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从雷锋到中国好人:中国道德模范形象日趋多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6日11:23  半月谈
雷锋在保养和维修汽车 雷锋在保养和维修汽车

  2012年春天,一个熟悉的名字——雷锋,再次响彻中华大地。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对雷锋精神的呼唤仍然能够激发起全社会广泛的共鸣,这不禁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雷锋精神的当代性。其实,雷锋精神从未远离我们。我们今天对雷锋的呼唤,就是呼唤每一个公民释放道德光芒的点滴行动,呼唤全社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和自觉传承。

  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雷锋”仍然活跃在我们身边。他或许是你我熟知的道德模范——“人活着,得干点有用的事儿。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比啥都幸福!”这是“当代雷锋”郭明义的人生理念;他或许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在春运的人海里帮行动困难者拎起行李的人,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为老弱妇幼主动让座的人,在拥堵的街头义务指挥交通、疏导车流的人。当我们面对他们,总有一个名字从心底脱口而出:雷锋!这便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底色。

  我们看到,新时期的雷锋精神不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也成为许多社会组织深层次的行动理念,这是时代赋予雷锋精神的新内涵。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志愿者组织和民间公益组织,许多都在凝聚和传递爱心,建设全社会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有汶川地震后驰援灾区的众多民间志愿者组织高举起的爱心火炬,也有一些公益组织在开展慈善行动的同时,发出“不让纯洁的爱心沾染一粒尘埃”的自律勇气,更有知识分子领衔创办“中国好人网”,为陷于道德焦虑的人们找回精神坐标原点的理性行动。他们不计回报、不谋私利的行为,同样让我们想起雷锋,想起雷锋身上鲜明的公益精神。

  雷锋,平凡而伟大,平凡得人人都可以学,伟大得人人都得努力学;雷锋精神,简单而又丰富,简单到“做个好人”的朴素观念,丰富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大厦。因其平凡而简单,雷锋精神才不会远离我们,我们总能从普通人身上找到雷锋的力量;因其伟大而丰富,雷锋精神才永远需要我们传承践行,用新时代的努力为雷锋精神添砖加瓦。涓涓细流必成江河,在亿万公民对道德的坚守中,在中国社会公益力量的集结中,以雷锋精神为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3期/记者 邓伽)

  不断解读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引领时代。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雷锋就是我们时代造就的英雄。

  近年来,每当社会上出现道德和价值观碰撞或讨论精神现象之时,人们都要再一次解读雷锋精神。虽然讨论者见仁见智,但这更说明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升社会道德和文明风尚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雷锋精神中找到启示。

  一

  雷锋精神中闪耀着信仰信念的光辉,在世界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将这一精神特质灌注于社会,必将激发支撑民族崛起的强大精神力量。

  解读雷锋精神,首先应把我们的着眼点置于信仰大厦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当我们真正读懂雷锋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信念的动因,及其产生的社会作用,才能找到精神支点和动力之源。

  信仰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命题,更是全球化时代尤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避免精神迷失,获得精神支柱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而所谓一部分人的信仰信念缺失,主要是指政治信仰的缺失,更进一步讲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弱化。笔者认为,所以出现这种弱化,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背景,也有当今社会价值判断、价值追求的原因,即由媚俗而来的功利主义和短期行为至上,不再追求伟大的精神目标。

  雷锋精神以共产主义信仰为核心,既是对信仰特质的印证,同时也是对信仰作用的揭示。一个国家、民族、集团乃至单个的人,一旦拥有了雷锋那样对信仰的坚守,一种巨大的力量便产生出来。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例,先后有数百万革命者为信仰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像殉道者一样,前赴后继,靠的就是共产主义信仰。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陷入困惑:为什么很多人的精神追求大大弱化,甚至喊出“远离崇高”,更有人以“恶搞”把原本矗立于我们脑海中的精神雕像摧毁?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文革”极左思潮的反感,另一方面则有时代变迁的影响。就后者来看,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世界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由二元对峙的解体,出现了与此相一致的政治生态下的信仰信念随之淡化的现象。加之冷战结束后,西方学者提出“意识形态终结”的理论,都给中国精神大厦的建设带来冲击。由此,决定了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雷锋精神中富含的信仰信念因子,特别揭示雷锋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笃信不疑的根本原因,以此引导社会大众。

  二

  雷锋仅仅走过22年的短暂人生,他不仅以小事铸就辉煌,甚至其精神沉淀进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雷锋精神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帮助我们认识物质和精神、舍与得的辩证关系。雷锋生前身后一直与“傻”相伴。讲其傻,是因为他一直坚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观念,且付诸行为。雷锋并不“傻”,其行为来自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源自对幸福真谛的感悟。

