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工信部公布400余款公务用车均为自主品牌引热议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9日12:49  法制文萃报

  《法制文萃报》 作者:渠洋

  2月24日,在工信部网站上,400多款不同配置的车型出现在《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中。被外界舆论广泛关注的是,这些车型全部为自主品牌产品,而国人所熟知的奔驰、宝马、奥迪、丰田等众多外资、合资品牌无一在内。一时间,“公务车必须为国产”成为网络舆情大热话题。

  谁为“春天”喝彩

  《战国策》记载,孟尝君“食客三千”,上客的标准是吃饭有鱼,外出乘车,战国著名智者冯谖就抱怨“如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以此来试探孟尝君是否重视他。自古以来,交通工具对于士大夫特权阶层地位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与牛车、马车相比,坐轿是中国古代官员地位象征的主流,而当什么东西与官字相连,也自然而然就与权势、地位联系到了一起。不同规格的轿子,显示不同的地位。官越大,轿子越大,越奢华,抬轿的人也就越多,由四抬到八抬,再到十六抬。于是,轿子在中国传统中就有了太多的象征意味,直到今天,全世界也只有中国才把中小型车叫做“轿车”。

  公车,顾名思义,公务用车或用于公务的车,但在今天的中国,公车的意义更多的是“官车”。具体体现就是,不同的级别对应着不同的排气量和豪华程度。而在现实中,超标、超级别、超数量的公车乱象更甚于官场“排排坐,吃果果”的有序,所以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丘北县可以没钱买1辆校车,但433辆公车“必须有”。

  如果说,“三公消费”是我们身边最普遍、最常见的权力腐败形式,那么“一屁股坐着一座房”的公车腐败无疑就是其中最刺激眼球的腐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1989年至今,中央政府先后出台过4次政策,对公务用车采购进行规范。与以往3次政策相比,2011年相继出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与《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对公车排量和价格进行了较大限制,规定“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这被业界称为“双18”新政。此次工信部等三部门出台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细化了“双18”新政。

  据申国万银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欧系、美系、日系、韩系乘用车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三分之二强左右,其中以中型车和豪华车型为主。动辄四五十万人民币仅仅是豪华车的入门级标准,也正因如此,以全球市场为视野的豪华车不可能自降身价来迎合中国公务车“双18”新政。因而,外资、合资品牌能否在新政中有一线生机,关键在于中型车,但就现阶段市场上大多数主流车型来看,“双18” 近期却是个迈不过去的槛。

  除产品因素外,外资和合资品牌的全军覆没,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他们不符合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要求。与以往政策不同,此次公务车新政中多了一条重要规定——对车企要求,即“申报公务用车的车企必须在中国设有产品研发机构,并且近两年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有分析人士称,不同于自主品牌车企逐年加大研发力度,目前奉行“拿来主义”(生产国外现成产品)是合资企业主旨,因此在研发投入上几乎都达不到这一标准。

  相比外资和合资品牌面临釜底抽薪局面,众多汽车界人士则在欢庆自主品牌迎来了春天。此前,受国家小排量汽车补贴政策退出及经济下滑影响,2011年自主品牌轿车销售 294.64万辆,同比增长0.46%,占轿车销量总额的29.1%,但市场份额同比下滑 1.8个百分点,且呈逐月下滑态势。2012年 1月份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则继续下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自主品牌在私人消费领域受挫,自然更迫切需要从公车采购上“找补”回来。其实,自主品牌要的不仅仅是公车市场的大蛋糕,更重要的是“官车”形象的带动作用。人们痛恨公车腐败,但在中国社会,出于对官员和权力夹杂着尊崇、敬畏、羡慕等复杂情绪,毋庸置疑,“官车”对普通消费者具有事实上的巨大示范意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也是本土化最成功的国际巨头,德国大众集团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也是首先从公务车市场“高屋建瓴”开始。

  莫道春来早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春天的故事》告诉我们,春天需要大势,同样需要机缘。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惯例看,政府用车用本国自主品牌无可厚非。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政府用车也是清一色的自主品牌,舒适程度约等于夏利。应当说,我国将公务用车锁定在自主品牌是迟到的“与国际接轨”。

  不同于以往银行收费等“国际惯例”骂声一片,这一次与国际接轨,国内舆论普遍叫好。因为此举不仅鼓励了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汽车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主导的局面,而且还降低了公车采购成本,减轻了纳税人负担。

  但这种乐观展望离真实状况究竟有多远呢?

