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调查显示近7成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6日11:47  半月谈

  “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坦率地说道

  2011年初,政府将物价调控的目标定在了4%,然而在经历2011年一年的艰苦努力下,CPI增长从7月6.5%的峰值回落至12月份的4.1%,最终全年的物价涨幅也遗憾地定格在5.4%。究竟是什么让这一轮物价调控如此艰难?2012年,我们又要面对什么样的调控形势?

  “涨”字背后存蹊跷 物价凸显“三大矛盾”

  “在稳定物价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这是客观的事实,但是有一些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位,或者说没有做好,没有能够实现4%这样一个调控目标。作为价格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我今天也借这个机会要做自我批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

  “排骨一个月一个价,最高时每斤涨到30多元,菜、米、肉也赛着跑上涨,口粮开销占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了。”说起“一日三餐”的花费,北京西城区居民张秀英直叹“太贵”。

  在新一轮物价较快上涨中,食品价格被视为“领头羊”,让百姓感觉“餐桌负担”越来越重。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8%,成为拉高CPI的主要因素。

  全国人大代表、纺织女工张晓燕深有感触地说,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消费主要花在“吃”上,感受更明显“现在早饭吃一碗馄饨和一套煎饼果子要八九块钱,比前几年涨了一大截。”

  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4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68.7%的居民认为,当前物价“高,难以接受”。

  然而在众口称道的粮食“八连增”面前,食品价格的“畸高”不能不说有几分费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委员认为“表面上看农业丰收了,食品价格不存在大幅涨价的基础条件,之所以出现急剧攀升,与去年的投机性炒作、一直以来粮食生产结构性弊端,以及调控预警相对滞后都有关系。”

  以粮食生产结构为例,我国的粮食供求关系一直以来处于“紧平衡”的状态,而这个“紧”就“紧”在供应环节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徐小青就曾说过,“在农业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变革,人口刚性增长、土地刚性减少、粮食需求刚性增加的趋势下,粮食单产持续提高很难,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能在高基数上保持稳产实属不易。因此,粮食处于供求紧平衡的状态,或者说是极“脆弱的平衡”……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显得格外顺理成章。

  “产品已提价,公司仍喊亏”

  涉足食品行业的天津华明集团董事长刘乃兰委员已年近七旬,她常常逛菜市场,也感觉当前物价偏高,她道出了“成本上涨”刚性拉高物价的无奈。

  “糖价从十年前每吨1000多元涨到4000多元,另外人工、水电等其他成本也在上涨,食品厂生产的冰激凌出厂价虽提高三四毛钱,但依然利润微薄。”刘乃兰委员说。

  对于成本推动,青岛即发集团董事长陈玉兰代表也深有同感。她说,作为一家主营纺织服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去年仅用工成本就增加20%。

  融资遭遇“趁火打劫”,也是企业转嫁和推高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天津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告诉记者,由于银根收缩,贷款指标竞争激烈,银行变相“抬价”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大增,企业只能给产品提价。

  另一个物价推手是国外“输入性通胀”。欧债危机发酵,大宗商品价格频繁波动,一些国家滥发货币“救市”,对国内物价上涨形成潜在支撑。

  “如果一些企业难以转嫁上升的成本,必将面临生存压力。”天津财经大学教授王爱俭代表说。浙江省工商联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全省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成本提升30%左右。尽管部分企业产品提价,利润仍然被“摊薄”。

  “企业的成本变化,直接影响物价走势。”浙江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周晓光代表说,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其产品大都是生活必需品,帮助中小微企业减轻成本压力,就是“保民生、控物价”。

  郑新立委员认为,应当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降低中小微企业经营成本和融资难度;同时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减少产品提价对物价的冲击。

  “成本上涨是一个因素,但企业竞争力最终还是靠自己。”郝建枝代表认为,企业消化成本上涨压力,不能一味靠提价,更要向产品创新和转型升级要效益。

  “两头诉苦,中间喊冤”

