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安德鲁-汉密尔顿:老师肯保守学生敢冒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5日12:01  环球人物杂志

  老师肯“保守”,学生敢冒险

  安德鲁·汉密尔顿(口述)

  《环球人物》杂志 特约记者 肖安(整理)

  我越来越发现,牛津大学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美国的常青藤院校,还有中国和印度的高等学府。中国近些年来教育迅速发展,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21世纪打造100所重点高校的“211工程”。此外,中国的高校每年吸引近30万名外国学生,远远超过了在海外求学的18万名中国留学生,可见实力之强、魅力之大。当然,中国的高校教育还可以做得更好,在我的构想中包含4个要素。

  “刺头”的学生

  大学的核心就是“人”,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决定了大学的素质。中国学生大都很勤奋,但缺乏一些才智上的自信心和冒险精神。我希望看到将来的他们更有自信,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他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收获智慧,做个学习上的“刺头”。比如在课堂上学会刁难教授;在阅读被奉为经典的教材时,脑子里充满了反驳的欲望;一边做实验一边对不符合“常识”的实验结果提出质疑,而不会害怕自己的结论与别人不同。

  学生只有愿意挑战学术权威、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够对人类的知识作出贡献。中国学生要在更大程度上进行自主性思考,成为更加主动的研究者、挑战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倾听者。

  有了才智上的自信心,中国学生就会敢于向自己从未探索的新领域进军。这种冒险精神能够促使知识前沿不断向前推进,使得学生们的性格变得更为丰富,也将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大学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和挑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有效发挥自己的才能,不管他的才能是什么。我们不应该鼓励学生这样的想法:如果不成为首相,或者不成为足球场上的贝克汉姆,人生就失败了。我想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高中教师、设计师,或者是记者,通过其他的方式对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做出重大的贡献。

  忠于职守的大师

  世界一流大学的相似点在于:“有大师之谓也”。只有拥有一批业内顶级的专家,才能将他们所负责的院系和学科建设成一个品牌,继而成为学校吸引优质学生的基础和保障。中国高校有很多优秀的教授,我觉得未来还应有更多“保守”的教授,他们责任心强、忠于职守;他们甘于埋首在实验室,永不疲倦地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他们对自己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每周同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去发现、培养和引导那些可能从事学术研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会对学校提要求,以便自己能更好地工作。

  相应的,中国大学将来也应该给老师们一个更良好的环境,包括有竞争力的研究经费、合理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有效的管理支持等,让他们有充分的自由去研究那些由好奇心驱动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甚至在学校里开设那些我们看起来很荒谬的课程。

  牛津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支持年轻的研究人员。最近,牛津在所有的学科都设立了“新人发展基金”,给年轻的学者连续3年的支持,帮助他们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并在他们取得学术承认之前,帮助其发表第一篇论文、出版第一本书,这在他们学术生涯的发展过程当中都很重要。

  未来的中国高校讲台上还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洋面孔”。在牛津,40%的教职员工都不是英国人,外籍教师按人数多少排名最靠前的依次是:美国、德国、意大利、中国、澳大利亚。中国高校也必将引进更多的外籍教职员工,让他们担当更重要的职务。其实中国的很多高校现在已经在做这些工作。去年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时,我来到中国参加了他们的庆祝活动,发现清华聘用了一批外国人做教授,比如邀请高盛集团前总裁约翰·桑顿在经济管理学院开设“全球领导力”课程。

  “多元化”视野

  目前中国高校教育比较明显的缺憾是,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教育单一化的体现。未来中国,教育的广度应该提高,使学生对自己主修科目以外的知识也有所了解。比如为理工科的学生提供音乐和美术选修课,增加他们与文科学生的交流,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碰撞,来增加学习的广度。

  其实,学术环境不仅存在于教室中,中国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还需要开拓各式各样让学生彼此学习的渠道。校园社团活动非常重要,包括戏剧、音乐、体育等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有了学习新技能的实验室,在这里,他们可以继续发展一些和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不同的兴趣。

  而在评价学术成果时,也不能只依靠某一种判断标准。牛津大学在评估科研成果时,会衡量很多不同因素。中国今后也会向这一方面发展:不仅衡量发表论文的数量,还要在同一领域进行横向比较,评判论文内容的重要性。在竞争相对激烈的领域,还应该考虑课题的创新性和创造力,以及是否具有吸引和留住科研基金的能力。

  我一直强调:大学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要有一套高度动态的体系来维系整个大学的运转。在这个过程中,多元化是非常关键的,未来中国只有具备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多元化的评判标准,才能有多元化的视野、多元化的成就。

  “大手笔”投资

  未来的中国,要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一旦我们吸引到了人才,我们就需要去思考怎么帮他们实现自我的发展,特别是那些年轻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由于资金的匮乏,牛津最特别的优势——昂贵的导师制,遇到了财务上的挑战。要想让高等教育对国家做出贡献,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否则不管我们怎么努力,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进高等教育。

  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占GDP的份额不断上升。中国高校的新楼,牛津快比不上了。这是一个可喜的情况,在未来,中国当然还会加大投入,通过“大手笔”的投入,办好教育,投资中国的未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中国,要有高贵的大学精神,这是一种自由、专业的素质和气质,它有赖于以上4点的实现。真正理想中的高校,要奋斗多年才能建设起来,但教育办好了,对经济、社会来说都将是很大的贡献。关注教育,就是关注未来,为了美好的蓝图,诸君要共同努力。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