  雷锋精神告诉我们,什么是价值和价值的社会特征。价值有两种,一种是功利价值,另一种是道义价值。功利价值重要,但存在有限性,道义价值却是无限的。一个社会如果总是以功利价值评价人和事,很难把一个民族引向高尚,就如我们评价道德楷模时,如果总是关注其付出了多少金钱,就近乎步入道德误区。从功利价值上讲,一个企业家拿出上百万、千万元的捐献,一定比以拾荒为生,同时抚养几个弃儿的效用或功利价值大;但从道义价值上衡量,后者并不输于前者。只看功利而弱化道义,结果只能扼杀平民的道德行为。真正的善并不仅仅表现于金钱付出的数量。一个微笑,一句关爱的话,都是善。雷锋精神凸显的恰恰是道义价值,于是,由有限化作无限,同时让普通人从中认识到自己善行的意义和价值。

  雷锋精神启示我们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雷锋有生之年,所做出的都是人人皆可为的小事,也正是小事而更容易让普通人弄清价值坐标,找到价值追求与价值实现的途径。规律表明,检验一个人的品质和境界,并非都要通过大事件,能够创造惊天地泣鬼神之伟业者毕竟不易,更多的人是平凡的,如果一个人做出更多的是小事,并且执著持久,也便蕴含或折射出伟大的情愫。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三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步入了一个彰显个性和强调自主权利的时代,与雷锋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结构已有很大不同。那时的观念和社会结构比现在单纯得多,因而更强调“一块砖”和“任党搬”。而今天经济结构已经趋于多元化,这种情况下按经济规律进行社会调节成为主调,大众拥有更多职业选择和对事物的选择权,这是社会的进步,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对为公众服务的公务员、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而言,雷锋精神就更是必须坚守和弘扬的。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和问题很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几代人的不懈奋斗;需要我们向雷锋那样,真正担负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雷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要求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同时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今天弘扬雷锋精神,彰显其时代价值,发挥其引领社会的作用,更应使弘扬雷锋精神常态化,不能“三月来四月走”。

  英雄是主流社会借助的诠释精神的载体。用一位思想家的话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英雄不珍惜更可悲。历史表明,摧垮一座精神雕像很容易,重新建设却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或许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弘扬雷锋精神并不容易,但正因为不容易而显示出必要与价值。所谓主流和主导,更多是体现在社会出现媚俗化倾向时确立主流价值,并强力维护和推行。(中国青年报/公方彬)

  从雷锋到“中国好人” 中国道德模范形象日趋多元化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乌石镇清溪村村民张文理,曾在2011年4月因盗伐林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面对载有5人的货车翻入水库,张文理挺身救人,使2名重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同年9月,他被评为“中国好人”。支持他的网友称赞他“浪子回头金不换”。

  “像我这样有过‘污点’的人还能被评为道德榜样,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张文理说,自己一直觉得只有像雷锋那样“完美”的人,才能够得到“中国好人”这样的荣誉。

  上世纪60年代,雷锋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以“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广受称颂。中国树立起雷锋这一榜样典型,在全国范围内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目的是在全社会确立一套新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推动民众发扬甘于奉献的精神风格。

  安徽省社会学家王开玉说,一代又一代人,包括当代被誉为道德模范的“中国好人”,怀念雷锋、比照雷锋事迹,因为他是指引人们前进的道德楷模。

  普通农民、判过刑、没有格外惊人的事迹,张文理与雷锋相比,似乎有着太多的不同。然而,网友们普遍表示,尽管这位农民过去曾犯过错,但不可否认,他悔过自新、敢于临危挺身,却真实感人,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时至今日,中国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已趋于多元化,道德模范的形象也不再是单一的、‘神话的’。雷锋仍然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雷锋精神的定义则正在与时俱进。”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鹿鸣说。

  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让中国民众感叹诚信的缺失。2011年发生的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车碾压事件令不少中国人怀疑是否出现了道德严重滑坡现象。

  在继续宣传“雷锋精神”的同时,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自2007年起,先后联合发起“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及学习活动以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活动,由普通民众参与推荐、评议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以求重塑新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优良的社会道德风气,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推举出162名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出2万多位“身边好人”,其中超过300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称号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和故事经历。

  这些人中,有被安徽小岗村村民三次摁红手印挽留、后因劳累过度殉职的挂职干部沈浩;有19年坚守病榻不离不弃照顾儿子的95岁“最坚强母亲”许张氏;有在一女孩遭遇车祸被压在车底后,合力抬车的19位“最可爱农民工”;还有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

