努力使气候会议没有失败。
在财经评论员盛骏看来,欧洲既没有石油美元也没有足够的土地发展粮食美元,只能玩新概念,欧盟推碳欧元是为了与美元在货币主导权上竞争,“通过碳货币实现对局部领域如航空的控制,再慢慢推向更广泛的领域。碳交易实际上就是欧元对美元的工具。”
在欧债危机背景下,碳税对欧盟来说有着更加实际的利益,不仅成为财政收入来源之一,而且为财政的一体化创造契机。欧盟国家虽然实现了货币统一,但欧元区财政并没有实现统一,欧盟多轮峰会的重要议题就是强化财政纪律,推进财政联盟。
丁一凡说:“财政联盟不光是靠纪律约束,关键是要有财政收入,如果逼成员国出让已有的税收,选民不干,但是如果推出新的税种,他们不会觉得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而碳税正是这个统一税收的来源,欧盟就此可以解决财政与货币不统一不匹配的问题。”
美国向来作为规则的制定者,他自然不会接受欧盟的规则。而中国则处境尴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却没有一个像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也不利于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有学者认为,欧盟凭借对航空运输业和制造业领域的市场控制权及技术标准,可能导致中国航空事业和飞机制造业的发展“命门”被掌控。另外,中国将丧失碳减排的交易定价权,不利于产业升级和低碳绿色发展。
张茉楠说,现有规则下中国需要走不寻常路。“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与碳金融市场结合,把金融转型与能源转型结合起来,碳金融就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融合。如果中国掌握了碳金融的发展主导权,我们国家有可能在全球产业分工和金融分工的舞台上实现双赢。”
2012年后,新的碳减排协议可能导致全球碳交易市场重新洗牌,由此全球碳金融格局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其影响不仅仅是碳交易本身,还可能因碳交易的特殊作用影响到全球的贸易平衡和金融平衡。张茉楠说:“中国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谋划,构建碳资本及其主导下的碳减排发展权体系框架,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这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争取定价权的关键一步。”
链接:欧盟碳税
2005年1月1日,欧盟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按“交易与限制”的原则,通过每年分配给企业有限的碳排放配额,迫使企业节能减排。2008年,欧盟又立法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将航空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根据规定,所有在欧盟区域机场起降的国际航班,不论是否中转,其碳排放量都将受到限制,超出标准部分由各航空公司在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体系中购买。对此,代表世界93%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空协会直斥欧盟为“税收强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