  全国政协委员柴宝成曾做过追踪调查:“菜园子”里收购价每公斤4毛钱、6毛钱的蔬菜,让种植户“苦笑”,但到了市民的“菜篮子”里,却涨到了每公斤2元、4元。

  菜农抱怨“卖贱”,市民抱怨“买贵”,中间环节则抱怨“钱难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柴宝成委员认为,蔬菜流通环节多、流通费用高是“主凶”。

  这一点也得到刘乃兰委员的赞同。她说,流通环节多,不仅导致层层加价,而且增加了损耗、人力等成本,成为推高食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除了环节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也是主因。”一些物流行业的代表委员说,长途公路运输返程空载率高,利润三分之二缴了过路费和油费“雁过拔毛”的各种罚款更不用说。

  一方面,超市、菜摊的租金随房价攀升水涨船高;另一方面,超市、商场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场费、上架费、广告费、店庆费、返利费、促销费、管理费、年节费等,这些最终都成为物价上涨的“推手”。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等人表示,当前国内蔬菜流通成本占最终菜价的三分之二;国内物流总成本在GDP中占21.3%,而发达国家仅为10%左右。挤压流通成本可为“降价”提供空间。(经济参考报,记者 刘元旭 刘敏 王海鹰)

  上涨压力犹存 物价调控目标不变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物价反弹,并把今年全国物价调控目标设定为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4%左右。

  与去年的目标相比,今年的目标保持不变,但比去年实际涨幅低了1.4个百分点。

  “4%的目标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居民承受能力,切合实际。”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在稳定物价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货币政策总体稳健,整个经济增速在继续回落,4%的调控目标符合预期,也为今后的价格改革预留了一定空间。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去年下半年以来,经过全方位调控,CPI逐渐从高位回稳,同比涨幅从7月份6.5%的高点逐月回落到12月的4.1%,物价较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不过,尽管物价上涨压力有所减弱,但面临的形势仍然不容盲目乐观。去年CPI全年同比增长5.4%,较以往年份仍有明显提高。今年1月CPI略有反弹,同比上升4.5%,其涨幅超出市场预期,尽管主要是受元旦、春节需求增加的影响,但也说明当前通胀预期还不稳定,对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成本上升阶段,尤其是存在劳动力等要素供给趋紧的结构性因素,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有待理顺,再加上全球流动性宽松格局仍将继续,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存在进一步上涨压力,这都为稳定物价总水平增添了不确定因素。

  尽管挑战严峻,但稳定物价具有积极条件和有利因素。不少代表、委员指出,国内粮食连续八年丰收,粮食库存大大高于国际标准,肉、油、糖、棉花都有充足的国家储备,再加上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构成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党和政府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行省长“米袋子”、市长“菜篮子”负责制,这都是稳定物价的工作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表示,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的调控目标,还应加快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包括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机制,积极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能源供给体系改革,稳定农业生产和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对未来物价走势和调控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对于当前和今年的物价形势,我们也认真地做了分析和判断,我们具备稳定今年物价的有利条件,当然也面临一些挑战。

  从有利条件来看,农业连续八年获得丰收,去年粮食产量11424亿斤,所以粮食库存是充裕的。现在生猪生产、蔬菜生产各地给予高度重视,现在生产也是稳定的。食油、食糖这些方面的需求,我们的库存也是充足的,有保障的。工业消费品总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

  再加上我们采取改善储备条件、整顿流通秩序、降低流通费用,加强市场监管,这样一系列的措施对于控制今年物价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当然,物价上涨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输入性通胀,一些大宗商品,比如我们要进口的石油、铁矿石、食用油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还在高位震荡。国内部分农产品的供求关系还是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今年的自然条件,特别是老天爷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天气条件,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另外,我们还要理顺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为价格改革留出一定的空间,特别是国内一些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升,这样一个趋势可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都还会存在,比如工资增长、土地价格增长,这些都会比较长时期的存在,或者说是一种趋势。

  所以这样一种挑战,使得我们对今年的稳定物价工作还不可麻痹、不可掉以轻心。所以中央提出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所以我们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继续稳定生产、增加供给,继续整顿流通秩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同时也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能够对物价有一个比较理性的预期。

  所有这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在工作中不敢有丝毫放松,要加大力度,保障这些措施的落实。所以我对今年把物价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还是有信心的。(半月谈网/记者 樊曦 齐中熙 林晖)

  双稳:物价与增长的微妙搭配

  7.5%,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八年来第一次略微调低了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4%左右,物价调控的预期目标与去年保持不变。这样的搭配,体现了怎样的意图?会怎样影响经济走势?