  “‘中国好人’们的出现,不是由国家党政机关直接指定,而是普通民众积极参与评选得出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我们老百姓选择了自己的榜样。”网友“临风”说。

  中国中部的安徽省还以开展学雷锋活动为抓手,褒奖群众身边的平民英雄,推崇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以不断放大“好人好报”正向效应,着力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

  有社会学家表示,“中国好人”等活动动员了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道德建设,有利于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认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新华网/王正忠 蔡敏 詹婷婷)

  让雷锋从每个人心中走向行动

  可以毫不夸张地套用一个句式:雷锋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并不是一个外在于我们的高高在上的道德神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

  这不是浪漫的抒情和虚无的描述,而是鲜活的事实和温暖的人心。也许,一个案例就可以让人相信这个事实。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许多在押人员也为灾区人民落泪,纷纷主动捐款捐物,要求奉献自己的一点爱心。他们有的把家里刚刚寄来购买物品的钱捐了出来,有的则拿出了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安徽某看守所一名在押人员身上没钱,他恳请所领导对他少加几次餐,代为捐出一部分钱物。也许,他们做这一切时,纯粹出于人性,丝毫未想起雷锋。可起码在那一刻,我们看到了他们心中的雷锋。

  人人都可以成为雷锋,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即使他是一个曾经犯过错的人,即使他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是恶人的人。这是与生俱来的人性,这是人作为高级生物、人之为人所具备的特性。只不过,雷锋将这种与生俱来的善表现在行动中,外化为实践,时时处处践行,并持之以恒,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而多数人只是将这种善念与善意埋藏在内心,并没有积极落实到行动中。所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雷锋不是一个离我们很远、让人遥不可及的他者,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追求,我们自己的一个侧面。

  其实,每个人心中的雷锋,根本无须用“在押犯人也会给灾区捐款”这样的事例来证明,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将心比心,我们用心聆听,都能感觉到这种雷锋的存在。

  当我们看到朋友受难的时候,我们的心会揪起来,即便受难的是一个万里之外的跟我们毫无关系的人,我们也会心生同情;当我们看到有老人摔倒时,我们会立刻生出去扶人的本能;当看到最美妈妈吴菊萍救人的故事,伟大的老人白方礼蹬车捐资助学的善举,阿里木大叔卖羊肉串儿帮助他人,我们都会热泪盈眶——这种感动,很多并不是被“他们”所感动,而是由于“我们”内心有着同样的道德追求、同样的爱心善意。感动,是源于精神上的共鸣,是我们心中共同隐藏的那个雷锋,被他们的行动“激活”了。

  我们与雷锋的差距,与那些“感动中国”人物的距离在于,他们将心中的那份善转化为实际行动,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让善停留在心中。我们今天倡议学雷锋,高扬雷锋精神,实际上并不是学习一个外在于我们的“他者”的精神,而是将那份存在于我们内心的善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让我们心中的雷锋,走向现实,变为行动。

  我们与雷锋的距离,就是这种从“心”到“行”的距离。雷锋精神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其行动的精神。这个年轻人做过的很多好事,其实都非常平凡:搀扶过马路的老人,对需要帮助的路人施以援手,给迷路的人指路,乐于帮助同事……而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想”,只是在“赞美”,只是让这些善念一闪而过、稍纵即逝,没有坚持在实际行动中践行那些我们推崇的美德和赞美的品质。

  今天,我们倡导向雷锋学习,需要的不是高谈阔论,不是豪言壮语,不是阐释和诠释,而是行动。社会最缺的不是对道德的认知,也不缺对各种精神的理解和标签,最缺的是实际行动。大道理每个人都懂,高谈阔论谁都会,默默地实践并坚持,却不是谁都能做到。道德,不是一种知识,雷锋,不是一座神像,而是一种具体的经验和行动。

  今天,我们倡导向雷锋学习,就是要改变过去一种不好的习惯:把雷锋供起来,用最美丽的字眼去赞美他,用最华丽的词去装饰他,把他捧上神坛,供在道德的神龛里,写到教科书里,搬上电视电影,营造一种“我们在学习”、“我们在纪念”的幻觉,然后我们就心安理得地走开。

  学习雷锋,不是道德抒情,而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学习雷锋,恰恰就是要让他从电影电视中走出来,从神坛上走下来,从教科书的典型里走出来,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行动。

  学习雷锋,就是让雷锋从我们心中走向行动。这说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这也正是雷锋的伟大之处。从心中走向行动,这需要我们跨越利益的障碍,跨越一种惰性,并跨越那种言行不一的习惯,而成为一种集体行动。