  自2005年自主品牌汽车首次进入公务车采购视野开始,到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政府采购自主品牌比例不低于50%”,再到2010年和2011年21家自主品牌车企的60多款轿车入围公务车采购名列,直到如今的自主品牌“一统天下”,短短6年间,政府能做的,已经做完了。那么自主品牌背靠大树又该做些什么呢?从政府采购的角度来看,中标产品无疑必须满足以下各个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求产品具有过硬的品质和很好的安全性,尤其是军队、海关、公安等国家强力机关,对车辆的安全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第二,需要有大气稳重的外观,能够与政府形象相称;第三,要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

  但不得不说,对于进入名录的400多型自主品牌车辆和其背后的所属企业,能够完全做到以上几点的,寥寥无几。我们必须承认,这就是差距。

  对于自主品牌车企而言,政府的支持既是机会也是压力。正如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所言,汽车产业总依靠国家政策补贴发展是没有希望的,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太早庆贺“春来到”的自主品牌车企还必须看到,2012年的《目录》显然只适用于2012年,以后是否坚持采购自主品牌汽车还是一个未知数。之所以政府在制度安排上没有给公众和自主车企吃一颗“定心丸”,其中的微妙或许就在于,对于积弱多年的自主品牌能否化食量为动力,政府同样缺乏信心。

  2012年能否成为自主品牌汽车的春天,还有一个关键因素:身兼购买者和使用者双重身份的各级地方政府。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座驾面临从豪华车到既不舒适同时“有损形象”的中小型车的转变,答案显而易见:当你自己有权与自己的利益作对时,这项权力几乎不可能用好。

  众所周知,公车采购长期以来并不透明,某些地方政府采购公车,事前既不向公众打招呼,采购过程也很隐秘,那么,公众如何监督政府采购自主品牌汽车就是一个大问题,即使真有地方政府今年不按《目录》采购,目前在相关制度上也缺少相应的罚则。

  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当代中国更是个颠仆不变的真理。据网友爆料,实践中,公车要变通,熟知的办法有:一是“大众的外表,奥迪的内饰”,通过购买低配的车,然后在4S店重新选购高端配置,不知不觉就完成低调变身;二是把豪华越野车作为“下乡或抢险专用车”来规避限制,实际上是“一把手”第二辆专车;三是名为购置“上级重要领导或外宾接待车”,实际上是领导专用;四是让不受购车限制的下属企业或机构购买豪华车,长期借调到上级机关使用。网友曾德裕称,还有“以租代买”这招,部门干脆不买车,让自己的亲戚去买宝马奔驰,然后用高价常年租赁这些好车。好处有三点:1.没买车,上级表扬。2.富了自己的亲戚。3.自己依然开好车。

  分肉者食肉,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公车改革始于足下

  在这个时代,期待官员“安步当车”更多时候只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们只希望,吞噬公众资源的公车不要猛于虎。

  之所以一个“公车国产化”的消息就能让舆论和公众为之振奋,兴奋点不在于国产化,而在于公车两个字。

  公车改革的急迫性,不只局限于公车占用多少稀缺的道路资源,也不只是公车私用现象的严重性和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更在于这种实物配给制,是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身份等级分割政策的后果,是根据特权和行政级别配置资源的思路。这种特权和身份的象征,无形中在官员之间,以及官员和群众之间,人为地划分了一道鸿沟,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但这种特权却没有实时进行改革,从而造成权力寻租空间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增大,同时令等级结构强化固化。所以,公车需要改革,早已成为社会共识。2011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要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

  知易行难,分肉者食肉的利益群体当然是改革步履维艰的阻碍,但公车改革并非只在公车本身,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财政缺乏监督、预算约束疲软、行政费用肆意膨胀的大背景。

  公车问题,其实在根本上,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公车从何而来?购置和维护公车的费用从何而来?超编制、超标准车的钱从何而来?公车私用产生的费用如何报销?这些钱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官员自掏腰包的,尽管是以公共财政出的钱或预算外资金面孔出现,但其实无一不是纳税人的钱。因此,对于像我这样的升斗小民来说,在这个“国际涨不涨,国内肯定涨”的油老虎时代,每当看到那些时刻都在燃烧着我们的加班税,化作街头一缕青烟的大排量豪华公车穿行,怎能不心寒。

  公车改革自然很难“毕全功于一役”,也正因如此,对于那些敢于尝试公车改革的改革者,我们更不应吝惜掌声。比如昆明取消官员专车,不分级别,人均400元车补;再比如山东泰安市将各机关公车交由机关公车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使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因有这些努力,改革始终在前行。

  ●结语:

  自主品牌车企的春天到来,我们为之雀跃;但我们更想问:公车改革的春天还远吗?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公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