  “在各种矛盾交织的严峻形势下,中国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来应对难题。同时通胀压力仍然不小,增速稳一些有助于稳定物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说。

  经济增速和物价往往是一对矛盾。在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由于经济增速过快引发物价大涨并不少见,而一味压低物价又要冒经济“失速”的风险。

  报告提出,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我们要的是经济增速和物价的双稳,二者之间要寻求好平衡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分析指出。

  多种因素作用下,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从一季度的9.7%回落到四季度的8.9%,这一态势今年仍在延续。与之相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从去年年中6.5%的高点回落到年底的4.1%,虽然今年1月份反弹,但主要是春节提前的季节性因素。

  “主动放缓经济增速,使增速向合理区间回归,有利于稳定物价,更是为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指出。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当前虽然物价涨势已趋缓,但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是长期存在的,国际油价走势不定,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对物价非常敏感,不能掉以轻心。(半月谈网/记者 刘铮 王希 赵晓辉)

  扩展阅读

  解析“体感”物价和CPI统计“错位”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从2007年至2011年5年间,除2009年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均呈上涨趋势。CPI涵盖八大类,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食品与住房近五年涨幅均处于第一和第二位,远远高于CPI上涨幅度。

  由于这八大项在CPI中权重的不同,导致CPI指数掩盖之下的食品、居住价格上涨往往被低估。CPI统计数据中关于食品及居住所占比重和权重比例较低,是人们感觉CPI涨幅不符合心理感受的主因。

  事实上,统计意义上的CPI无法准确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切身感受,往往还与大部分人的实际感觉相左。纵观历次物价上涨,多是食品价格充当“急先锋”,居住价格也不甘寂寞,低收入人群往往受影响最大。

  举例来说,富人每支出100元,可能只有10块钱用在吃上,50元用来购买奢侈品;穷人每支出100元,可能有50元用来购买食品。因此富人不怎么担心食品涨价,穷人则不担心奢侈品涨价。穷人最担心的是食品涨价,偏偏食品总是充当涨价“急先锋”,让穷人本就微薄的收入迅速贬值,购买力下降。

  另一方面,CPI的上涨被认为是通胀的重要标志,中国正处在通货膨胀时期已无太大争议。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但对于穷人和富人的影响却是完全相反的。实际上,通货膨胀具有逆向再分配的效应,即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一个劫贫济富的过程。

  尽管从数据上看,居民收入增长跑赢了CPI,但统计数据作为一个高度平均化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并不能真实反映不断分化的不同阶层、地域之间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状况,并不代表所有居民收入都会超过CPI。

  换言之,部分人收入“被增长”了。加上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扣除CPI涨幅后,涨幅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这意味着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依然是相对滞后的,没有与国家财富同步增长。

  另外,居民收入增长与国家财政收入和国企利润的增长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我国的国民收入总体分配格局依然是向政府和国企高度倾斜,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在过去5年的数据中,2009年成为CPI同比下降唯一的一年。数据显示这年的食品涨幅仅为0.7%,居住价格更是降低了3.5%,成为主要的负项因素。其中最大的疑问是自有住房价格为上一年的85.3%,意味着一年内全国范围内自有住房包括“住房估算租金、物业管理费、维护修理费等”出现了近15%的降幅,这个很难理解。

  此外居住类中的“水电燃料”指数97.9%,这在公共事业费全国范围并无出现降价的情况下,同样让人费解。而食品类09年基本没有涨,这个感受也和常识不符。(中国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物价 CPI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