  从心中走向行动,还需要我们跨越许多思维陋习。比如,有些人赞美雷锋,只是希望别人成为雷锋,然后自己享受别人做雷锋给自己带来的便利,享受别人成为雷锋给自己带来的安全感——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的话,那谁也不会成为雷锋。雷锋的公共道德是一种公共产品,只有每个人都去行动,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才会超越道德的囚徒困境而变成良性的集体行动。

  还有,有些人会担心学雷锋会有道德风险,担心被人讹诈,所以不敢扶老人,不敢做好事。这也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心。毕竟,做好事被诬陷,那只是极个别的案例,多数情况下,做好事的人还是受到了褒奖,好人有好报,即使被诬陷了,最终也会获得清白。真正的善心善意,也不会过度介意这种“回报”。看到老人如果不扶起来,就会良心不安,扶起来,是遵守自己内心的道德法则,是不过度介意外在评价。

  还有人会有“做好人会吃亏”的顾虑。其实这也是一种误区,起码雷锋从未有过吃亏感,雷锋是快乐的,行善是快乐的。那种帮助别人所获得的快乐感,是无论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如果用“物质回报”的思维去衡量雷锋,永远无法得到一个让人平衡的答案。在新时代重提雷锋精神,不正是为了矫正那种过度追求“物质回报”而给世道人心带来的创伤吗?

  行动起来吧!践行雷锋精神而不是消费雷锋精神,让心中的雷锋变成现实中的雷锋,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生产者,而不是道德的消费者。只有这样,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中国青年报/曹林)

  相关报道:

  各地各部门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

  连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开展系列活动,深入学习、弘扬雷锋精神。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日前向北京高校下发通知,号召各高校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为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将每年评选在学雷锋活动方面表现突出的100个班集体、100个学生党支部、100位优秀师生、100个优秀团队,每年投入100万元支持高校师生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开展志愿服务。

  北京市将每周六定为“学雷锋志愿活动日”,同时将制定实施《中小学德育三年行动计划》,统筹谋划今后三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把学习雷锋、践行北京精神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3月4日,“福建省百万志愿者学雷锋十大行动”正式启动,志愿服务行动包括:城乡环境整治、公共秩序维护、岗位学雷锋、送欢乐下基层、网络文明、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关爱残疾人、关爱未成年人、关爱“道德模范”“身边好人”。

  3月4日,以“争当新时代活雷锋,创新助人为乐”为主题的“成都万名志愿者主题行动”在成都启动。首批来自成都晚报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千余名志愿者同时进入成都20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内容包括:交通出行咨询、法制讲坛、政策咨询、社区保健太极拳指导、健康咨询义务体检、义务理发、维修清洁电器、消防隐患排查,以及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等助老活动。

  南开大学在全校组织开展“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向雷锋同志学习”系列活动,包括:“3•5”学雷锋日广场仪式、“学习雷锋好榜样”主题话剧比赛、经典电影片段重演大赛、以“弘扬新时期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暑期科技文化卫生社会实践、“90后大学生心中的雷锋精神”理论研讨会等。

  3月4日,华中师范大学启动“学雷锋青年和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当天举办了“牵手流动花朵,爱心点亮未来”关爱农民工子弟活动。此前,该校大学生还自发成立了“心心火”义教之家,为农民工子弟提供义务支教。

  国务院国资委3月4日在京举行“中央企业郭明义爱心团队”授旗仪式,并倡议向“当代雷锋”郭明义学习,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目前,由国资委直属机关和117家中央企业组建的“中央企业郭明义爱心团队”已超过1万支,团队成员人数超过50万人。(人民日报/记者赵婀娜、魏薇、江宝章、梁小琴、朱虹、张志峰、白天亮)

  微言微语:学习雷锋好榜样

  3月5日是学雷锋日,发扬当代雷锋精神成为热议话题。

  @CheerChiang(网友):老钱已到古稀之年,1988年义务修鞋到今天,贴钱为大家免费修鞋2万余双,致敬!

  @林大立(网友):得表扬下这名管道施工人员。宁波这么冷的天,水管爆裂水堵不住,只好把衣服脱了继续堵。这画面很温暖。

  @manfu(网友):雷锋精神,怀念不如传承,语言不如行动,个体不如群体,让我们携手帮助身边人。

  @鞍钢郭明义(感动中国人物):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心,大家就能感到社会的温暖。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坚持下去。

  @小PAN的微博(海外版小编):其实,学雷锋并非做英雄,每个人都可以是“雷锋”。伸把手,出把力,那个瞬间,最美。有言道:学习雷锋好榜样,会内会外同声唱,守望相助暖意浓,风尚!(人民日报海外版/潘笑天 王燕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学雷锋纪念日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雷锋精神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